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撫養」,一直以來是年輕父母們的帶娃優選。以前大多是奶奶搬來和兒子兒媳一起住,幫忙照看孩子,可如今,帶娃的姥姥們漸漸成了主力軍。
在廣場和公園,如果你去採訪「溜娃」的老人們,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我是孩子的姥姥」。
中國新聞網前不久發起了一項投票:你家裡誰帶孩子?在近4000票中,「姥姥姥爺」以45%的絕對優勢脫穎而出,成為去年育兒界的「C位」。而「爺爺奶奶」則只有14%,位居第三。這些數據足以解釋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和姥姥更親,因為畢竟姥姥陪伴自己度過了更多的時光啊!
爺爺奶奶「退居二線」是為什麼呢?是新型家庭觀下的讓步?是想要享受晚年的風潮?還是,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其實,都不是,爺爺奶奶的「退位」並不是他們對孩子的關注減少,只不過姥姥和姥爺有更當仁不讓的理由。
我們可以從網絡流行的一首順口溜中找到端倪:
媽媽生,姥姥養,
爺爺奶奶來欣賞,
姥爺天天跑市場,
爸爸回家就上網。
聽完這首順口溜,不知道你家「中槍」了嗎?曾經有一個對姥姥的採訪,其中一個問題是問這些「背井離鄉」、遠離老姐妹的姥姥們,為什麼來到陌生的城市帶孩子?
十幾個姥姥給出的答案驚人地一致:「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就像一位母親對孩子說的那樣:「你有困難了,媽媽就來幫你,那媽媽有困難了,媽媽的媽媽也會來幫我的!」
以前提起「隔代撫養」,那簡直就等於是在說「婆媳問題」。
奶奶帶孩子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離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什麼「奶奶最好了」之類的話常掛嘴邊。要不就是奶奶每天看著兒媳下班回家就躺著休息,導致心理不平衡:「我給我兒子、孫子做飯就算了,怎麼還得給你做呢」?
最慘的是遇上「媽寶男」,讓他幫忙分憂想都別想,而且還要站在奶奶那邊挑剔孩子他媽的各種不是。這些想想就令人窒息。
當然,不是所有的奶奶帶孩子時都是這樣的「不近人情」,但是孩子媽媽面對婆婆肯定有諸多不便的地方,使她們不得不同時顧及工作、孩子、丈夫、婆婆等多個方面,實在是令人憔悴。
但是姥姥來帶孩子完全沒有這些煩惱。覺得姥姥帶孩子方式不對,可以放心大膽地指出來,心急之下沒準還要吼兩句;還可以點菜,想吃什麼飯桌上就能有什麼;姥姥還不會跟媽媽「爭寵」……等等。
總之,在媽媽面前,即使你已經是另一個小鬼的媽媽了,還依然是一個可以撒嬌耍賴的「小公主」。
採訪中,一位郭阿姨的回答令人十分記憶深刻。原來她的「通告」排滿了一年:暑假、寒假要去大女兒家裡帶外孫子;9月、10月回到老家參加秋收;其餘時間要在小女兒家裡帶外孫女。
一年到頭,忙得團團轉,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
相信這也是大多數心疼女兒的姥姥們的真實寫照。你問他們累不累啊,她們會說:怎麼不累啊,但是想到能讓閨女輕鬆點,累也不算啥了!
問題是,姥姥不說,就代表她們完全沒有苦惱嗎?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這些老人們離開自己生活了快一輩子的故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缺少朋友、想家、孤獨、不適應等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她們。
一位媽媽曾經有一次和孩子他姥姥因為如何教養孩子的問題大吵了一架,其實不能算是吵架,因為姥姥全程像是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乖乖聽訓。
這位媽媽說自己發洩完情緒後就把這件事忘在腦後。可是當晚上她哄睡了孩子去客廳喝水,路過姥姥房間的時候,看見老人家帶著老花鏡認認真真地在看《科學育兒》。那一刻,她說自己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
是啊,面對每個任勞任怨的姥姥,我們都欠她一句「謝謝」。我自己小時候就是由姥姥帶大,每年冬天有一套新棉衣,平時時不時就有各種小玩具、小禮物,上學放學也是有姥姥的保駕護航。寫到這裡,忍不住給姥姥打個電話,想補上那一句「謝謝」。
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追求自己的事業,姥姥們為了緩解女兒的壓力,自告奮勇承擔起帶孩子的重任。
但是,享受姥姥帶孩子的方便與輕鬆的同時,不要忘了,她們老了,也會孤單,也會不知所措,也會疲勞,下次回家,看著一屋子的飯菜還有健康快樂的孩子,別忘了對姥姥說一句:「媽,你辛苦了,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