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2020-12-10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天地有正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這是文天祥被俘後寫下的千古名篇《正氣歌並序》的開頭句子,抒發了人應該有「浩然正氣」,詩中列舉了他認為的諸多忠貞君子,正氣乃天地仁人之品德。

這慷慨悲歌,體現了人格魅力。

文天祥,字宋瑞(原字履善,因宋理宗趙昀欽點其為狀元後,嘆其天祥名佳,說了句「天之祥,乃宋之瑞也」,由之,改字為宋瑞),是今天江西吉安人,進入青年後,是一位風採翩翩的美男子,「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不僅皮膚白,那清澈明亮的眼睛「顧盼」中有風採呀!

孟子曾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文天祥之「燁然」分明是君子之光呀。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

伯顏率蒙古大軍渡江攻宋,此時的文天祥官至贛州知州。

當南宋謝太后頒布勤王詔書,文天祥立馬招募義軍萬人入衛臨安(當時響應勤王的人寥寥無幾),面對伯顏所率蒙古大軍兵臨城下,陳宜中、留夢炎這些卑鄙無恥的小人都選擇了逃跑,失望的謝太后無奈地決定議和投降。

文天祥被任命帶右丞相兼樞密使銜赴臨安城外皋亭山伯顏大營中議和,文天祥面對伯顏慷慨激昂,「辨析夷夏,忠壯不屈」,當看到降將呂文煥,大罵其「叛逆遺孽,當用春秋誅亂賊法」,稱「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

伯顏率大軍一路攻伐,見到的南宋文臣武將軟骨頭的多,十分佩服文天祥的氣節,便拘留了他,不久謝太后派賈餘慶、吳堅、謝堂、家鉉翁四人為祈請使,伯顏強制文天祥與祈請使一道北上去大都。

途經鎮江,文天祥找機會逃脫到達高郵,又泛海到達溫州。

二、天下事有興有廢

益王趙昰、廣王趙昺自嘉會門逃出臨安,渡錢塘江,也來到溫州,宋大臣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也先後趕到,輾轉到達福州後,陳宜中等人擁立趙昰為帝(端宗),文天祥也被召到福州,任其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負責都督諸路軍馬。

文天祥率軍北上進入江西,收復會昌、興國等縣,後不幸在海豐以北的五坡嶺被元軍俘虜。

當文天祥被押解到元軍都元帥張弘範面前,軍士以刀架到他脖子上強迫下跪,文天祥把腰板挺的更直,不肯屈服(放眼南宋末年文臣武將,如此棒子骨的男人幾盡於無),張弘範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氣節,命令解開繩索,用上賓之禮相待。

崖山大戰前夕,張弘範讓文天祥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手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拒絕。

張弘範取得崖山大戰勝利,在大營擺下慶功宴,特意把文天祥請來。

酒酣之際,張弘範對文天祥說:「如今宋已亡國,文丞相已經盡忠盡孝,如今可以改事大元了!」

文天祥悽然淚下說:「國亡而不能救,我為宋臣,死有餘罪,怎能偷生而懷貳心事人!」

張弘範與所有的將領聞聽此言,皆低下頭,深為大義凜然的文天祥所感動。

張弘範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回大都,忽必烈派丞相孛羅特意把文天祥安排到館驛中,享受最高的待遇,而文天祥「義不寢處」。

見文天祥不為所動,五日後,就把他囚於兵馬司,當作囚犯。

元朝丞相孛羅把他帶到樞密院審問,想以一種威嚴勢壓一壓文天祥的銳氣,折磨他的精神,當衛士喝令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掃了一眼殿上高坐的孛羅,冷冷地說:「南人行揖,北人下跪,我乃南人,當行南禮,豈可下跪?」

孛羅叱令左右把文天祥按伏在地上讓他下跪,文天祥凜然不屈,朗聲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及將相,滅亡誅戳,何代無之!我文某忠於宋氏,以至於此,願求早死!」

孛羅笑了:「汝謂有興有廢,且問盤古帝王至今日,幾帝幾王?」

文天祥答曰:「浩浩十七史,所載何說?」

孛羅見文天祥嚴詞以對,不屈不撓,不住搖頭。

據說宋幼帝(瀛國公)趙顯,南宋那個卑鄙的小人丞相留夢炎等人都來勸文天祥投降,均遭拒絕。

文天祥被囚於鬥室,不見天日,在獄中寫出了《正氣歌並序》表達了自己的氣節。

忽必烈某日從上都返回大都,問身旁的臣僚:「南丞相孰賢?」

原福建制置使王積翁說:「南人無如文天祥!」並且接著說:「文天祥,宋狀元宰相,忠於所事。若釋不殺,因而禮待之,亦為人臣好樣子!」王積翁的弦外之音是放了文天祥。

忽必烈沉默片刻,安排王積翁去獄中傳達欲用文天祥為元朝宰相的旨意。

文天祥回答:「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於是,王積翁聯合原宋朝降官謝昌元等十人,奏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歸鄉。

那個齷齪的留夢炎深忌文天祥被放了,出班奏道:「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不肯屈服,內心十分敬重,便詢問宰相討論釋放事宜。

新任參知政事麥術丁曾經在江西行省任職,認為不能放虎歸山。正是留夢炎與麥術丁的竭力阻撓,讓文天祥未能獲釋。

三、惟有一腔忠烈氣

轉眼到了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大都以南的中山府薛寶住自稱「宋主」,糾結兵士一千餘人打算劫救文天祥,並且大都城流傳的匿名書信中說:「兩衛軍盡足辦事,丞相(指文天祥)可以無慮」,「先燒城上葦子,城外舉火為應」,而前不久剛發生了王著等漢人吏民暗殺了權相阿合馬事件,這不能不令忽必烈對漢人疑慮加深,為防止出意外,將宋恭帝(瀛國公)趙顯及宗室遷往上都,然後親自召來文天祥,最後一次勸降。

忽必烈說:「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文天祥回答:「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忽必烈又說:「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

文天祥說:「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忽必烈敬重文天祥的忠貞大義,不忍心殺了,而留夢炎、麥術丁等人極力勸忽必烈殺了文天祥,以絕後患,忽必烈思慮再三,最終批准。

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柴市刑場,途中「過市揚揚,顏色不變」,且歌且行,悠然自得,觀看者、送行者數以萬計。

臨刑前,由於長期被囚禁,已不辨方向,文天祥向市人問清南北後,向南而拜,然後索筆寫下了兩首絕筆:

昔年單舸走維揚,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

據說忽必烈曾命使者傳詔停止行刑,晚了一步;據說文天祥死後,人們在文天祥衣帶中找到一封絕命書:

死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話外餘弦:文天祥就義,而文氏家族成員仕元的不乏其人。

文天祥有一子仕元,被授予路儒學教授,乘驛赴任途中去世,於是有人感慨地寫下:「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間讀史各君臣」。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文天祥的親弟文璧降元北覲,被任命為惠州路總管等等。

入仕報囯,願為輔弼濟天下,是有識之士的抱負,在國破家亡之際,文天祥大義凜然,捨生赴義,將儒家忠義思想演繹得驚天動地,可歌可泣。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聊聊蒙古帝國的分封制中的一個關鍵詞:兀魯思

浪子回頭金不換:劣跡斑斑的蕭綸是如何戰死沙場的?

相關焦點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伯顏率蒙古大軍渡江攻宋,此時的文天祥官至贛州知州。
  • 文天祥:演繹出捨身赴義的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
  • 文天祥:演繹出捨身赴義的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
  • 從「尾生抱柱」說起,討論儒家「捨生取義」思想的是非對錯
    盜蹠舉出「尾生抱柱」這個例子,是為了痛斥孔子,意在揭露儒家道德的虛偽性,他認為,所謂「捨生取義」,就像「尾生抱柱」一樣,既愚蠢,又完全沒有必要,其本質不過是沽名釣譽,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對於儒家尊奉的核心價值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盜蹠這樣的人提出質疑,直至今日,這種反思與批評也沒有斷絕。我們再看幾個例子。
  • 敬畏生命,捨生取義,談儒家思想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中的作用
    黨的正確領導及政府有力的管控措施當然是主因,除此之外,個人認為,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亦深深影響著國民的行為。首先,儒家敬畏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早在兩千多年前,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先哲就已經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價值理念。
  • 從「尾生抱柱」說起,討論儒家「捨生取義」思想的是非對錯
    盜蹠舉出「尾生抱柱」這個例子,是為了痛斥孔子,意在揭露儒家道德的虛偽性,他認為,所謂「捨生取義」,就像「尾生抱柱」一樣,既愚蠢,又完全沒有必要,其本質不過是沽名釣譽,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對於儒家尊奉的核心價值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盜蹠這樣的人提出質疑,直至今日,這種反思與批評也沒有斷絕。我們再看幾個例子。
  • 儒釋道的生死觀,看過後,那些悲觀厭世的人都想開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那些因遇到挫折,悲觀厭世的人看了這些後,也都該放棄了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一.道家生死觀: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哲學,以老子為鼻祖,《道德經》為經典。
  • 家風故事匯④ | 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家風故事匯④ | 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2021-01-14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敬畏生命,捨生取義,談儒家思想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中的作用
    黨的正確領導及政府有力的管控措施當然是主因,除此之外,個人認為,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亦深深影響著國民的行為。首先,儒家敬畏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早在兩千多年前,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先哲就已經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價值理念。
  •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一生所為,敦厚了中華民族的忠義傳統
    當時文天祥正舉兵贛南,雖未踏上閩南的土地,但人們仰慕「宋末三傑」對於忠義的終身踐行,尤其是右丞相文天祥的凜然正氣,便將文、陸、張三人合祀於廟中,尊為「三忠公(王)」,廟稱」三忠廟「,世代香火供奉,留存至今。在有關宋朝忠臣義士的大量記載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人的事跡十分突出。
  • 文天祥,成仁取義,忠義至盡,問心無愧!
    文天祥與他的侍客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入真州。李庭芝、苗再成證實其忠義,派士兵二十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因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文天祥與隨從聽說後於是向東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圍土牆中得以免禍。然而,因為飢餓而走不動路,於是向樵夫們討得了一些剩飯殘羹。走至板橋,元兵又來了,眾人跑入竹林中隱伏,元兵進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滸、金應帶走了。
  • 做生祭文,當面勸說,南宋士人為什麼非要文天祥死?
    文天祥是我國著名的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作為忠義符號,倍受人們崇敬。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被俘於海豐五坡嶺,第二年正月,被元軍押上海船,走到崖山時,元軍統帥張弘範要求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在此留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捨生取義的千古名句。不久,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大都,後因屢次拒絕元世祖的招降,被殺於元大都柴市。
  • 家風故事匯④|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這兩句慷慨悲壯、語調激昂的詩,選自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了他面對強權的不屈鬥志,成為深刻在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名句。作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入侵,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被俘,他毅然寫下了《過零丁洋》的詩作表明自己的心跡。被押解到元大都後,他更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元人的威逼利誘,最終英勇就義,名垂青史。
  •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文天祥的這首詞,浩然正氣,流芳千古
    公元1278年,身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的文天祥,駐兵潮陽。此時,南宋王朝在風雨飄搖中進行著最後的抵抗,面對大廈將傾,文天祥來到了潮陽的張許廟,拜謁了唐代的張巡許遠二將。在張許二將雕像面前,想著他們二人的忠義剛烈,又想到那些叛國投敵之人,文天祥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沁園春》。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文天祥(宋)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 迎難而上,捨生取義,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捨生取義是中華傳統文化濃縮提煉出來的思想核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自強不息、興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精神體現。到今天,「捨生取義」的價值追求,依然具有著強大的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輝。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儒釋道的生死觀,看過後,那些悲觀厭世的人都想開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那些因遇到挫折,悲觀厭世的人看了這些後,也都該放棄了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一.道家生死觀: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哲學,以老子為鼻祖,《道德經》為經典。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儒家思想垂垂老矣,守成尚不足用,談何進取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在中國的奴隸制社會走向衰亡時,儒家誕生了,但是春秋時已經是孔子眼中的禮崩樂壞,在週遊各國時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收效甚微,因為在春秋時期,論徵伐比不上兵家,論治國輸法家,講親民墨家也比其強,根本上不適應那個時代,後世人講了,孔子也講六藝,不是光空講仁義道德,雖然儒家學問高深,在承平之世奴役百姓尚可,但在風雲變幻之時,生死存亡之際思想既幼稚又抱有空想,缺乏的臨機應變之能為。
  • 文天祥的忠義之心可昭日月,讓我們看到古人那不屈的脊梁
    提起文天祥,可能很多人會想起他的《正氣歌》。的確,他對待自己國家的忠心、他的捨生取義的精神,被後人廣為傳頌。乾隆也曾經對他表示出高度的讚揚,說他的浩然之氣,可以與日月爭光。《宋史》對他的評價更客觀,說宋朝三百多年,很多人都說科舉考試並沒有選拔出優秀的人才。
  • 傳統「信義」思想的時代價值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弘揚傳統「信義」思想,建設「信義金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信義」是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概括說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指五種人際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之中有大道,人之為人若能處理好「五倫」關係,推而及之就能處理好人世間一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