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多人眼中,甘肅是建立在缺水的黃土高坡與沙漠戈壁之上的省份,讓人很難把甘肅與氣質溫潤的長江流域聯繫到一起。
但誰曾想到,甘肅有一處不同於大西北的蒼茫豪邁,青山綠水,雲霧飄渺的仙境讓你恍若在江南,也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隴南。
長江當然沒走隴南,但長江的支流白龍江,卻貫隴南市南下,匯入長江、浩浩蕩蕩奔向大海……
你走在隴南,很難感受到甘肅其他地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壯,你會懷疑你是否穿越到了長江沿岸。隴南的地形之複雜,在甘肅省內也是數一數二的。隴南沒有沙漠,只是高山、丘陵、河谷、盆地。隴南北邊海拔1800米,而南邊的文縣中廟鄉,海拔只有500米,是隴南也是甘肅省海拔最低的。
打開中國山脈分布圖,秦嶺由東向西延綿而來,橫斷山的岷山山脈由南向北逶迤,擁抱著這裡。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也在這個區域交織,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共同「擠」出了甘肅的四大地理區域之一——隴南山區。
秦嶺將自己的「動脈」奉獻給南北中國不同氣候時,將她的「靜脈」遺留在了隴南,使隴南在荒涼中多了些翠綠,在乾裂中多了點滋潤,既有山巒疊嶂的雄偉,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地形階梯的過渡帶,西靠甘南高原,北接隴中黃土高原,南臨四川盆地,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相接。西秦嶺橫亙其間,隴南跨越南北方,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複雜的壯美景觀。
在自然地貌上,隴南山地是甘肅自然山水的另類。在我們印象中,夾峙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的甘肅省,乾旱少雨,氣候乾燥,沙漠戈壁廣布,是一個少有綠色的乾旱之地。
然而隴南山地卻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蔥鬱,河溪清澈,顛覆了人們對甘肅的傳統認識。這裡山高林密,水網縱橫。在相對乾旱的甘肅省,隴南市有近50條一級支流 ,二級支流有700多條,三級支流1600多條,四級支流1300多條。甘肅省相對缺水,但隴南市並不缺少水資源。因為水資源多,隴南的森林面積相當大,全市面積約2.79萬平方公裡,有森林約1.16萬平方公裡。
翻開中國氣候區劃圖,隴南山地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溼潤氣候向暖溫帶溼潤氣候和高原氣候過渡,是甘肅省唯一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被譽為「隴上江南」。溫暖的氣候、豐富的地貌使得隴南山地的水分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明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景觀。
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也在這裡交織,兩大山脈的碰撞聚合,註定了這裡與眾不同的山川大勢,還有獨具特色的物產。除冬麥、水稻外,還可以生長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如柑橘、油桐、茶、桉樹、棕櫚等,還有水杉、紅豆杉等國家保護植物,以及大熊貓、金絲猴等20多種珍稀動物,並擁有3個國家級、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2個國家溼地公園,被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
早在西漢時期,隴南的人民就開始釀酒。最早見於記載的隴南釀酒之地,一為徽縣伏家鎮,一為成縣紅川鎮。在隴南當地流傳的民間小曲中,有「伏天踏曲最優良,重陽下沙好時光」這樣的唱詞,也從側面說明了隴南釀酒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
徽縣處在嘉陵江上遊,在《蜀道難》裡,李白說「不與秦塞通人煙」,路上也只能見到一些峭壁上的猴子。這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生態山區,春暖花開,與世無爭。
要想釀出好酒,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之便。只有好的天時,莊稼才能有好收成,也才能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地利,則是指釀酒的地方必須有好的水質,適宜的氣候,才能釀出美酒。徽縣伏家鎮有著釀出好酒的良好條件,伏家鎮有名泉叫做「神泉海眼」,據說不論寒暑旱澇,泉水純美甘甜,水位四時不變,自古就是人們用來釀酒的上佳水源。這眼泉水的位置正是在徽縣金徽酒廠之內,據說也是因為這眼泉水,才釀造出了好喝的金徽酒。
徽縣清冽的水和優質的高粱,使這裡酒肆林立,酒令聲聲。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行至徽縣青泥嶺,手握酒樽,把酒臨風,暢飲數十杯,極目四望,觸景生情,想到自己16年「仗劍走天涯」的職業生涯,再聯想到登上青泥嶺的艱險過程,朗聲吟詠:噫籲嚱,危乎高哉……
李白醉臥青泥嶺,成就了後來的《蜀道難》。
南宋紹興4年(公元1134年),名將在仙人關抗金大捷後,眾將士用金兵頭盔盛徽酒暢飲,在當地,因為盔和徽諧音,從此「金徽酒」名聲遠揚。1951年,康慶坊、永盛源等多個金徽酒老作坊聯合,成立了金徽酒業公司。在隴南,暢飲一壺酒,可抒發古人醉臥疆場的豪情與灑脫。
隴南屬中國江北茶區的北緣產地,是甘肅唯一的茶葉產區。隴南茶區位於康縣、文縣、武都三縣交界處海拔600一1200米的林緣地帶,是隴南的茶葉生產基地,也是甘肅省唯一的茶葉產區。春夏時節「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既是北方茶樹生長的適宜區,也是生產有機茶的最佳產地。
早在兩宋及明清時期就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地區,以「秦蜀道」為幹線的茶馬商道遍布全境。受「茶馬古道」輻射影響,隴南擁有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和文化,隴南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間(1782年—1850年)種植的茶樹,隴南康縣陽壩鎮也存有上千年的野生古茶樹。在隴南,獨品一杯茶,可沉浸在西北煙雨江南般的柔情裡,賞花賞柳。
文明的起源與文化的傳播,往往與自然地理息息相關。隴南如同一個將甘陝川之美融入一身的曼妙女子,滿身靈氣。自古以來隴南就是連接「秦隴」和「巴蜀」的戰略要地,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隴南市與陝西、四川毗鄰接壤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隴南文化中具有秦隴文化和巴蜀文化兩種文化的特徵。
如果說,隴南的「山」是秦隴文化的象徵的話,那麼,隴南的「水」就是巴蜀文化的象徵了。因為,隴南的山連著秦嶺,屬於黃土高原;而隴南的水,則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隴南多山多水,處處山水相連,山水相依。因而,使得秦隴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這裡相互交匯,相互滲透。
歷史上,隴南既是隴蜀通道的結點,也是川茶北上後換取馬匹的必經之地。仔細翻看中國地圖,處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之間的隴南,是中華大地的幾何中心,無論從地理位置分布,還是得隴望蜀、六出祁山的歷史典故,遺存隴蜀道上的茶馬古道、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舊址,還有隴南的川音、川味,都在印證著隴南與「蜀」千絲萬縷的聯繫,更印證著隴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門戶」和樞紐的歷史地位。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隴南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一條條湍急的河流都記錄著隴南的發展和人文沿革。無論是武都高山戲、西和乞巧節、文縣白馬池哥晝等民俗文化,還是禮縣的先秦文化、成縣的西狹頌、康縣的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等,都深深地打著隴南的烙印,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這方水土孕育和承載的燦爛文明。
經貿往來、文化交融使隴南既不能完全穿秦文化的「衣服」,也不能完全戴蜀文化的「帽子」。來到隴南,你會發現,這裡,滿城橄欖飄香,但這不是地中海;這裡,時有川音入耳,到處火鍋飄香,但這不是四川;這裡,雖屬甘肅,但沒有大漠戈壁,到處山峰翠峻,水流潺潺。這裡既有北方的雄渾粗獷,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既有豪邁的兩當號子,又有悠揚的採茶小調……
部分資料參考於: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隴南發布
來源:微遊甘肅
圖片來源:微遊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