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一路向南到達會理,會理在唐代是越巂郡的會川縣。從四川會理縣向西南行,經過鹿廠、鳳山營諸鎮,就來到了當年絲路上盛極一時的重鎮黎溪。黎溪,舊稱三絳,漢武帝元鼎六年置縣,是當時南方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和熱鬧的重鎮。由於周邊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黎溪的冶煉業相當發達,這裡聚集了大量的開採者,黎溪也成為史稱「中國銀」的白銅、黃銅等金屬礦產的重要交易集散地。
絲路古道從黎溪繼續往西,就是金沙江的魚鮓渡口,用皮船橫渡水流湍急的江水,然後經過元謀、大姚、大理,抵達雲南首府昆明。這裡曾是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渡江之處,是唐代之前南絲綢之路在金沙江的渡口。如今在渡口修建了金沙江大橋,國道108從金沙江上跨越而過。
但到了宋以後,官道不再從魚鮓渡口渡江到雲南,而是改向南經過黎溪鎮、松坪關、姜驛、火焰山、龍街渡,然後渡河到雲南昆明等地。特別是明清時期,此古道發揮著重要的重用。
姜驛鄉位於元謀縣最北部,與四川會理縣相鄰,古道一直延伸到金沙江南岸的龍街渡。姜驛古道是南絲路上迄今為止保留較為完整的古道。古道順火焰山盤旋而下,下到山腳的金沙江支流沙溝河邊。過去,成群結隊的馬幫、商隊來來往往,通過這條古道運送布匹、鹽巴、茶葉等物品。山上有一座觀音顯靈寺,相當於一個驛站。在1987年進行文物普查時,考古隊發現古道的一些石板上,還清晰地留有被馬蹄長年累月踩踏而形成的馬蹄印,由此也可見這條古道以前的繁忙和重要。
說起姜驛到金沙江邊這段古道,明代《滇志》有很詳細的描述:「渡金沙江北五亭達姜驛。初行谷中,沿溪而上,十裡升火焰山,其高三十裡,峰迴路轉,陡絕之處,翼以木棧。至山巔三裡許即姜驛,驛久頹圮,近署茅屋三四家,後有夷寨,羅婺居之。昔從克酋叛,今雖就縻,尚兇獰可畏。江外地皆逼東川七州,蜀令不行,滇稜莫震,中闢通道,亦蜂腰之勢也」。
1935當時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來到了龍街渡,苦於沒有找到渡船,不能渡江。而先期從跤平渡渡江的張愛萍受命率領三軍團第11團2營和團偵察排沿著金沙江北岸向西為一軍團尋找渡口,並協助他們渡江。11團完成任務之後,他們又來到了姜驛,沿著金沙江邊這一段古驛道,來到龍街渡口,準備阻擊從金沙江南岸而來的國軍。張愛萍在他的回憶文章中這麼描述這一段經歷的:
「在佔領江驛(姜驛)分縣之後,為警戒後方的安全,留一個連駐守江驛,其餘在烈火般的太陽的照耀下,向龍街繼進」。
「由江驛去龍街的行程並不很遠,只六十裡,上一下十五裡的高山,下一個二十裡的大山,經過十餘裡的狹長山溪就到了。這一個大山就叫火焰山……
下了火焰山,人們隨著微微的涼風,並沒有感覺什麼熱,我們的隊伍慢慢地在一個狹長的久幹無水的小河溝裡行進著。這久幹無水的小河溝,只有四五十米達寬,彎彎曲曲地十五裡來長,兩大山的石壁將它夾在中間,好像兩道牆中的巷子一樣。石壁之高,高出雲表,石壁上無草木,也無旁的植物。好像乘輪船在巫峽的狂濤大江中探頭望天一般的天邊境況。這時快到下午四點鐘了,雖是夏天,照理天氣總不會像正午那樣熱。在這從孫猴子被火燒那年起就沒流過水的河溝你卻正成反比例,熱氣逼人,比別的地方正午還要厲害,熱得人們淋頭大汗,從頭上臉上手上身上往下滾,窒息的空氣使人們的腦袋發昏」。
上將張愛萍
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火焰山在他們心目中留下的如此深刻印象。這次探訪古驛道,時節為冬季,故而感受不到火焰山的熱,但仍然能感受到乾燥的空氣。
驅車來到姜驛的羊臘西,這個名字在史書都有記載,是個小村莊,村前有個小池塘。向當地老人詢問古道的位置,被告知順著小池塘旁邊的公路,向南上一個坡,不到400米遠,就是火焰山,右側就有個土路的分叉道。據老人介紹,此路是1968年到1971年,花了三年時間修通的一條到龍街渡口的公路。但由於此路彎道太多,坡度太大,最近幾年被廢棄,到龍街渡的公路改由火焰山對面的山上經過。不過這條土路還是能通汽車的,而古道就在這條土路的下面。
羊臘西村前的小池塘
姜驛到金沙江渡口的古道線路
古道由此處開始下山
古道的位置
古道的規模寬度
這條古道寬度達到三米至四米,這個寬度在古代還是相當可觀的規模,很多地方都切有石坎。道路的規模依然保留下來。只是有幾個水毀路段,讓整條道路不能通行,只能從旁邊繞很遠的路。
古道上的砌石
人工砌的坡坎
古道上的大樹
半腰下山的路
遠眺沙溝河、金沙江渡口
站在半山坡,可以遠遠望見張愛萍筆下描寫的那個熱浪滾滾的水溝,這條溝的名字叫「沙溝河」。今天看也是一條乾枯的河流,沒有水,小河的盡頭就是龍街渡口。
金沙江龍街渡口南岸
金沙江龍街渡口北岸
今日龍街渡口依然繁忙
擺渡船依然承擔著金沙江兩岸人員車輛的來往,一部車擺渡費為30元。挺合理的價格。到了對面的江邊鄉,映入眼帘的一片狼藉,猶如2008年汶川地震看到的場景,這裡到處都是瓦礫和殘垣斷壁,挖掘機在期間穿梭往來,馬達轟鳴。由於位於四川省會東縣和雲南省祿勸縣境內的烏東德水電站建設,未來這裡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居民早已搬遷安置至其他地方,目前正在對這裡的舊房進行破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