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歷史:各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2020-12-25 貞貞說歷史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11世紀初到19世紀初尤其是11~16世紀,在文化上是東南亞各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時期。隨著以某個佔統治地位的民族為主的古代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某一佔主導的宗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的統治地位的確立,東南亞各國佔主導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個性在這一時期先後形成,並在整個地區形成多元化的東南亞文化世界。就宗教的發展而言,已形成了伊斯蘭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儒學在不同國家分別佔主導地位的格局。

在東南亞海島地區,「自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和菲律賓南部以及天主教在菲律賓大部分地區取得支配地位以來,多樣性就不那麼明顯了。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半島地區,上座部佛教是除越南外其他國家已經確立的宗教,大乘佛教和儒教則在越南居於支配地位」。同時「印度教一佛教在峇里島盛行,部落原始宗教則在所有邊遠地區得到延續」。這種情況,顯然已大不同於早期國家時期,當時外來的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雖然盛行於許多東南亞國家,呈現出「印度化」的現象,但在相應的國家和地區並沒有發展為民族宗教。

東南亞主要古代國家在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重要特點,不僅在於繼承了東南亞古代早期文化的一些因素,保存了古代社會村社文化和眾多民族、部落文化的一些特點,更為重要的是把所接受的外來宗教與本國、本民族創製的文字和民族文化結合起來,發展了以宗教一族群一民族語基礎的文化,言形三成位和發體展化為各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民族文化。這就不同於早期國家時期或者「印度化」時期以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為主要宗教信仰、以梵文作為宗教經典的文字,從而使得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只是或者主要是社會上層印度尼西亞峇里島上的寺廟建築的宗教信仰。

這一嬗變和發展進程在東南亞不同國家的起始和基本完成的時間不一,但是總的進程、基本內容和特點是相似的。在越南,自11世紀的李朝起,漢字和喃字、傳自中國的以儒家文化為主的精神文化與越南主體民族越族逐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在泰國,這一文化發展進程要稍晚,但是至晚從13世紀起,泰族—泰文南傳上座部佛教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也開始成為泰國文化發展的主軸與路標。在寮國和柬埔寨,在此前後也開始了類似的主體民族一本國語言—南傳上座部佛教相結合的發展進程。在海島東南亞,類似的進程,即馬來族—馬來語—伊斯蘭教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進程則要更晚一些。

東南亞歷史和文化的這一發展雖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多民族的東南亞各國文化發展的全部,但確實是這些東南亞國家文化發展的主軸與路標。正是這一時期這些東南亞主要國家這樣的族群—民族語言一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構成了這些國家傳統文化發展的主要內容,最終形成了這些國家最為重要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得這些國家的這一傳統民族文化成為居住在這個國家的居民尤其是主要族群擁有的「一份共同回憶的遺產,一座可供共同分享的象徵的和形象的寶庫,一些相似的風俗」。同時,也正是11世紀以後東南亞不同國家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發展,使得東南亞古代文化更加呈現出複雜多樣而又具有地方的和民族的特點。

另外,這一時期東南亞各國、各地區以及它們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聯繫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也增強了。在東南亞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群和文化圈中,位於大陸東南亞西部的緬甸和中部的泰國與寮國的歷史文化交往和聯繫較之於早期國家時期明顯增強、增多,泰國與寮國在宗教文化上的聯繫更為密切,它們之間宗教文化上的共同性增強,並且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如爪哇)和主要城市(如馬六甲)為基礎,滿者伯夷作為統治海島廣大地域強國的時間不長,一度很強盛的馬六甲王國也不過是馬來半島南端一個不大的國家。二東南亞海島地區的宗教嬗變。

在宗教和文化上,這一時期海島國家經歷了伊斯蘭教影響逐漸深入、融合、消化和取代原來佔主導地位的印度教、佛教的過程到14世紀,伊斯蘭教已傳入印度尼西亞各主要島嶼的沿海地區,16世紀已在群島上的各主要王國得到廣泛傳播。但是,在大陸東南亞,伊斯蘭教除了在鄰近孟加拉國的緬甸若開和今越南中部、當時佔婆王國的佔人中取得一些進展外,在其他地方都難以滲入。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從伊斯蘭教向東南亞傳播的路線看,伊斯蘭教沿著西亞和南亞的穆斯林商人途經的東南亞沿海尤其是沿馬六甲海峽到爪哇、蘇門答臘沿海港口到中國這一海上絲綢之路或者說主要商道進行傳播。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東南亞大陸國家一直以農業為主,11世紀後就出現了在文化一宗教上以儒學或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主的較為強大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後來相應地進一步發展為崇奉儒學、佛教的更為強大的越南陳朝、黎朝、阮朝等封建王朝,南傳上座部佛教在緬甸的東籲王朝、雍籍牙王朝和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曼谷王朝等東南亞大陸國家中也根深蒂固,而且得到國家政權的強有力的支持。而海島國家尤其是這些國家的沿海地區,其民生、經濟繁榮和發展更有賴於對外貿易而不是農業,在地理上又更分散,中央政權難以控制,這些因素都有利於隨著穆斯林商人而來的伊斯蘭教的傳播。

即使一度強盛的滿者伯夷王朝,實際上也是相當鬆散的中央集權;在滿者伯夷瓦解過程中,信奉印度教的中央政權對沿海地區的控制不斷削弱,沿海以對外貿易為其重要財富、收入來源的封建領主獨立性增強,與穆斯林商人的利益關係也越來越密切,逐漸轉向伊斯蘭教。在馬來半島,皈依伊斯蘭教的馬六甲王國在15世紀盛極一時,成為在東南亞傳播伊斯蘭教的中心。馬來—伊斯蘭文化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群島和馬來半島上的主體民族——馬來民族的主流文化。但是,菲律賓大部分地區在這一時期還處於以原始的巴朗圭村社為主的更為落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僅在南部與爪哇、蘇門答臘等關係更為密切的蘇碌群島,在14世紀後出現了早期國家,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

相關焦點

  • 東南亞歷史:村社文化與民族文化
    對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的村社文化,本書前面已做了論述。居於廣大山區和邊緣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也因為同主體民族的關係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體民族文化的滲透和影響。而且,由於生產力發展的緩慢和村社的封閉性、凝固性、穩定性,當地絕大多數的村社和部落居民,仍然主要地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生活。
  • 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原標題: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2016年5月7日-8日,「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隆重舉行。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與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 東南亞史:​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
    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主張把歷史上的東南亞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著名的東南亞史專家、法國學者喬治塞岱司在1964年出版的《印度支那半島的民族》中就特別聲明,他在此前寫的《印度支那與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化國家》,則把公元前後到13世紀的東南亞稱之為「印度化時期」,認為印度化使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一個整體。
  • 東南亞各國人口及其構成,主體民族傳統服飾哪個最美?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和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中南半島和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山水相連,不少民族跨境而居,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也有很多移民在東南亞生活。現在的東南亞共有十一個國家,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因此這裡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 馬來西亞的文化,形成原始民族審美文化的重要歷史文物
    這三個民族都以狩獵及採集植物為主要的生活生產形勢,也就是人類低級的生產方式,故而稱得上是原始民族。因此,"所謂原始民族,並不是種族的特徵,而是文化的特徵或者物質生活的特徵"。馬來西亞原始民族受自然環境的阻礙,難以像其他原始民族那樣獲得更大的文明進展、形成更加豐厚的文化積澱,但他們的美術精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尋求的。
  • 廣西首個民族音樂博物館開館 設「東南亞音樂文化」單元
    林濤 攝   中新網南寧10月19日電(林濤)廣西首個民族音樂博物館19日在南寧正式開館。該館設立於廣西藝術學院南湖校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立項建設項目,旨在弘揚廣西民族音樂文化、探尋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與東南亞民族音樂文化的共源性、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音樂文化深度交流。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這兩個國家中心地區的周圍都有高的山地,主要的交通有賴於兩條縱貫南北的大河伊洛瓦底江和湄南河,南部則都是海岸,從而形成了對外交往較多、商業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與農業較為集中而商業較落後的北方的競爭和衝突。這種南北競爭和統治集團對統治中心(首都)的選擇,對這兩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推動中國與東協民族文化交流互鑑與創新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桂林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中外優秀文化,形成了底蘊深厚、絢麗多彩、開放多元的桂林文化,構成了「看山如觀畫,遊山如讀史」的人文勝境。長期以來,桂林與東協各國始終保持著頻繁而通暢的文化交流,在求同存異、交流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統,形成了文化發展共識。    趙樂秦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 本文追溯了中國傳統色彩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深入分析了傳統色彩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根源,並從民族性和國際性兩方面,闡釋了傳統色彩文化對現代企業形象設計的啟示。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宗教交流
    第二屆「中國-東南亞民間高端對話會」31日在印尼峇里島開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受邀作為中國宗教界代表參會 張開德攝國際在線消息(特約通訊員張開德):近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東南亞民間高端對話會」上,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受邀在大會上作《宗教對話與海上絲路》主旨演講。
  • 王賡武談東南亞的海洋文化與民族國家
    王賡武先生是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現代中國史、國族主義、海外華人、華人移民等問題,現任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所長。2013年,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黃基明與王賡武先生先後進行了五次談話,每次約三小時,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字,遂有《王賡武談世界史》一書。近期,本書簡體中文版由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 東南亞歷史:越南古代文化民族風格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有著自己特殊的地理和歷史發展環境的越南古代文化畢竟有其顯著的民族風格。正如於向東所指出的,民族意識構成越南民族思維的核心內容。從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越南古代的史學和文學相對發達,哲學相對薄弱,缺乏抽象思維和思辨性。正是這些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相同又不同,構成了越南古代文化的主要特色。那麼,何以10世紀封建越南獨立後,中國文化對越南上層的影響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加強了,同時越南文化又顯示了其不同於中國的特色呢?
  • 聊聊今天東南亞傣泰民族文化特點
    聊聊今天東南亞傣泰民族文化特點本民族文化佔主導,但地位岌岌可危。東南亞傣泰民族所在的社會中,本民族的文化雖還能勉強佔據主導地位,但受到所在國、整個世界全球化的經濟、文化的聯合影響和圍攻之下,傣泰民族只能儘可能的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儘量保持不被其他文化直接替代。
  • 東南亞美食文化
    東南亞各國的飲食文化因區域的關係都略du有不同,主要以酸,辣,燒烤zhi和煎炸為主,比較重口味。越南菜:比起其它東南亞料理,越南菜口味顯得清爽順口。它受中國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飲食文化,烹飪上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焗燜、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較少,口味為酸甜加上些許辣味。
  • 【一起雲潑水】「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
    2020年4月14日,傣歷1382新年節的第二天,特別為您介紹—傣族潑水節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祝大家節日快樂!
  • 東南亞歷史:村社的共性和不同特點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由於東南亞各國、各民族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以及封建統治制度和方式的不同,各地農村公社的形式作用和影響也不同。正因為如此,印度尼西亞群島歷史上儘管也出現了統治地域較為廣大的國家如室利佛逝和滿者伯夷,但其基礎都是不穩固的。一方面因為島嶼分散,小國、部落眾多,另一方面這些小國和部落差不多都是由以農村公社為基礎的部落形成的,都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各地與中央政權並沒有經濟上的密切聯繫和利益上的共同性,離心力很強。
  • 傣族潑水節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
    在這特殊的節日裡,西雙版納州文化館、《西雙版納群文》特別為您介紹—傣族潑水節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展演」,祝大家節日快樂!如哩金灣!以往慣例,每年的4月14日,景洪城區主要街道鋩鑼聲聲、鼓聲陣陣,來自鄉鎮、社區、村寨的各族兒女載歌載舞齊聚潑水廣場,在這個歡樂聚集的地方,共同跳起幸福歡樂的舞蹈,共同唱響各民族團結向上的凱歌。
  • 東南亞歷史最悠久文化最燦爛的民族——孟高棉民族的前世今生
    孟高棉語系民族是個分布很廣,歷史悠久,卻人數不多,發展不順的古民族。中國和緬甸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緬甸泰國的孟族,勃歐族,寮國克木人等都是孟高棉民族。而人數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柬埔寨的主體民族高棉族,佔總人口百分之八十,同時還分布在越南和泰國,都分別有八十萬人左右。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從起源到發展
    通過節日這個窗口,亦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脈絡。我們說說從起源到發展吧。新舊交替的強烈反差導致西南民族節日發生了一次較大程度的躍升、劇變,即從起源到發展的過程並非循序漸進,而是在現代化的強烈衝擊下,對舊的節日形態、觀念及習俗進行了較大的改組,注人了新鮮成分,形成新舊交替並存的格局。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千年文化,一針一線!盡顯民族特色!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服飾,千年文化,一針一線!盡顯民族特色!我們的身上衣。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麼些年來,世界獲得了這一部分的印記和腳印。中國大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那麼多的民族,看嘛我們的染坊什麼的一直都是排名很靠前,還有自己民族的小特點、特色!每一個朝代肯定都有著自己朝代的特性和習性,每個民族的文化有異跟不要說是穿衣風格了,中國這麼多的民族這麼大的土地,衣食住行,衣在首位,我們的紡織業,是世界上服飾文化最為優秀的國家也不足為奇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