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沒文化,豈不是污衊廣東人?

2020-12-25 掃天下媒體

廣東人沒文化,不是在污衊廣東人嗎?小編也是土生土長廣東人!廣東人的形象就是「口音重、帶著蛤蟆眼鏡、金項鍊、金指環/板戒,」嘻嘻有錢、大款、大老闆。

廣東解放前商業就很發達,100/百年名校也非常多。稍有一些條件的,都會送孩子讀書。相信當時高中、大學的就讀比例也相對一些城市高,而且出洋留學的人也很多。而解放初期,因為ZZ氣候,南方的學子是不能考北方一些大學的,特別是和軍工稍微有一點沾邊的。這樣的偏見,也嚴重損害了廣東人的利益。

接下來幾十年,讀書無用論,窮,學農學工。全國的學校都處於休眠階段。改革開放後,當然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肚子都解決不了,怎麼讀書?當時流傳的說法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知識分子沒有應有的待遇,也沒有受到社會的尊重,當時首要任務是填飽肚子。所以,廣東初中或者高中,就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的人較其他省份比例是高很多的,高第街就是例子,很多人開始學著做生意。那,改革開放初期,同一起跑線上,廣東讀書風氣就已經沒有那麼濃厚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東鶴立雞群,所以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嘛。不少人南下打工。而這一代的廣東家長,也不強調讀書找出路。至少65-79受影響比較大。文化水平偏低,再後來,全國又喊起了新的口號「讀書改變命運」不少地方的窮孩子,拼命讀書,就是為了去大城市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同樣是65-79的不少廣東省之外,特別是廣東周邊省份,通過苦讀書的方式,南下廣東。實際上,這一人群已經在廣東很多重要的部門成為了負責人,或者在一些公司成為了中高層。

時至今日,這些南下廣東的家長,是特別重視子女教育的,因為他們已經嘗到了甜頭,而且在廣東立足並成為了新廣東人。受此影響,同樣也帶動了廣東本地的教育,改變了本地人的傳統觀念。當社會進不到一定的時期,傳統的商業,沒有文化是不行滴,所以,第一批高第街的人,也有不少現在混得並不理想。(出國的除外)。之前一些所謂論調「廣東是文化的沙漠」,講的是改革開放10-20年左右的事情,這個帽子扣著也總比連肚子都填不飽好吧。而近10年,廣東新廣東人+廣東人已經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全國各地的精英也齊聚廣東。經濟條件優越的地方,是會吸引大量人才的,而且教育資源、辦學條件都非常好。「文化沙漠」這帶有攻擊色彩,偏見的代號,而今已成為過去。

一起回顧民國建築教育真相,

8個大學建築系由6個廣東人創辦:

唐山工學院建築系創始人林炳賢

重慶大學建築系創始人陳伯齊

中央大學建築系首任系主任劉福泰

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創始人黃作燊

勷勤大學建築系創始人林克明

梁思成

勷勤大學工學院

林克明故居(西風攝影)

梁思成在當下的巨大名聲,遮蓋了民國建築教育史無限豐富的內涵。有人說「天才都是成批湧現的」,用來形容民國建築史十分恰當。在今日仍享有大名的幾位建築師之外,有更多成就相當的大師級人物,共同撐起民國建築史巍峨的大廈。創辦於民國時期的8個大學建築系,是由6位廣東籍建築師所創辦,令人稱奇。嶺南學人在建築教育史上的貢獻,是建築史學界不能迴避的課題。

從「建築五宗師」說起偶然看到微博上有「建築五宗師」的說法,列出的是呂彥直、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童雋5人。這5位學界先進,都是近代建築界當之無愧的大家。但這種範圍過窄的簡單列舉歪曲了近代建築史,對同時代湧現的一大批傑出建築家、建築教育家極不公平。

抗戰時期,中央大學有人將楊廷寶、童雋、李惠伯、陸謙受稱為中國建築界的「四大名旦」。李惠伯(廣東新會人,南京中央博物院設計者)、陸謙受(廣東新會人,上海中國銀行大廈設計者)為何在當時與楊、童並列,今日就必須「低人一等」,狹隘的「評選」無法解決這個矛盾。

呂彥直的成就世所公認,但從「宗師」一詞的含義來說,需要在理論上有創新、帶出一定數量高徒才能算數。呂彥直英年早逝,並無長期從事建築教育的經歷,雖對幾位助手有啟導之功,稱之為「大師」則可,稱之為「宗師」則於義未安。若將賴德霖教授主編的《近代哲匠錄》通讀一遍,就會發現,近代高水平的建築家、建築教育家數量過百,若不能對他們的建築實踐、教學活動、學術著述一一追尋,所謂評定「宗師」就是無根之談。

從歷史學角度看,我們離梁思成一代人物時間距離太近,尚未到做最後評定的時候,何妨多整理史料,多做基礎研究,總體評判的事留給後人更好。近代建築教育的前塵往事,目前所知中國近代最早的建築系科,是1923年柳士英、劉敦楨等人創辦的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主要教師均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在教學體系上傳承了該校的特點,注重工程技術培養,兼顧藝術訓練。

1927年,蘇州工專與東南大學等8所院校合併為第四中山大學,其建築科也相應併入。但第四中山大學建築科並非全盤繼承蘇州工專原有建築科,而是作了重大調整,對學術領軍人物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一開始計劃請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呂彥直當主任,因呂氏忙於中山陵工程無法分身,乃改聘美國俄勒岡大學碩士畢業的劉福泰,這反映了此時國內一流大學對師資開始偏重留學歐美背景的傾向。

1928年,第四中山大學改名為中央大學。中央大學建築科是中國第一個綜合大學建築系科。正如錢鋒、伍江《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史》所言:中央大學建築科「雖然是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為基礎建立的,但並不是原系科簡單的直接延續,已經成為在另一個層次上的發展或重建。」從「重建」的意義上說,劉福泰也可算是中央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

1928年梁思成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則是中國第二個綜合大學建築系,但該繫到1931年因九一八事變而停止招生。1949年後,在原東北大學工學院等院校基礎上成立西安建築工程學院(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算是延續了東北大學建築系的血脈。在此之後,綜合大學建築系科相繼創立,其中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比較「短命」,只在1928-1931年期間存續。1932年,林克明在廣州創辦了勷勤大學建築系,聚集了胡德元、過元熙、譚天宋、陳逢榮等實力派建築師,嶺南大學黃玉瑜、愛群大廈設計者陳榮枝等名家也在此兼課。

從建築系科創辦時間來看,與重慶大學(1940年)、聖約翰大學(1942年)、唐山工學院(1946年)、清華大學(1946年)、北洋大學(1947年)相比,勷勤大學建築系仍屬於資格較老的行列,在它1932年創辦的時候,只有中央大學建築系還正常存續。也就是說,1932-1940年間,全國只有中央大學、勷勤大學兩個建築系。8個大學建築系由6個廣東人創辦。殊為駭異的是,上述民國時期創辦的9個大學建築系,除了早夭的北平大學之外,其首任系主任全部都是廣東人。

梁思成在近年已晉身「偶像」行列,林克明對廣東讀者來說也已十分熟悉,無須在此饒舌。劉福泰(1893-1952),廣東東莞人,1925年畢業後曾在美任建築師,1926年回國,加入呂彥直的彥記建築師事務所,1927年出任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在這個職位上前後工作了11年。劉福泰始終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很少承接設計項目,一生似乎只留下一個國民革命陣亡烈士紀念公墓。1947年,劉福泰又創辦了北洋大學建築系,後來這個系與唐山工學院建築系合併,成為天津大學土木建築系。一個人先後創辦兩個大學建築系,只有劉福泰和梁思成有此機緣。

陳伯齊創辦重慶大學建築系,而後又被迫出走,這段經歷被建築史學者稱作「悲劇」。陳伯齊(1903-1973),廣東臺山人,1930年考取官費前往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習建築,1934年畢業後轉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繼續深造,1939年畢業,期間考察了歐洲各國建築,對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有深刻的認識。

1940年初回國入重慶大學擔任土木工程系教授,倡議創辦重慶大學建築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陳伯齊注重技術的理念與當時流行的學院派體系發生衝突。1942年,學生因相鄰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畫得好,對本系教學不滿,發生「驅逐陳伯齊」事件。1945年,陳伯齊與同受排斥的夏昌世教授來到中山大學,1952年轉入華南工學院,兩人都對嶺南現代建築作出了開拓性貢獻。陳伯齊50年代初制訂了文化公園總體規劃。文化公園多年來一直是廣州市民休暇的樂園。(彭長歆:《嶺南近代著名建築師》)

黃作燊(1915-1975),廣東番禺人,出生於天津,是著名戲劇家黃佐臨的弟弟,先後留學英、美,是現代主義大師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正式中國學生。1942年創辦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在中國推行包浩斯教學體系,成績顯著。1952年,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併入同濟大學。

林炳賢(1901-1986)廣東博羅人,在香港出生,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1929年進入唐山工學院任教,是佘畯南的恩師。1946年創辦建築系,1948年赴香港創辦林炳賢佘畯南建築師事務所。唐山工學院建築系與劉福泰創辦的北洋大學建築系等,在1952年合併為天津大學土木建築系。

近代建築史的地緣因素,這是被「主流」建築史學者忽視的歷史切面。以往的研究,過分聚焦於上海,給人造成錯誤的印象,似乎近代建築是上海開埠以後才在中國出現。其實,葡萄牙人早在1557年即佔據澳門,將歐洲建築技術和式樣帶到濠境;廣州歷來是中國主要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地區遠在鴉片戰爭前即有大批西式建築,廣東人從中已獲得不少西式建築的知識。

江門五邑以及香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鄰近澳門,人們對西方建築早有了解,華僑子弟對於學習建築,也不會有內地人的偏見。五邑地區同時又以出「三行佬」(泥水工、木工、油漆工)著稱。「三行佬」與留洋學習建築的僑鄉子弟之間,有無密切的聯繫,尚是有待開拓的領域。

香港開埠以後,鄰近的寶安、東莞等地不少居民移居過來,接觸到很多新事物和新觀念。林克明、林炳賢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接受教育。鴉片戰爭後,大批廣東買辦、商人隨著外商來到上海、寧波、天津、廈門等地,形成一批從事洋行工作的家族,他們都會鼓勵子弟出國留學,黃作燊就是這樣的例子。早年的留學生也以廣東人為多,他們多選擇學習工程技術。等到20年代大批留學生學成歸國,學建築的廣東人佔了很高的比例。

我們根據美國賴德霖教授主編的《近代哲匠錄——中國近代重要建築師、建築事務所名錄》進行統計,發現所列250名重要建築師中,廣東人佔了47名,其中,香山一縣佔了10名,江門五邑地區合共佔了21名。范文照(廣東順德)、關頌聲(廣東番禺)、李錦沛(廣東臺山)、陸謙受(廣東新會)先後擔任中國建築師學會會長(理事長),從中可以看出廣東建築師在全國的份量。北京、上海、南京、天津、青島、重慶等城市的重要建築,多有廣東籍建築師的創作躋身其中,其詳情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加以揭示。廣州獨立學者盧潔峰對中山紀念堂及其設計師呂彥直有深入研究,她曾提議設立中國建築師博物館。以我們的愚見,既然民國8大建築系的創始人都是廣東人,從國人的「尊師」傳統出發,這個建築師博物館只有設在廣東才最為合適。

責任編輯/原創:覃 妮 

相關焦點

  • 飲早茶——廣東人特有的早茶文化
    圖片來自網絡會有小夥伴不禁會問,廣東人每天早上都說「飲早茶」你們大清早沒吃東西就喝茶不怕傷胃嗎?其實「飲早茶」並不是單純的只飲茶,「飲早茶」是一邊喝著茶,一邊吃著廣式點心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早餐方式。「一盅兩件,飲啖茶吃個包」意為:一盅茶,兩件點心,一口茶,一口包。每逢周末的早上,茶樓總是客似雲來,一家老幼一起吃點心的場景充斥著廣東每一個茶樓。
  • 當廣東人「咩」你的時候,他並不是在賣萌
    因為那裡的人吵架的時候:咩咩咩咩咩但是,當一個廣東人站在你面前,以正常的語氣講上一段的時候,你腦海裡,可能不會出現張學友的表情包,也不會想到「誰都只得那雙手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沒錯,你只會被一個一個「咩」語氣詞洗腦。
  • 廣東人什麼都吃?廣東人調侃:是的,我們最愛吃的就是「福建人」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一句網絡流行語,是大家經常用來調侃廣東人的一個梗。這是因為廣東人除了普通的食材之外,什麼都吃。像是吃豬,國內有些地方是不吃豬下水的,而廣東大部分人都會吃,類似的還有很多。好多在其他地方的人看來都不能吃的食材到了廣東人的手中統統都變成了下肚的美味,因此大家開玩笑道廣東人什麼都吃,甚至連福建人都吃。廣東人什麼都吃?
  • 廣東:人在廣東已經煲湯十年之廣東人為啥這麼愛喝湯?
    廣東煲湯。圖源——視覺中國上面這句話正是對廣東煲湯文化最好的寫照。廣東人愛喝湯的具體表現就在於只要不是無毒的動植物,他們都可以用來煲湯。精於發明創造的廣東人開始將目光望向更廣袤的大自然。當歸、海龍、杜仲、參須、枸杞等中藥,木耳、白玉菇、蟹味菇等菌類,桑葉、荷葉、杏葉等植物樹葉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煲湯大神做不到的湯。可惜本文主打歷史文化人文類,不然我得好好嘮嘮這廣東有名的大補湯。
  • 廣東人說冷空氣「沒出息」?還不是因為南嶺!
    這幾天廣東多地高調宣布入秋是的,我沒寫錯,你沒看錯入秋!!!而不是入冬這意味著廣東的夏天才剛剛結束小編的廣東朋友就常感嘆「哎,好煩啊,一年9個月要穿裙子好像全世界都在背著廣東過冬天呢」、羅定、臺山、中山、深圳、東莞等地都先後觀測到降雪對於上述不少地區來說這都是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唯一僅有的一次降雪「Boss級」寒潮可不是年年有但廣東人也得擁有秋天鴨
  • 飲早茶,廣東人的飲食文化
    食在廣東,比福建人還好吃的早茶,是我們嶺南飲食文化的靈魂所在。到廣東不嘆一頓早茶,都不好意思說你來過。早茶起源飲早茶是廣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在清朝時早已開始在廣州盛行,具體起源沒有明確說法。如今,去茶樓飲早茶是廣東人最普通不過又特別講究的日常,也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傳統。不管是家庭聚會享受天倫之樂,還是朋友社交維繫感情,都習慣去茶樓訂個位,開啟「一盅兩件」的味蕾享受模式。
  • 廣東人的食「粥」文化(圖)
    環球在線消息:粥,在廣東人的飲食中佔著重要的地位,且一直以品種繁多著稱,從富貴到貧賤,從清雅到俚俗,一應俱全。午餐:最傳統的粥一直以來廣東粥的烹煮方法都十分講究。最好用瓦罐煲,武火煲滾,文火煲透,用料更是各施各法。總而言之,和廣東人的老火靚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嶺南文化是香港人回歸廣東身份的紐帶
    這樣的一個獨特的嶺南文化,廣東文化其實就在香港也保留的相當多,有時候保留的甚至比廣東還要好。這是因為香港沒有經歷過過去幾十年的種種風暴和運動,所以有一些的傳統文化保持的不錯。鳳凰衛視8月3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我記得去年的時候,我曾經說過,香港這幾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廣東身份的回歸。此話怎講呢?
  • 如何評價廣東人的早茶文化?
    忽然走來一個你十幾年沒見的好友。他多了很多多少白頭髮,髮際線明顯後移,腆著中年夫君的標配啤酒肚。閣下站著他的兒子,一臉茫然的看著你。這是怎樣的體驗?交際幾句,如今在哪上班啊?完婚多久啦?兒子在哪上學啊?好友說:「好久沒見啦!」「班上那誰誰其後怎麼樣了?」「啊?不會吧?」一起狂扯,直到他兒子下意識的拉了拉他的衣袖。
  • 廣東人為什麼不敢輕易說廣東話?
    廣東人就必須承傳廣東話嗎?Why not?方言也算是本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活在語言和民俗中,講方言也算是傳承,值得發揚啊。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朋友的朋友圈說他是廣東人,但卻不敢輕易說粵語。有時候在一些平臺,看到廣東人用普通話錄視頻的一些博主,經常會被一群廣東人吐槽一個廣東的博主:不會說廣東話就不要說自己是廣州人啦!還有一些帶有鄉音博主的用廣東話來拍視頻的時候,一群本土的廣東人又來評論:哼,廣東話都還沒說得正,就學人家拍片……,特別是一些粵語歌曲評論,下面一大波正宗發音人士說人家咬字不清,粵語有口音!
  • 廣東省資訊|在廣東人眼裡,湖南人是「北方人」?
    廣東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在廣東人眼裡,湖南人是「北方人」?在廣東人眼裡,湖南人是北方人。因為在廣東一般把不會說粵語的人統稱為北方人,也有一些廣東人,把嶺南以北的人稱為北方人。因此這樣來看的話,在他們眼中,湖南人確實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就像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方言那樣,所以在他們的眼裡就覺得只要不是說粵語的人就都是北方人。還有就是廣東的天氣一直都是比較炎熱的。這也就不難理解湖南人在他們那裡為什麼被稱為北方人了。所以綜上所述,在他們眼中湖南人就是北方人。
  • 廣東人不是魔鬼是什麼梗 網友正名我們是有感情的
    廣東人不是魔鬼是什麼梗?9月20日,微博上有一條熱搜」廣東人不是魔鬼「引起了小編的注意。這廣東人不是魔鬼又是什麼梗什麼意思呢?沒記錯的話,之前網友還說廣東人沒有感情呢!怎麼一轉眼又紛紛說廣東人不是魔鬼了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廣東人的由來和組成,萬萬沒想到是這樣的!
    來源:羊城攻略(ID:BirdGuys)很多外省的朋友們不是很了解廣東人的組成及來源,也不知道為何叫做「廣東」。自此「廣州」一直是廣東的行政中心並沒再變更名字。2、廣東人的由來廣東人由三大群體組成,廣府人(佔大多數,分布在珠三角及粵北、粵西地區)、潮汕人(李嘉誠就是這一人群,分布於粵東南的潮汕平原)、客家人(分布於粵東的梅州、惠州)。這三大群體全部是不同時期、內地不同地區的漢人南遷的後代。
  • 廣東人愛吃青菜,真不是外地人說的窮
    也因此,如果要問廣東人最喜歡吃什麼,就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廣東人喜歡吃雞,喜歡煲湯,更喜歡煲雞湯。「無雞不成宴」,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雞在廣東人心中的地位。 同時,行走在廣東各個城市的街頭,名字五花八門的燒臘館也同樣隨處可見,以至於很多外地人一提起粵菜,就會想起燒臘。 然而只要了解廣東的飲食就會發現,廣東人最愛的竟既不是做法多樣的雞,也不是隨處可見的燒臘。 青菜,才是廣東人餐桌上真正的王者。
  • 吃遍天下的廣東人,為何對小龍蝦沒有興趣?廣東人:不值一提!
    一說到廣東人大家會有什麼第一反應呢?或許就像網友說的,無所不吃。是啊,廣東人真是無所不吃,看見什麼好吃的或者有做成美食,或者做成食物潛質的東西都會拿起來加工一下,然後品嘗美味。那麼吃遍天下的廣東人,為何對小龍蝦沒有興趣?廣東人:不值一提!
  • 為何廣東人都愛「嘆茶」?廣東早茶文化: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
    熟悉廣東的人都知道,廣東人愛嘆茶。在粵語中,嘆有享受的意思,嘆茶也代表著享受品茶的時光。廣東人喜歡嘆茶到什麼程度呢?每逢暑熱天氣,消暑解渴的不是酸梅湯,而是「涼茶」,每逢重大合作商談,上的不是酒桌,而是茶室。
  • 廣東人的大早餐吃法,腸粉上榜,全吃過是廣東人
    說起廣東這個遍地黃金的地方,是流動人口龐大的一個省,不單是人多,很多東西都非常有特點,今天就拿廣東的早餐給你聊一聊,讓大家了解一下廣東人吃早餐都是吃些什麼,可以不誇張的說,廣東早餐基本都是以清淡為主,廣東人喜歡吃早茶,這裡的茶不一定指喝茶,吃早茶指的是早上吃點甜點,包類的東西。
  • 廣東人吃不了辣?廣東人:不服來battle?
    但廣東人真的什麼都敢吃嗎?那也未必!廣東人除了吃辣以外,什麼都可以徵服。關於吃辣,廣東人是「挺慫的」。正所謂「說請吃飯一時爽,聽到吃辣把頭轉」,說的便是廣東人了。坊間傳聞,但凡團建聚餐,只要有廣州人一起,川菜和湘菜頭一個會被排除在外,川菜和湘菜屬實有被冒犯到。
  • 不懂廣東話,你怎麼敢說懂廣東人?
    不少人選擇看廣東臺的《射鵰英雄傳》,就是因為周迅的公鴨嗓音經過配音後,才開始有點黃蓉的意思了。廣東話是最典型的向心型方言。據李學魁《廣州方言研究》指出,世界各地使用粵語人數約有七千萬,數量驚人,較許多歐洲國家之人口還要多。每逢春節,很多美國人見到中國人都不是說「Happy New Year」,而是說「Gung Hay Fard Choy」,即是廣東話的「恭喜發財」。
  •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為什麼說廣東人吃福建人?
    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什麼梗「廣東人吃福建人」是一句2017年網絡流行語,出自江湖上傳說廣東人紅包錢不過百,再者傳聞中廣東人什麼都吃,於是當一個福建人準備調侃他的廣東朋友紅包少時,廣東朋友猝不及防地點亮關鍵詞:廣東人愛吃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