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堪酒滿」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每個人都該學一學

2020-12-21 酒茶香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在古代,學生學習的六藝——禮、樂、射(箭)、御(駕車)、書、數中,禮是排在第一位的。禮的範圍很廣,日常的待客禮儀也是其中內容。待客當然就離不開敬茶和斟酒了,我國歷來有「客來敬茶」和「宴客上酒」的習俗。在南方,長輩們常常教導待客之道,有句待客語叫茶堪酒滿,在其他地方或為「茶七就十分,」就是說待客時茶必須堪,通俗的講就是給客人敬茶,要半滿或是七分,敬酒,則要溢滿,要十分。其實,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也一些生活中對於美滿生活,祝福等習慣成自然的一種慣例。

敬茶不能倒滿,如果茶倒滿還表示另一層意思,比如如果在店家要打烊了的時候,你還竄進去,店主會笑哈哈地倒上一杯茶,可茶卻是滿滿一杯,那意思是說,不好意思,要關門了,你喝完這杯,請慢走,嘿嘿,禮貌又不傷人。

茶不倒滿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北宋兩個大文學家蘇東坡和王安石。。

當年,王安石與蘇軾因分屬不同政治營壘,常遭王安石排擠,最後實在玩不過王安石,被貶至湖北黃州。

臨走前,王安石對他說,「蘇老兄,到時候回京城,幫帶一桶長江中峽水可好」?

東坡應允。

三年後,東坡先生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誰知被兩岸景色所迷住,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可回頭談何容易?

三峽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於是便耍了個小聰明,只取了下峽水就回了京。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他一起試皇上賜的蒙頂茶。

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

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

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

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情況說明。

王安石繼續說道: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

蘇東坡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在編排老夫的不是。

蘇東坡被說中心事,忙說不敢。

王安石一笑,說:這長江水來之不易,你自己知曉,不消老夫饒舌。這蒙頂茶進貢,一年正貢365葉,陪茶20斤,皇上欽賜,也只有論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表示對送禮人的尊敬;斟滿杯讓你驢飲,你能珍惜嗎?

蘇東坡頓時清醒,一句也不敢回應,只能默默點頭表示贊同。

茶不倒滿到七分還有另外的原因:

因為茶是要趁熱喝的,倒得太滿,如燙著客人的手,茶水灑落到衣褲、桌子上,或因手受燙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會讓人覺得尷尬而不自在;

若茶杯中只有七分茶水,不但方便拿取,茶水的面距離杯口就還會有一定空間,茶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飲茶前,能聞到濃鬱的茶香。

七分,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

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之心,處世淡泊從容。

茶倒七分滿似乎也在提醒人們,為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不可鋒芒畢露,要謙和含蓄,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中國是禮儀之邦,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諸多講究。也許這些講究有時候顯得繁瑣冗雜,還被人稱之為「陳規陋習」。其實不然,有些規矩,有些禮節並不是「陳規陋習」,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信仰、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都是文化的範疇。我們的待客禮儀和規範就是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特色,是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積累下來的經驗和規範,展現了一種中華風度,一種中華品味,一種中華成熟,自然也是一種中華文化,值得我們遵守和傳承。

相關焦點

  • 「茶滿欺人」是茶俗的一種,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每個人都該學一學
    視頻中準女婿的「賣慘」博得很多年輕人的支持,年輕人嘛,難免都經歷這樣的場面,觸景生情之下,發出聲援也不足為怪。只是,這「茶滿欺人」之道,雖然確實是一種茶俗,但是視頻作者對其可能還是一知半解。官員無奈之下,連續三次斟茶滿杯,這時候秀才發覺主人是在下逐客令,趕緊起身拜謝後匆匆離開。這是關於「茶滿欺人」來歷的說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茶滿欺人」,最初表達出來的含義並非是倚強凌弱,更不是長輩對晚輩的蔑視,而是因為客人過於專注,沒能領會主人的表達出來的信號,主人無奈之下,才採取這樣委婉的表達方式。
  • 古人云: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老祖宗留下的處世智慧
    在明代才子馮夢龍曾在《智囊全集》中,自序中就寫到: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智用於人,猶水行於地,地勢坳則水滿之,人事坳則智滿之。意思就是人要善於運用智慧,像水一樣,遇到地勢坳陷的地方,一點一滴的往裡面注水,慢慢的就會積少成多。人也要這樣一直不斷的學習,吸收知識,慢慢的智慧就會充滿大腦裡面。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話飽含深意,對事業有幫助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話飽含深意,對事業有幫助在社會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就算再有能力,但沒有他人的幫助,也很難成功。如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呢?這其實體現在細節上,而老祖宗早在數百年前便為我們做了表率,並以俗語的方式流傳至今,看看其說的有沒有道理。來看這句:「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這句話說得很通俗,說的是給人敬茶倒酒時的避諱。老祖宗們認為給人敬茶的時候不能倒滿,如果倒滿了,就是對人不敬,猶如欺辱對方一般。同樣倒酒的時候不能不滿,必須滿杯才行,這樣才能體現出尊敬和誠意。
  • 老祖宗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快過年了不妨看看
    老祖宗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快過年了不妨看看過年的時候不僅要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後還要去各家親戚拜年,維持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多人在過年的時候會吃胖,其實不是在家裡,而是在親戚家。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講究,回家過年就能用上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老祖宗的講究,回家過年就能用上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過去的人們特別注重禮節和儀式。到了現代人們追求快捷和方便的生活方式,對於繁瑣的禮儀儀式則是能省就省。不管是喝茶還是飲酒都是我們中國一直以來的待客方式,重禮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在喝茶和飲酒時體現出禮儀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其中的深意。茶水不能倒滿,酒水卻要倒滿表示自己的誠意。
  • 招待客人有講究:古人講「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生活處處皆學問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性德喜飲茶、善喝酒,不僅是他,細數古代文人雅士、販夫走卒,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茶和酒總是不可或缺的。茶酒文化,作為我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幅,無論是在詩詞雅賦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事中,都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大學問。
  • 老祖宗智慧: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什麼?中年人不妨留意
    老祖宗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是「自滿則敗,至矜則愚」。人無完人,誰都有糊塗的時候,好在古人留下言語教導後人,道理就在那裡,學不學、能不能學會則是自己的事。今天,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細剖古人智慧,方能知其真義,為人處事,中年人不妨一看。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在古時科技並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總要有些許的信仰及心理依託,只有這樣,在清貧的生活當中才能帶來一絲安慰。不論在什麼時候,總是要有著心理寄託,情緒才能更好的穩定。而古人也是留下了不少的俗語來告誡後人,俗語作為老祖宗每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給後人帶來了不少的教育作用。
  • 茶七飯八酒倒滿,這些待客禮儀你肯定用得到
    民間有諺:「茶七飯八酒倒滿」,還有些地方說的是「茶七酒八飯盛滿」,這裡的共同點是「茶七」,而對於飯與酒的量就有了區別,仔細想來,應是千年來隨著各地的民俗不同才有的這些區別。七分茶俗話說得好:「茶滿欺客,話滿欺人」,「七分茶」是中國大多數地方都遵循的一個待客禮儀。
  • 古人云:「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人生智慧
    關於酒色財氣四件事,農村有很多的俗語,最著名的莫過於「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了,其實還有下一句「財不護親」也很經典,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何為酒不護賢?說白了酒不護賢,就是說酒才不管你是不是賢人呢,即便你是曠世奇才,只要碰了酒喝多了,酒該要你命的還是會要你的命。
  • 老祖宗告誡:淺人好誇富,貪人好哭窮!學點識人術,做個明白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的心理學備受推崇,似乎披上一層西方的外紗變得神秘,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嚴謹的推理過程更讓人信服,心理學一般根據一個人的眼神、表情、肢體的動作來分析個人的所思所想,乃至判斷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
  • 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滿臉橫肉為兇相」,受教了
    俗語看似簡單,裡面蘊含的道理可非常不簡單,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精挑細選留下的魁寶。現在,很多俗語被很多人遺忘了,我們應該撿起老祖宗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俗語綻放新的光芒。而在古人的這些傳統智慧中,老祖宗的觀人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其實歷史上絕大多數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自己的識人之法。
  • 民間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為何倒茶不能倒滿?
    其中有這樣一句俗語說「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給人倒茶不要倒滿,而給人敬酒卻要滿滿的一杯呢?這裡面其實暗含很多為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讀後還真長見識了! 我國的茶酒文化,一直是文人墨客最喜愛的一種文化,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茶酒文化的影子。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古人的待客之道
    茶和酒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幅,上至文人雅士,下到販夫走卒,都離不開茶酒,再沒有一個文明如我們對茶和酒有如此眷戀和數不盡的詩篇。茶聖陸羽、酒鬼劉伶,關於茶和酒,有不少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待人處事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在這方面古人尤其看重待客的禮儀,還有不少的「潛臺詞」。有句俗語叫做「茶滿欺客,酒滿敬人」,就說的是古人關於茶酒的規矩。為何茶滿就是欺客?
  • 老祖宗: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5點就知道了,老實人學著點
    」混社會,人人都戴著一張面具,你永遠都不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人生就像一局棋,總是充滿著危機和陷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在不同的人身上表達的意思就不同。面善心黑之人,永遠不會把真實的動機告訴你。 老實人往往心地善良,太單純,被人欺負還是小事,吃虧上當,栽了大跟頭,後悔都來不及。
  • 客來敬主煙不受,酒半茶滿把客羞。什麼意思?
    哪有客人忙著給主人敬煙的道理?客來敬主煙不受。茶堪酒滿,說的是分寸感茶堪酒滿,也是民間的待客之道。茶堪,斟茶的分量剛剛過半,代表著您隨意;酒滿,倒酒可不能悠著點兒,因為得讓您盡興呀。酒半茶滿把客羞。因為,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客人不懂禮數,主人也不能含糊,那就教教你吧。茶滿,你可著勁兒地驢飲吧;酒半,分明就是掃你的興啦。
  • 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很早以前,我國就有預測學,其中的風水、相術都是其中的重要分支,而且源遠流長,也留下了很多經典著作,比如《周易》、《鬼谷子》等等,這些著作也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來的觀人術更是成為古人識人、用人和與人交往的重要依據。
  • 老祖宗留下的18條俗語,每一句都是大俗話,也是大實話
    老祖宗留下的18條俗語,每一句都是大俗話,也是大實話。1.金瓶落井。本意是金瓶落井無消息。指言石沉大海,杳無回音。2.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師婆跳假神。譏諷服飾華麗而腹中毫無學問的人。4.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的命運,只能由自己承受,別人是無法替代自己生死的。5.久住令人厭。在親朋家住久了,就會令人家生厭。
  • 每日一學草藥17:茶(2)
    那裡面就有第一句,急流性速堪通便。假如這個人便秘,他喝水沒有效果。就現實的例子,他到山裡來找我。我就說我用茶就可以治好你的便秘。他不相信,因為我經常喝茶都沒有用。我說你喝的那個茶是井水裡頭舀上來的。要用這個山泉水,瀑布水,山下來的,我告訴你瀑布水叫一瀉什麼?一瀉千裡啊。
  • 茶友學茶感受和體會
    對於一個生活在綠茶產區的北方人來講是一次極大的補充,以往只知道綠茶但是對於他的工藝,分類、衝泡時應注意的細節卻知之甚少。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中國十大大名茶中有六個是綠茶:西湖龍井、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太湖碧螺春、太平猴魁和黃山毛峰;綠茶衝泡中的投茶方式分為:下投法、中投法和上投法以及不同茶葉等級所用水的溫度也有所不同,回想以往在家喝茶簡直就是暴殄天物,也對綠茶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