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中的神話——《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巖畫研究》

2020-12-12 文物出版社

巖畫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文化遺存,其存在時間已經超過四萬年。它不僅見證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為特定族群精神信仰的變遷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巖畫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某些類型的圖像在巖畫中演進的歷史超過了兩萬年,通過對其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可以管窺整個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

人面像巖畫是巖畫中以人面為表現形式的一種類型。對人面的關注是當時社會特殊意識形態的反映,並隨著意識形態的轉變而消亡,或者轉化成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反映在其他載體上。人面像巖畫研究不僅是對古人造像傳統的起源和流變的系統梳理,同時可以比較全面地揭示其背後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其宗教思想觀念的演變情況。

廣袤的西伯利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嚴酷的自然環境並未阻擋人類探索自然的腳步。自舊石器時代以來,人們就已經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和遷徙,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而人面像巖畫就是其中之一。俄羅斯的巖畫根據分布範圍和類型特點可以劃分為16個大的分布區,其中有14個位於西伯利亞,涵蓋了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而人面像巖畫則主要集中於葉尼塞河及其支流安加拉河、託姆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地區,並與中國北方內蒙古、寧夏以及美洲西北海岸的人面像巖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俄羅斯主要巖畫區分布圖

1.卡累利阿半島 2.北高加索 3.烏拉爾 4.託姆河 5.哈卡斯—米努辛斯克盆地 6.安加拉河 7.勒拿河上遊 8.阿爾泰 9.圖瓦 10.貝加爾湖沿岸 11.外貝加爾 12.阿穆爾河上遊和奧廖克馬河 13.黑龍江下遊和烏蘇里江 14.勒拿河中遊 15.阿爾丹河 16.楚科奇(除1和2之外,其他分布區均位於西伯利亞境內)

葉尼塞河流域的人面像巖畫分布在葉尼塞河及其支流附近的崖壁和石灘上,極少量位於河邊的洞穴中。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上葉尼塞河、中葉尼塞河、下安加拉河三個分布區。這些人面像巖畫分布範圍廣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顯示出地域性的特點。但是這些多變的形式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變的內在結構,反映在作畫地點的選擇、作畫方式的使用、巖畫細部結構的刻畫等各方面。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正是該地區民族遷徙以及民族成分複雜性的一種具體表現,而這也反映在相應的考古學文化中。

葉尼塞河流域巖畫和與之類似的形象

1-4.巖畫 5-6.西伯利亞薩滿形象 7-10.「羌姆」舞蹈面具 11.商代雙面神人青銅像

《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巖畫研究》是「考古新視野」叢書之一,其選題在東亞和北亞巖畫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本書對西伯利亞巖畫的研究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系統地搜集和整理俄羅斯迄今為止出版的主要巖畫類著作和文章,並對其研究歷史進行了回顧,這在學術界尚屬首次。對有志於研究西伯利亞巖畫,乃至西伯利亞歷史文化的學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二,本書對葉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巖畫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共統計、分析葉尼塞河流域約350幅人面像巖畫。其中,巖繪類人面像117幅,全部用紅色赭石顏料繪製而成;巖刻類人面像232幅,絕大多數採用敲鑿法製成。基本上涵蓋了該地區主要的人面像巖畫類型。除製作方式的區別外,巖繪畫與巖刻畫的不同還體現在:巖繪畫絕大多數位於泰加林地區,其中,中葉尼塞河流域的巖繪畫多位於泰加山地的邊緣地帶,而巖刻畫則主要集中於森林草原地區;構圖方式截然不同,巖繪畫普遍虛幻特徵明顯,具有強烈的神格意義;巖繪類人面像絕大多數無輪廓,而巖刻類人面像正好相反。

葉尼塞河上遊穆古爾—蘇古爾巖畫局部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以考古學文化為基礎,將巖畫放在考古學文化動態演變的背景下進行討論,進而考察巖畫自身的發展演變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將葉尼塞河流域人面像巖畫與西伯利亞西部的託姆河流域、俄羅斯遠東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以及中國北方內蒙古和寧夏地區的人面像巖畫進行比較研究,進而部分重建了人類早期交往的歷史。

典型「卡門卡」型人面像巖畫發展序列

第四,本書重點對人面像巖畫的年代進行了討論,系統梳理西伯利亞目前所見的各種人面形象。巖畫的年代問題是整個巖畫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為複雜的問題之一。在這方面,葉尼塞河流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不僅發現了數量眾多的人面像巖畫,還發現了大量可資比較的考古材料,既包括棺材蓋板上的人面像,也包括墓葬出土的其他類型人面像;同時,在該地區還分布有大量的奧庫涅夫文化石柱,上面同樣刻有大量的人面像。這些類型豐富、風格相似、年代確定的可資比較的材料在世界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這也為討論建立該地區人面像巖畫年代序列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哈卡斯共和國伊特科爾墓葬出土的帶人面像的角質柱形飾件

奧庫涅夫文化石柱和石碑

作者簡介:

肖波,男,1982年生,湖北棗陽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考古學專業,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於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考古、巖畫。2010年至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CSSCI期刊4篇(含擴展版1篇),北大核心1篇,A&HCI期刊2篇。主持項目4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遼河流域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人面像巖畫比較研究」(編號:19XKG003)1項,廣西社科規劃項目1項;參與項目5項。學術兼職有:中國巖畫學會會員、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會員、國際巖畫斷代與保護中心成員。

圖書目錄

供稿:藝術圖書中心

相關焦點

  • 世界日報:從中國到北美 人面巖畫千年旅程留謎
    但是隨著人面巖畫研究的深入,出現了突破。史前巖畫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主要磨刻人面圖型的巖畫被大量發現在東亞地區,主要在中國,另外南韓和俄羅斯東部的黑龍江流域也有少量,總共數量在五、六千幅。而同一類型的巖畫也大量地出現在北美洲西海岸,從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西海岸,經美國西部幾個州,止於加州北部。遺址有230餘處,數量也約5000餘幅。
  •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一條頗具特色的大河
    俄羅斯最大的河流是葉尼塞河,年平均流量為 1.98 萬立方米 /秒。它位於亞洲北部,起源於薩彥嶺與唐努山的峭壁間,由大葉尼塞河與小葉尼塞河在克孜勒附近匯合而成。 長 3 467 公裡,流域面積達 258 萬平方公裡。
  • 黠戛斯人:葉尼塞河流域文明的開創者
    這是一位詩人對柯爾克孜族先民黠戛斯人的熱情謳歌。在祖國北方遼闊的大地上,風霜雨雪造就了這個勤勞、堅強而又智慧、勇敢的民族。他們同其他民族攜手並肩,為葉尼塞河流域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黠戛斯民族源流黠戛斯的古譯名是「堅昆」。《新唐書》載:「黠戛斯,古堅昆國也……或曰居勿,曰結骨。」
  • 俄哈卡斯共和國設立「葉尼塞河日」
    新華網伊爾庫茨克7月16日電(報導員逯鳳勤)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總統維克多·濟明日前籤署總統令,確定從今年起,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為「葉尼塞河日」。據俄新社16日報導,設立「葉尼塞河日」,是為了引起社會各界對葉尼塞河生態問題的關注。
  • 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發現了羯族?共1000多人,或為中國史上呼揭人
    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明白和懂得的,但在具體研究這個事兒的時候,就把它「忘」了,或許出於某種學術成果的考慮,就想將其「定」在某一個地方。這樣做不科學也讓人難以理解,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把匈奴、鮮卑、突厥等等留在以後的文章,今天只說說曾經在史上很有名的、至今都讓某些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羯族。
  • 在葉尼塞河冬泳是一種什麼感覺?沒去遊過的人很難體會得到
    俄羅斯的冬季是出了名的嚴寒,但你要認為俄羅斯人到了冬季就只會躲在火爐邊喝伏爾加可就大錯特錯了。由於俄羅斯人自小就生長在嚴寒之地,所以對寒冷有天然的適應能力,下圖是一張來自騰訊國際新聞的圖片報導。葉尼塞河是世界第八大河,是俄羅斯水第一大河,平均徑流量為19830立方米每秒,是我國黃河年徑流量的約11倍。眾所周知。由於俄羅斯主要以平原和高原地形為主,而且地勢呈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之勢,因此發源和流經俄羅斯的河流大多數都是向北流向了北冰洋,例如西伯利亞三大河流鄂畢河、勒拿河、葉尼塞河都屬於北冰洋水系。
  • 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上的大河之一: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俄文:Енисей,英文:Yenisei)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上的大河之一;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亞河流之一(其他兩個是鄂畢河和勒拿河)。位於亞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東,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流程比密蘇裡河-密西西比河稍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0783倍。其上遊原屬中國,稱為謙河。葉尼塞河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
  • 覃彩鑾:花山巖畫考古研究的開拓者
    考察隊通過考古學、民族學和宗教學的研究方法和實證資料,認定駱越人不畏艱險、攀登懸崖繪製規模宏大的巖畫,絕不是為了藝術欣賞,而是有著強烈的祈求功利目的,即巖畫是駱越人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形象反映,畫面上舉手蹲足的形態,是駱越人在祭祀儀式上在祭師的率領下集體跳擬蛙舞以娛神、祈求風調雨順、生產豐收的舞蹈(駱越及其後裔壯族是稻作農業民族,流行青蛙崇拜)。
  • 葉尼塞河,西伯利亞水量最大的河,流入北冰洋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雖然緯度高,但水資源非常豐富,河流密布,其中有三條由南向北流淌最終匯入北冰洋的大河。最西部靠近亞洲與歐洲地理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的是鄂畢河,上遊是源於我國新疆的額爾齊斯河,中間是葉尼塞河,東部是勒拿河。葉尼塞河是三條大河中的「老大」,水流量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含密蘇裡河)還要豐富。
  • 大興安嶺巖畫概述
    中國巖畫的泰鬥人物蓋山林先生在《內蒙古巖畫的文化解讀》中指出,大興安嶺巖畫的作者是古代室韋人的作品。著名學者呂光天先生指出,室韋人即「森林中人」,是許多彼此互不統屬的人群,除了鄂溫克人,還有蒙兀人即大室韋和滿人的成分。其中北室韋和缽室韋以及深未怛室韋,是古代鄂溫克人的別稱,今天鄂溫克人的祖先。
  • 被稱為「人類童年 羅縷紀存」的史詩般的原生態藝術—巖畫
    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 ,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問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公元前世紀戰國時期的著作《韓非子》和成書於公元前世紀的《史記》中就有過在巖石上刻畫「人跡」及發現先民巨人足跡的記載。
  • 深入西伯利亞、探秘葉尼塞河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莊鴻雁,經過多年實地踏查和研究,認為大興安嶺巖畫中的龍形紋,與中華龍圖騰的起源密切相關,是龍圖騰形成過程中的初始形態,它參與了中華龍圖騰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並構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體系的一部分。 有關龍圖騰的起源過程,學界多引用聞一多的說法:「大概圖騰未合併之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
  • 「巖石面上,美麗的女子長袖善舞,身姿俊俏……」觀賀蘭山巖畫
    在南北長200多公裡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山巖畫。賀蘭山巖畫,是歷史上生活在賀蘭山地區的北方遊牧民族鑿刻於巖石上的一種巖刻藝術。是祖先留給人類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它以龐大的歷史規模、豐富的社會內容、超凡的構圖造型、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於世。人面像、類人首像是賀蘭山巖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放眼全球,史前巖畫非常多。
  • 安加拉河,葉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
    俄羅斯西伯利亞河流,葉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源出貝加爾湖,先北流,後折向西,流經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南部。安加拉河在斯特列爾卡村附近注入葉尼塞河。主要支流有伊爾庫特河、奧卡河、伊利姆河等。沿河多急流險灘,水力資源豐富,河口處年平均流量5,100米立方米/秒。
  • 刻在巖石上的符號,賀蘭山巖畫讓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前兩年有機會參觀了賀蘭山巖畫,對這片神秘的土地又增加了一份情感,那就是刻在巖石上古老的符號讓我們感受到的文化信息與價值。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或更早,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戎、月氏、匈奴、鮮卑、鐵勒、突厥、党項等的先民就在賀蘭山地區生活了,那是非常遙遠的遠古時期,距現在約一萬多年。據記載,我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距今約四千年前的夏朝,所以那時候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
  • 破解南美史前巖畫中的文化密碼
    為史前巖畫確定準確的年代並不容易,因為這些繪畫的顏料都不是有機材料,難以通過放射性碳測試等方法進行斷代。研究史前巖畫製作時間需要通過研究當地的地質變化、增生沉積物以及圖像本身,並結合對相關考古材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從塞拉尼亞·拉林多薩的巖畫中,研究人員確認了某些現已滅絕的動物和物種,如乳齒象、古駱駝和冰河時代的馬等。
  • 賀蘭山巖畫太陽神與廿四節氣的淵源
    以巖畫的形式表現太陽神,歸類在人面像的巖畫中,是自然崇拜類人面像巖畫中的一種類型。這類表現太陽神形象的巖畫,最早發現於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沿岸的巖畫分布點上。太陽神巖畫出現的地方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的面部特徵,頭頂或頭形輪廓外有一個條條長短不一,如藝線般的刻槽,外部形象又像是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
  • 論流量、流域面積和長度,伏爾加河在俄羅斯進不了前三名
    俄羅斯最有名的河流是伏爾加河,但是無論是徑流量、流域面積和長度,伏爾加河在俄羅斯只能排第四名!因為前面還有不為人知的三大河流呢。 俄羅斯主要河流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有並行的三大河流,這三條大河分別是額閉合、葉尼塞河與勒拿河,直觀來看,這三條河流就比伏爾加河要長,支流更多。那麼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