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涇縣誌·山水》記載:合溪過銅、寶二峰,歷連溪、沿烏龍山至包村,又合石壁山水、風凰山洞水,經文門墩,出舒口,注入青弋江。
舒口水之陽有海拔五、六十米的衝擊山坡,名為世古墩,它前臨合溪,後依鴻峨山西南麓。地勢偏高,向陽乾燥,背靠鳥獸出沒的密林大山,面對水清草茂的廣闊河灘,宜於人居、漁獵,農作,是古人類理想的棲息之處。
合溪村,村前組——包合 鳳菲菲拍攝
這裡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土了眾多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石器、骨器、陶片,經專家鑑定,屬東南地區原始文化,為浙江「良渚文化」系統,出土的石斧、錛、鐮、鏟等生產石器和骨針等生活用具,館藏於縣文化局。
遺址文化層距地面不到一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
良渚文化 網絡配圖
世古墩稍南,即包村之東,有一處山腳稱老鼠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當地農民挖菜地掘得一青銅盆,1983年修築查濟至涇縣公路時,在老鼠嘴附近先後開挖出了I、Ⅱ號漢墓,古墓後壁及兩邊側壁為單磚平砌、橫直立磚券頂,平磚鋪底,為典型漢墓墓制。
出土了五銖錢、銅鏡以及民用和實用陶器幾十件,製作規整,造型美觀。2005年322省道經由其地,拓寬原路,再次挖掘出一處同樣墓制的漢墓。這期間,正好又實施農田改造治理項目,在與老鼠嘴相隔百米的山墩上也發現了幾處漢墓,有關人士初步推測,此墩可能是一處漢墓群。
包村始建於南宋,乃包拯第五代後裔包忠五,即包輝,以明經任涇川教授,宗譜稱其「愛烏龍寺花坦秀,遂卜佔籍」,便成為涇縣包氏始祖。
至今古墓仍存,後裔多次修葺。遷涇後,包氏人才輩出。
第三代包收授上舍,包狀任國子監鴻臚署丞;第四代包伯騶,國子監進士,累官按察使,包千駒淳熙進士,初官信州、弋陽縣尉,任滿,赴部引進,敕賜白綾量璽存世;第五代包行簡贈中奉大夫。包應雷,詩賦馳名,補國子監太學生;第六代包雲龍登文天祥榜進士,官翰林檢討,累遷少師。包文龍中淳進士,任國子監助教,可謂累世簪纓不絕。
山裡文家銀杏樹——包合鳳菲菲拍攝
明朝最著名的人物為包大智,萬曆七年(1579)舉人,歷任福建閩清、順昌知縣,廣西平樂府同知,居官時有「政簡民和」的評價。
當時平樂地區瑤、壯等民族對明朝統治不滿,,時有動亂,包大智恩威兼施,數月盡服,後來病歸故裡。為表其功績,曾建有兩坊。矗立於古村大街的高大石坊已毀於「文革」之中。而其府第之前磚坊,精雕細縷,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異地保護於桃花潭文化藝術中心。
其通高約十四米、寬六米,為正反兩面四腳牌樓式柱坊,全坊三重十二個翼角。
第一重橫梁上有「恩榮」二字直石匾,兩側四個磚鬥拱;第二重橫梁是「天賜綸褒」四字橫石匾,兩側四個磚鬥拱;第三重兩根白石橫梁,上刻「誥贈文林郎福建建平府順昌縣知縣包殊祥孺人徐氏」和「敕封文林郎奉政大夫廣西平樂府撫夷同知包大智」,橫額刻有人物、花卉、鳥獸等浮雕。
全坊三重鬥拱鋪作間全是透雕,左右翹角是用龍首吻和魚尾吻。四根磚柱上半部均刻有精美的纏枝花和萬字紋,工藝精湛,非常值得觀瞻。
清朝的包世臣、包世榮、包慎言與好友周濟,倡導實踐經世致用之學,人尊為安吳學派。此學派反映了乾嘉之後學術動向,具有一定影響。
包世臣(1775-1853),清代學者、文學家、書法家、書學理論家、政治理論家。字慎伯,晚號倦翁又自署白門倦遊閣外史、小倦遊閣外史。自幼家貧,勤苦學習,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談兵。
嘉慶中舉,曾任江西新渝知縣,被劾去官。畢生留心經世之學,勤於實際考察,對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農政、漕運、鹽務、河工、銀荒、貨幣以及水利、賦稅、吏治、法律、軍事等方面的實情況,都相當熱悉,尤諳農、禮、刑、兵,所謂「齊民四術」的廣博學識,是當時社會一個頗為知名人物。
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任飲差大臣赴粵禁菸,次年正月路過江西南昌時,曾向他問諮詢禁菸之計。
虎門銷煙
包世臣生平著作,晚年收集整理為《安吳四種》一書。
青年時師從鄧石如學基隸,後又倡導北魏,晚年習二王。所著書論《藝舟雙楫》對清代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至今為書界稱頌。
包世臣長子包誠(1800——1871),字興言,少時出遊山東,受業於陽湖張宛陵先生。讀書求甚解明義理,深得其師所著《素問釋義》和《本草述錄》兩書之妙,獲其真傳。曾以徐之才的「十劑」之說著成《十劑表》兩卷,以十二經絡為經,十劑為緯,按經列藥,輯成表格,集藥性、功用、歸經於一表,一目了然,很有實用價值。建國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發行。
包誠所著《傷寒審證表》,鉤玄提要,羅列症候,悉從經、腑、髒傳變辨證,並以自已長期醫療實踐和臨床經驗,反覆描摩,而自成一家,成為醫界研究傷寒學之要籍。
包合古村是一本木刻本的歷史書,藏經奧秘,很是值得當代人發掘深研,窮原竟委,而有所獲益。
包合大橋的日落——包合村鳳菲菲拍攝
點擊【閱讀原文】真太狼涇縣農土產微店歡迎您的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