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很多古裝電視劇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們對和尚的理解僅局限於吃齋念佛上,認為他們除了吃齋念佛之外,便再無任何其他的活動了。其實不然,古代對和尚的要求一般是比較高的,他們除了吃齋念佛之外,還要進行課業修習,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在寺廟進行一系列的體力勞動,用來維持生活。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佛教比較興盛的一個時代,那麼,今天我們以唐朝為例,來了解一下,在唐朝你當上和尚之後,還需要做哪些事,怎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和尚?
一、熟悉生活環境
我們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當地的環境。而在唐朝,成功當上和尚之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寺廟環境,了解寺廟的大概布局。那麼,唐朝的寺廟結構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唐朝,大多數寺廟的布局是差不多。當你成為和尚之後,正式進入寺廟時,你第一個穿過的門應該是「三門殿」,俗稱「山門」,山門兩邊塑有「哼哈二將」兩尊金剛護法。進入山門後,迎面而來的一般是「天王殿」,裡面供奉著彌勒佛,彌勒佛的背後則是有名的「韋馱」像,院裡兩側則是四大天王像。過了天王殿再往裡,則是寺廟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整座寺院的中心正殿——大雄寶殿,大殿的最中間供奉著我們熟悉的釋迦牟尼,旁邊則是一些羅漢、觀音等。全寺比較重大的宗教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的,比如剃度儀式、講經等活動。
以上三殿是大多數寺廟都會修建的,當然,如果你運氣好,進入了像大慈恩寺、大唐興國禪寺這樣的大寺廟中,這種寺廟不僅佔地面積廣闊,而且寺內還有像我們常說的藏經閣、講堂、觀音殿、祖師殿等,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你在念經枯燥之時還可以偷偷欣賞風景。當然,這種大寺廟一般的和尚是進不去,大多數進去的還是比較一般的寺廟。
以上所說,是你當了和尚以後念經、上香的工作區域,除此之外,還有生活區域。一般而言,寺廟的生活區域都差不多,包括僧寮(宿舍)、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招待人的區域)、職事堂(庫房重地)以及廁所等,這些地方大多都建在一起,都集中在寺院的東邊。
在這裡,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僧侶們住的地方——僧寮。由於當和尚講究的是清新寡慾,所以在你住的地方並沒有太多的陳設,只有簡單的一張床,再多點可能就是一些放衣服的木箱以及蒲團啥的,而且床不是你一個人住的,通常是十幾個人睡在一張床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通鋪,並沒有你想像的獨立臥室,整座寺廟也只有方丈一般有一間獨立的小臥室。
熟悉完工作及生活環境之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和尚們的日常生活。
二、和尚們的日常生活
既然你選擇做一名和尚,想必你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好吧,接下來等待你的將是做不完的功課以及念不完的經。在唐朝,和尚的日常生活一般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坐禪、課誦、布薩、安居、自恣、普請」,這些活動基本上會佔去你一天內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吃飯時間,你也別再想著有啥娛樂活動。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這六個日常活動。
坐禪:這個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就像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到大雄寶殿去打坐,不能出聲,自己冥想佛經真義,寺裡一般會定時組織大家一起坐禪,當然個人在空閒時間也可以自己坐禪悟道。
課誦:這個也比較好理解,說白了就是「念經」,這個我們也經常見到,就是一群和尚一邊敲著木魚,一邊念著經。每天到了規定時間,所有僧人聚在大殿裡,由住持帶領,一邊敲擊木魚一邊有節奏地誦唱,是為「課誦」。關於課誦,這裡要注意的是,在唐朝以前,佛教對課誦的要求是每天晚上課誦六次,不過到了唐朝,課誦的次數便減少了,由原來的六次變成了每天課誦三次或者早晚各一次,叫作「早課」、「晚課」,早晚所誦的經文是不同的。
布薩:這個相對於前兩條,舉行的次數就很少了,每月只舉行兩次,基本內容就是到規定時間,所有的僧侶齊聚在佛堂,由高僧向僧眾們重申一下清規戒律,講完之後,會向所有僧眾提問一次「有犯否」,這時僧眾們要齊聲回答,自查自糾。
安居:安居每年舉行兩次,一般是在冬三月和夏三月。這是一個相對封閉性的活動,類似於「集訓」,是把寺裡所有的僧侶集中到一起學習修行,由寺中德高望重的僧人講學。這期間,不準僧眾外出化緣、雲遊,只能每天在一起念經坐禪聽課,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修為。
自恣:類似於「吐槽大會」,一年舉行一次,具體時間大概是每年的「夏安居」之後,這個時候,大多數人經過三個月的「安居」之後,早已經憋壞了,所以寺院這個時候組織大家坐在一起,相互批評或者自我批評,有看對方不順眼的,還可以向住持檢舉,最後由專門的負責人來判斷這個人是否犯過錯。如果確實有錯,則會受到懲罰。
普請:佛教最早傳入我國的時候,基本上還保留著原始的風俗特徵,僧人們的主要生活物資都靠化緣所得,本人基本上是不幹活的,生活方式也比較單調。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佛教逐漸融入我國本土之後,發生了較大改變,僧人的生活來源除了要化緣之外,還得自己種一些糧食蔬菜等,做一些體力手工活,自力更生。基於此,寺廟裡便有了一種專門的活動——普請,內容是由寺裡率先通知,規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到時候包括住持方丈在內的所有僧人一起去田裡耕作勞動,是為「普請」。
除以上所說六點之外,寺裡的普通和尚還要承擔接待雲遊僧人、外來客人的任務。總之,當了和尚之後,你基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幹別的事情,大多數時候不是在念經就是在念經的路上。
三、吃的方面
在佛教剛傳入中原的時候,對食物方面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多,甚至還可以吃葷腥。但是,自梁武帝以後,佛教「戒殺生戒肉食」的清規戒律便固定了下來。所以,在唐朝當一名和尚,你想要吃一點葷腥,基本是不可能的,大多數時候吃的是粥,條件好點可能還會有點醃菜之類的,那時候你能吃上一口青菜豆腐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因此,鑑於當了和尚之後既枯燥又吃不好的情況,很多受不了清規的小沙彌會選擇偷偷逃跑,以至於大多數寺院每年都要清點人數,舉行一次「安單」活動來確定寺內的常住人口。看到這裡,你還想要去當和尚嗎?
總結
總之,在古代做一名和尚之後,生活的大多數時間是枯燥無聊的,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以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多做功德為主,是比較寂寞、辛苦的。所以,這時候就考驗你的定力了,不過既然你選擇做一名和尚,那就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按時完成寺裡所規定的任務,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和尚。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寺院生活》《中國古代僧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