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霸,是政治的一個名稱,一個職位,也就是伯,音轉為霸,也稱為州伯或者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責是會盟諸侯,朝見天子,其實說白了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春秋時期周朝的實力和統轄諸侯的能力日漸衰微,天子衰而諸侯興。周王室的權力急劇下降,領導諸侯基本上是象徵性的,根本就無法控制天下諸侯的勢力。
春秋時期的周王室能夠控制的地盤非常少了,從上面的地圖就可以看到,面積大的諸侯國有晉國、楚國、秦國等。在這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爭奪天下,它們各自開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大小戰爭無數,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前後後有數位諸侯依次稱霸。那麼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關於春秋五霸在歷史上出現國多種說法,不同的組合。其中兩本書最為著名,《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以上兩種觀點沒有爭議的有三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有爭議的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以及秦穆公和宋襄公。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晉文之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最沒有爭議的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中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是最早稱霸的諸侯。齊桓公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的後代,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的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莒國人。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富國強民,最終國家實力大增,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不過齊桓公最終的結局並不好,晚年比較昏庸,任命小人當政,國家相當混亂,最後死了都沒人收屍。齊桓公的主要功績是—尊王攘夷。
晉文公—會盟天下
晉國在整個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長達100多年,甚至春秋的結束也是和晉國有關係的,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始是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的。說到春秋五霸和晉國不得不說晉文公。晉文公文治武功都非常的出色,是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後世稱「齊恆晉文」。晉文公會盟天下是其主要的成就,此後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主霸業。所以說晉文公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一霸,也是實力最強的一霸,最為標準的一霸。
勾踐滅吳
有句話說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說的是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國的事情。我是最瞧不起勾踐的,我認為春秋五霸加上勾踐是恥辱。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吳王闔閭因吳越戰爭死亡,其子夫差最後打敗了越國並將越王勾踐夫婦作為人質扣押了3年,夫差並沒有殺死勾踐。當時的伍子胥強烈反對,他認為吳國應該滅掉越國,其實在整個春秋時期極少見一個國家滅掉另外一個國家,很少看見一個國家殺死另外一個國家的國君。然而勾踐做了,他不僅滅了吳國而且還逼死了夫差!所以勾踐滅吳不是春秋爭霸之戰,而是類似的戰國滅國戰爭,戰國的兼併戰爭。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範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諸侯國君主裡面最具代表的五個人或者說是一部分人。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歷史產物,爭霸不是戰國時期的兼併滅國戰爭。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更像是爭名爭權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