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三分可愛七分憂心

2020-12-13 孕育島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孩子語言發育的啟蒙時期,周圍人說話的方式,會給寶寶的語言形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老一輩只會說方言,帶出的娃也個個精通方言,看起來放非常可愛有趣。

從小說方言,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學語呢?看到隨口說方言的孩子,寶媽只覺得三分可愛,剩下的七分,更多的是焦慮。

奶奶帶娃說方言,孩子時常蹦出一句「幹啥呢」

朋友芸汐的閨女,一直都是奶奶在帶的,芸汐平時上班忙,剛休完產假就面臨加班,每天早出晚歸,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來帶娃。

上個周末芸汐終於得閒,上午懶懶地窩在沙發上看書。這時候,剛一歲半的閨女悄悄走了過來,上身趴在沙發上,好奇地往書上看。

「媽媽,幹啥呢?」稚嫩的童音,帶著濃重的東北味,把芸汐逗得哈哈大笑:「寶寶學會這麼多話了!」說完寵溺地摸了摸閨女的頭。

小寶寶說方言,總是帶著一股子可愛勁,可是芸汐也免不了憂心。自己平時和孩子互動少,孩子一直跟著奶奶說方言,以後的語言發育可咋辦呢?

方言脫口而出

現如今,奶奶帶娃是社會常態,2歲半以下的寶寶,有60%~70%都是老人在帶。很多老人只會講方言,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呢?

比起擔心,媽媽們不如多抽時間參與到育兒當中來,用普通話和老人實施「雙語教育」,讓孩子從小學會說「兩種語言」。

老人帶娃學說話,會帶偏嗎?

◆ 方言與雙語

現在有很多重視育兒的家長,正在努力給孩子營造「雙語環境」。而在很多地區,方言和普通話的互通性都非常低,幾乎可以視為兩種不同的語言。

宛如在講外語

我有一個講吳語的室友,說起家鄉話就宛如換了語言。每次聽他和家人通電話的時候,我都像聽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懂。

◆ 雙語的影響

曾經有研究認為,接觸多種語言,可能會導致寶寶混淆,不利於孩子學語。

經過近十幾年的研究,人們發現,雙語的引入不僅不會耽誤孩子學語,而且可以讓兩種語言互相促進,還對孩子未來的數學、閱讀和外語學習有利。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未來在社交理解、認知能力方面也會表現出額外的優勢。◆ 寶寶會「n」、「l」不分嗎?

方言雖然幽默風趣,但有些方言可能確實不利於孩子學語。在南方很多地區,都存在「n」、「l」不分、前後鼻音不分的情況。東北方言表意直接,孩子講出來很有「反差萌」的感覺,但是存在平翹舌不分的情況,老人們說話總是全靠直覺,平翹舌亂得一塌糊塗。

」n「」l「不分

家裡只有老人自己帶娃,確實不排除孩子出現「n」、「l」不分等情況。媽媽們需要加入到育兒中來,常用普通話和娃溝通,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區分。

寶寶語言啟蒙需注意

在教育寶寶學語這件事上,媽媽們急不得。一步一步來,讓寶寶學會說話。

1)多用疊詞,多重複

跟孩子說話,需要用孩子的語言。即便是平日裡再嚴肅的寶媽,到了孩子面前,說話也忍不住賣起萌來「寶寶乖,來吃飯飯。」

這種反應恰恰是適合寶寶學語的,對話中多使用疊詞,詞語和短句多重複,有助於寶寶對詞語的理解,可以幫助寶寶更好地學語。

2)語速放慢,表情動作豐富

母語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陌生的語言,即使嬰兒的語言能力非常強一段冗長的句子也很難理解。對於聽不懂的語言,寶寶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孩子的語言發育也就耽誤了。

表情誇張

媽媽們在和寶寶溝通的時候,語速儘量放慢,配合誇張一些的表情和動作,有助於寶寶理解,也更能激起寶寶的興趣。

3)充足的耐心

教娃學說話,並不是靠耳濡目染就可以解決的,詞語的發音、句子的邏輯性,都需媽媽們耐心地、不斷地去重複。

在教寶寶學語的路上,坑和絆子肯定是少不了的,媽媽們需要拿出充足的耐心,才能破解迎面而來的一個個難題。

【孕育島寄語】

小嬰兒就宛若一張白紙,以後的人生描繪出怎樣的藍圖,要看爸媽們如何勾勒第一筆。

【今日話題】

你家娃喜歡說方言嗎?評論區分享寶貝們可愛的日常~

相關焦點

  • 現在的孩子都跟姥姥親,不跟奶奶親了,看看帶娃的主力你就明白了
    「隔代撫養」,一直以來是年輕父母們的帶娃優選。以前大多是奶奶搬來和兒子兒媳一起住,幫忙照看孩子,可如今,帶娃的姥姥們漸漸成了主力軍。在廣場和公園,如果你去採訪「溜娃」的老人們,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我是孩子的姥姥」。中國新聞網前不久發起了一項投票:你家裡誰帶孩子?
  • 「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寶媽曬圖後:一目了然
    而這些孩子,都統一有個特徵,那就是,一般都是由年輕媽媽親自照顧的,如果有老人,那頂多也就是搭把手。那麼,奶奶帶的娃又是什麼樣的呢?「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有多大?因為有些好奇,兜媽就在網上搜了一下,奶奶帶娃的樣子,沒想到類似的帖子還真不少。寶媽們紛紛曬出娃的對比照,表示:「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區別還真大!
  • 姥姥帶娃三年,孩子大了奶奶又來「賣好」,寶媽:你誰啊?
    文|文兒說起老人帶娃,很多人都說:「現在流行姥姥帶娃,奶奶去哪兒了?」按理說,女人嫁到男方家,生的孩子也跟男方姓,孩子應該奶奶帶的多才對。那麼,奶奶為什麼不帶娃呢?我說這是好事啊,有人帶娃還不樂意?但是閨蜜說:「從寶寶滿月開始,一直都是我媽帶,帶了三年了,現在大了上學了,婆婆又來『賣好』表示親近,這不是『截胡』嗎?」所以,在奶奶提出以後她帶孩子,她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閨蜜拒絕了,問她:「你誰啊?是孩子奶奶嗎?我出了月子孩子沒人管,公司催我上班,我求你帶娃,你說自己身體不好,帶不好孩子。
  • 有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保暖奶奶」帶孩子出門,把娃裹得只剩臉
    有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保暖奶奶」帶孩子出門,把娃裹得只剩臉前不久,微博上流傳著幾張搞笑的圖片,並配著一句話:「哈哈,有一種冷叫奶奶怕你冷。」這條微博底下引來了多人轉發、評論及點讚。點開圖片放大一看,這應該是奶奶帶孩子出門散步的情景,只見這位「保暖奶奶」自己也穿著一件厚厚的咖啡色大衣,而寶娃娃被衣服包裹著只剩下小臉蛋了,連頭上也頂著一個奶奶牌的毛帽子。從娃娃衣領處位置細看,裡三層外三層都裹得嚴嚴實實地,就像一個粽子;那長長的袖子、寬大的上衣把整個娃娃包裹在大衣裡,真是密不透風呀。
  • 「再閒也別給女兒帶娃」,照顧外孫4年,一碗藥讓老人徹底寒了心
    可是,老年人的額帶娃大軍也在逐漸減少,甚至不少老人表示不願意帶娃,尤其是不願意給閨女帶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再閒也別給女兒帶娃」,照顧外孫4年,一碗藥讓老人徹底寒了心小區裡有一位年過6旬的老奶奶,每次拿個馬扎坐在小區公園裡,過往的人們看到總問一句「又等女兒呢」?
  • 年齡大了又要兼顧帶娃,30多歲的寶媽適合幹啥工作?現實很扎心
    文|秘籍君 都說男人婚後養家壓力大,其實女人過了30歲,身上的壓力比男人更大。就比如,有了孩子,30多歲的寶媽,除了要像男人一樣在殘酷的社會中討食兒,還得兼顧孩子的成長、學習和教育。 前幾天,我堂姐問我:「女人過了30歲難道就應該辭職回家帶娃呢?
  • 「姥姥帶娃成主力」這說法掩蓋了多少事實?無數奶奶暗自哭泣
    文|文兒如今年輕人忙於工作,孩子都交給老人帶。那麼,是交給奶奶帶的多,還是交給姥姥帶的多,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之前,網上颳起一股「找奶奶」風,認為現在都是姥姥帶娃,奶奶們去哪兒了呢?實際上,「姥姥帶娃成主力」這說法掩蓋了多少事實?無數奶奶暗自哭泣。就比如我鄰居大媽,作為奶奶,一直想要帶孫子,但是辛辛苦苦帶了三年,兒媳一句「教了孩子一身壞習慣」,就全盤否定了她的付出,然後還把孩子交給姥姥接送,說姥姥更會帶孩子。鄰居大媽有苦難言,只能暗自落淚。
  • 蕭山一爸爸吐槽孩子奶奶,每天早飯就給小朋友吃這個?網友:看不下去了
    最近,老人帶孩子話題上了微博熱搜。隔代照料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年輕父母無暇帶孩子,需要老人的幫助,但兩代人育兒觀念不一致也時常成為矛盾點。近日,蕭山一爸爸在蕭內網App發帖吐槽: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早飯年糕泡飯,說了無數次,可每天還是這樣,營養夠不夠?
  • 老一輩帶娃才放心?新一代「假帶娃」出現,別把孩子一生給毀了
    寶寶誰帶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讓老一輩帶比較放心。老一輩帶娃經驗豐富,而且又是孩子的親人,但新一代「假帶娃」出現,父母們都要注意了,別把孩子一生給毀了。本以為老一輩帶娃更放心,不曾想奶奶卻是在「假帶娃」虹虹和她的丈夫結婚一年後,生了個女兒,由於他們有房貸與車貸的壓力,有了女兒以後,消費也有所提高,生活壓力很大。
  • 全世界都在講東北話,這是為點啥呢?一個東北人就可以帶跑一群
    現在娛樂圈中最火的就應該屬東北話了,幹哈呢?你瞅啥?咋的呀,這些紛紛被各大一線明星所效仿。東北話馬上就要」自成一國「成為一門外語供明星學習。小編作為一名地道的東北人在念大學的時候也是深有體會,不管是南來的北往的,馬來西亞香港的一見到東北人立刻堵住。來講兩句話聽聽。
  • 為什麼現在流行姥姥帶娃,姥姥的這3個優勢,奶奶還真的比不了
    近年來,在網上流行起了這樣的一句順口溜:「媽媽生娃,姥姥帶娃,爸爸回家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這句順口溜不管適不適用於每個家庭,但從這個順口溜上面也看出了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隔代養育已成普遍現象,而姥姥帶娃已成為流行趨勢。
  • 在娘家VS在婆家,看看這個帶娃實錄,說的是不是你?
    我的高中同學,每次我們倆人手機聊天的時候,問她在哪兒呢,她都說領著娃在她媽家。頻率之高都讓我懷疑是不是她老公「倒插門」……我忍不住吐槽,她卻說:「我媽這兒舒服又自在~我挖鼻孔都不用看人眼色!」在婆家,我是會帶娃的全能超人;在娘家,我是啥也不用幹的甩手掌柜~在娘家VS在婆家的帶娃實錄●新的一天,一大早在娘家:
  • 誰說狗子只會幹飯?它們還會做家務帶孩子呢!
    最近很流行「乾飯」一詞,於是撿屎官們紛紛對號入座,說自家狗子就是乾飯狗。每天除了拆家,就是乾飯,啥也不是!在這裡,元元要為狗子們鳴不平了、請不要以偏概全好嗎?明明就有不拆家還幹家務、幫忙哄娃、看孩子的狗狗存在。只不過,這都是別人家的狗罷了。
  • 「佛系奶奶」隨緣帶娃,孩子拆家「毀天滅地」,她巋然不動玩手機
    01「佛系奶奶」隨緣帶娃,孩子拆家「毀天滅地」,她自巋然不動玩手機>小芳和丈夫為了養家,不得不讓奶奶來家裡看管孩子,老人家原本想享清福,卻不想要幫忙帶孩子,心裡也有些許不滿。而孩子正處於十分頑皮的階段,每天都會將家翻個底朝天,真是孩子拆家「毀天滅地」的趨勢,儼然像是在家養了兩隻哈士奇,專門拆家。但是「佛系奶奶」卻隨緣帶娃,任憑孩子拆家不管不顧,而她自己就坐在陽臺邊上巋然不動玩手機。這一幕,讓小芳看得十分惱火,她和自己的婆婆說道:「就這麼看著孩子胡鬧不管?」
  • 媽媽和奶奶誰更適合帶娃?以上兩人不是最佳人選,這個人帶娃更好
    老人帶娃還是寶媽帶娃一直是個兩難的抉擇。以前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帶娃,近幾年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出現了很多的全職媽媽,全職媽媽帶娃要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那麼關於帶娃這件事,媽媽和奶奶誰更適合呢?有專家表明,媽媽和奶奶其實都不是最佳帶娃人選,爸爸帶娃更好,帶出的娃更聰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爸爸帶娃有幾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幾個優勢媽媽和奶奶也無法彌補。爸爸帶娃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 寶爸抱怨:憑啥我媽帶孩子倒貼,你媽帶娃就得付工資啊?
    有一個寶爸偷偷抱怨著:為啥,我老丈母娘來帶孩子,媳婦就讓我準備工資,到了我媽帶孩子時,她一個字不提,還總是摳搜我媽兜裡那僅有的養老金?那都是不解和委屈啊。當然,發出來的東西,網友看了,保證有人給回復。當然這些留言,也引起了廣大寶媽們的吐槽。
  • 帶娃旅遊最好也帶上公婆,三大好處不能錯過,兒媳婦看完偷著樂
    嗡嗡的到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俗話說:有了孩子的家庭,歡樂是雙倍的。確實如此,自從嗡嗡的到來,能深深地體會到生活中的充實感,你下班後回到家不會再悠然自得的葛優躺,也不會有放縱的睡懶覺時光。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毫無怨言地把自己的時間花在寶寶身上;這不,在嗡嗡一周歲的時候,步履蹣跚的她顯得格外有趣可愛。
  • 與娃聊天,其樂無窮:教孩子識別男女廁所
    清明假期,第一天下大雨,帶兩個寶貝去商場玩。玩了一會兒,果果想尿尿,我帶著她找到廁所,奶奶也一同去,商場的廁所有3個,男、女、母嬰。我先帶果果上完,幫她洗完手擦乾,然後我在洗手的時候,果果自己先出來等我。
  • 經常說這幾句話的婆婆,不適合帶孩子,寶媽再難也要自己帶
    在我國,老人幫忙帶娃似乎是一件很常見事兒。可事實上,寶寶的養育和成長最好還是父母來負責。 當然,若工作忙不開,婆婆有空且願意幫忙帶孩子,那是最好不過的。但若婆婆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下面幾句話,那寶媽再辛苦也要自己帶孩子!
  • 「牛牛娃」「拉婆」「巴爺」…方言稱謂裡的大智慧
    夫妻之間稱呼或用孩子名字進行代稱,或丈夫叫自己的妻子為「娃他娘」「屋裡的」「老伴」等,妻子稱呼丈夫為「他爹」「當家的」「掌柜的」等。當然,有時候也會拖長聲音叫「哎——」「餵——」,有時候甚至啥也不叫,只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或者一種語氣,全靠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