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宋代以防禦保國之失

2020-12-10 騰訊網

錢穆先生 著

讀錢穆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 《三十六計·反客為主》

宋代以防禦保國之失

文/ 錢穆先生

編者按:

對於宋代之政治得失,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有詳盡論述,有興趣的書友可自行參看。此文是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宋的一個扼要總結。

宋的文治是其對中華文脈恢復的功績,但因其先天及後天的一些舉措,致使有宋一代的國力積弱。宋人與宋帝,宋帝與宋國,富裕、文治、國弱,究其如何,且聽錢先生的講述吧。

1

然而宋代開國時,中國社會承襲唐末五代,已飽受軍人之禍了,所以宋代自開國起就知尚文輕武。

宋太祖臨死有遺囑告訴他後人說:你們子孫相傳,絕對不能殺一個讀書人。他們牢守此家訓,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直到南宋,還是守著不殺士大夫的遺訓。豈止不殺,宋王室實在是懂得優獎文人的。

因此過了百十年,能從唐末五代如此混亂黑暗的局面下,文化又慢慢地復興。後代所謂宋學——又稱理學,就是在宋興後百年內奠定基礎的。

這一輩文人,都提倡尊王攘夷,明夷夏之分,又提倡歷史傳統,所以中國還能維持,開闢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國史,一直到現在。

正因宋代人那樣尚文輕武,所以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話頭,也就從那時傳下來。我們今天從歷史上平心評論,只能說宋代人為了補救唐代人的毛病,而並沒有完全把毛病糾正過來,我們卻不能輕怪宋人。

須知有許多毛病,還該怪唐代人。唐代窮兵黷武,到唐玄宗時,正像近代所謂的帝國主義,這是要不得的。

我們只能說羅馬人因為推行帝國主義而亡國,並且從此不再有羅馬。而中國在唐代窮兵黷武之後仍沒有垮臺,中國的歷史文化依然持續,這還是宋代人的功勞。

我們不能因他太貧太弱,遂把這些艱苦一併抹殺。

2

再說到國防資源問題,這也是宋代一個最大的缺憾。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

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

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

與馬相關聯的尚有鐵,精良的鐵礦,亦都在東北塞外,這也是宋代弱徵之一。

王荊公行新法,一面想訓練保甲,一面又注意到養馬。但在中國內地養馬不方便,據當時人估計,養一匹馬所需的土地,拿來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這是在農業社會裡要準備戰爭一大缺點。

王荊公不得已,訂出保馬政策,讓民間到政府領馬養。把馬寄養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養,平時民間可以利用領養之馬,遇到戰爭需要,在臨時集合。

這種事,民間當然情願做,領一匹馬來,平時作牲口用,卻不曉得馬在溫溼地帶飼養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馬死了要賠錢,於是農民把養馬看作苦事。政府卻要挨派,於是保馬變成一秕政。

其實這一方法,縱使推行有效,遇到戰事,一群羸弱之馬,也未必真有用。在這一制度上,也可告訴我們宋代國防上所遭遇的大難題。

3

再說當時長城內險,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一帶,都已在遼人手裡,遼人倘向南衝來,又怎樣辦呢?

真宗時澶淵之盟,即由此形勢下逼成。自宋遼兩國講和以後,宋朝的國防形勢是很可憐的。兩國既不正式開戰,中國人也不好正式布置邊防。只獎勵民間種水田,多開渠道,於渠旁多植榆楊。萬一打仗,可以做障礙,稍稍抵禦遼人之大隊騎兵。

這可說是無法中的辦法。這真是極頂可憐的辦法。但這辦法縱可憐,遼人也懂得,還是時時不許中國開溝渠,種水田。又在冬令時,放隊四出小掠,把中國邊境農村燒殺破殘了,讓中國永久不能有沿邊的防禦線,他們可以隨時入侵,如是威脅著中國只好保持和議。

算只有山西一面,太原向北,還有一道雁門關內險,這就是楊家將楊老令公楊六郎等守御的一條線。不過這是次要的一條線,主要的還是在河北。

此線無險可守,主要的國防線算是拒馬河,亦在涿州附近,這是宋代中國不得已的一條可憐的國防線。由此一退下來,就直扣首都開封之國門。再退始是淮南北丘陵地帶,漸漸和黃河流域中原大平原不同。

至於過了長江,形勢更不同。所以南宋還能守江淮。這是宋代國防上的先天弱點,我們也不能一一怪宋人。

自然,宋代若能出一個大有為之主,就國防根本條件論,只有主動地以攻為守,先要大大地向外攻擊,獲得勝利,才能立國,才能再講其他制度。

現在是以防禦來保國家,而且是一種劣勢的防禦,遲早總要失敗,再遷就這一形勢來決定其他制度,自該無一是處了。

其實中國自古立國,也沒有不以戰鬥攻勢立國的。秦始皇帝的萬裡長城,東起大同江,西到甘肅蘭州黃河鐵橋,較之宋代這一條拒馬河,怎好相提並論呢?況且縱使是萬裡長城,也該採用攻勢防禦。

所以終於逼出漢武帝的開塞出擊。宋代軍隊又完全用在消極性的防禦上,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訓深,才矯枉過正至於如此。進不可攻,退不可守,兵無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終在國防無辦法狀態下支撐。

幸而還是宋代人特別重視讀書人,軍隊雖未整理好,而文治方面仍能復興,以此內部也還沒有出什麼大毛病。其大體得失如是。

相關焦點

  • 素書樓:這何嘗不是錢穆先生的恩澤?
    錢穆故居,東吳大學,臺北從1949年到1967年,新亞書院雖然牽扯了錢穆先生太多的經歷讓他無暇旁顧,然而10多年的勤奮教學,還是讓錢穆先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替自己在臺灣買一處住所,然而,「蒙故『總統』蔣公命,該所之建築
  • 錢穆的《四書釋義》
    餘英時先生說:「『科舉』可以說是統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向全國的『士』階層中選拔人才,納入整體的行政系統,擔任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職務。」科舉考試的文本,作為帝國系統的精神基礎,堪稱「茲事體大」,不能不特別重視。從漢武帝到宋代都是以「五經」試「士」,五經本來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因為樂經散佚,剩下「五經」。元代開始改以「四書」試「士」,基礎文本是朱熹的《四書集注》。
  • 一代宗師錢穆與桐城
    或許錢穆是以往日職務稱之。 1980年錢穆在父子音訊隔絕三十年後始取得聯繫,寫給其三子錢遜的信中流露出對朱光潛的相念之情: 「今日是陰曆新年的十一日……有朱光潛先生不知其人尚健在否?倘有機緣,可尋往一訪,告我相念之意。」
  • 【知味·尋訪】蔣力:錢穆故居
    院門是木質的,鮮紅色,下端已有些微糟朽,門上懸一小木牌,黑底金字,「素書樓」三字系錢穆先生手書。此樓建成之初,先生曾在此留影,長衫、拄杖、手持菸斗,那幅照片我記得格外清晰。進院後沿左手拾級而上,轉彎後,二層的紅白兩色為主的「素書樓」即在面前。
  • 錢穆先生給孫女開的書單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錢穆先生於素書樓前 錢穆先生二子錢行的女兒錢婉約,是在孫兒女一輩中,錢穆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一則是她繼承了錢氏治學家風,研究文科;二則是她喜歡讀書,這正是錢穆先生一生所看重的。錢婉約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隨即向祖父匯報。
  • 錢穆:做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國學宗師」錢穆 文化傾圮、國魂飄失的時代,加上自小浸染的文人士氣,在錢穆身上鑄融出一股為往聖繼絕學的氣魄。 個頭不高、雙目炯炯有神的錢穆,從小就在讀書上展現出持恆的激情,屢屢在枕上竊聽兄長讀書,喜而不寐。他的整個少年青年時代求學路,可以說是被「百家飯」鋪就的。江南人文薈萃,私人興學遍布,諸多良師鼓勵和啟發滋養著錢穆,比如影響甚大的呂思勉先生。
  • 臺北錢穆故居被列為紀念建築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陳甄)臺北市文化局文資委員會26日作出決議,將錢穆故居列為「紀念建築」,以彰顯錢穆對中國文史研究及教育的貢獻。錢穆故居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是東吳大學校園內一幢二層小樓。
  • 王汎森: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5] 又認為宋代鄧牧的《伯牙琴》:「黃梨洲著《明夷待訪錄》,其《原君》、《原臣》二篇,斥君權,排專制,為千古之創議,然其說原出於先生〈君道〉、〈吏道〉二篇」,[6] 都是這方面的例子。我們可以說,在形成「近三百年學術史」的系譜時,晚清以來的時局與思潮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們做了很多篩選,使得他們筆下清代儒者「全神堂」的人物與地位大幅改變了。
  • 錢穆叫錢鍾書父親叔叔,錢鍾書叫錢穆叔叔
    錢穆的最高文憑僅為高中(尚未畢業),完全靠自學成才。錢穆的長兄是錢摯,即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父親。錢摯英年早逝,錢偉長由錢穆教養成人。錢穆和錢鍾書有交集。錢穆曾經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介紹到無錫第三師範教書。儘管他們同為錢姓,但並不同宗。錢穆比錢基博小8歲、比錢鍾書大15歲,他們就按年齡來稱呼,錢穆稱錢基博為叔父,錢基博則命錢鍾書稱錢穆為叔父。
  • |錢穆逝世25周年
    今年8月30日是錢穆先生逝世25周年紀念日。作為一位自學成才的學者,錢穆在歷史學界的地位早有定論。其弟子餘英時說他「一生為國故招魂」,概括了其學術旨向。錢穆先生勤於自學,揚名立萬大陸時期(1895-1949)1895年7月30日,錢穆出生於江南水鄉無錫七房橋一個五世同堂的家庭裡。
  • 錢穆:一部書看透,史學大家的精神價值
    ----錢穆這句話是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序中所說的。讀過他的這本書後,使我感覺到豁然開朗,對於中國歷代王朝的政治變更和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不得不使我感嘆著這個民族的先輩們,有著如此豐富的智慧。當錢穆先生的這部書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只會令人發出對這位智者的感嘆。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錢穆曾在《朱子新學案》開篇說:「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足見錢穆對孔子、朱熹的景仰與敬慕。我們翻看《錢賓四先生全集》目錄,即可知孔子、朱子研究在錢氏的學術生涯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我最難忘的一位學者:為錢穆定位 | 李敖
    錢穆的史學卻是攪成一團的產品,他似乎對「本國已往歷史」太「滿意」了,結果做了太多太多的曲解與巧辯。今天中國時報登「論民國以來史學,無出錢先生之右者」(龔鵬程語)全是胡說。民國以來的史學家,在解釋上,高過錢穆的太多了。錢穆的老師呂思勉就出其右。老師前進,學生落伍,只有錢穆那種自成一家的迂腐,才有此怪現象。
  • 國學泰鬥錢穆的讀書觀點,史記最好能夠全文背誦,這些書必須背誦
    錢穆先生自己也是博古通今,通過自己的學習一步一步地從一個小學老師變成中學老師,最終當上了大學教授,和陳寅恪、呂思勉、陳垣等並稱為史學四大家,那麼錢穆先生是怎麼一步一步地學習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錢穆老先生的讀書觀點,一起來學習,這是錢穆給她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孫女的建議。
  • 朱學勤:魯迅、胡適與錢穆,30年代知識界的柱梁
    難能可貴的是,他是以與這一信仰相匹配的溫和態度堅持了60年,同時不失堅定。他既未被那個時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時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他完全有理由走向這兩極的某一極,但是這個溫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種倔強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著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仔細想想,這樣一個平和的態度,竟能在那樣汙濁的世界裡堅持了60年,不是聖人,也是奇蹟。
  • 錢穆逝世30周年|餘英時:萬裡曾家山入夢,一生為故國招魂
    錢先生《先秦諸子系年》一書則為諸子學與戰國史開一新紀元,貢獻之大與涉及方面之廣尤為考證史上所僅見。根據古本《竹書紀年》,改訂《史記》之失更是久為學界所激賞。在這樣大規模的考證中。由於資料不足和推斷偶誤,自然不免有可以改正之處。他自己在再版時便增訂了兩百多條。最近考古發現當然又提供了足以補充此書的新材料,如《孫臏兵法》的出現即是一例。
  • 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先生及其一門六院士的無錫鴻聲錢氏家族
    這5位院士加上與陳寅恪、陳垣、呂思勉並稱」史學四大家「的國學大師錢穆,六人被稱為」無錫鴻聲錢氏六院士「。錢穆是錢易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的叔叔,他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是在定居臺灣後,於1968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兩位院士錢臨照、錢令希是親兄弟。
  • 民國教師判卷靈活:錢穆僅答一題獲75分
    近些年來,學者們撰寫的關於民國教育的文章已經很多了,談及師資力量、教師素質、講課特色等諸多方面,而民國的考試制度其實也極有特色,老師們在評判試卷時,那種靈活的評判方式,無疑給了學子們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是他們日後能成為棟梁之材的一個重要原因。
  • 本院受理原告廣州中江投資有限公司與被告富保國、陳麗然追收未繳...
    本院受理原告廣州中江投資有限公司與被告富保國、陳麗然追收未繳出資糾紛一案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公 告    (2020)粵01民初499號    富保國、陳麗然:    本院受理原告廣州中江投資有限公司與被告富保國、陳麗然追收未繳出資糾紛一案,已經審理終結。
  • 錢穆:戴東原之學術思想
    作者簡介丨錢穆(1895-1990 ),字賓四,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歙人有楊光先,生明萬曆間,卒清康熙初論歷斥湯若望,力排西法,並駁西教士利瑪竇等地圓諸說,著書稱不得已,專攻西學,自命孟子,嗣以閏月失推論死,亦為守舊者所推。孫星衍五松園文集為楊氏作傳,尚力稱之是當時徽、宣之間,好治天算格致之學,其來已舊。江氏覆汪雙池書,自稱「早年探討西學,晚乃私淑宣城梅勿庵先生,近著翼梅八卷,寫本歸之梅氏令孫」云云,此證江學與梅之淵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