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歷史:村社的共性和不同特點

2020-12-11 楊沫講歷史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由於東南亞各國、各民族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封建統治制度和方式的不同,各地農村公社的形式作用和影響也不同。第一,對於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1~15世紀的菲律賓,尤其是菲律賓中北部地區而言,由於發展水平的低下各地村社(巴朗圭)還只是較小範圍的原始共同體。在西班牙人16世紀侵佔菲律賓後承認村社首領是村社土地所有人,可將土地出售,從而引進了土地財產觀念之前,當地是沒有土地財產觀念的。

第二,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而言,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但村社的自給自足及享有較高的內部自治是共同的,即使像爪哇這樣一個發展水平在印度尼西亞群島中處於較高的中心地區也是如此。「基本上自給自足的村社是正常的社會單位,人們使用馴養的水牛耕種田地,還種下一叢叢的竹子和各種棕櫚與果樹,並捕魚來作副食品。遠在歷史時代開始以前,這種水牛、竹和小艇的文明就已經存在了。」由於當地的居民就在這種簡單的自治制的管理形式下生活,「村社的邊界很少變動……居民對各個王國的崩潰和分裂毫不關心;只要他們的村社完整無損,他們並不在乎村社受哪一個國家或君主統治,因為他們內部的經濟生活仍舊沒有改變。」

正因為如此,印度尼西亞群島歷史上儘管也出現了統治地域較為廣大的國家如室利佛逝和滿者伯夷,但其基礎都是不穩固的。一方面因為島嶼分散,小國、部落眾多,另一方面這些小國和部落差不多都是由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部落形成的,都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各地與中央政權並沒有經濟上的密切聯繫和利益上的共同性,離心力很強。儘管一些沿海地區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很發達,但都由當地上層或王室控制,過境貿易、轉運在對外貿易中佔了重要的份額,製成品(陶瓷、絲綢、鐵器、布匹等)都是外來商品。

當地提供的都是自然生長的資源性產品,大宗產品由王室控制,在當地從事貿易的主要是王室、外來商人。沿海與廣大內地缺少緊密的經濟聯繫,各地各有其特產、傳統習慣和貿易對象(往往是外部的,如中國、日本、印度、西亞以及16世紀以後的歐洲國家)。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並沒有一個相互緊密聯繫的經濟網絡,各地的市場並沒有整合為一個市場。第三,東南亞大陸的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四國則又是一種情況。這4個國家中,尤其是在緬族和泰傣民族中,家庭在整個傳統的社會構成中還不是一個社會的基礎細胞。

社會真正的基礎細胞是村社,家庭必須要從屬於村社這4個國家的核心地區都是需要較多勞動力的以稻作業為主的農業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而人力資源相對稀缺,實行專制王權下的封建領主制,控制人力資源顯得極為重要,而村社是人力資源的主要組織形式,封建國家和領主對村社實行了直接的更為嚴密的人身控制。緬甸的阿赫木丹制度和泰國的薩迪納制就是封建領主控制村社土地和勞動力的兩種主要的制度。東南亞封建領主制國家的鞏固甚至國力的強弱、王朝的興衰與其對村社的控制直接相聯繫,緬、泰兩國封建國家的發展尤其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

第四,越南村社也長期存在,但不同於東南亞其他國家。這不僅因為越南是一個中國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地主制國家,而且因為紅河下遊地區是東南亞開發最早、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土地資源稀缺,村社的規模一般不大。與其他大陸東南亞國家中村社受封建領主甚至封建國家的直接控制和人身庇護的情況不同,越南村社享有較高的自治,村社居民的人身自由度也比緬、泰等國高。即使在越南封建社會後期村莊土地越來越多地被當地豪紳佔有的情況下,這些莊園主控制的田莊也很小,莊園主的地位和作用都不能同緬、泰等國的封建領主相比。

當然,這一時期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公社也有其共同特點。一是東南亞村社是相對獨立的社會基層組織,不同數量的村社組成一個行政單元,在東南亞大陸泰、佬民族聚居地區稱為「勐」。很多勐組成一個地方政權,從屬於大的封建領主或封建國家。政治上甚至軍事上,從村社到勐有一套完整的組織體系。經濟上,村社是一個獨立自存的經濟單位,按傳統的固定的勞動分工和農業與手工業結合方式進行簡單的生產和再生產。在土地的權益方面,土地名義上都是第十八章農村公社及其對古代東南亞社會發展的影響屬於當地的封建頭人所有,但實際上是為村寨佔有使用,分配到不同的家庭使用。

村社成員對於村寨的依賴性非常強,只有作為一個村寨的成員才享有土地使用權,一旦離開了村寨就可能喪失土地的使用權。村社成員在長期的土地使用過程中,形成了對某些土地習慣性的使用權,可以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交換活動不發達。村社雖有集市,但最重要的傳統方式還是村寨內的集市。集市輪流在不同的村寨中舉行,在一些地方稱為「趕擺」,每5天趕集一次,主要是進行互通有無、以物易物的活動,規模和範圍都十分有限。

在社會關係上,有著嚴重的人身束縛和人身依附,尤其是在緬、泰、老、柬等封建領主制國家,男性青壯年一年要為封建國家或領主服3個月到半年的徭役。村社成員使用土地,也要向當地的封建頭人奉獻一定的土地使用稅(一般不少於10%),還要為村寨頭人出工種田,砍柴、挑水,飼養牛、象、馬等,在頭人修建房子的時候義務承擔任務。村社居民被嚴格登記和管理,極難離開所在的村社、組織。這種嚴重的人身束縛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不僅在古代而且在近代。

在東南亞商業流通領域包括對外貿易活動中,往往甚至主要由大量外來居民包括印度人、華人以及西亞和其他國家的人來操持。直到19世紀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南亞國家的工商業者大多也是外來移民。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村社的這些特點及其大量存在,較多地保留了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東南亞社會尤其是基層社會的基本特點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

相關焦點

  • 東南亞歷史:村社文化與民族文化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東南亞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但是,在原始公社基礎上產生的當地村社文化廣泛存在,並且在不同程度上與外來文化尤其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融合、並存。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村社一部落在東南亞古代國家普遍存在。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其根本原因是,這一時期的緬、泰、老、柬等國所受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與前一時期已經接受的宗教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更能適應東南亞封建領主制國家和村社居民的需要。同時,位於大陸東南亞西部和中部的這幾個國家,由於相似的氣候、土壤,類似的農藝技術以及相似的社會結構,以及只擁有較小的人口密度(大約只有越南中北部人口密度的四分之一),它們的農業文化與村社傳統也有相似之處。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其根本原因是,這一時期的緬、泰、老、柬等國所受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影響與前一時期已經接受的宗教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更能適應東南亞封建領主制國家和村社居民的需要。同時,位於大陸東南亞西部和中部的這幾個國家,由於相似的氣候、土壤,類似的農藝技術以及相似的社會結構,以及只擁有較小的人口密度(大約只有越南中北部人口密度的四分之一),它們的農業文化與村社傳統也有相似之處。
  • 東南亞歷史:村社文化與民族文化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東南亞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但是,在原始公社基礎上產生的當地村社文化廣泛存在,並且在不同程度上與外來文化尤其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融合、並存。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村社一部落在東南亞古代國家普遍存在。
  • 東南亞史:​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
    此後,由於較為容易取得生存資料的地理環境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共同作用下,東南亞村社長期存在,又使得新石器時代形成的文化與村社制度渾然一體,大量表現為具有廣泛性和保守性的村社文化。早期東南亞社會和文化的這些特點,又使它更容易受宗教氣息極為濃厚的印度文化的影響。
  • 東南亞歷史:各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隨著以某個佔統治地位的民族為主的古代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某一佔主導的宗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的統治地位的確立,東南亞各國佔主導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個性在這一時期先後形成,並在整個地區形成多元化的東南亞文化世界。就宗教的發展而言,已形成了伊斯蘭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儒學在不同國家分別佔主導地位的格局。
  • 東南亞歷史:各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隨著以某個佔統治地位的民族為主的古代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某一佔主導的宗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的統治地位的確立,東南亞各國佔主導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個性在這一時期先後形成,並在整個地區形成多元化的東南亞文化世界。就宗教的發展而言,已形成了伊斯蘭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儒學在不同國家分別佔主導地位的格局。
  • 東南亞史:​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
    此後,由於較為容易取得生存資料的地理環境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共同作用下,東南亞村社長期存在,又使得新石器時代形成的文化與村社制度渾然一體,大量表現為具有廣泛性和保守性的村社文化。早期東南亞社會和文化的這些特點,又使它更容易受宗教氣息極為濃厚的印度文化的影響。
  • 東南亞風格的特點和元素 東南亞風格家具風格特點
    現在不少人在裝修的時候,厭倦了視覺疲勞的大眾化裝修風格,轉而選擇比較小眾的東南亞風格。那麼東南亞風格的特點和元素有哪些呢?很多剛接觸的朋友恐怕並不知道。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看看東南亞風格家具風格特點,以及東南亞風格和新中式風格的相同點,給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參考。
  • 東南亞歷史:薩迪納制與泰國的封建領主制(中)
    在薩迪納制下,各級封建主只能役使領地內的農奴(村社居民)而沒有領地的所有權。土地私有和土地買賣在泰國封建社會始終只是零星的、個別的現象。勞役地租(最初長達半年)和實物地租始終是泰國封建剝削的基本形式。第二,薩迪納制不只是一種封建土地制度,也是一種封建等級制的社會制度。在薩迪納制基礎上建立的封建國家,也明顯地具有封建國家的行政制度與社會制度合一的特點。
  • 東南亞歷史:鄭氏與越南封建王朝
    越南獨立的封建國家的發展深受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這使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不同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不同於地域更為廣大、但是各個地區尤其是邊緣地區更具異質性的蒲甘王朝和吳哥王朝,越南在文化上和制度上同一性更強和更具凝聚力。儘管越南也經歷了王朝更迭和政權分裂,但是以儒學為主導的意識形態,與此緊密聯繫的官僚制度、科舉制度,有效地將越南地主階級統一在對封建帝王的臣服之中,造就了越南歷史和文化的很強的連續性。
  • 沒有歷史的藝術?——從地理論東南亞藝術家及其社群(下)
    其重點在於復興和彌補英格麗・慕安所謂的「遺產佚失(absence of heritage)」。12 所有東南亞國家分別將殖民後的數十年投注在發展國家的藝術形式,並各以不同的程度、對構成現代和當代藝術內涵的各異界定而支持該國藝術家。
  • 東南亞室內裝修的風格特點 東南亞風格窗簾有什麼特點
    摘要:東南亞風格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風格,無論是大戶型還是小戶型都可以裝修出東南亞風格的效果,所以我們就不妨來了解一下東南亞風格的裝修特點。了解完東南亞風格的裝修特點之後,我們還需要在軟裝上下一些心思,所以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東南亞風格窗簾的特點吧。
  • 工作服款式圖片 不同款式的工作服有什麼特點?[T社定製]
    工作服除了款式有別於普通衣服以外很多工作服款式往往對應著不同功能,有不少工作服還有著特殊的功能,不僅能起到一般服裝的作用還能保護員工的人身安全,所以根據不同的職業或是行業特性選擇不同的款式的工作服是很有必要,要充分發揮不同款式工作服優點讓其更利於員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或是更好的規範員工形象或是言行同時為企業起到宣傳效應
  • 趙世瑜:歷史過程的「摺疊」與「拉伸」——社的存續、變身及其在...
    遂昌蔡相信仰從西部山區向低海拔地區的擴展,逐漸替代某些村落原有的社,並試圖通過對該區域原有的村社系統的儀式性整合,或許體現了山地人群因勢力壯大下山定居和發展的某種具有共性的過程。有如此之多叫做「新興社」的現象,說明他們是比較晚近遷入的人群所建,而不是受明代裡社制度影響下建立的社,性質更像珠三角那樣的社壇。
  • 東南亞歷史:​中古後期東南亞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在社會經濟的發展方面,東南亞中古時期尤其是中古後期在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城市化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要遠高於中古前期。就不同的國家而言,情況當然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泰國的大米出口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就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1722年輸入中國沿海的大米就達30萬石(約3000萬斤,相當於1.5萬噸),這是由於稻作業的發展。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藏緬語系民族進入緬甸和壯泰語系民族大量進入東南亞大陸中部地區尤其是泰國,這一時期東南亞的人口迅速增長。
  • 東南亞歷史: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主要原因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早在公元4~8世紀,南傳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大陸中西部的驃國(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和墮羅缽底(今泰國中南部、湄南河下遊地區)的孟人國家有所傳播,但在當時的東南亞大陸,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在總體上有著更大的影響,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大陸地區並不佔據主導地位直到11世紀後,隨著東南亞大陸西部緬人的蒲甘王朝、中部泰人國家的崛起後都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及吳哥王朝在13世紀以後轉向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
  • 東南亞歷史:馬六甲王國的興亡
    馬六甲命名的多種說法,折射出印度、阿拉伯和中國對其歷史文化的影響。馬六甲在14世紀初還是一個漁村。但是,隨著中國與南亞、西亞貿易的發展,馬六甲在14世紀以後成為來往於西亞、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商船最佳停泊之地,逐漸成為馬來半島的政治中心和東南亞的商業中心。馬六甲王國建於1400年(也有人認為是1402年或1403年)。
  • 落實在職黨員、幹部「一編三定」進村社服務
    原標題:落實在職黨員、幹部「一編三定」進村社服務 贈送口罩、打磨刀具、健康義診、免費理髮……在嘉興秀洲區兩個街道60個小區裡,803名來自區級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幹部已在忙活著。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談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美國與東南亞
    這篇文章根據2014年10月21日本·安德森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討會上的講座記錄編輯而成,討論了西歐與東南亞兩種不同的母國/殖民人口關係模式,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理解中國以外民族主義政治的一個起點。華人與東南亞:不同的融入社群方式       問題來了:這些由帝國主義國家一手扶植、而後反叛並獨立、但在文化上同源的邊緣地帶,同那些散布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之間是否有可比性?當地人經常抱怨「勤奮的中國人」搶走了工作機會和財富,由此釀成了許多衝突,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