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在古代,學生學習的六藝——禮、樂、射(箭)、御(駕車)、書、數中,禮是排在第一位的。禮的範圍很廣,日常的待客禮儀也是其中內容。待客當然就離不開敬茶和斟酒了,我國歷來有「客來敬茶」和「宴客上酒」的習俗。在南方,長輩們常常教導待客之道,有句待客語叫茶堪酒滿,在其他地方或為「茶七就十分,」就是說待客時茶必須堪,通俗的講就是給客人敬茶,要半滿或是七分,敬酒,則要溢滿,要十分。其實,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也一些生活中對於美滿生活,祝福等習慣成自然的一種慣例。
敬茶不能倒滿,如果茶倒滿還表示另一層意思,比如如果在店家要打烊了的時候,你還竄進去,店主會笑哈哈地倒上一杯茶,可茶卻是滿滿一杯,那意思是說,不好意思,要關門了,你喝完這杯,請慢走,嘿嘿,禮貌又不傷人。
茶不倒滿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北宋兩個大文學家蘇東坡和王安石。。
當年,王安石與蘇軾因分屬不同政治營壘,常遭王安石排擠,最後實在玩不過王安石,被貶至湖北黃州。
臨走前,王安石對他說,「蘇老兄,到時候回京城,幫帶一桶長江中峽水可好」?
東坡應允。
三年後,東坡先生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誰知被兩岸景色所迷住,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可回頭談何容易?
三峽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於是便耍了個小聰明,只取了下峽水就回了京。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他一起試皇上賜的蒙頂茶。
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坡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
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
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
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情況說明。
王安石繼續說道: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
蘇東坡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在編排老夫的不是。
蘇東坡被說中心事,忙說不敢。
王安石一笑,說:這長江水來之不易,你自己知曉,不消老夫饒舌。這蒙頂茶進貢,一年正貢365葉,陪茶20斤,皇上欽賜,也只有論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表示對送禮人的尊敬;斟滿杯讓你驢飲,你能珍惜嗎?
蘇東坡頓時清醒,一句也不敢回應,只能默默點頭表示贊同。
茶不倒滿到七分還有另外的原因:
因為茶是要趁熱喝的,倒得太滿,如燙著客人的手,茶水灑落到衣褲、桌子上,或因手受燙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會讓人覺得尷尬而不自在;
若茶杯中只有七分茶水,不但方便拿取,茶水的面距離杯口就還會有一定空間,茶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飲茶前,能聞到濃鬱的茶香。
七分,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分寸上的把握。
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之心,處世淡泊從容。
茶倒七分滿似乎也在提醒人們,為人做事一定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不可鋒芒畢露,要謙和含蓄,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中國是禮儀之邦,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諸多講究。也許這些講究有時候顯得繁瑣冗雜,還被人稱之為「陳規陋習」。其實不然,有些規矩,有些禮節並不是「陳規陋習」,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信仰、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都是文化的範疇。我們的待客禮儀和規範就是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特色,是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積累下來的經驗和規範,展現了一種中華風度,一種中華品味,一種中華成熟,自然也是一種中華文化,值得我們遵守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