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秦國和齊國稱霸之路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相通之處?

2020-12-15 二哥說銷售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是比齊桓公晚一代的,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但到齊桓公晚年的時候,這些後輩就有人開始惦記了霸主的位置了,秦穆公就是其中之一。

1、秦穆公的野心

上一篇文章咱們講到百裡奚受到秦穆公的重用,被拜為丞相,百裡奚就推薦了一個能人,就是蹇叔,蹇叔有治國之才。

這個時候,蹇叔已經70歲了,怎麼發現他有治國之才呢?通過秦穆公和蹇叔的對話,這場對話被認為和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一樣的重要,也是秦穆公對蹇叔的一次面試。

秦穆公說:齊桓公老了,我看他這個霸主當不久了,我有沒有接班的可能啊?

蹇叔說:有,但是你首先要做好內政,外交。一個國家,對內政策是最重要的。

蹇叔的這個說法和管仲的說法就不一樣,管仲與齊桓公論稱霸的時候講的都是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斷,這都是外交政策。

蹇叔卻說內政最重要,其實蹇叔這麼說,也是沒辦法,因為秦國的實際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

2、蹇叔的稱霸政策

秦國和齊國的情況是不同的,齊國是老牌的中原諸侯,第一代國君是姜子牙,中原諸侯是很尊重齊國的,而且齊國是天下的貿易中心,國家富足,所以齊國用外交和貿易為主,軍事為輔稱霸諸侯。

而秦國,不具備這兩個條件,秦國的第一代國君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屬於周天子的家臣,原來封地很小,後來是周天子東遷洛陽,秦國幾代人浴血奮戰,幾個國君戰死在同戎族的戰爭中,這才取得了周天子原來的關中之地,因此才成為一個國家。

而且秦國地處邊疆,論資排輩,中原諸侯看不起秦國,怎麼可能贏得尊重?

論貿易,更是不行,中原諸侯打死都不跟秦國往來,還怎麼做貿易?所以秦國稱霸就只剩一條路:內修政務,外強軍事,依靠軍事力量稱霸諸侯

所以蹇叔對秦穆公說:內修政務,首先要樹立大王你的威嚴,也就是加強王權,具體做就是對內就是要建立人民之間的秩序,大王你要對內行教化,強化法治,強調尊卑。

這個時候,在秦國境內有很多外族人,因為秦國是靠打敗他們,吞併他們的土地,國家才強大的,但是這些人之前多是少數民族,他們之間不怎麼講究這些尊卑秩序。

一個國家,要想內部團結,等級秩序要分明,管仲治理齊國的時候,就是靠建立國家內部的秩序,強大了王權,秩序有了,內部就容易團結,團結就是力量。

這是內政,對外軍事上,蹇叔設計是政策是策:大王,您先向西平定蠻夷,然後您帶領蠻夷,掃蕩中原。

秦穆公表示認同,因為他之前也是這麼幹的,以秦國目前的實力,直接進兵中原是以卵擊石,只有像楚國一樣吞併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強大了才有稱霸中原的實力。

3、稱霸三原則

內外政策講完,蹇叔又對秦穆公提出了稱霸三原則:不貪,不憤,不急。

不貪就是大王你不要有貪心,人心中的貪念那都是坑,人一貪心就容易受損失。

不憤就是不要憤怒,在憤怒的狀態下什麼事也做不好,越是發怒這事情越解決不了。

不急就是欲速而不達,稱霸這事不能急躁,急躁就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三原則看著是很有道理,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問題是誰能做得到?

誰也做不到,春秋社會的規則是適者生存,誰能不貪?稱霸之路生死攸關,誰能不憤?齊國衰落,正是稱霸的好時機,時不我待,誰能不急?

蹇叔的說話套路很深,畢竟70多歲了,走過的路比秦穆公過的橋都多,蹇叔先說了三個絕對正確的真理,然後又向秦穆公說怎樣達到這三個標準。

第一、不貪就是審大小而圖之。意思是如果你能分辨利益的大小,那還有什麼貪心的問題呢?撿大的拿唄。可問題是哪個才是最大的?誰說了算?當然是蹇叔說了算,蹇叔的意思是大王您照我們說的大小去做事,那就叫不貪。

第二、不憤就是衡彼己而施之。意思就是對人分出圈裡,圈外,憤怒是對外人的,對內沒有憤怒。我拿你當自己人我才罵你,我對你好我才管你,你要是外人,你死不死跟我有什麼關係?蹇叔的意思是咱們都是圈裡的人,都是自己人,大王你不能向自己人發怒。

第三、不急就是酌緩急而布之。這意思是我們要判定事情發生的順序,然後按輕重緩急,按部就班去做,就不會有欲速而不達的事。可是問題是事情的輕重緩急,誰來定?當然是我們幾個來定,大王您聽我們的就行了。

4、三原則的背後

蹇叔的這三句話,雖然和管仲對齊桓公的說法不一樣,但是意思都一樣的,就是大王你要稱霸,你就把一切事務交給我們老哥幾個,您去吃喝玩樂,到時您自然就稱霸了。

這個如果放在今天是什麼場景呢?

就好比一個職業經理人對一個老闆講:你要想當馬雲,做首富。我給你提三點:

第一,咱們利潤分成,怎麼賺錢,賺了多少錢,您別問,您問了就是貪心。

第二,經營上,您別管,生意和誰做,和誰不做,我們管理團隊說了算,我們是您圈裡的人,你要信任。

第三,您的行程和事務,以後我們給您安排,公司事情的輕重緩急,我們來定。

蹇叔這是在利用秦穆公稱霸的貪心,向秦穆公提條件:大王,您要稱霸,您就要按我們說的做,您不但要重用我們,您還得配合我們。

秦穆公聽蹇叔說完以後,什麼反應呢?

秦穆公是如獲至寶,聽懂了,而且立馬表態:這個國家的內政,以後你和百裡奚你們老哥倆說了算,外交我不管,行程你們來安排,但我要稱霸,你們得滿足我,我要揚眉吐氣,你們要滿足,而且我不要等將來,我活著就要享受稱霸的榮譽,就算我等得起,你們這兩位也等不起,百裡奚60多了,蹇叔70多了,你們最好還是快點行動。

5、秦國的Ctrl+C

秦穆公和蹇叔的這次對話,被認為是秦國強盛的開始,百裡奚被拜為左丞相,蹇叔被拜為右丞相,此後秦穆公在百裡奚和蹇叔的輔佐下,依靠軍事力量稱霸天下,稱為春秋五霸之一。

大家有沒有發現,秦國的稱霸版本和齊國很類似,齊國稱霸之前,是鮑叔牙推薦了管仲,管仲與齊桓公一場對話謀劃了稱霸之路,秦國是百裡奚推薦了蹇叔,蹇叔和秦穆公一場對話奠定了稱霸國策,雖然兩國在稱霸的路線上有所不同,齊國重外交和貿易,秦國重內政和軍事,但是管仲和蹇叔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大王,您要稱霸,您就要按我們說的做,把國家的權力交給我們。

而且齊桓公和秦穆公都同意,並且如此做了。秦國是複製了齊國的稱霸模式,那就是都靠管仲和蹇叔這樣的士大夫團隊對國家進行管理,帶領國家走向輝煌

春秋時期,貴族已經沒落,但是仍想把持權力,而國君想有所作為,就要加強王權,就只能依靠士大夫,士大夫階層由此崛起,但是這背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後來愈演愈烈的皇權和相權之爭。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有何不同之處
    春秋戰國,大家都不陌生,關於那個時代的人和事至今還在流傳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分分合合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卻太過平常,能在其中生存下來的,只有強國!說到春秋戰國,有兩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是春秋五霸外,另一個就是戰國七雄了。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有什麼不同之處?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 數春秋風流人物,這七國哪些才是你心中的春秋五霸?
    而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卻出現過很多種說法,主要有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史記》——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我們來看這兩份名單,都有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這三位的霸主地位都沒人能撼動。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是公認的五霸之首。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還有人說,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銳意改革、重用人才、重視生產。那麼,你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春秋霸主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滅掉了附庸於魯的遂國。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聲名鵲起。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封到什麼程度?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有「八百諸侯」。這為之後的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埋下了伏筆。從西周到東周的轉折點是個「冷笑話」: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騙得諸侯紛紛趕來,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又多次點燃烽火。最終,犬戎真正來犯時,再點烽火已然沒人來,周幽王被犬戎乾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 一般史書中有「春秋五霸」之稱,但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個?
    一般史書中有「春秋五霸」之稱,但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個,說法不一。而在春秋時期,這種鬥爭不僅受著各國之間的力量相互消長的影響,而且最重要的受著本國內部矛盾鬥爭的影響。所以,在整個春秋時期,沒有一個諸侯國能始終維持霸主地位。不過,齊桓、晉文等稱霸時間較長,在歷史上影響較大而已。因此,沒必要一定要確認某幾個諸侯國在何時稱霸,也沒有必要追究到底是「五霸」還是「四霸」之類的問題。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之間互相爭霸。歷史上把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在位時期,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國家日益強大。而這時候的周王室已經衰敗,天下共主的局面已經受到了威脅,齊桓公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爭做霸主就拿出來「尊王攘夷」的口號,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是天下的共同領袖;攘夷:就是聯合各個諸侯國共同抵禦外族對中原的入侵。
  • 淺談春秋文化:這個時代為什麼這麼混亂,春秋五霸是怎樣誕生的?
    一、周王室愛分封,致使諸侯國崛起周朝建立後前後延續800年,分為西周和東周,以周平王遷都到洛邑(今洛陽)為分界節點。東周有春秋、戰國兩個時期,以「三家分晉」為分界線。春秋時期留學排位戰,各個諸侯國爭相當帶頭大哥過過癮,而戰國時期則從排位戰升級為生存之戰,採取弱肉強食的末尾淘汰制,鬥爭更加殘酷激烈。那麼這些諸侯國是怎樣誕生的呢?周武王姬發創立周朝後,創造性的採取分封制度管理國家,誰跟周王室有血緣親戚關係,誰打天下有功勞,就能在周王朝得到一塊封地,成立諸侯國,自行管理自負盈虧。
  • 有人說春秋五霸竟然有七個,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中國的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上,在各個歷史時期,總會有那麼一些獨領風騷的歷史人物的存在,從最早的三皇五帝一直到今天的共和國功臣,無不是這樣。這些歷史上的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而我們今天要講到的春秋五霸,正是這其中的典型例子。
  • 初中歷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
  • 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在這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爭奪天下,它們各自開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大小戰爭無數,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前後後有數位諸侯依次稱霸。那麼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周武王姬發在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後建立了周朝,第二年,他就開始推行分封制,連姜子牙都被封為齊國諸侯,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 戰國七雄最全排名,齊國稱霸時間最長,秦國後來居上
    第一階段: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403年;齊國、楚國、魏國、趙國、韓國、秦國、燕國初期國力最強的,就是在大家還沒有改革的時候,那肯定是齊國和楚國。咱們常說春秋四大國嘛,分別就是秦國、晉國、齊國和楚國。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晉文公——大器晚成的好運氣選手晉文公公子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創業霸主。重耳43歲開始逃亡,經過了20年風餐露宿的流浪後,終於在62歲的時候大器晚成,即位成為了晉文公。在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霸權沒落,於是晉國開始趕超過來。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那麼,在春秋爭霸時期,到底誰才算真正的霸主?需要做哪些事才能算霸主,或者,怎麼做才能有資格參加評選?既然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真霸主,那麼不妨跟他們走一圈,看看二位的稱霸之路,便知道春秋霸主的真正標準和意義了。
  • 春秋五霸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歐洲?齊國像英國,楚國似俄羅斯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爭相崛起,各個有才之士遊走列國,合縱連橫,叱詫風雲,細細分析,春秋五霸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列國。關於春秋五霸歷來有爭議,其中齊國(齊桓公)、晉國(晉文公)、楚國(楚莊王)是大家公認的霸主,剩下兩個,有學者認為是秦國(秦穆公)和宋國(宋襄公),有學者則認為是吳國(吳王闔閭)和越國(越王勾踐),本文以後者為準。
  • 《史記》中記載的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有人說春秋五霸有七八種說法,但那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所說的,《史記》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春秋五霸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在,諸侯們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家諸侯有實力發動滅國之戰,春秋時期的方略是爭霸,而戰國時期則是滅國,這就是是春秋五霸中「霸」字的由來。下面簡單說一下對春秋五霸的印象。
  • 春秋五霸是指哪五位?他們有什麼貢獻?
    西周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寵幸妖妃褒姒,惹得幽王的嶽丈申侯大怒,聯合犬戎國襲擊鎬京,殺死周幽王和褒姒,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是自東周平王之後,周王室逐漸衰落,天下諸侯蜂擁迭起,東周也就先後進入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戰國有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