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與電影版的《小王子》告訴我們回歸童真、追求自我的重要性

2020-12-14 娛丸兒

電影《小王子》是由"功夫熊貓之父"馬克奧斯本導演,根據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的經典同名短篇童話改編。然而他的這次改編並沒有同以往的大多數作品一樣照搬原著,而是創造了全新的故事框架。《小王子》是克蘇佩裡於1924年創作的經典兒童作品,作品表面上看是一部寫給兒童的童話故事,事實上卻蘊含著成年人對生活和生命的哲思。

《小王子》中簡短而又深刻有內涵的故事,讓它成為一本風韻全世界的優秀文學作品,在這樣的基礎上,倘若想要將它拍成電影,只需要照搬原著,便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然而導演馬克奧斯本卻用全新的故事框架來構思電影,將小說中的故事嵌入作品中,進一步成為一個全新的勵志情感訴求小說。電影中的人物全都是沒有姓名的群體,而正是這種不富裕主角名字的方式,讓這些角色更具有普適性,讓人們從中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電影《小王子》主要講述了一個正在被成人教條世界所束縛的小女孩,認識了神秘的飛行員鄰居,被他所創作的小王子的故事吸引和感動,從而開始一場尋找小王子的奇異冒險。而飛行員回憶和講述的小王子的故事忠於原著:來自遙遠星球的小王子,與一朵玫瑰相伴,後遊歷宇宙,遇到各種奇聞趣事,最後來到地球,馴化了一隻狐狸,與一條蛇達成死亡協議。儘管小說和電影在情節和敘述方法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兩者中所表達的追求自我,回歸童真的主題卻從未改變

01從童話故事到勵志電影:我們為什麼要追求自我,回歸童真

小說《小王子》是基於一次成年人對於生命與生活的反思,而並非簡單地為兒童所創造的小說,而由於其有具有幽默性的故事敘說手段,讓它成為一本小孩承認都喜歡的小說。小孩陶醉於其中的故事,成人陶醉於其中的暗含的人性。

在兒童眼裡的小王子是一個內心柔軟、純真善良的少年,他的生命裡有著玫瑰、狐狸、蛇,他們都對小王子的生活充滿了意義,而這些充滿幻想的故事也讓兒童陶醉其中。而成年人眼裡的小王子,則全是自己身上的影子,因此小王子更適合被稱為一本給成年人看的童話小說。小說中的小王子沒有朋友,它只能孤獨地守護著自己的玫瑰花和星球,而小王子身上的這種孤獨,恰恰象徵了成年人的孤獨,和他們身邊冷漠不理解彼此的朋友們。

電影《小王子》的拍攝,沒有投機取巧的照搬原著,即使照搬原著可以讓他們獲得不菲的榮耀。導演馬克奧斯本脫離原著所打造的敘事模式,而是另闢蹊徑地將小王子帶入了現實世界,將這個童話故事徹底打造成了一部現實版的勵志電影。

原著中滿懷著小王子對成人世界的失望和落寞,以及對自己未來婚姻生活的沉重反思,在它的眼中人們隨著成長,漸漸失去了曾經的的童真、單純和善良。小說中作者的成 功在於他提取了人們人性中的每一項弱點,讓人們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電影中則截然不同,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無名氏,編劇故意忽略人物姓名的方式,切切讓片中人物更加普世性,他們不再帶著某一種標籤,而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種人。

電影中小女孩的生活完全被母親規劃,在母親為女兒制定的嚴格的規劃中,小女孩每天都如同冷冰冰的機器人一樣,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一點點生機。與母女二人嚴格規劃生活形成對比的,是他們新家隔壁的老爺爺,他在院子裡種滿了綠色的植物,不追求快節奏的生活。

隨著故事的發展,小女孩和母親漸漸從過去只顧自己的生活方式,到後來和鄰居爺爺建立關係,從那個曾經丟棄 童真只顧自己的小女孩,重新找回自己內心的柔軟。從小女孩母女的變化中傳達出成功的定義,並非事業成功、成績滿分,而是能夠認識到找回童真、回歸善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的重要性。

02追求自我,回歸童真,是小說與電影的精神契合

小說中作者在序言部分這樣寫道:「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孩子」,指出小說的主題在於童真,無可否認的是,文學作品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由文學作品改編後的電影大多都會簡化主題,同時又可能將電影所表達的主題變得更加多元化。正如自《小王子》問世以來,無數的讀者和觀眾都對《小王子》中所表達的主題進行分析和解讀。同時電影《小王子》的拍攝也同樣保留了原著中對童真的追求。完整的將成人世界裡的冷漠、虛偽、盲目、貪婪和批判融入其中。

儘管電影中現實世界的故事主線佔了大量的篇幅,原著情節並未超過電影的三分之一,而整部電影的成功在於其將文章的主題鎖定在童真,大篇幅地將其完美的變現出來。

原著中所表達的主題多以隱喻和批評來展現,原著中小王子遇見了六個人,他們分別是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地理學家。這些人又都象徵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身上所具有的特徵。電影中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減少了,只留下象徵著權力的國王、格外在乎名聲的虛榮者、愛好金錢的商人這三個人物形象。而電影中所遇見的玫瑰、狐狸、蛇、沙漠、水井也同樣有著其獨特的存在意義,象徵著友情、愛情、智慧、死亡、生命或理想。

由於《小王子》創作時代的久遠,讓其中所敘述的故事和人們之間的距離相差較大,而電影《小王子》中小女孩的生活則更加的貼近人們的生活,符合當下的現實社會。電影中小女孩、媽媽、鄰居、路人還是工作狂等角色,都被現實社會所深深的同化,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思考,變得冷漠和麻木。一個普通的母女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她們每天為了考進名校,而逐漸變成學區房、計劃表、補習班的奴隸,而這些正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見到的。

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個飛行員爺爺,他是成人世界裡唯一一個保留著「童真」的人,但鄰居們的躲閃,警察的無奈都反映出了社會的冷漠和人性的喪失。片末小女孩來到二次元的世界尋找已經長大的王子先生,然而此時的王子先生已經被商人所主宰的社會薰染,捨棄了童心,用一連串「我在工作……」的喊叫聲掩飾著內心的焦慮與恐懼,而這正是在巧妙地提醒著我們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應該輕易割捨掉內心的童真。

03追求自我,回歸童真是成人世界裡不可丟棄的財富

盧梭曾說:"凡是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人一插手就變壞了。"便是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最完美最合適的,然而隨著成人世界的幹擾逐漸變壞,童真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喪失掉的。正如當今世界的教育,「一切從娃娃抓起」不知道是何時出現的口號,又是何時我們的孩子漸漸沒有了童年,變成了成人世界的犧牲品,他們不再擁有自己的時間,而是被鋪天蓋地的作業、補習班、競賽所淹沒。

然而這種童真的失去,並非從小開始,而是從成人世界開始。造物主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志交會他們如何童真的活著,而並未讓他們將自己成為計劃表、考試、補習班的陪襯品,也從未教會他們社會的競爭制度有多麼激烈。這些教育觀念的普及全都來自於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忙碌和擁擠,則更多的來自人性的虛榮於攀比,他們正取小王子中視財如命的商人一樣,為了生存而拼命的掙錢。也如小王子所遇見的國王一樣,守著自己弱小的領地,發號施令。又入那個喝醉酒的酒鬼一樣,用麻木自己所犯下的錯來繼續犯錯,在循環中日復一日地重複,最終卻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都不知道。

真正意義上的童真和追求自我,最重要之處便在於對自我內心世界的真實,明白自己最渴望擁有的究竟是什麼,是一種即使努力後不能得到任何財富也會堅持的東西。而這便是精神追求,任何時候,我們都應格具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追求。

著名的兒童故事家安徒生便是這樣一位有著極強精神追求的人,在安徒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過世了,他只能和母親過著清貧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獲邀到皇宮裡去晉見王子,請求賞賜。他滿懷希望地唱歌、朗誦劇本,希望他的表現能獲得王子的讚賞。等到表演完後,王子和藹地問他:「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安徒生自信地說:「我想寫劇本,並在皇家劇院演出。」

王子對他說:「背誦劇本是一回事,寫劇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勸你還是去學一項有用的手藝吧!」

但是懷抱夢想的安徒生回家後不但沒有去學餬口的手藝,卻打破了他的存錢罐,向媽媽道別,到哥本哈根去追尋他的夢想。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過所有哥本哈根貴族家的門,沒有人理會他,但他他從未想到退卻。他一直堅持寫作史詩、愛情小說,即使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卻仍然堅持寫了下去。如今他的童話故事已經成了兒童睡前不可缺少的精神糧食,安徒生也為自己的精神追求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生活在當今世界的我們也一樣,應該學會欣賞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找回自己的夢想和初心,也要教會孩子們守住童心和對自我的追求。若能守住初心,追求自我,我們便都是成人世界裡「特立獨行的小王子。」

相關焦點

  • 《小王子》:這個世界太複雜,需要簡單和童真
    用純淨童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和悲劇。同時批判社會的理性刻板化的價值準則,喚起個人對自我的思考:這個世界太複雜,我們需要簡單和童真。極其樸素和純淨的語言,蘊含豐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就像大灰狼和小紅帽、狼來了…《小王子》常常是父母講給孩子們睡前故事中的其中一個。
  • 《小王子》電影vs原著:雞湯金句保留 結局改變
    原著經典段落,都在  小行星B612上住著小王子,他每天會去除猴麵包樹的種子,有一天他的星球上長出了一朵帶刺的玫瑰花。  拋下玫瑰花離開了自己星球的小王子,經過遊歷來到地球,在這裡碰到了狐狸。狐狸對小王子說「只有你馴養我,我們才能建立真正的聯繫。」  小王子和他的玫瑰、小王子馴養了狐狸這些廣為被讀者討論的的經典段落,電影全都保留。
  • 溫暖全球2億人的《小王子》,告訴我們的5個啟示
    一.永葆童真和初心面對大人與小孩的悖論,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在《小王子》的首頁獻詞中這樣寫道:「這是一部獻給大人的童話。」因為,「每個大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小孩。每一個孩子心裡,也都希望有一個大人。」這個狀態不就是長大後的我們嗎?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了車子、房子、票子、位子……周旋在各種關係裡虛與委蛇,假裝歡笑。曾幾何時,我們沉迷在這種狀態裡,功利和欲望將我們湮沒,我們變得缺乏童真、缺乏最原始的想像力好額創造力,我們甚至一度覺得這就是對的,因為大家都在這樣活著。
  • 電影《小王子》,這部成人的童話,你理解了多少?
    曾經有過的童真世界,回望,你是覺得幼稚還是懷念?《小王子》的故事人盡皆知。可能你看過書,或是看過電影,又或許都沒看過,但你一定聽說過,因為這是一部「大人的童話」。今天我們來悅享《小王子》的電影。這是一部動畫電影,2015年上映時引發不小的關注度。
  • 《小王子》: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影片中主角的心路歷程
    人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它指任何無理性意識活動。這就意味著,人只有有了自我選擇的權利和空間,人生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在虛無中過完此生。而正是這種自由意志的選擇,讓我們每個個體的人生變得和他人不一樣。
  • 《小王子》教會我們什麼?
    我們不光年齡還是知識,都是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曆程,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跳脫這樣的規律的存在事物。因此當我們遇到「嬰兒期」的人或事時,我們需要一顆理解的心,而不是陷入先入為主的錯誤思想當中。這會讓我們更有溫度,人際關係更加的和諧,同時自己也會更開心,生活會更好。第二便是保持一顆孩童般的好奇心。
  • 影響全球的成人童話《小王子》:我們曾經都是孩子,只是忘記了
    如今我再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會思考,這本由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寫的《小王子》在這幾萬字裡到底想傳達什麼向我們,在這個滿頭金髮,裹著圍脖的小王子的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經歷向我們表述這什麼道理。和對成人價值觀的抨擊,對成人世界的麻木和虛偽做出了批評,以童真的世界反觀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了成人的無奈與孤獨。同時作者對金錢關係的批判以及對真善美的謳歌。
  • 《小王子》:小孩應該讀,大人更應該讀,電影版已經告訴你為什麼
    《小王子》肯定是我心中的經典,不過我看到它時已經是大人了,是從大人的角度去感受。想起在2015年時去電影院看了《小王子》的電影版。電影恰巧是說一個小女孩知道了「小王子」的故事後,生活發生了改變。小女孩與狐狸公仔一起,駕駛老爺爺的飛機,踏上了尋找小王子的旅途。遇到了小王子曾遇到的國王、脫帽子的人、困住星星的人等等,終於找到了忘記過去的小王子。後來小王子想起他的玫瑰,他與狐狸,他的過去。小女孩送小王子回到他的星球,玫瑰已經枯萎了,星球已經被猴麵包樹包圍。
  • 《小王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很多人在讀完《小王子》後,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本普通的童話書,但對這本書為何會在文學書籍中有如此之高的地位總不太理解。那麼《小王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跟隨小王子的腳步一起去看一看。我們追求權利,追求物質,我們想要改變卻總安於現狀,我們碌碌無為卻又貪圖安逸,我們誇誇其談卻又自以為是,我們就是那個虛榮的總想得到別人讚揚的人。《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所有成年人都曾經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能記得。是啊,我們長大了,我們越來越在乎虛假的表象,卻忘記了太多本真的東西。
  • 《小王子》五句經典語錄教我們拾回赤子之心
    《小王子》故事自1943年出版至今,深獲全球各地書迷喜愛,以簡潔文字與生動有趣的圖畫,成為老少鹹宜的經典作品。曾執導《功夫熊貓》的導演馬克·奧斯本耗費八年心力,以原創故事為架構,疊加一位現代小女孩的故事元素,讓《小王子》電影版在法國上映不到五天就有破億的成績!
  • 《小王子》的真正寓意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後:有承擔、有責任、有壓力、有紙醉金迷、有燈紅酒綠、有窮奢極欲,大城市中布滿了喧囂,人群裡充斥著孤寂,多數人被欲望所吞噬。我們開始不斷地審視自己,被物質填滿後,為何心靈卻如此的空曠?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 始終熱淚盈眶,永遠保持童真——《小王子》讀後感
    終於在國慶節假期即將結束的時候讀完了英文版的《小王子》,其實這本書挺適合一個人在孤獨的時候讀的,就像此刻的我一樣,一個人在一間小出租屋裡待了6、7天,正因為這樣孤獨的心境讓我對這本書有了無比深刻的感受。成長,這個詞於我的腦海中又有了新的定義。
  • 經典小說改編,《小王子》動畫,成長與失去的真實現象
    這是部根據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經典同名小說《小王子》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被媽媽規劃了未來要按部就班生活的小女孩和老人之間的故事。以現實生活寫照為背景,借小王子來訴說一個關於成長與失去的真實生活現象。
  • 看過方方原著《萬箭穿心》,電影版的憑什麼得9.1分
    電影版《萬箭穿心》,得分居然高達9.1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給方方的原著打分,是要打12分了。那麼原著比電影高在哪裡呢?首先是色彩,電影版《萬箭穿心》,定義為悲劇,所以色彩從頭到尾都是灰濛濛的,不甚分明。但從原著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悲劇,一個小人物,縱然遇到種種磨難,但從未向生活低過頭,昂揚地生活。這不是悲劇,這是勵志劇。其次是主人翁的設定。電影版的寶莉一出場,就馱著背,渾身汗黏黏的,頭髮散亂,高聲大氣,毫無形象,人見人厭。
  • 《小王子》中令人深思哲理|願我們出行半生,歸來仍是「小王子」
    《小王子》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童話書,沒有之一。每一次品讀,都能發現不一樣的感悟。,又一次重讀此書,與金黃色頭髮、渾身散發著童真的「小王子」相遇,一起離開自己的星球去冒險……「請你給我畫一隻綿羊,好嗎?」
  • 《小王子》:成年人的「荒唐奇怪」,小王子的「童心未泯」
    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或許你早已忘記小時候的夢,我們一邊被欲望吞噬,一邊又渴望被淨化,仿佛「只有小孩子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我們迷失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像機器一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工作著,毫無表情,丟了思想,沒了追求,令人可悲。《小王子》猶如透亮的鏡子,照出了荒唐的成人世界。
  • 這本《小王子》告訴你人生的答案
    ——《小王子》《小王子》是獻給每一個人的書,說它是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它富有童真、趣味、想像的色彩;說它屬於每一個大人,因為在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我們皆被時間、社會所馴化。很多人說為什麼越長大越孤單?這本《小王子》告訴你人生的答案。
  • 《小王子》: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孩子,擁有初心卻不懂得愛
    神秘的小王子來自另一個星球,向作者講述了他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星球,在抵達地球前他訪問過六個星球,並分別跟作者講述了他遇見的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商人、點燈人等等不同人的故事。在全世界的讀者心中,小王子一直是永葆童貞的天使的化身。正如聖埃克蘇佩裡在原著的獻辭中所說的: 「這本書是獻給長成了大人的從前那個孩子。」
  • 電影解讀:第三部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王子》
    原著《小王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全年齡級童話故事,少兒讀者會從其中得到一個優美的王子童話,而成年觀眾會從這個頗有內涵的故事中get到對逝去童年的緬懷。《小王子》原著這種特殊的全年級受眾, 被巧妙的過渡到電影中,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小王子》主角是個小女孩?小王子竟然長大了?結局出乎意料
    在撰寫劇情時,他決定不單純展現原著的故事,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入手,加入一個新的主人公,以雙線並行的敘事方式,使故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個主人公的性別被設置為女孩,不僅是為了與原著中的小王子和眾多男性角色達成平衡,也是因為導演的「私心」——他有一個小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