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張愛萍筆下的金沙江邊古驛道

2020-09-04 輕飛的歲月

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一路向南到達會理,會理在唐代是越巂郡的會川縣。從四川會理縣向西南行,經過鹿廠、鳳山營諸鎮,就來到了當年絲路上盛極一時的重鎮黎溪。黎溪,舊稱三絳,漢武帝元鼎六年置縣,是當時南方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和熱鬧的重鎮。由於周邊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黎溪的冶煉業相當發達,這裡聚集了大量的開採者,黎溪也成為史稱「中國銀」的白銅、黃銅等金屬礦產的重要交易集散地。

絲路古道從黎溪繼續往西,就是金沙江的魚鮓渡口,用皮船橫渡水流湍急的江水,然後經過元謀、大姚、大理,抵達雲南首府昆明。這裡曾是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渡江之處,是唐代之前南絲綢之路在金沙江的渡口。如今在渡口修建了金沙江大橋,國道108從金沙江上跨越而過。

但到了宋以後,官道不再從魚鮓渡口渡江到雲南,而是改向南經過黎溪鎮、松坪關、姜驛、火焰山、龍街渡,然後渡河到雲南昆明等地。特別是明清時期,此古道發揮著重要的重用。

姜驛鄉位於元謀縣最北部,與四川會理縣相鄰,古道一直延伸到金沙江南岸的龍街渡。姜驛古道是南絲路上迄今為止保留較為完整的古道。古道順火焰山盤旋而下,下到山腳的金沙江支流沙溝河邊。過去,成群結隊的馬幫、商隊來來往往,通過這條古道運送布匹、鹽巴、茶葉等物品。山上有一座觀音顯靈寺,相當於一個驛站。在1987年進行文物普查時,考古隊發現古道的一些石板上,還清晰地留有被馬蹄長年累月踩踏而形成的馬蹄印,由此也可見這條古道以前的繁忙和重要。

說起姜驛到金沙江邊這段古道,明代《滇志》有很詳細的描述:「渡金沙江北五亭達姜驛。初行谷中,沿溪而上,十裡升火焰山,其高三十裡,峰迴路轉,陡絕之處,翼以木棧。至山巔三裡許即姜驛,驛久頹圮,近署茅屋三四家,後有夷寨,羅婺居之。昔從克酋叛,今雖就縻,尚兇獰可畏。江外地皆逼東川七州,蜀令不行,滇稜莫震,中闢通道,亦蜂腰之勢也」。

1935當時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來到了龍街渡,苦於沒有找到渡船,不能渡江。而先期從跤平渡渡江的張愛萍受命率領三軍團第11團2營和團偵察排沿著金沙江北岸向西為一軍團尋找渡口,並協助他們渡江。11團完成任務之後,他們又來到了姜驛,沿著金沙江邊這一段古驛道,來到龍街渡口,準備阻擊從金沙江南岸而來的國軍。張愛萍在他的回憶文章中這麼描述這一段經歷的:

「在佔領江驛(姜驛)分縣之後,為警戒後方的安全,留一個連駐守江驛,其餘在烈火般的太陽的照耀下,向龍街繼進」。

「由江驛去龍街的行程並不很遠,只六十裡,上一下十五裡的高山,下一個二十裡的大山,經過十餘裡的狹長山溪就到了。這一個大山就叫火焰山……

下了火焰山,人們隨著微微的涼風,並沒有感覺什麼熱,我們的隊伍慢慢地在一個狹長的久幹無水的小河溝裡行進著。這久幹無水的小河溝,只有四五十米達寬,彎彎曲曲地十五裡來長,兩大山的石壁將它夾在中間,好像兩道牆中的巷子一樣。石壁之高,高出雲表,石壁上無草木,也無旁的植物。好像乘輪船在巫峽的狂濤大江中探頭望天一般的天邊境況。這時快到下午四點鐘了,雖是夏天,照理天氣總不會像正午那樣熱。在這從孫猴子被火燒那年起就沒流過水的河溝你卻正成反比例,熱氣逼人,比別的地方正午還要厲害,熱得人們淋頭大汗,從頭上臉上手上身上往下滾,窒息的空氣使人們的腦袋發昏」。


上將張愛萍

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火焰山在他們心目中留下的如此深刻印象。這次探訪古驛道,時節為冬季,故而感受不到火焰山的熱,但仍然能感受到乾燥的空氣。

驅車來到姜驛的羊臘西,這個名字在史書都有記載,是個小村莊,村前有個小池塘。向當地老人詢問古道的位置,被告知順著小池塘旁邊的公路,向南上一個坡,不到400米遠,就是火焰山,右側就有個土路的分叉道。據老人介紹,此路是1968年到1971年,花了三年時間修通的一條到龍街渡口的公路。但由於此路彎道太多,坡度太大,最近幾年被廢棄,到龍街渡的公路改由火焰山對面的山上經過。不過這條土路還是能通汽車的,而古道就在這條土路的下面。


羊臘西村前的小池塘


姜驛到金沙江渡口的古道線路


古道由此處開始下山


古道的位置


古道的規模寬度

這條古道寬度達到三米至四米,這個寬度在古代還是相當可觀的規模,很多地方都切有石坎。道路的規模依然保留下來。只是有幾個水毀路段,讓整條道路不能通行,只能從旁邊繞很遠的路。

古道上的砌石


人工砌的坡坎


古道上的大樹


半腰下山的路


遠眺沙溝河、金沙江渡口

站在半山坡,可以遠遠望見張愛萍筆下描寫的那個熱浪滾滾的水溝,這條溝的名字叫「沙溝河」。今天看也是一條乾枯的河流,沒有水,小河的盡頭就是龍街渡口。


金沙江龍街渡口南岸


金沙江龍街渡口北岸


今日龍街渡口依然繁忙

擺渡船依然承擔著金沙江兩岸人員車輛的來往,一部車擺渡費為30元。挺合理的價格。到了對面的江邊鄉,映入眼帘的一片狼藉,猶如2008年汶川地震看到的場景,這裡到處都是瓦礫和殘垣斷壁,挖掘機在期間穿梭往來,馬達轟鳴。由於位於四川省會東縣和雲南省祿勸縣境內的烏東德水電站建設,未來這裡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居民早已搬遷安置至其他地方,目前正在對這裡的舊房進行破拆。

相關焦點

  • 探尋南海古驛道:昔日的繁華鼎盛,你了解多少?
    通過「古驛道+旅遊」「古驛道+文化」「古驛道+體育」等多種方式,構築「古驛道經濟帶」「古驛道文化帶」,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是南海可以思考的方向。柏山村崗頭市古驛道。陸路)明清古驛道走向,復原了路線圖,查明了古驛道遺存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存量。」
  • 探秘武定古驛道 遇見「羅婺精神」
    (古驛道遺址(古驛道遺址這些驛道輻輳羅婺大地,或延伸進烏蒙深處或直接由金沙江進入川府各地,形成樹枝狀交通網絡古驛道所承載的不僅僅是馬背上的貨物,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己衣大裂谷古驛道
  • 永登人張愛萍:誠信經營的堅守者
    張愛萍:誠信經營的堅守者2017年臘月二十九,新疆3位客人入住永登愛萍酒店,次日離開時,把一件背包落在了房間。該酒店的創建人張愛萍發現後,讓兒子裴明購買春節初一的機票,親自往成都送了一趟行李。這樣一個往返,花費6000元,沒讓客人承擔一分一釐,張愛萍自掏腰包,她說,這是服務行業的應有之義。永登小縣城裡人人皆知,張愛萍的生意,是從誠實守信幹起來的。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張愛萍從國有企業勇敢地走出來,從一間售貨鋪起步,搏擊商海。因為誠實守信,她的售貨鋪脫穎而出,繼而創辦愛萍商場,成為小縣城零售業界的大姐大。
  • 探尋成渝古驛道:好耍不過白市驛 故事傳承走馬崗
    這一段古驛道雖在重慶城以西,尚有中梁山脈相阻,卻是古時巴縣農業發達、商貿繁忙、文化昌盛之地。  當年白市驛古道旁的繁華地段,為何只有半條街?  地處三縣交界處的偏僻小鎮,緣何成為民間文化薈萃之地?  帶著這些疑問,6月,記者沿成渝古驛道探尋。
  • 探秘宜豐潭山千年古驛道
    在宜春市宜豐縣潭山鎮海拔1040米的大山深處八疊嶺,有一條通往湘、鄂、贛三省重要要塞的千年古驛道,其神秘面紗鮮有人深入探究。近日,記者與當地文物部門及村民一道進行探尋,見證了這條千年古驛道從宋朝至今的風雨變遷。
  • 錯過解放戰爭的張愛萍,有何功勞,可以排在楊成武,韓先楚前面
    而且卻排在楊成武,韓先楚的前面,他就是張愛萍上將。張愛萍1910年出生於四川達縣,15歲時在所在中學參加革命,積極參加活動,宣傳革命工作,於1928年8月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土地革命時期,張愛萍在面對白色恐怖時,無畏無懼。遇到艱難困苦時,臨危不懼,信念堅定,堅定相信最終的勝利是屬於人民的。
  • 達州|張愛萍故居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講解員啦!
    張愛萍故居(神劍園)位於達州市通川區羅江鎮,是將革命歷史傳統、國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現代科技文化融為一體而著力打造的紅色旅遊精品景區。一期主要由張愛萍故居、達州紅軍文化陳列館等部分組成。2010年開館運行以來,共接待遊客550餘萬人次。目前景區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佔地138畝,總建築面積12000餘平方米,規劃建設神劍館、戰史館、戰史廣場、神劍廣場、遊客接待中心、基礎設施等。為了更好的傳承宣揚達州紅色文化,張愛萍故居將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廣納人才。
  • 南粵古驛道大玩國潮新風尚,開啟「驛道文化」探索之旅
    主辦方表示,展覽旨在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覽,充分展現南粵古驛道上保護、活化、利用中的各項工作和成果;讓大眾走進南粵古驛道、認識南粵古驛道、了解南粵古驛道;讓遊客通過南粵古驛道認識廣東、了解廣東、愛上廣東。
  • 走,和我們一起走進南粵古驛道之珠海香山古驛道
    相信南粵古驛道,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長南逕古驛道一覽圖飽經滄桑的南粵古驛道,見證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讓我們一起,關注南粵古驛道,感受非遺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魅力,它,有你,不同!
  • 探尋歷史根脈 書寫壯美畫卷——十八站林業局古驛道驛站博物館建設...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最早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一帶一路,古驛道驛站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解讀古驛道驛站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於我們了解政治、經濟、軍事、防務、交通、地域和民族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 【文化鉛山】那條「隱匿」在陳坊的千年古驛道
    陳坊處在雲霽關、火燒關兩條古驛道交匯處,雲霽關初建於五代時期,有一千一百餘年歷史,是南方閩國為防禦南唐國軍事掠奪侵犯而設置的卡口,古驛道連接贛閩兩地,是承擔閩北茶、紙和藥材銷售江西的主要通道,閩商也將江西的貨物從陳坊肩挑至光澤,在下河轉運至邵武、建甌等地,六尺寬石徹路,販夫走卒好走,車馬官轎能通行。 陸路是千年官馬大道,水路有陳坊河可行船。
  • 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舊時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空的鎮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足見古驛道商貿繁華。 隨著自然侵蝕、時代變遷,不少歷史遺蹟或掩藏於山林古巷不為人知,或已經損毀消失,難尋其蹤。我們一邊從史料中探尋古驛道脈絡,一邊邁開腳步,踏上重走成渝古驛道之旅。
  • 【天府旅遊名縣】成渝古驛道 就是一條千年商貿大道
    當年成都東門碼頭。成都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簡陽城市規劃展示中心供圖 千百年來,成渝古驛道商旅不絕、行人往復,沿途十裡一鋪、六十裡一驛,崛起了一座座商貿重鎮。 舊時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運不完的五鳳溪,搬不空的鎮子場(洛帶),裝不滿的成都府」,足見古驛道商貿繁華。
  • 800年雁蕩山古驛道成了這樣
    11月3日13時許,我們趕到能仁村時,幾位村民正在討論古驛道被毀。得知來意後,村民帶著我們找到修路的負責人:顏先生。顏先生今年49歲,是丹芳嶺上嶺後自然村人。我們找到他時,他正站在被毀壞的古驛道前發呆,面露愁色。亂石塊堆滿了這一段長約百米的古驛道,一輛挖掘機停在一旁,無人施工。顏先生說,村民並非故意破壞古驛道。
  • 蘇聯顧問被陶勇懟,憤而離場,張愛萍:走了也好!
    作者:刀削麵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一江山戰役勝利後,張愛萍將軍感慨萬千,慷慨激昂填詞一闕: 東海風光,寥廓藍天,碧波卷狂。看騎鯨破浪,風掣電閃;雄鷹隊隊,雲擊翱翔。
  • 穿越千年,探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如果是春天的桃花季去,絕對會有一種身處在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那個「世外桃源」的錯覺。這裡距離重慶主城340公裡,自駕大概需要4個半小時。還能從湖南長沙自駕出發,一共430公裡。國內外專家考證後認為,酉陽桃花源景區與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描述的世外桃源極其吻合。 這裡絕對是「遠離塵世喧囂 、步入秦晉田園 、探尋科學奧秘、回歸綠色天堂 」絕佳去處。
  • 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西片古驛道
    西片古驛道,始建於明,自古以來便是閩粵邊界軍事重地。它貫通閩粵贛湘,連接沿海與內地,承擔重要歷史使命。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縣是饒平古驛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饒平與中央王朝及州、郡的公文往來日益頻繁。
  • 古驛道上的平政村
    隨著我市加大古驛道的保護和開發,走過滄桑歲月的平政古村,將獲得新的生命體驗,煥發出新的容顏。 惠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海濱城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風光。其中散布在各鎮的古村落,蘊藏著不少民間文化和歷史價值,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八月初秋時節,涼風習習,懷著對古村文化的熱愛和崇敬之心,我又一次走訪了吉隆鎮蓮花山脈邊的平政村。
  • 巧渡金沙江:7隻渡船的奇蹟
    7月17日起,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推出「紅軍在四川」專欄,以豐富的圖文、視頻資料,探尋紅軍長徵在四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縱深、多角度反映紅軍在四川的壯闊歷程和不朽豐碑。
  • 路遇金沙江
    在蒼茫大山交替的閃現中,我看到了一條碧綠的河流,在那蒼黑色的大山間顯得格外美麗而醒目,這就是金沙江望著金沙江,我在黝黑思索:這是長江的上遊,是身邊這些蒼茫的大山,那巨大山體皺褶的溝壑淌下的徑流,匯聚在谷底,形成了穿行於萬山叢中的江河,然後一直向東,壯大成滾滾的長江,進巴蜀,穿山峽,過江漢,入江南,進東海,成為中華民族第二條母親河,養育出了蓬勃發展,美麗而富庶的大半個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