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06:43 |浙江新聞客戶端 |姜曉萍 編輯 吳曄 通訊員 郭金松
大家好,我今天匯報的題目叫做:城鄉基層治理何以有效?——「三治融合」的「桐鄉範本」。當前,全國都在開展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的新模式,但其中的關鍵點在於如何讓這些模式真正發揮效用。我將分為以下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曄 攝
一、尋找城鄉基層治理的時代方位
俗話說,完美的人生就是要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同理,我們想要開啟一項研究,就需要確定它的時代定位。關於城鄉基層治理,我首先想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中找準城鄉基層治理的定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基層如何治理?鄉愁何能不愁?這既是千年中國的不變話題,其實也是鄉土中國的千年難題」。其實,總書記圍繞該主題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標準答案。習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因此,基層治理應當被視為整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
(一)城鄉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
基於習總書記對城鄉基層治理的認知,我嘗試用「三個基」來界定城鄉治理、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中的定位。首先,它是黨執政的基礎。通過穩固黨執政合法性的基礎,解決黨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其次,它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我認為,只有通過基層治理的有效,才可能形成基層的認同,並最終向著社會認同、國家認同發展。最後,它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我們常說,基層穩則社會穩,基層安則社會安。因此,基層是衡量社會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單位。
(二)城鄉基層治理在社會治理中的定位
社會治理的目標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制度,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我記得在第二屆「三治融合」高峰論壇上,張文顯教授討論了「三共」與「三治」的邏輯關係,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此外,鬱建興教授也講到了「三治」的邏輯關係。因此,我們討論社會治理的目標定位時,核心在於:一個體系,即七位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和一個共同體,即社會治理共同體。其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問題,核心任務就是尋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而最基礎的還是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因此,城鄉基層治理不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治理的基石。
可以說,本次疫情防控證明了基層治理在整個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所以總書記提出疫情防控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的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的防控治理陣地。我在《光明日報》的文章中提出,要讓所有的社區變成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此外,習總書記在剛召開的基層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城鄉基層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由此可見,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在國家治理、在社會治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浙江新聞客戶端 拍友 徐王立 攝
二、認知基層治理的基本內涵
受桐鄉的啟發,我嘗試用幾個「微」來剖析城鄉基層治理的基本內涵。首先,城鄉基層治理是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微細胞」。其次,城鄉基層治理是社會網絡的「微單元」。近期,「網絡化治理」成為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我認為,城鄉基層治理是構成經濟網絡、社會網絡、政治網絡、文化網絡、生態網絡的單元。 再次,城鄉基層治理是社會問題的「微源頭」。藉助參加本次論壇的機會,我們到幾個村莊開展調研。我深刻感受到,雖然基層看似很小,但是從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各個領域都能有所體現。例如,我當時在訪談了參與「一縣一品」規劃的企業後發現,在整個過程中其實還存在與特色產業、環境整治相關的一些問題。 當然,為有效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桐鄉創新出了「烏鎮管家」等管理模式,使得社會利益的發生源、社會矛盾的聚合源、社會秩序的基礎源和社會價值的共生源都在城鄉基層治理有所體現。 最後,城鄉基層治理是社會問題的「微場域」。第一,治安是底線。政府需要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第二,安定是基礎。社會有序、環境優良是平安的基本要求。第三,安寧是核心。這主要關於睦鄰友好、共建共治的問題。第四,安樂是目標。它是老百姓的心理和精神安全的追求。
浙江新聞客戶端 拍友 徐王立 攝
三、感悟桐鄉「三治融合」的示範價值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桐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蜀中方幾日,桐鄉已千年」。桐鄉的確在制度的精準化和精細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因此我想總結幾點桐鄉所具有的示範價值。我們團隊通過分析全國範圍內的城鄉基層治理中的關鍵詞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地的城鄉基層治理很有特色。 之前幾位地方領導在方法論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接下來我將以一位旁觀者的視角來談一談桐鄉經驗給我的感悟。
第一,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人民性。即在基層治理中如何去尊重民意、維護民權,依靠民心。 昨天盛勇軍書記講了五個方面,首先講到了黨的領導,其次講了要以自治為核心。自治更多體現的是人民性的問題,即無論選擇哪一條城鄉基層治理的路徑,始終都要圍繞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和人的發展。正如一些基層政府總結的那樣,以人民為中心,實際上是可以實現四個增權:心理增權、社會增權、效益增權和組織增權。 此外,桐鄉使用「三治積分」的管理規範,形成約束激勵機制,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動員的過程。其中,無論是評價的對象、評價的主體和評價後的激勵,都由居民來完成。
第二,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體現引領性。這強調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城鄉基層治理的效能:首先(高度),牢固樹立基層大黨建理念,以黨建統合性功能為基層發展提供組織基礎;其次(廣度),夯實基層平臺,推動黨建向基層治理新領域、新空間拓展;再次(深度),注重系統推進,完善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多元協同機制;最後(強度),增強整體功能,彰顯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能力。
第三,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體現集成性。我和學生合作撰寫過一篇關於鄉村治理「三治融合」的文章。首先,以「融合共生」為價值理念。「自治」的民主與活力、「法治」的公平與正義、「德治」的文明與倫理並不是一個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其次,以「人本發展」為治理目標。人們的發展就是如何通過積分制,以及「微家園」等機制去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強調居民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我們經常會提到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我認為在城鄉基層中最突出的是成就感。激發群眾的成就感很重要,它讓群眾有「被需要」的感覺。這一點我在桐鄉深有感受,一個在村莊裡做糕點的師傅很很真切地告訴我,如果沒有「三治融合」,都不知道疫情期間我工作的這個企業會怎麼辦?說不定早就跑了。 再次,集成性體現了「互嵌互構」的治理結構。這既是 外生發展動力與內生發展動力的融合,也是外部規制與內部規則的相融。既是治理主體結構的相互嵌構,也是治理規則結構的相互嵌構。最後,集成性體現了「系統協同」的治理過程。面對桐鄉的基層治理,我不僅看到了桐鄉治理基層的問題,還看到了空間規模產業的全局性,規劃建設管理的過程性、形態業態生態的宜居性,政府社會居民的行動性,當然很核心的就是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性等。
第四,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互動性。我們經常在思考,想要使發展有活力,就需要靠秩序來保障。桐鄉的基層治理不是為自己而治,也不是靜態的治理。相反,桐鄉的基層治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且在其中牢牢把握注秩序和治理的關係。具體來說,桐鄉運用高質量的發展來引領高效能的治理,以高效能的治理去促進高質量的發展,去實現發展和治理的同頻共振。
第五,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持續性。鬱建興教授是「三治融合」的推動者,那麼我可以算是見證者。我時常通過桐鄉當地幹部的微信朋友圈觀察桐鄉不斷取得的變化,可以看到,從最初楓橋經驗的基因傳承開始,桐鄉實現了從「起跑」到「領跑」的轉型。
第六,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治理韌性。自1973年霍林首次提出「韌性」 概念以來「韌性正成為全球治理中廣泛使用的習慣表達」 ,已經成為生態學、工程學、組織心理學、公共管理等研究領域廣泛開發並使用的術語。目前,基層治理中也逐漸體現出韌性治理的問題。我在來酒店的路上,一位接待人員跟我聊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相關的話題,我發現桐鄉在面對突發危機時,正是得益於「三治融合」,才能在公共事務的處理過程中做到快速響應、穩健適應、動態調試、迅速恢復、持續發展。
第七,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智能化。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多次在烏鎮召開,桐鄉市政府自然接受到了許多網際網路方面的先進理念,並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治理工作當中。
第八,城鄉基層治理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制度化。在桐鄉,除了強調基層治理的規劃體系、政策體系之外也同時強調標準體系的構建。在接下來的十四五期間,桐鄉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持續構建質量監測體系、績效評價體系等。
平時我常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昨天我到桐鄉的街頭走了走,到處都能聞到桂花香,到處都能看到「我自愛桐鄉」。 通過盛勇軍書記的介紹我知道,「我自愛桐鄉」出自於王安石的詩句「桐鄉豈愛我,我自愛桐鄉」。經過歷史的變遷,已經從原來政府的政治動員「要我愛桐鄉」逐漸轉變為當前桐鄉居民無意識的「我自愛桐鄉」理念。
基於以上認知,我認為將桐鄉的範本放到全球治理中,我們可以讓世界看到發展的桐鄉;如果把桐鄉的範本放到國家治理中,我們可以讓中國感知到創新的桐鄉;如果把桐鄉範本放到地方治理中,我們可以讓人人享受到風雅的桐鄉。謝謝大家!
[發言人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16016785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