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書籍的舞臺,是書的生命起點和延伸,同樣一本書放在不同的書店,表現的也許是不同的深度內涵,書店的不同風格,不同的經營理念,表達著不同的閱讀立場,呈現出不同的閱讀文化。愛書人,總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閱讀取向,要買什麼書?到哪裡買?心裡比較明晰。而一般的讀者,悠遊於大大小小的書店之間,總是感到很茫然。恰逢前段時間有網友提議大家來談談自己所在城市的書店,想想自己在北京也逛了一些書店,鬥膽談一點北京的書店。
都說北京的書店,好的在北大附近,老的在琉璃廠一帶,大的在西單和王府井。西單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三聯韜奮圖書中心、風入松書店、國林風圖書有限公司、萬聖書園、席殊書屋、五四書店、女子書店、蘭羊書坊、方舟書店、中國書店……,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構成了北京書店亮麗的風景。同時還有各類專業書店如電影書店、法律書店、廣告書店、建築書店、戲劇書店、考古書店等等以及出版社自己的書店,再加上幾乎每一條街都有的個體小書店,舊書交易市場等等,那數量實在驚人,這在全國應該算是首屈一指的。
北大附件有三家規模比較大的書店,他們是風入松書店、國林風圖書公司、萬聖書園。這三家書店分別位於北大的三個角,風入松在東南,國林風在西南,萬聖在東北,形成了對北大的包圍之勢。也許他們看中的正是北大這塊學術重地將有可能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
萬聖書園
萬聖書園創辦於93年,當時在人大附件,後來由於修三環才搬到成府街。我接觸萬聖是在它搬來之後。在三角地看到一條廣告,說小東門外開了一家書店,凡購書滿一百元者,贈送一年《讀書》雜誌。我第一次走出小東門,往北尋找著一個畫著「藍鬼」標誌的路牌,路牌指向的這條小胡同叫成府街。當時實在不明白萬聖為什麼要把營業地點選在這麼偏僻的一個地方,更想不到幾年後這裡會成為北京的一大文化景點。萬聖書園就在這胡同的深處,小小的店堂裡書籍林立,輕柔的音樂聲中悠閒的讀書人愜意的淘著自己喜愛的圖書。
最近一次去萬聖是9月中旬,聽說成府街要拆,萬聖將異地,我這位老讀者無論如何要去最後瞻仰一下這片讀書人的樂土。在一個可愛的周末下午,帶著懷舊的心情來到萬聖,暖暖的午後懶痒痒的人群,成府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喘息。今天來看書的人似乎比平日裡要多,也許他們也和我抱有同樣的心情。萬聖的門永遠是關著的,也許是為給讀書人建立安靜的,獨立的空間,輕輕推開門,店員友好的向你點頭。儘管是快要拆了,店堂裡的書還是有條不紊的擺放著,哲學、宗教、政治、經濟、文化、商務版專櫃、三聯版專櫃、中華書局版專櫃、語言、教育…這些架子上的圖書已經太熟悉了,簡單瀏覽了一遍轉到新書展臺上選取將被我帶走的書。從店堂出來時不經意的回望了一下,也許這是最後一眼。
店堂的對面原來是萬聖工作室,現在也改成了店堂,以銷售古籍和打折的庫存書。很多前幾年熱銷的書此時已論為賤價的身份。所以,只有真正的經典才能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就像古籍,歷經幾千年的更替依然在書籍的海洋裡佔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這兩種書放在一起,看起來怪怪的,或許這正是經營者的別有用心。
萬聖書園往西幾十米的地方,有一個萬聖書坊,是萬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裡以銷售文學著作和藝術類圖書和雜誌為主。店員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喜歡和到訪的讀者聊天,問長問短。萬聖經營的藝術圖書種類很多,尤其是電影和音樂類的。記得萬聖曾經在北京音樂廳開了家分店,就是以經營藝術圖書為主的。但由於藝術類圖書價格高,銷路低,終於還是撤離了音樂廳。聽說萬聖在重慶還有一家分店,有一次我去重慶特別想去看看,但由於時間倉促沒有去成。現在萬聖已經在北大與清華的交界處藍旗營安了家,不知道原來的特色是否還在?不知道是否又會帶起那一帶的文化氣息否?不知道還會放那優美的音樂否?不知道那慈祥的老太太是否還在?有時間一定去看看。
萬聖以經營社科學術類圖書為主,它的定位似乎註定了和高校之間的親密關係,搬來搬去還在高校的四周。它豐富的學術養分滋養了一批批孜孜不倦的知識分子,在北京甚至全國的愛書人心中都是很有分量的。「酒好不怕巷子深」,這句話用在萬聖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季羨林老人在一次文化沙龍上講道,「海澱三家民營書店,萬聖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預告:第二篇介紹「風入松書店」,待續…
綠茶於呼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