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打鬧,父母不要大意,未能及時引導小心變成「暴力傾向」

2020-12-25 樂仔說育兒

丁尼生曾經說過,暴力是盲目的野獸。

這句話所言非虛,因為暴力會讓人失去理智,甚至無法正常去思考問題,然而為什麼會讓出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多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及時糾正導致。

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喜歡打鬧,家長千萬不要大意,如果未能及時引導小心變成"暴力傾向",因此,家長要注意孩子有沒有這些行為和跡象。

01哪些跡象和行為會導致孩子以後出現"暴力傾向"?

一:被驕縱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過度驕縱的話,那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孩子因為父母沒有"設限"的關係,導致孩子覺得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嘗試。

因此,如果孩子嘗過欺負人的滋味,然而家長卻沒有阻止,很有可能因此"迷上"這種感覺,經常以欺負人為樂,屆時也會為孩子的暴力行徑埋下種子。

二:容易"上頭"

所謂的上頭,就是孩子在打鬧的時候,突然間就失去了理智攻擊小夥伴,而一般來說孩子之所以觸發這樣的行為,多半是因為其他小夥伴在玩鬧的時候不小心打到他。

然而這樣無意識的行為卻能觸怒他,甚至讓他用更重的力道打在小夥伴身上。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徑,家長一定要注意了。

三:喜歡無理取鬧

這類孩子不一定是被驕縱的孩子,然而卻喜歡用無理取鬧的方式索取別人的關注,甚至在被批評的時候,仍舊喜歡用這樣蠻橫無理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合理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孩子,其實在未來很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因為他們拒絕用理智的想法溝通,而是用一種較為簡單粗暴的形式去解決問題,而這點恰恰和暴力行為有所重疊,因此,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太喜歡和自己溝通解決問題,家長要格外注意。

賀拉斯說過,施展暴力又無理由,只會自食其果。

有暴力跡象的孩子會因為自身的暴力行徑而遇到一些嚴重的問題,那麼,家長可以通過下面幾點了解一下,孩子如果有暴力傾向,會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02"暴力傾向"的負面影響:

1、走向歧途

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其實最嚴重的一點還是在未來走向歧途,畢竟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如果說已經萌生暴力傾向的話,那麼在未來便會因為這樣的潛在隱患跟隨不法分子走向歧途,到時候即使家長要管教的話也已經來不及了。

2、性格惡劣

因為崇尚暴力的關係,這類孩子就變得難以溝通,即使家長想用溝通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會因為對方的不耐煩而導致溝通效率變得低下。因此,為避免這樣的問題持續發酵,乃至影響到孩子的前景,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暴力"跡象"。

從上述提到的幾點,家長一定非常擔憂孩子有暴力跡象該怎麼辦,然而還未"鑄成"暴力傾向之前,家長不要太擔心,只要及時糾正便能幫助孩子走回正道,因此,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03家長可以這麼幫助孩子:

方法一:帶孩子去戶外走走

帶孩子到戶外走走的原因其實有這幾個,第一點是外面的世界其實有助於孩子散心,讓孩子的壓力被外面美麗的風景所緩解,這樣孩子也不會過於緊張而產生什麼暴力的念頭。

第二點則是孩子的精力需要消磨,如果到戶外走走的話,則能幫助孩子消磨過多的衝動,讓孩子顯得更加安靜,這樣有助於孩子心境的平和和個人修養的養成。

方法二:及時糾正孩子

倘若孩子有什麼過分的舉動,比方說傷害別人或者刻意去破壞什麼事物,家長便要及時作出糾正,因為家長的勒令,其實是避免孩子認為這樣的暴力行為是正確的,從而導致孩子的觀念出現扭曲。

因此,家長要有這樣的意識,如果看到孩子欺負其他的小朋友或者踢踹貓貓狗狗、踩花花草草,就要出聲阻止孩子,然而告訴孩子如果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被人欺負會怎麼樣,通過這樣"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欺負人的嚴重性。

04結語:

孩子如果引導和教育不善,確實會導致孩子走向歧途,畢竟孩子就像白紙一樣有很多的可能性,只不過這樣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消極且負面的,因此,家長對此應當警惕,不要讓"暴力傾向"出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相關焦點

  • 幾種原生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有暴力傾向,潛在表現很明顯
    2、喜歡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喜歡採取武力解決,而在實施肢體暴力前總是先有語言暴力。
  • 孩子「人來瘋」都是事出有因,父母會引導,才不會在人前失禮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孩子優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習慣,大多來自父母的塑造和培養,所以,對待孩子一些不良習慣,如「人來瘋」現象,父母必須要及時引導,才不至於釀成後患。我們先看看,是什麼導致孩子出現「人來瘋」的。※什麼導致孩子出現「人來瘋」?
  • 怎麼引導孩子喜歡正確的卡通人物
    因此,孩子模仿卡通人物,家長應該加強正確引導。 模仿卡通造就「小魔頭」 4歲的毛毛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聽話乖寶寶,可是自從看了那部風靡一時的卡通片《蠟筆小新》後,一見到客人,他就會扭起小屁股。還會又搖又扭地對著漂亮阿姨說:「美女,吃不吃青椒?」媽媽擔心毛毛也快變成了一個像小新那樣的「小無賴」。
  • 男孩一天到晚都在打打鬧鬧,既然無法避免,那該如何正確引導
    因此,家長會發現5歲左右的男孩子,都對影視劇中的戰鬥場面以及冒險刺激的遊戲感興趣,他們不僅喜歡競爭,還會通過肢體舉動來展現自己的強大。2)人們對男孩打鬧的寬容度更大大家也都知道男孩愛打鬧,因此包容度比較高,無形中這也助長了孩子打鬧的氣焰。
  • 為何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父母做好對症下藥
    2、模仿其實很多孩子存在打人的行為都是通過模仿而形成的,因為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孩子自然也會懂得用這樣的方式。當孩子和其他小孩子相處的時候,周圍的小孩子對自家孩子有了動手攻擊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會模仿對方的行為和對方打起來。如果在家庭之中家長經常對孩子使用暴力行為的話,那麼孩子也會存在暴力行為,喜歡打別人。
  • 《懸崖上的金魚姬》:控制型父母壓抑孩子,親子之間不該是這樣
    產生暴力的負面情緒在過度的操控下,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發洩就只能藏在心裡,或者發洩到自己身上,這種行為通常表現為性格孤僻,拒絕社交,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嚴重者發洩到他人身上,乖戾暴力甚至引發犯罪,很多校園暴力加害者的背後都面對著一個高壓家庭,比如《少年的你》裡面的校園暴力者魏萊,出生在一個被父母嚴格要求的家庭中就將心中的不滿情緒發洩到弱者身上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農村父母與子女反目成仇,子女不孝順老人,子女寧願出錢也不與老人同住等等這些,發生的還少嗎?棍棒底下出的不緊是孝子,還有仇人。就在我身邊,一位長輩。家裡生活的很好,人也不錯。對鄰居朋友都很好,許多村裡人都說他,人不錯。
  • 孩子粗心的背後,是基礎知識不牢,應及時複習別大意
    孩子學習就要端著學習態度,因為只有粗心的孩子背後,才能有基礎知識不牢情況,所以應對學習學生只能上課認真聽講,及時複習功課不要大意。因為小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 「我的孩子特別乖巧」,這是「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家長不要大意
    首先,有著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過分地追求別人的認可和喜歡。很在意別人看法。就像點點,她害怕惹怒爸爸、害怕自己被送走,所以開始變得討好父母。因為在孩子世界感知裡,認為只要聽話,就會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避免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育兒,是一門需要預習的人生功課》中有這樣一段話:只有當父母有了更開闊的眼界,更開放的心靈,孩子才能有機會去嘗試更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當我們了解這些情況以後,一定會覺得心疼,對這些討好型的孩子太不公平。
  • 睜大眼睛,看看你的戀人是否有暴力傾向
    可是,女孩兒,如果你不想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暴力的恐懼中,不想淪為暴力的受害者,那麼,請睜大你的眼睛,看看你的戀人是否有暴力傾向。婚姻心理諮詢提醒:如果你的戀人有暴力傾向,要及早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做出改變。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高甜+高燃」《冰糖燉雪梨》,教會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愛情觀
    我們都知道,如今的孩子都偏早熟,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應該扮演一個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並對孩子愛情起到指導作用。無論哪個階段的愛情都應該是旗鼓相當的,你不需要為了成全誰而去放棄自己,犧牲自己,更不能成為誰的附庸品,不要埋沒自己,更不要停止腳步,因為真正喜歡你,愛護你的人絕不願意讓你站在身後站在遠處,而是希望與你並肩同行。喜歡的那個人,他/她該是白月光,帶來陽光與希望,讓你的世界充滿光明;是你活力的源泉,在也讓你變得更加優秀。
  • 孩子反應緩慢,多半是這5個「不良習慣」導致,家長要及時引導
    為何說沉迷手機、電腦,也有可能使孩子頭腦反應緩慢呢?記得小時候和朋友玩耍的情景嗎?小河邊、田地間,追逐打鬧的同時,對於周圍的事物也會產生各種疑問。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時,接受各種加工過的信息,根本不需要多加思考。視頻、遊戲中的各種圖畫場景,會給頭腦最為簡單的灌輸。
  • 父母帶10歲娃坐公交,還沒等到下車,乘客感慨:這孩子要毀了
    孩子的培養塑造真的離不開來自父母的引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很多家長輕視甚至忽略,但其實在孩子的人生中,最最具有深遠影響的教育,就是來自父母。在鄭州的111路公交車上,一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發車廂乘客的爭議,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討論。
  • 疑因孩子被打,南京一家長咆哮課堂讓對方孩子道歉
    老師表示,「我是沒有看到你打,但是你這樣吼孩子就是語言上的暴力。」可老師話還沒講完,女子又吼著讓男生道歉。在隨後的視頻中女子表示自家孩子挨揍了,找不到對方孩子家長,只能到學校來找孩子。根據班級群聊天記錄,同時發進群的還有一張檢查報告單,從聊天來看,發布視頻的正是當事女子。隨後雙方家長在群裡隔空喊話起來,也引發了其他家長的反對,認為這樣沒有意義,應該兩家面對面解決事情。
  • 秋季乾燥,孩子經常流鼻血?父母別大意,5個方法有效來預防
    當鼻出血發生時,應該注意這些問題:;1、不要驚慌孩子年齡小,當出血突然發生時,父母往往手足無措。此時,父母首先要鎮定,可以引導孩子做緩慢而深的呼吸,以充分放鬆。2、不要仰臥鼻出血時不要讓孩子仰臥。因為仰臥時血會從咽後壁流入食道及胃,不久就會從胃再嘔出,這就掩蓋了鼻出血的真相。
  • 「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我不要,我就不要,我不要吃飯,我還要玩玩具」「我就不穿衣服,我還要出去玩」「媽媽討厭,討厭媽媽,不讓我看電視」這些話你有沒有聽過,沒錯,假如你家孩子已經超過之前自己家裡的孩子乖巧懂事又聽話,好像一夜之間就換了一個人一樣,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每天都會想盡辦法跟媽媽對著幹。調皮、易怒、叛逆等等都被孩子完美地體現,媽媽們似乎除了每天忙不完的事以外,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如何跟這個2歲的娃鬥智鬥勇。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家長的引導很重要,這4件事情要注意
    為了不讓孩子打遊戲,媽媽和在爭執的過程中,孩子把手機用力一摔,還把手機給砸壞了。不僅如此,孩子還有其他暴力的行為,比如說砸門、和媽媽打架......通過新聞我們可以看出,沉迷遊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很大,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避免孩子出現沉迷遊戲的情況。
  • 總是吼孩子,小心影響孩子智商!
    有專家針對青少年焦慮、抑鬱和大腦結構差異的研究顯示,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言語智商只有112分,比正常人的124分還要低。 通過掃描大腦發現,這些長期接收到家長謾罵、嘲弄或侮辱言論的人的大腦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而顳葉顳上回區域就是和人的言語智商有關,遭受的言語暴力越多,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
  • 家長提高警惕:幫助孩子遠離校園暴力
    ——那時我說「我被同學打了」,父母反而來問我「人家怎麼不打別人就打你?」。——或者我說「我不想和某人玩了」,父母則撇撇嘴:「人家也不稀罕你。」滿滿都是傷心的回憶,整到最後,我有事都不願和父母說了;結果父母好意思來問:「你為何不願意和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