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長徵五號第一總指揮:沒有比團隊更強的隊 團結就是力量

2020-12-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專屬座駕是「長徵五號」——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大型火箭。在高密度發射狀態下,研製團隊採取多發並行的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在數以萬計的航天人共同奮鬥下,才保證了「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長徵五號團隊涉及的面有多廣?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長徵五號研製團隊直接參與研製的人數達到16000餘人,配套廠家達到1000餘家。航天是一個複雜工程系統,那麼所有系統都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必須大家勠力同心,團結協作,特別是在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團隊才是最強的支撐。

在長徵五號研製團隊當中,有八九十歲高齡的院士專家,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95後技術員,正是因為有著幾代長五人共同努力,才成就出長徵五號這一次次來之不易的成功。

如何評價這個團隊?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沒有比團隊更強的隊,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可用。

比如說崔蘊大師率領的總裝團隊,崔蘊大師在總裝這個崗位一幹就是40年,他對每一個流程,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個螺釘都了如指掌。有人說他是在用生命製造火箭。

還比如說黃兵,我們總體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在這一年時間裡,輾轉於天津、北京,出差成了家常便飯,成為了一種常態。回北京回家看看,幾乎變成了出差。這種人這種事情在我們長五團隊裡比比皆是,他們千千萬萬人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在默默的奉獻著。

這樣一支團隊是如何練就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自我挑戰和超越無止境,循環往復,只有這樣,整個團隊才能不斷地前行,才能走向更遠的遠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重生記
    12月27日晚,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郭文彬/攝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曾經說過: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長徵五號的「鳳凰涅槃」之旅,就是眼下一個最好的例證。
  • 俄羅斯發射俄版的「長徵五號」大火箭,與胖五相比誰更強?
    圖為俄羅斯安加拉-A5火箭升空途中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最初的火箭就是由洲際彈道飛彈改造而來,從毀傷能力恐怖的飛彈變成了探索外太空的火箭,給人的落差那是相當大。圖為安加拉-A5火箭升空場景俄版長徵五號安加拉-A5重型火箭與我國的長徵五號火箭極為相似,它的重量達到了759噸,長度和重量都比長徵五號要小一些,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左右,與長徵五號相差不大。
  • 長徵五號火箭運載能力知多少?先來了解這次任務都有哪些新挑戰
    長徵五號憑藉它強大的運載能力,支持著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這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載荷重、窗口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應對了這些新的挑戰。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 對於長徵5號這種大型液體火箭來講,發射前各項工作非常複雜。
  • 龍舟簡筆畫——仙湖看龍舟比賽 團結就是力量
    >龍舟簡筆畫——仙湖看龍舟比賽 團結就是力量2016-06-09 10:54:1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暑假的一天中午,天氣非常悶熱,沒有一點風兒。  「紜鋇囊簧屑淶畝輝碩碧毆氖值拇蜆納治兆糯埃硤逕韻蚯扒悖胄撓昧ο蠔蠡詈蟮囊晃輝碩筆種創翱刂屏姆較潁拖褚惶蹙櫱頻姆沙觥A牧獎擼ζ鵒宋奘乃椋褚豢趴擰⑸遼練⒐獾惱渲欏  不一會,三、四、五號龍船脫穎而出,拋離其它選手
  • 長徵五號成功復飛背後:兩次推遲,蛟龍號前出太平洋打撈殘骸
    一款新型火箭新技術比例一般不會超過30%,一旦超過則意味著風險急劇增高,而長徵五號作為我國新一代無毒汙染大推力運載火箭旗艦產品,其新技術比例為100%。相較於上一代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動力系統全盤更新,5米芯級箭體為國內首次使用,四部3.35米助推器配置更是首次。
  • 解碼長徵五號B火箭:四大「黑科技」打造空間站「專屬列車」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介紹稱,研製團隊通過可靠性分析和試驗,實現了關鍵系統可靠性提升;通過射前流程優化,提高了各系統對「零窗口」發射的適應性。  ——「黑科技」之三:大直徑艙箭分離  空間站艙段和長徵五號B火箭的連接接口直徑超過4米,艙箭分離需要考慮可靠性、衝擊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既要確保安全分離,又要儘量將分離過程中出現的衝擊環境等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為此,研製團隊採用了「隔衝框+阻尼盒」的降衝擊方案,並應用「顆粒阻尼技術」,實現減振降噪的效果。經過試驗驗證,艙箭分離界面的分離得到有效改善。
  • 長徵五號火箭驗證發射軌道 已做好嫦娥五號發射準備
    這一次長徵五號火箭要將嫦娥五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但由於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關係一直在變化,嫦娥5號任務的窗口只有3天,所以必須抓住有限的時間執行發射任務。為此,研製團隊採用了「窄窗口多軌道」的發射方案。
  • 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復飛成功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故事 長徵五號遙一運載火箭2016年首次發射,到長徵五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再到現在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其中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長徵五號遙三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說:「現在我宣布,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我的力氣怎麼這麼大?這是我要告訴你們的第二個故事《力量的源泉》。首先來看我的戰袍,特別輕薄,所以我行動起來就自如得多,也可以把更多的力量放在運載小夥伴去太空的過程中。我的芯級直徑達5米、燃料箱內壁最薄只有幾毫米。
  • 對話「長五」研製團隊:一年之內「4連發」 長徵五號火箭刷新歷史
    廣州日報:這次任務是探月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對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提出哪些新要求?研製團隊是怎麼應對的?>第一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目前,深空探測有效載荷的重量都比較大,比如火星探測是5噸,我國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具備將5噸有效載荷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的能力;而本次探月任務要實現月球採樣返回,整個探測器包括環繞器、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重量非常大,在我國現有運載火箭中,也只有長徵五號具備把它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的能力。   廣州日報:從去年12月底算起,將近一年時間內高密度的「4連發」,研製團隊是怎樣應對的?
  • 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才能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歷史實踐告訴我們,團結是力量之源,團結是成功之基,團結是一切工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 專訪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陳建華:發動機研製是刀尖上舞蹈...
    說這話的人叫陳建華,他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液氧煤油發動機副總師。幾個小時後,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 長徵五號復飛——一發定全局,成了!
    運載火箭院院長郝照平於去年8月慰問「長徵五號」研製團隊時,也指出「長徵五號遙三火箭一發定全局」,若此役再出問題,不僅將影響明年發射長徵五號乙運載火箭的任務,還將導致後續的空間站、月面採樣返回、火星探測的任務不得不面臨「有彈無槍」的窘境,嚴重影響我國航天規劃。
  • 勇往直前 初心未改——專訪「胖五」總裝測試團隊
    內容提要:2016年我國首個5米直徑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將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長徵五號總裝測試團隊(以下簡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帶入了大眾視野。大火箭長徵五號遙五箭試驗隊員長徵五號總裝現場 圖片由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提供天津北方網訊:2016年我國首個5米直徑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將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長徵五號總裝測試團隊(以下簡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帶入了大眾視野。
  • 「奔火」又「探月」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本型已趨於成熟
    央廣網文昌11月2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媚苗 李子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4日早上,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本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胖五」第五次「問天之旅」。
  • 1038天臥薪嘗膽 迎來長徵五號B驚世一飛
    在長徵五號B任務的關鍵時刻,中國航天接連傳來失利的消息。胡旭東的信心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放棄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因為某一次失敗就放棄了航天的夢想!」   面對失利,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積極應對:「失利讓我們警醒,帶來的是更高的質量標準、更嚴的測試要求,我們複查所有系統測試記錄後,更加堅定了必勝信心。」
  • 嫦娥攬月|長五送「嫦五」,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三大看點
    「在長徵火箭家族中,只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可以將這麼重的載荷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是對運載火箭能力的集中檢驗,也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最佳註解。」長徵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介紹說。此次發射的「分量」還體現在長徵五號火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上。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大力士」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 這兩名廣西妹子助力嫦娥五號發射!桂林一家企業也貢獻了力量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嫦娥五號」任務發射的捷報背後,有兩名廣西籍技術人員的助力。
  • 「長五」夜飛,「嫦五」奔月|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吳明攝經過2200多秒的飛行,長徵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對於我國探月工程來說,這次任務是「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對於長徵五號系列火箭來說,也是今年的收官之戰。特別是,此次發射堪稱本年度最具分量的發射。
  • 新媒評長徵五號成功復飛:中國朝航天強國邁出堅實一步
    文章摘編如下:中國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被視為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這是長徵五號的第三次發射,此次航天任務的重要性在於它驗證了長徵五號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