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孩子語言發育的啟蒙時期,周圍人說話的方式,會給寶寶的語言形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老一輩只會說方言,帶出的娃也個個精通方言,看起來放非常可愛有趣。
從小說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學語呢?看到隨口說方言的孩子,寶媽只覺得三分可愛,剩下的七分,更多的是焦慮。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
朋友芸汐的閨女,一直都是奶奶在帶的,芸汐平時上班忙,剛休完產假就面臨加班,每天早出晚歸,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來帶娃。
上個周末芸汐終於得閒,上午懶懶地窩在沙發上看書。這時候,剛一歲半的閨女悄悄走了過來,上身趴在沙發上,好奇地往書上看。
「媽媽,幹啥呢?」稚嫩的童音,帶著濃重的東北味,把芸汐逗得哈哈大笑:「寶寶學會這麼多話了!」說完寵溺地摸了摸閨女的頭。
小寶寶說方言,總是帶著一股子可愛勁,可是芸汐也免不了憂心。自己平時和孩子互動少,孩子一直跟著奶奶說方言,以後的語言發育可咋辦呢?
現如今,奶奶帶娃是社會常態,2歲半以下的寶寶,有60%~70%都是老人在帶。很多老人只會講方言,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呢?
比起擔心,媽媽們不如多抽時間參與到育兒當中來,用普通話和老人實施「雙語教育」,讓孩子從小學會說「兩種語言」。
老人帶娃學說話,會帶偏嗎?
◆ 方言與雙語
現在有很多重視育兒的家長,正在努力給孩子營造「雙語環境」。而在很多地區,方言和普通話的互通性都非常低,幾乎可以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
我有一個講吳語的室友,說起家鄉話就宛如換了語言。每次聽他和家人通電話的時候,我都像聽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懂。
◆ 雙語的影響
曾經有研究認為,接觸多種語言,可能會導致寶寶混淆,不利於孩子學語。
經過近十幾年的研究,人們發現,雙語的引入不僅不會耽誤孩子學語,而且可以讓兩種語言互相促進,還對孩子未來的數學、閱讀和外語學習有利。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未來在社交理解、認知能力方面也會表現出額外的優勢。◆ 寶寶會「n」、「l」不分嗎?
方言雖然幽默風趣,但有些方言可能確實不利於孩子學語。在南方很多地區,都存在「n」、「l」不分、前後鼻音不分的情況。東北方言表意直接,孩子講出來很有「反差萌」的感覺,但是存在平翹舌不分的情況,老人們說話總是全靠直覺,平翹舌亂得一塌糊塗。
家裡只有老人自己帶娃,確實不排除孩子出現「n」、「l」不分等情況。媽媽們需要加入到育兒中來,常用普通話和娃溝通,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區分。
寶寶語言啟蒙需注意
在教育寶寶學語這件事上,媽媽們急不得。一步一步來,讓寶寶學會說話。
1)多用疊詞,多重複
跟孩子說話,需要用孩子的語言。即便是平日裡再嚴肅的寶媽,到了孩子面前,說話也忍不住賣起萌來:「寶寶乖,來吃飯飯。」
這種反應恰恰是適合寶寶學語的,對話中多使用疊詞,詞語和短句多重複,有助於寶寶對詞語的理解,可以幫助寶寶更好地學語。
2)語速放慢,表情動作豐富
母語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陌生的語言,即使嬰兒的語言能力非常強,一段冗長的句子也很難理解。對於聽不懂的語言,寶寶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發育也就耽誤了。
媽媽們在和寶寶溝通的時候,語速儘量放慢,配合誇張一些的表情和動作,有助於寶寶理解,也更能激起寶寶的興趣。
3)充足的耐心
教娃學說話,並不是靠耳濡目染就可以解決的,詞語的發音、句子的邏輯性,都需媽媽們耐心地、不斷地去重複。
在教寶寶學語的路上,坑和絆子肯定是少不了的,媽媽們需要拿出充足的耐心,才能破解迎面而來的一個個難題。
【孕育島寄語】
小嬰兒就宛若一張白紙,以後的人生描繪出怎樣的藍圖,要看爸媽們如何勾勒第一筆。
【今日話題】
你家娃喜歡說方言嗎?評論區分享寶貝們可愛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