鵝池是蘭亭風景區一個非常重要的景點。
亭內「鵝池」碑上的「鵞池」二字,相傳是王羲之父子合書。
那一天,王羲之正飽墨臨書,寫完一個「鵞」字,忽聞皇帝詔至,即出接詔。時王獻之只有八歲,見其父已寫完「鵞」字,遂提筆續上一個「池」字。現細觀「鵞池」二字,「鵝」瘦,「池」渾厚,風格微有差別。這塊碑成為書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碑高1.93米,寬0.86米,立於清同治年間。
世傳書聖王羲之曾在黃鶴樓下放過鵝。一日他與一書生聊天論鵝,言鵝是「禽中豪傑,白如雪,潔如玉,一塵不染」。他越說越興奮,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寫出一個「鵝」字。書生愛之,遂臨摹藏之。為紀念這一佳話,後人立碑建池。還有一說,系王羲之闢池養鵝,並觀其神態,從而練成一筆而就的鵝字,該池稱天鵝池。
傳說,書聖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平生也最愛寫「鵝」字。他說「鵝」字包含了字的多種筆法體勢,學書法的人一定要先練好這個「鵝」字。
在蘭亭的鵝池內,這兩隻可愛的白鵝引起了許多遊人的興趣,無不駐足觀看。
這幾隻小生靈很像是舞臺經驗老到的演員,見慣了大世面,面對圍觀的遊客,泰然處之,旁若無人。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隻鵝把自己想像成一隻鶴,一直保持著這樣一個姿態,身姿很像某一個漢字。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蘭亭碑亭。
亭柱方徑石質,木構架,單簷翹角,北面砌牆,內立蘭亭碑。「蘭亭」二字為康熙皇帝御筆。
此碑上面的字經無數遊客撫摸而稍磨平,此碑又稱「君民碑」。文革時,蘭亭碑被砸為三截,雖經修補,仍然可見破損痕跡,「蘭」字缺尾,「亭」字缺頭,但古味猶存。
這就是王右軍祠。
右軍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廳有木屏幛,眉懸「盡得風流」匾,下繪王羲之像,畫像上的書聖瀟灑飄逸。 此亭為墨華亭。墨華亭的前後各有楹聯。前聯為「深林閒數新添筍,曲池時觀舊放魚」。後聯是「竹蔭滿地清於水,蘭氣當風靜若人」。
墨華池前即為「墨池」。相傳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在紹興,買了幾本與紹興有關的書。據說,墨池並非只有蘭亭才有,在戒珠寺的書聖故裡和嵊州的王羲之墓都有墨池。 這個宏偉大氣的碑亭,就是有名的御碑亭。御碑正面鐫刻著康熙皇帝御筆《蘭亭序》全文,背面鐫刻著乾隆皇帝御筆《蘭亭即事》詩。
祖孫兩代皇帝手書同石表裡刻之,人稱「祖孫碑」,世上罕見,堪稱「江南第一碑」。
這是御碑正面,上面鐫刻著康熙1693年御筆《蘭亭序》全文,字體秀美遒勁,雍容華貴。
御碑的背面鐫刻著乾隆皇帝1751年遊蘭亭時的題詩。書法飄逸瀟灑。
康熙的《蘭亭即事》詩:嚮慕山陰鏡裡行,清遊得勝愜平生。風華自昔稱佳地,觴泳於今紀盛名。竹重春煙偏澹蕩,花遲禊日尚敷榮。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秋不易評。
在御碑亭附近,有一處名為「臨池十八缸」的景點。備有十八塊供遊人寫字的「金磚」和十八缸清水及毛筆若干。
「臨池十八缸」有一個典故。相傳王獻之自幼天資聰穎,隨父學書,書藝日進,頗受世人讚譽。獻之很是得意。一日,獻之把寫好的幾張字拿給母親看。母親說:你寫了這麼多字,我看只有「太」字下面的一點寫得最好。獻之一聽,羞愧不已,自此虛心苦練,將十八缸水都寫完了。
蘭亭碑林。
啟功先生題寫的碑文。
所謂碑林,只有寥寥數塊而已。
這個頗具現代風格的建築是蘭亭書法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建於1989年,分展覽廳、陳列廳,展示古今書法名作及數千年中國書法的流變。
博物館內有一個巨大的「天井」,在一面由大理石鑲嵌而成的牆面上,鐫刻著一個大大的「之」字。我將其稱為「天下第一之」。
博物館內的一組雕塑,再現了當代書法名家再續「曲水流觴」的情景。
館內的一組蠟像作品,題目是《君臣共賞蘭亭序》。
不用說,蠟像中身著黃袍的人自然就是唐太宗了。
展館內,還有一處類似平板電腦觸控螢幕似的裝置,可供參觀者過一把書法家的癮。
至此,我們的蘭亭之旅結束了。心懷若干不舍,我們踏著這樣的小路向出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