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巴蜀咽喉,多元文化交匯的隴蜀之城

2020-09-09 界面新聞

在太多人眼中,甘肅是建立在缺水的黃土高坡與沙漠戈壁之上的省份,讓人很難把甘肅與氣質溫潤的長江流域聯繫到一起。

但誰曾想到,甘肅有一處不同於大西北的蒼茫豪邁,青山綠水,雲霧飄渺的仙境讓你恍若在江南,也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隴南

長江當然沒走隴南,但長江的支流白龍江,卻貫隴南市南下,匯入長江、浩浩蕩蕩奔向大海……

你走在隴南,很難感受到甘肅其他地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悲壯,你會懷疑你是否穿越到了長江沿岸。隴南的地形之複雜,在甘肅省內也是數一數二的。隴南沒有沙漠,只是高山、丘陵、河谷、盆地。隴南北邊海拔1800米,而南邊的文縣中廟鄉,海拔只有500米,是隴南也是甘肅省海拔最低的。

一腳跨南北

打開中國山脈分布圖,秦嶺由東向西延綿而來,橫斷山的岷山山脈由南向北逶迤,擁抱著這裡。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也在這個區域交織,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共同「擠」出了甘肅的四大地理區域之一——隴南山區。

秦嶺將自己的「動脈」奉獻給南北中國不同氣候時,將她的「靜脈」遺留在了隴南,使隴南在荒涼中多了些翠綠,在乾裂中多了點滋潤,既有山巒疊嶂的雄偉,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地形階梯的過渡帶,西靠甘南高原,北接隴中黃土高原,南臨四川盆地,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相接。西秦嶺橫亙其間,隴南跨越南北方,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複雜的壯美景觀。

在自然地貌上,隴南山地是甘肅自然山水的另類。在我們印象中,夾峙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的甘肅省,乾旱少雨,氣候乾燥,沙漠戈壁廣布,是一個少有綠色的乾旱之地。

然而隴南山地卻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蔥鬱,河溪清澈,顛覆了人們對甘肅的傳統認識。這裡山高林密,水網縱橫。在相對乾旱的甘肅省,隴南市有近50條一級支流 ,二級支流有700多條,三級支流1600多條,四級支流1300多條。甘肅省相對缺水,但隴南市並不缺少水資源。因為水資源多,隴南的森林面積相當大,全市面積約2.79萬平方公裡,有森林約1.16萬平方公裡。

名山大河匯聚,物產具有「南」味特色

翻開中國氣候區劃圖,隴南山地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溼潤氣候向暖溫帶溼潤氣候和高原氣候過渡,是甘肅省唯一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被譽為「隴上江南」。溫暖的氣候、豐富的地貌使得隴南山地的水分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明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景觀。

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也在這裡交織,兩大山脈的碰撞聚合,註定了這裡與眾不同的山川大勢,還有獨具特色的物產。除冬麥、水稻外,還可以生長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如柑橘、油桐、茶、桉樹、棕櫚等,還有水杉、紅豆杉等國家保護植物,以及大熊貓、金絲猴等20多種珍稀動物,並擁有3個國家級、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2個國家溼地公園,被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

既有北方的烈酒,也有南方嫋嫋茶香

早在西漢時期,隴南的人民就開始釀酒。最早見於記載的隴南釀酒之地,一為徽縣伏家鎮,一為成縣紅川鎮。在隴南當地流傳的民間小曲中,有「伏天踏曲最優良,重陽下沙好時光」這樣的唱詞,也從側面說明了隴南釀酒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

徽縣處在嘉陵江上遊,在《蜀道難》裡,李白說「不與秦塞通人煙」,路上也只能見到一些峭壁上的猴子。這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生態山區,春暖花開,與世無爭。

要想釀出好酒,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之便。只有好的天時,莊稼才能有好收成,也才能有多餘的糧食來釀酒;地利,則是指釀酒的地方必須有好的水質,適宜的氣候,才能釀出美酒。徽縣伏家鎮有著釀出好酒的良好條件,伏家鎮有名泉叫做「神泉海眼」,據說不論寒暑旱澇,泉水純美甘甜,水位四時不變,自古就是人們用來釀酒的上佳水源。這眼泉水的位置正是在徽縣金徽酒廠之內,據說也是因為這眼泉水,才釀造出了好喝的金徽酒。

徽縣清冽的水和優質的高粱,使這裡酒肆林立,酒令聲聲。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行至徽縣青泥嶺,手握酒樽,把酒臨風,暢飲數十杯,極目四望,觸景生情,想到自己16年「仗劍走天涯」的職業生涯,再聯想到登上青泥嶺的艱險過程,朗聲吟詠:噫籲嚱,危乎高哉……

李白醉臥青泥嶺,成就了後來的《蜀道難》。

南宋紹興4年(公元1134年),名將在仙人關抗金大捷後,眾將士用金兵頭盔盛徽酒暢飲,在當地,因為盔和徽諧音,從此「金徽酒」名聲遠揚。1951年,康慶坊、永盛源等多個金徽酒老作坊聯合,成立了金徽酒業公司。在隴南,暢飲一壺酒,可抒發古人醉臥疆場的豪情與灑脫。

隴南屬中國江北茶區的北緣產地,是甘肅唯一的茶葉產區。隴南茶區位於康縣、文縣、武都三縣交界處海拔600一1200米的林緣地帶,是隴南的茶葉生產基地,也是甘肅省唯一的茶葉產區。春夏時節「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既是北方茶樹生長的適宜區,也是生產有機茶的最佳產地。

早在兩宋及明清時期就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地區,以「秦蜀道」為幹線的茶馬商道遍布全境。受「茶馬古道」輻射影響,隴南擁有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和文化,隴南文縣碧口鎮李子壩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間(1782年—1850年)種植的茶樹,隴南康縣陽壩鎮也存有上千年的野生古茶樹。在隴南,獨品一杯茶,可沉浸在西北煙雨江南般的柔情裡,賞花賞柳。

既有「南腔」,又有「北調」,多元文化交匯的隴蜀之城

文明的起源與文化的傳播,往往與自然地理息息相關。隴南如同一個將甘陝川之美融入一身的曼妙女子,滿身靈氣。自古以來隴南就是連接「秦隴」和「巴蜀」的戰略要地,素有「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隴南市與陝西、四川毗鄰接壤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隴南文化中具有秦隴文化和巴蜀文化兩種文化的特徵。

如果說,隴南的「山」是秦隴文化的象徵的話,那麼,隴南的「水」就是巴蜀文化的象徵了。因為,隴南的山連著秦嶺,屬於黃土高原;而隴南的水,則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隴南多山多水,處處山水相連,山水相依。因而,使得秦隴文化和巴蜀文化在這裡相互交匯,相互滲透。

歷史上,隴南既是隴蜀通道的結點,也是川茶北上後換取馬匹的必經之地。仔細翻看中國地圖,處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之間的隴南,是中華大地的幾何中心,無論從地理位置分布,還是得隴望蜀、六出祁山的歷史典故,遺存隴蜀道上的茶馬古道、祁山道、陳倉道、陰平道舊址,還有隴南的川音、川味,都在印證著隴南與「蜀」千絲萬縷的聯繫,更印證著隴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門戶」和樞紐的歷史地位。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隴南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一條條湍急的河流都記錄著隴南的發展和人文沿革。無論是武都高山戲、西和乞巧節、文縣白馬池哥晝等民俗文化,還是禮縣的先秦文化、成縣的西狹頌、康縣的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等,都深深地打著隴南的烙印,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這方水土孕育和承載的燦爛文明。

經貿往來、文化交融使隴南既不能完全穿秦文化的「衣服」,也不能完全戴蜀文化的「帽子」。來到隴南,你會發現,這裡,滿城橄欖飄香,但這不是地中海;這裡,時有川音入耳,到處火鍋飄香,但這不是四川;這裡,雖屬甘肅,但沒有大漠戈壁,到處山峰翠峻,水流潺潺。這裡既有北方的雄渾粗獷,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既有豪邁的兩當號子,又有悠揚的採茶小調……

部分資料參考於: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隴南發布

來源:微遊甘肅

圖片來源:微遊甘肅

相關焦點

  • 南腔北調,巴蜀咽喉,多元文化交匯的隴蜀之城
    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也在這個區域交織,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共同「擠」出了甘肅的四大地理區域之一——隴南山區。秦嶺將自己的「動脈」奉獻給南北中國不同氣候時,將她的「靜脈」遺留在了隴南,使隴南在荒涼中多了些翠綠,在乾裂中多了點滋潤,既有山巒疊嶂的雄偉,又有江南水鄉的神韻。
  •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歷史悠久的隴蜀古道對古代社會的影響
    在我國,道路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這些道路有自然形成的通幽小徑,也有一些是人為修建的天險之道,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道路擴展和利用這一塊很上心,畢竟道路的通暢對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開疆擴土,都有著絕佳的好處,而發達的交通網不僅方便了各類階層的出行需求,而且對分散地區的管理使得鬆散區域向著整體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 【隴蜀之城•論壇】雨陽《「隴蜀之城」之哲學思考》
    隴蜀之城作為建設美麗隴南的「三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隴蜀之城)支撐之一,自2017年11月正式提出後,市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了有思想高度
  • 【隴蜀之城•文論】趙逵夫《關於隴蜀之城文化建設的幾點淺見》
    來源:隴南文藝 關於隴蜀之城文化建設的幾點淺見趙逵夫一各地都突出能代表隴蜀之城的文化古蹟、特色景點,顯示出深厚文化蘊含的城鎮地域特徵,讓人們作賞景和享受文化薰陶之遊,直至碧口,向九寨溝。杜甫的經歷就彰顯了隴蜀之城的地域特徵,也增添了隴蜀之城的文化蘊含。 由此我想到可將杜甫在隴南境內所作詩都刻在相關地方,尤其篇名與地名相同者,肯定會給沿途旅遊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隴蜀之城一路充滿詩情畫意,又引人回想一千多年中國家的變化,想到社會動亂對廣大人民帶來的災難,從而對今天安定、富強、幸福的生活更為珍惜。可以刻在石崖上,也可以立碑。
  • 隴蜀之城的地方志考察——以郭從道《徽郡志》、張伯魁《徽縣誌》為對象
    「隴蜀之城」作為一個廣義的文化概念,可以理解為隴蜀之間的城鎮,基本可以涵蓋整個隴南地區。明興置郡,顧山河佳麗、風物宣朗,且介於隴蜀之間,天然四塞,實稱形勝,視他郡亡多讓焉」,明確提出徽縣處於隴蜀之間,山河佳麗、風物宣朗。又《徽郡志·輿地誌》「諸山環峙,兩水合流,東接連雲,西達仇池,北倚紫金,南通白水,關隴之襟喉,巴蜀之門戶。」張伯魁《徽縣誌·疆域》引《鞏昌舊志形勝》「巖山環峙,江水合流,東接連雲,西盤百頃,關隘扼喉,溪谷張翼,為秦隴之藩屏,控巴蜀之門戶。」
  • 隴南,一座詩意瀰漫的隴蜀之城
    近年來,隴南充分認識挖掘隴南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隴南地域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把一個兼具西北之雄渾、江南之秀美、漢唐之古韻、隴蜀之包容的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隴蜀之城呈現在世人面前。 朝氣蓬勃的活力之城 隴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南北文化的匯聚地,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既有古代羌、氐、藏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匯,具有源頭性、包容性、獨特性的特點。
  • 關中、漢中、巴蜀軍事地理形勢
    天下形勝地理向來是軍事行動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孫子說: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我們在研究古代軍事歷史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對當時的天下地理大勢有個初步的了解,那麼我們就很難正確的去研究當時的軍事歷史。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巴蜀文化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與輝煌段 渝人們通常把四川盆地從古到今的文化通稱為「巴蜀文化」。廣義上的巴蜀文化,則是指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包括周鄰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多元複合文化的總匯。特色鮮明 源遠流長先秦至清代幾起幾落,巴蜀文化伴隨著不同歷史階段「五方雜處」的移民文化而不斷傳承又不斷更新,吃苦耐勞、不畏艱險是巴蜀文化最鮮明、最突出的人文性格特徵。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巴蜀文化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與輝煌段 渝人們通常把四川盆地從古到今的文化通稱為「巴蜀文化」。事實上,在戰國時期以前,巴與蜀的文化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整體,而分別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第三,最重要的是,戰國時期巴文化區和蜀文化區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更加增強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由於這些因素以及其他多種原因,最終在戰國時期巴文化與蜀文化在諸多層面達到了融合狀態,從而形成了大體整合的巴蜀文化。因此,巴蜀文化有廣狹兩種概念,狹義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時期的巴蜀文化,其中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 旬陽創編大型文旅演藝節目-《太極城之光》
    [旬陽四大自然奇景之--山水太極城] 秦巴巍峨、漢水奔騰,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旬陽大地,負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呈現出匯聚南北、薈萃多元的迷人魅力
  • 點亮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成都融創文旅城榮獲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
    活動現場圖斬獲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成都融創文旅城為巴蜀歡樂而生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要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攜手重慶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成都融創文旅城、中國峨眉·《只有峨眉山》、洪崖洞、成都武侯祠·錦裡、解放碑、眉山三蘇祠、成都IFS、重慶來福士、閬中古城、中國雪茄文化名城·雪茄小鎮成功當選「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據了解,主榜單「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主要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入選地標需要兼具自然與人文相融共生,推動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體現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
  • 巴蜀文化的搖籃
    盆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對巴蜀文明的發生、發展和演變帶來強烈影 響: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個地理單元,古稱「四塞之 國」,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即古人所謂「人情物態,別是 一方」。
  • 〔讀城〕成渝城脈說之二:水口——天府之國繁盛的秘密
    文子說:水之道也,大不可極,深不可測,萬物不得不生,萬事不得不成。水幾乎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符號,水和道家文化也是巴蜀地區隨時隨地可以觸及的元素,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經濟與政治、氣質與文化的根基。從更加當代視角看,水和利,息息相關,從茫茫大荒的古巴蜀以來,從秦併吞西南以來,這種由水利得到的滋養逐漸貫穿於巴蜀文化命脈當中。
  • 點亮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成都融創文旅城榮獲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
    活動現場圖斬獲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成都融創文旅城為巴蜀歡樂而生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要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攜手重慶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成都融創文旅城、中國峨眉·《只有峨眉山》、洪崖洞、成都武侯祠·錦裡、解放碑、眉山三蘇祠、成都IFS、重慶來福士、閬中古城、中國雪茄文化名城·雪茄小鎮成功當選「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據了解,主榜單「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主要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入選地標需要兼具自然與人文相融共生,推動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體現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
  • 七一時評 | 巴蜀文化認同路徑怎麼「走」|用巴蜀文化認同促雙城經濟圈建設系列短評之三 | 顏明華專欄
    為此,我們編發《巴蜀文化有多「親」》《巴蜀文化認同作用有多「顯」》《巴蜀文化認同路徑怎麼「走」》等「用巴蜀文化認同促雙城經濟圈建設」系列短評。本期推出系列短評之三《巴蜀文化認同路徑怎麼「走」》。——用巴蜀文化認同促雙城經濟圈建設系列短評之三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
  • 【方志四川 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與...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與輝煌第三,最重要的是,戰國時期巴文化區和蜀文化區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更加增強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由於這些因素以及其他多種原因,最終在戰國時期巴文化與蜀文化在諸多層面達到了融合狀態,從而形成了大體整合的巴蜀文化。因此,巴蜀文化有廣狹兩種概念,狹義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時期的巴蜀文化,其中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 獲得巴蜀之地後,秦國的實力究竟獲得怎樣的飛躍
    秦國在巴蜀地區苦心經營,築城邑,興水利,修棧道,很是下了些功夫。尤其是派出的兩任郡守,更是給巴蜀之地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任郡守李冰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興建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灌溉良田千裡,使四川盆地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還有擔任蜀郡守40年的張若,依照鹹陽城的規模布局,建築了成都城,設置了專門管理織錦、冶鐵、井鹽的機構,極大促進了巴蜀經濟的發展。
  • 段渝:略談巴蜀文化
    中華文化是由中國各大區系文化多元整合、一體發展而成的,巴蜀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區系文化,在中國文明的締造尤其是長江上遊和西部的開發史上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廣義上的巴蜀文化,則是指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包括周鄰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多元複合文化的總匯。  由於特殊的地理構造,四川盆地呈現從盆周山地向盆底逐漸下趨的向心結構,加上盆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於是,在這個地理單元內,文化的發展軌跡也相應地呈現為一個向心結構。
  • 四川最美的9個地名:天府之國的巴蜀大地,每個寓意都很美
    四川最美的9個地名:天府之國的巴蜀大地,每個寓意都很美   四川是我國的西部省份,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四川有著「巴蜀大地」的美譽,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文化、旅遊大省。四川自古人傑地靈,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
  • 巴族和蜀族是如何構成巴蜀文化的?
    春秋時期巴人主要活動在江漢平原,與楚國打過多次仗,到了戰國時期,巴人受楚人壓迫,遷徙到重慶地區,形成了巴蜀兩大古國在四川盆地內一西一東的分布格局,而且巴蜀兩族的文化很快就合流了,形成考古學的「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