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2020-12-15 百家號

所謂霸,是政治的一個名稱,一個職位,也就是伯,音轉為霸,也稱為州伯或者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責是會盟諸侯,朝見天子,其實說白了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春秋時期周朝的實力和統轄諸侯的能力日漸衰微,天子衰而諸侯興。周王室的權力急劇下降,領導諸侯基本上是象徵性的,根本就無法控制天下諸侯的勢力。

春秋各國圖

春秋時期的周王室能夠控制的地盤非常少了,從上面的地圖就可以看到,面積大的諸侯國有晉國、楚國、秦國等。在這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爭奪天下,它們各自開始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大小戰爭無數,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前後後有數位諸侯依次稱霸。那麼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誰,最為標準的霸主是哪位,誰最有爭議?

晉文公

關於春秋五霸在歷史上出現國多種說法,不同的組合。其中兩本書最為著名,《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以上兩種觀點沒有爭議的有三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有爭議的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以及秦穆公和宋襄公。

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晉文之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最沒有爭議的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中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是最早稱霸的諸侯。齊桓公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的後代,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的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莒國人。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富國強民,最終國家實力大增,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不過齊桓公最終的結局並不好,晚年比較昏庸,任命小人當政,國家相當混亂,最後死了都沒人收屍。齊桓公的主要功績是—尊王攘夷。

齊桓晉文之事

晉文公—會盟天下

晉國在整個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長達100多年,甚至春秋的結束也是和晉國有關係的,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始是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的。說到春秋五霸和晉國不得不說晉文公。晉文公文治武功都非常的出色,是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後世稱「齊恆晉文」。晉文公會盟天下是其主要的成就,此後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主霸業。所以說晉文公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一霸,也是實力最強的一霸,最為標準的一霸。

晉文公和介子推

勾踐滅吳

有句話說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說的是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國的事情。我是最瞧不起勾踐的,我認為春秋五霸加上勾踐是恥辱。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吳王闔閭因吳越戰爭死亡,其子夫差最後打敗了越國並將越王勾踐夫婦作為人質扣押了3年,夫差並沒有殺死勾踐。當時的伍子胥強烈反對,他認為吳國應該滅掉越國,其實在整個春秋時期極少見一個國家滅掉另外一個國家,很少看見一個國家殺死另外一個國家的國君。然而勾踐做了,他不僅滅了吳國而且還逼死了夫差!所以勾踐滅吳不是春秋爭霸之戰,而是類似的戰國滅國戰爭,戰國的兼併戰爭。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範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臥薪嘗膽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諸侯國君主裡面最具代表的五個人或者說是一部分人。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歷史產物,爭霸不是戰國時期的兼併滅國戰爭。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更像是爭名爭權的戰爭。

相關焦點

  • 如何才能成為春秋五霸?通過齊桓公視角,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國力最強的五個君王,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還是存在著挺多的爭議的,不同的說法至少有七種。據《荀子·王霸》記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誰是春秋戰國第一位霸主
    在這個亂世,也有所謂的亂世之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卻另有其人。究竟誰是春秋時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國的紛爭中,建立起一番霸業。按照傳統的說法,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但也有人說五霸裡沒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吳王和越王。這就和三皇的定義有點相似了,都是爭來爭去,但不管怎麼爭,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確是怎麼也輪不到他們頭上。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有人說春秋五霸竟然有七個,來看看這到底是為什麼?
    當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的權威便一落千丈,從此進入了「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時代,而春秋五霸正是在這個時代裡湧現出的最為閃耀的幾位諸侯。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下,任用了和自己曾經有過一箭之仇的公子糾的輔佐者管仲為相。當管仲成為了齊國相國後,他對內整頓朝政並推行了改革,在此過程中發掘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最為著名的「桓管五傑」更是成為了齊國稱霸時期的中流砥柱。而對外方面齊國則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代表周天子徵伐四方。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數春秋風流人物,這七國哪些才是你心中的春秋五霸?
    而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卻出現過很多種說法,主要有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史記》——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我們來看這兩份名單,都有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這三位的霸主地位都沒人能撼動。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是公認的五霸之首。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其中一個惹人生疑
    有實力的諸侯開始崛起,建立起自己的霸權,開啟了「春秋五霸」局面。「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版本很多,有兩種說法比較正統。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囊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第一種說法文史資料中承認的比較多,第二種說法坊間流傳的比較廣。
  •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
  • 春秋五霸,秦國和齊國稱霸之路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相通之處?
    春秋五霸中,秦穆公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是比齊桓公晚一代的,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但到齊桓公晚年的時候,這些後輩就有人開始惦記了霸主的位置了,秦穆公就是其中之一。秦穆公說:齊桓公老了,我看他這個霸主當不久了,我有沒有接班的可能啊?蹇叔說:有,但是你首先要做好內政,外交。一個國家,對內政策是最重要的。蹇叔的這個說法和管仲的說法就不一樣,管仲與齊桓公論稱霸的時候講的都是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斷,這都是外交政策。
  • 淺談春秋文化:這個時代為什麼這麼混亂,春秋五霸是怎樣誕生的?
    東周有春秋、戰國兩個時期,以「三家分晉」為分界線。春秋時期留學排位戰,各個諸侯國爭相當帶頭大哥過過癮,而戰國時期則從排位戰升級為生存之戰,採取弱肉強食的末尾淘汰制,鬥爭更加殘酷激烈。那麼這些諸侯國是怎樣誕生的呢?
  •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您真的知道嗎?
    據孔夫子《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亦曾說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依然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諸侯國中能力最強,實力最壯的五位國君稱作「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之前的三大霸主,第一個更是射周天子一箭,滅了王室權威
    說起春秋五霸,學習春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個人。因為這五個人是春秋時期的風雲人物,對當時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不過在春秋五霸之前,還有三個霸主。這三個霸主出現的時間遠早於春秋五霸,雖然說實力不如春秋五霸,但影響並不比春秋五霸小。
  • 春秋五霸是哪五位諸侯,有好幾種說法?
    春秋時期,周王室沒有辦法控制天下的諸侯國,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就想控制天下,於是相互之間不斷地討伐,前後有數位諸侯成為霸主,春秋五霸就是其中最有實力的五位諸侯。關於哪五位諸侯是春秋五霸,有好幾種說法。基本上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兩位是公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天下諸侯,是春秋第一位霸主,晉文公在踐土會盟天下諸侯,是春秋的第二位霸主。晉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強的諸侯國,是春秋各諸侯國實際上的領導者,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最後晉悼公復霸中原,持續了百年的霸業。
  • 歷史典故//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是誰?
    談到春秋時期,大家都耳熟能詳,都知道春秋戰國出現了好多霸主,那麼誰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呢?齊恆公稱霸齊恆公稱霸想到了春秋戰國的第一霸主,我心裡特別地激動,因為他的心胸寬廣,不計前嫌,重用曾經傷害過自己(一箭之仇)的管仲。這是何等的胸懷啊?
  • 《史記》中記載的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有人說春秋五霸有七八種說法,但那不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所說的,《史記》中的春秋五霸只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春秋五霸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在,諸侯們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家諸侯有實力發動滅國之戰,春秋時期的方略是爭霸,而戰國時期則是滅國,這就是是春秋五霸中「霸」字的由來。下面簡單說一下對春秋五霸的印象。
  • 一般史書中有「春秋五霸」之稱,但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個?
    一般史書中有「春秋五霸」之稱,但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個,說法不一。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對春秋時哪些諸侯國可以稱為霸主並定論。其原因在於後世對於「霸」的標準理解不一致。有的以成敗而論,邵雍說:「宋襄公圖霸而力微,卒為楚所敗,此不足論。」(《觀物外篇》卷下)有的以則以尊王攘夷為標準,如有人說:「率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白虎通》第一卷)。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西周有三支部隊,分別是虎賁軍、周六師、殷八師,虎賁是負責拱衛王畿地區的,既然都城都沒了,最精銳的虎賁軍也基本上消亡殆盡。周六師是原先周地一帶的軍隊,犬戎滅了西周之後,周朝就失去了這片土地。原先西周的周六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殷八師原先駐紮周朝在東部洛陽一帶,但是後來也逐漸衰亡了。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
  • 春秋霸主兩個半,齊桓晉文秦穆公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春秋五霸」,所謂春秋五霸,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尊王攘夷」。首先我們看一下春秋五霸的候選人名單,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至於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個諸侯,歷來在秦穆公、宋襄公和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之間存在爭議。而在我看來,這些人中,最配得上「霸主」之名的其實只有「齊桓晉文」二公,且二者不分伯仲,其次是秦穆公,可算半個霸主,剩下的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卻不能稱得上霸主。這就要回歸「霸」這個詞本來的意義,即「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