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沒文化,不是在污衊廣東人嗎?小編也是土生土長廣東人!廣東人的形象就是「口音重、帶著蛤蟆眼鏡、金項鍊、金指環/板戒,」嘻嘻有錢、大款、大老闆。
廣東解放前商業就很發達,100/百年名校也非常多。稍有一些條件的,都會送孩子讀書。相信當時高中、大學的就讀比例也相對一些城市高,而且出洋留學的人也很多。而解放初期,因為ZZ氣候,南方的學子是不能考北方一些大學的,特別是和軍工稍微有一點沾邊的。這樣的偏見,也嚴重損害了廣東人的利益。
接下來幾十年,讀書無用論,窮,學農學工。全國的學校都處於休眠階段。改革開放後,當然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肚子都解決不了,怎麼讀書?當時流傳的說法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知識分子沒有應有的待遇,也沒有受到社會的尊重,當時首要任務是填飽肚子。所以,廣東初中或者高中,就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的人較其他省份比例是高很多的,高第街就是例子,很多人開始學著做生意。那,改革開放初期,同一起跑線上,廣東讀書風氣就已經沒有那麼濃厚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東鶴立雞群,所以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嘛。不少人南下打工。而這一代的廣東家長,也不強調讀書找出路。至少65-79受影響比較大。文化水平偏低,再後來,全國又喊起了新的口號「讀書改變命運」不少地方的窮孩子,拼命讀書,就是為了去大城市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同樣是65-79的不少廣東省之外,特別是廣東周邊省份,通過苦讀書的方式,南下廣東。實際上,這一人群已經在廣東很多重要的部門成為了負責人,或者在一些公司成為了中高層。
時至今日,這些南下廣東的家長,是特別重視子女教育的,因為他們已經嘗到了甜頭,而且在廣東立足並成為了新廣東人。受此影響,同樣也帶動了廣東本地的教育,改變了本地人的傳統觀念。當社會進不到一定的時期,傳統的商業,沒有文化是不行滴,所以,第一批高第街的人,也有不少現在混得並不理想。(出國的除外)。之前一些所謂論調「廣東是文化的沙漠」,講的是改革開放10-20年左右的事情,這個帽子扣著也總比連肚子都填不飽好吧。而近10年,廣東新廣東人+廣東人已經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全國各地的精英也齊聚廣東。經濟條件優越的地方,是會吸引大量人才的,而且教育資源、辦學條件都非常好。「文化沙漠」這帶有攻擊色彩,偏見的代號,而今已成為過去。
一起回顧民國建築教育真相,
8個大學建築系由6個廣東人創辦:
唐山工學院建築系創始人林炳賢
重慶大學建築系創始人陳伯齊
中央大學建築系首任系主任劉福泰
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創始人黃作燊
勷勤大學建築系創始人林克明
梁思成
勷勤大學工學院
林克明故居(西風攝影)
梁思成在當下的巨大名聲,遮蓋了民國建築教育史無限豐富的內涵。有人說「天才都是成批湧現的」,用來形容民國建築史十分恰當。在今日仍享有大名的幾位建築師之外,有更多成就相當的大師級人物,共同撐起民國建築史巍峨的大廈。創辦於民國時期的8個大學建築系,是由6位廣東籍建築師所創辦,令人稱奇。嶺南學人在建築教育史上的貢獻,是建築史學界不能迴避的課題。
從「建築五宗師」說起偶然看到微博上有「建築五宗師」的說法,列出的是呂彥直、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童雋5人。這5位學界先進,都是近代建築界當之無愧的大家。但這種範圍過窄的簡單列舉歪曲了近代建築史,對同時代湧現的一大批傑出建築家、建築教育家極不公平。
抗戰時期,中央大學有人將楊廷寶、童雋、李惠伯、陸謙受稱為中國建築界的「四大名旦」。李惠伯(廣東新會人,南京中央博物院設計者)、陸謙受(廣東新會人,上海中國銀行大廈設計者)為何在當時與楊、童並列,今日就必須「低人一等」,狹隘的「評選」無法解決這個矛盾。
呂彥直的成就世所公認,但從「宗師」一詞的含義來說,需要在理論上有創新、帶出一定數量高徒才能算數。呂彥直英年早逝,並無長期從事建築教育的經歷,雖對幾位助手有啟導之功,稱之為「大師」則可,稱之為「宗師」則於義未安。若將賴德霖教授主編的《近代哲匠錄》通讀一遍,就會發現,近代高水平的建築家、建築教育家數量過百,若不能對他們的建築實踐、教學活動、學術著述一一追尋,所謂評定「宗師」就是無根之談。
從歷史學角度看,我們離梁思成一代人物時間距離太近,尚未到做最後評定的時候,何妨多整理史料,多做基礎研究,總體評判的事留給後人更好。近代建築教育的前塵往事,目前所知中國近代最早的建築系科,是1923年柳士英、劉敦楨等人創辦的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主要教師均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在教學體系上傳承了該校的特點,注重工程技術培養,兼顧藝術訓練。
1927年,蘇州工專與東南大學等8所院校合併為第四中山大學,其建築科也相應併入。但第四中山大學建築科並非全盤繼承蘇州工專原有建築科,而是作了重大調整,對學術領軍人物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一開始計劃請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呂彥直當主任,因呂氏忙於中山陵工程無法分身,乃改聘美國俄勒岡大學碩士畢業的劉福泰,這反映了此時國內一流大學對師資開始偏重留學歐美背景的傾向。
1928年,第四中山大學改名為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建築科是中國第一個綜合大學建築系科。正如錢鋒、伍江《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史》所言:中央大學建築科「雖然是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為基礎建立的,但並不是原系科簡單的直接延續,已經成為在另一個層次上的發展或重建。」從「重建」的意義上說,劉福泰也可算是中央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
1928年梁思成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則是中國第二個綜合大學建築系,但該繫到1931年因九一八事變而停止招生。1949年後,在原東北大學工學院等院校基礎上成立西安建築工程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算是延續了東北大學建築系的血脈。在此之後,綜合大學建築系科相繼創立,其中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比較「短命」,只在1928-1931年期間存續。1932年,林克明在廣州創辦了勷勤大學建築系,聚集了胡德元、過元熙、譚天宋、陳逢榮等實力派建築師,嶺南大學黃玉瑜、愛群大廈設計者陳榮枝等名家也在此兼課。
從建築系科創辦時間來看,與重慶大學(1940年)、聖約翰大學(1942年)、唐山工學院(1946年)、清華大學(1946年)、北洋大學(1947年)相比,勷勤大學建築系仍屬於資格較老的行列,在它1932年創辦的時候,只有中央大學建築系還正常存續。也就是說,1932-1940年間,全國只有中央大學、勷勤大學兩個建築系。8個大學建築系由6個廣東人創辦。殊為駭異的是,上述民國時期創辦的9個大學建築系,除了早夭的北平大學之外,其首任系主任全部都是廣東人。
梁思成在近年已晉身「偶像」行列,林克明對廣東讀者來說也已十分熟悉,無須在此饒舌。劉福泰(1893-1952),廣東東莞人,1925年畢業後曾在美任建築師,1926年回國,加入呂彥直的彥記建築師事務所,1927年出任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在這個職位上前後工作了11年。劉福泰始終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很少承接設計項目,一生似乎只留下一個國民革命陣亡烈士紀念公墓。1947年,劉福泰又創辦了北洋大學建築系,後來這個系與唐山工學院建築系合併,成為天津大學土木建築系。一個人先後創辦兩個大學建築系,只有劉福泰和梁思成有此機緣。
陳伯齊創辦重慶大學建築系,而後又被迫出走,這段經歷被建築史學者稱作「悲劇」。陳伯齊(1903-1973),廣東臺山人,1930年考取官費前往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習建築,1934年畢業後轉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繼續深造,1939年畢業,期間考察了歐洲各國建築,對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有深刻的認識。
1940年初回國入重慶大學擔任土木工程系教授,倡議創辦重慶大學建築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陳伯齊注重技術的理念與當時流行的學院派體系發生衝突。1942年,學生因相鄰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畫得好,對本系教學不滿,發生「驅逐陳伯齊」事件。1945年,陳伯齊與同受排斥的夏昌世教授來到中山大學,1952年轉入華南工學院,兩人都對嶺南現代建築作出了開拓性貢獻。陳伯齊50年代初制訂了文化公園總體規劃。文化公園多年來一直是廣州市民休暇的樂園。(彭長歆:《嶺南近代著名建築師》)
黃作燊(1915-1975),廣東番禺人,出生於天津,是著名戲劇家黃佐臨的弟弟,先後留學英、美,是現代主義大師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正式中國學生。1942年創辦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在中國推行包浩斯教學體系,成績顯著。1952年,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併入同濟大學。
林炳賢(1901-1986)廣東博羅人,在香港出生,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1929年進入唐山工學院任教,是佘畯南的恩師。1946年創辦建築系,1948年赴香港創辦林炳賢佘畯南建築師事務所。唐山工學院建築系與劉福泰創辦的北洋大學建築系等,在1952年合併為天津大學土木建築系。
近代建築史的地緣因素,這是被「主流」建築史學者忽視的歷史切面。以往的研究,過分聚焦於上海,給人造成錯誤的印象,似乎近代建築是上海開埠以後才在中國出現。其實,葡萄牙人早在1557年即佔據澳門,將歐洲建築技術和式樣帶到濠境;廣州歷來是中國主要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地區遠在鴉片戰爭前即有大批西式建築,廣東人從中已獲得不少西式建築的知識。
江門五邑以及香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鄰近澳門,人們對西方建築早有了解,華僑子弟對於學習建築,也不會有內地人的偏見。五邑地區同時又以出「三行佬」(泥水工、木工、油漆工)著稱。「三行佬」與留洋學習建築的僑鄉子弟之間,有無密切的聯繫,尚是有待開拓的領域。
香港開埠以後,鄰近的寶安、東莞等地不少居民移居過來,接觸到很多新事物和新觀念。林克明、林炳賢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接受教育。鴉片戰爭後,大批廣東買辦、商人隨著外商來到上海、寧波、天津、廈門等地,形成一批從事洋行工作的家族,他們都會鼓勵子弟出國留學,黃作燊就是這樣的例子。早年的留學生也以廣東人為多,他們多選擇學習工程技術。等到20年代大批留學生學成歸國,學建築的廣東人佔了很高的比例。
我們根據美國賴德霖教授主編的《近代哲匠錄——中國近代重要建築師、建築事務所名錄》進行統計,發現所列250名重要建築師中,廣東人佔了47名,其中,香山一縣佔了10名,江門五邑地區合共佔了21名。范文照(廣東順德)、關頌聲(廣東番禺)、李錦沛(廣東臺山)、陸謙受(廣東新會)先後擔任中國建築師學會會長(理事長),從中可以看出廣東建築師在全國的份量。北京、上海、南京、天津、青島、重慶等城市的重要建築,多有廣東籍建築師的創作躋身其中,其詳情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加以揭示。廣州獨立學者盧潔峰對中山紀念堂及其設計師呂彥直有深入研究,她曾提議設立中國建築師博物館。以我們的愚見,既然民國8大建築系的創始人都是廣東人,從國人的「尊師」傳統出發,這個建築師博物館只有設在廣東才最為合適。
責任編輯/原創:覃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