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3日報導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日發表文章稱,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標誌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堅實一步。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這被視為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
這是長徵五號的第三次發射,此次航天任務的重要性在於它驗證了長徵五號的關鍵技術。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發射中,任務最終順利完成,讓長徵五號成功「首飛」。隔年7月的第二次發射任務則宣告失敗,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來的調查顯示,火箭的發動機出現故障,局部結構發生異常,導致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
長徵五號第二次的試射表現說明其技術——特別是長期阻礙中國航天領域發展的發動機技術,當時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對中國火箭技術發展的質疑。
如今再次執行發射任務,相關人員歷經兩年多的修復與研發,攻克了發動機技術,終於以努力換來了成功。據中國媒體披露,研製團隊集合了中科院、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20多家單位的數百名專家學者的力量,共同進行技術攻關。
半年下來,長徵五號在2018年4月完成歸零評審,氫氧發動機連續經歷了14次試車考核,均獲成功。不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改進後的發動機同年11月在長程試車過程中出現問題,但最終得以迅速解決。
到了2019年4月,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入最後階段時,一臺用於後續任務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試驗數據分析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振動頻率。科研人員後來發現問題是發動機局部結構對複雜力熱環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於是改進了發動機結構並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試驗。
長徵五號這次成功復飛,不僅表明困擾這款火箭的發動機問題基本獲得解決,更是標誌了中國發射更重太空飛行器或將太空飛行器送往更遠深空的能力業已提高。
面向未來,此次任務的成功也預示長徵五號即將正式進入應用階段。它已被指定為載人空間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測等重大航天任務的運載工具。可以預見,早前因發射任務失利而推遲或擱置的部分航天任務,有望在不久後展開或重啟。
2019年12月21日,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
作為中國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承擔的任務自然不輕。這款近20層樓高、箭體直徑達5米的大型火箭,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則達25噸。中國許多新一代太空飛行器因此也只能通過被暱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進行發射。
不過,這與傳統的航天大國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國私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開發的「獵鷹重型」為例,這款火箭的運載能力比長徵五號高出大約一倍。
可以說,耗時10年研製的長徵五號要追趕美俄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這次復飛任務是中國通往航天強國長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