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八)——克服重重困難 長徵五號復飛成功

2020-12-17 觀察者網

【文/科工力量 柳葉刀】

在長徵五號火箭研製之前,中國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一直是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核心部件火箭發動機推力沒有質的提升,增大火箭的推力與射程,只能依靠加裝助推器與火箭的級數。老舊的火箭使用有毒的四氧化二氮與偏二甲肼推進劑,劇毒且汙染環境。

為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中國急需一種大推力、高可靠、低成本、無毒、無汙染的運載火箭。新火箭還需具備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模塊組裝成不同推力的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研製的。

改造老舊型號火箭  長徵三、四號推力性能無本質提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依靠「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運載火箭及其改進型來完成大部分軌道發射任務。如果追溯技術源頭,這三型火箭都源自1971年首飛的東風5號洲際彈道飛彈(兩級液體火箭)。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是以「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為基礎進行研製的,主要關鍵技術在火箭的第三級(上面級)。第三級火箭首次採用低溫液氧/液氫推進劑,液氧的沸點溫度在-183℃,液氫沸點溫度更低為-253℃,在這樣低的溫度下,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

該型火箭的第一級安裝四臺YF-21發動機,第二級是一臺YF-24發動機(即:YF-22主發動機+四燃燒室YF-23遊動發動機),這樣的火箭一、二級設計與長徵二號類似,變化不大。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第三級所使用的YF-73氫氧發動機,由1臺渦輪泵和4個獨立的推力室並聯組成,4個推力室同在一個圓周,呈「十」字形安裝在發動機機架上,每個推力室都可沿圓周切向擺動,以控制飛行姿態,可以兩次點火工作。

「長徵三號」第三級YF-73發動機,由1臺渦輪泵和4個獨立的推力室並聯,渦輪泵排氣加熱氫氣和氦氣,分別給氫、氧貯箱增壓

YF-73發動機結構圖,採用開式循環,四個燃燒室推進劑由一臺渦輪泵驅動

「長徵三號甲」第三級YF-75氫氧發動機,通過機架並聯兩臺該型發動機使用,發動機可雙向擺動,YF-75是繼YF-73之後的中國第二代低溫發動機

作為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上海航天局自1974年起,用了10年的時間成功研製了「長徵四號甲」和「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

與長徵三號思路相似,長徵四號火箭也是在「長徵二號」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第三級形成的,一級和二級繼承了「長徵二號」和「長徵二號丙」成熟的技術,但與長徵三號不同的是,增加的火箭第三級使了與一、二級相同的常溫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動力為兩臺YF-40發動機,可雙向擺動。

YF-40發動機

攻克大推力發動機技術難題  研製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長徵五號」早於1986年在「863計劃」支持下開展了前期的論證,但那時的中國航天工業還不具備生產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的能力,這意味著大推力火箭只能存在於概念中。不過,這種情況在90年代初發生了改變,當時中國獲得了俄羅斯RD-120發動機成品(可能還有設計文件),RD-120就採用了先進的高壓補燃循環技術。

高壓補燃循環,預燃室中氧氣充足,排氣驅動渦輪泵後,全部注入燃燒室

21世紀初,國內開始研製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基於RD-120技術的120噸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和50噸推力液氧/液氫發動機YF-77。

實際上,YF-100和YF-77在研發的過程中都遭遇了重大挑戰,導致了長徵五號發展的重大延遲,中國航天業花了近20年的時間才消化完RD-120技術,並給出自己的設計。使中國成為既俄羅斯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技術的國家。

YF-100發動機,基於俄羅斯RD-120發動機技術,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使用高壓補燃循環技術,長徵五號助推器動力,半個世紀前,美國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採用F-1發動機,地面推力約690噸,相當於5臺YF-100發動機

YF-77火箭發動機,採用液氧/液氫推進劑,YF-77火箭發動機採用開式循環,預燃室產生的燃氣,分別驅動燃料泵和渦輪泵(這樣的設計是考慮到密封性問題,防止氫氣與氧氣接觸,產生爆炸),驅動渦輪後的廢氣直接排到發動機外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國防科工委於2001年開始對下一代運載火箭進行初步研究,該計劃不只是發展一個新的運載火箭,還包括對整個空間基礎設施進行廣泛的升級,在天津建造新的運載火箭和宇宙飛船製造和測試工廠,在海南島建造一個新的發射場,並建造用於兩地轉運火箭設備的海上運輸船。

長徵五號的設計任務被分配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該火箭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採用了以前長徵火箭設計所沒有的一系列新技術,包括新的發動機、數字飛行控制系統、新的焊接技術等。

長徵五號系列實行模塊設計,由直徑為5米、3.35米和2.25米的三種模塊構成。其中5米模塊包含兩臺50噸級YF-77發動機(芯一級)或兩臺9噸級YF-75D發動機(芯二級),3.35米模塊包含兩臺120噸級YF-100發動機,2.25米模塊包含一臺120噸級YF-100發動機。

模塊化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需要,把不同模塊組裝成不同推力的火箭,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例如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系列中最強的型號,以兩個5米模塊主推進器,另配4個3.35米模塊助推器。

經歷種種坎坷 長徵五號再次屹立海南文昌

長徵五號作為中國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發射系統,與歐洲的阿里安5型(Ariane 5)和美國的德爾塔IV型(Delta IV)重型火箭的性能並肩。該型運載火箭的設計目的主要是將商業衛星、空間站模塊和深空探測器送入軌道。

2016年11月3日,長徵五號遙一火箭搭載實踐十七號衛星,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但發射過程中二級故障提前關機,但上面級通過延長燃燒時間成功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採用「遠徵二號」上面級,其動力為兩臺YF-50D發動機,推進劑為四氧化二氮與偏二甲肼。

此次採用芯一級兩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四枚助推器各兩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組合起飛方案,10臺發動機同時點火,起飛推力達1060噸。距離美國土星五號的近3000噸起飛推力,還存在一定差距。

長徵五號底部發動機布局

2017年7月2日,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搭載實踐十八號衛星,因為一級故障,發射失敗。公開資料顯示,發射失利原因是,兩臺YF-77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其中一臺出現了異常。

此前,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陶鋼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對故障的定位、分析,已經查明原因,而且採取了有效措施。如今,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又屹立在海南文昌發射場。

助力「長徵九號」載人登月  500噸級發動機研製工作不斷推進

國內早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研製方面的落後,除了確保「長徵五號」計劃順利進行,還正著手研製單臺推力達500噸的液氧煤油機及單臺推力為200噸的氫氧機,這兩型發動機,將是負責中國載人登月、火星考察的「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主力發動機。

從左至右依次為:土星五號、美國新一代SLS火箭、長徵九號、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New Glenn火箭、SpaceX公司的Starship火箭

今年3月,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50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成功。

目前,世界上超過500噸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僅有兩款,一款是美國F-1火箭發動機,這是美國阿波羅登月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的芯一級動力。另一款是俄羅斯的RD-170,這是迄今為止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840噸,不過包含四個燃燒室。

去年11月份,在珠海航展上,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展示了RD-180火箭發動機(RD-170的燃燒室減半)。該公司的總經理伊戈爾·阿爾布佐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中國可以引進RD-180發動機。因為RD-180推力達400噸,可以滿足當前的載人登月任務需求。

RD-180發動機,雙燃燒室

冷戰結束後,美國航天部門的預算大幅削減,急需一款性能穩定價格便宜的火箭發動機,所以俄羅斯的RD-180發動機成為美國航天部門採購的對象。2018年1月,據Ars Technica(美國一家從事技術新聞深度報導的網站)報導,自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以來,美國國會一直加大對本國航空航天業的壓力,要求其終止使用俄羅斯生產的火箭發動機。一些議員要求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在其「宇宙神V號」運載火箭中停止使用俄制RD-180發動機。

聯合發射聯盟公司計劃在下一個10年初期過渡到使用美國國產發動機,採用其他已經飛行或很快就要上線的美國火箭,俄制RD-180發動機的製造商正在尋求別的市場。Ars Technica報導稱,中國對這一發動機感興趣,但不想購買成品發動機,而是希望獲得生產技術許可。

美國開始棄用RD-180發動機,俄羅斯開始同中國商談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合作。不過,隨著中國自己的500噸級火箭發動機的研發不斷推進,可能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引進俄羅斯的RD-180。

結束語

1990到2010年之間,中國將有限的航天資金,集中在載人航天(神舟與天宮系列)與探月工程項目上,具體到運載火箭分系統的研製上,主要是對長徵二號、三號液體火箭的進行改進,但推力性能無本質提升。

為全面提高中國火箭的整體性能,通過多年技術攻堅,作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動力的YF-100、YF-77大推力發動機早已研製成功。如今,克服此前發射失利的長徵五號,又一次屹立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成功復飛。但是,長徵五號並非中國航天的終點,更強大的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搭載著「載人登月」夢想,也已離我們不遠。

加入觀察員(輸入邀請碼888享10元優惠),完整閱讀本系列文章及更多優質內容: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一)——德國A系列火箭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二)——美國紅石火箭,V2的改良升級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三)——蘇聯R-7系列火箭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四)——美國「半人馬座」上面級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五)——RD-170火箭發動機誕生,至今難以被超越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六)——單燃燒室最強推力 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七)——基於東風飛彈技術 打造長徵運載火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成功復飛終極奧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起飛推力1068噸公元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成功復飛的長徵五號是一款二級半運載火箭,起飛級由4部助推器與芯一級構成,總共有8臺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與8到9噸左右,設計壽命16年,採用二次展開技術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翼總長40米,比波音737客機翼展還要寬10米,它還配置有大功率電推發動機,是一款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先進公用衛星平臺,這是中國航天大質量衛星平臺的一次換擋升級,也唯有長徵五號有實力與資格將其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長徵五號成功復飛背後:兩次推遲,蛟龍號前出太平洋打撈殘骸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起飛YF-10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YF-77燃氣發生器循環氫氧發動機、YF-75D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長徵五號三大動力系統先後經受住了考驗,在起飛約37分鐘後星箭分離長徵五號遙三火箭之前還有遙一與遙二火箭,遙一火箭在飛行過程中芯二級YF-75D氫氧發動機出現推力異常,後經遠徵上面級延長點火時間,最終順利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一次帶有技術隱患的成功發射,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則由於一級一臺YF-77氫氧發動機故障熄火導致火箭墜入浩瀚太平洋。
  • 新媒評長徵五號成功復飛:中國朝航天強國邁出堅實一步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發射中,任務最終順利完成,讓長徵五號成功「首飛」。隔年7月的第二次發射任務則宣告失敗,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來的調查顯示,火箭的發動機出現故障,局部結構發生異常,導致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
  • 長徵五號復飛——一發定全局,成了!
    為解決火箭的「心臟病」問題,復飛耗時兩年2017年7月2日,我國現役最大運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進行第二次試驗飛行時發生故障,導致遠徵二號/實踐十八號組合體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失敗。星箭隕落至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深海中。
  • 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復飛成功
    央廣網文昌12月2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7日)晚上8點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長徵五號作為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這次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們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又邁進了一步。
  • 人類史上的一大步!長徵五號成功上天,2019年,中國航天舉世矚目
    據新華社12月27日報導,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
  • ——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助力長徵五號復飛背後的故事
    12月27日,長徵五號成功復飛。那一刻,所有航天人無比自豪。被人們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它的成功復飛,凝聚了無數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長徵五號遙三火箭助推動力系統由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組成,為火箭起飛提供了90%的推力。這些發動機全部由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研製生產。
  • 長徵五號復飛成功:史上最重最大,2020月巖採樣火星探測都靠它
    身胖力大,萬眾矚目作為我國目前運力最大的火箭,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力達到25噸,同步轉移軌道運力達到14噸,地月轉移軌道達到8噸級,能執行多種航天發射任務,能力遠遠超過之前的長徵火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燕生表示: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是我們由大向強邁進的關鍵一步。」強大的載荷能力使得胖五躋身世界重型火箭第一梯隊,運載能力位列第三。
  • 長徵五號12月底前後將擇機「復飛」
    備受矚目的年底航天大戲——長徵五號「復飛」之戰終於要來了。12月21日,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火箭計劃於12月底前後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起飛 這意味著將歷時23天的嫦娥五號任務已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跑出舉世矚目的精彩第一棒。
  • 長徵五號火箭驗證發射軌道 已做好嫦娥五號發射準備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本次是我們長徵五號基本型第五次發射,擔負的是我們探月三期工程的嫦娥五號的探測器的發射。尤其我們在遙三遙四取得勝利之後,我們大量的技術也得到了成功驗證。所以我們這次過來也是帶著要奪取成功的目標而來的。
  • 長徵五號重生記
    早在1986年,我國就已經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論證,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新一代火箭發動機的研究提上日程。2016年,經過30年論證研製的新一代大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萬眾矚目。然而,首飛成功的背後,也有「差一點失敗」的插曲。胡旭東是長徵五號首飛任務01指揮員。
  • 新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為啥需要這麼多火箭型號?
    長徵八號火箭。國家航天局供圖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 通訊員 王偉童)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
  • 東北特鋼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作出貢獻
    本報訊(趙璇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李楠)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向東北特鋼集團發出感謝信,就東北特鋼對長徵五號B首飛火箭研製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今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實現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為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發展戰略奠定堅實基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直與東北特鋼集團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此次在感謝信中表示,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是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和運載效率在我國處於最高水平。
  • 填補空白,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的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為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創造了條件。「長徵五號被稱為『胖五』,長徵八號也有一個雅號叫『快八』,一是研製快,從立項研製到發射僅用了3年時間;二是履約快,從籤署合同到火箭出廠,履約周期約為12個月;三是發射快,到後期預計發射周期為10天。」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段寶成介紹,尤其是後兩項,為對標國際一流,降本增效,打造出一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火箭創造了條件。
  •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當人們還沉浸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的興奮中時,中國航天再踏徵程。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
  • 「奔火」又「探月」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本型已趨於成熟
    央廣網文昌11月2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媚苗 李子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4日早上,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基本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胖五」第五次「問天之旅」。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宋徵宇表示,長徵八號火箭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它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模態分析技術,大幅縮短了研製周期,降低了研製費用。長徵八號火箭在立項之初就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努力實現火箭研製和市場挖潛的雙成功。
  • 長徵五號火箭點火口令下達,為什麼火箭起飛總是「慢半拍」!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當「點火」的口令下達後,火箭尾部噴出烈焰,但箭體並沒有隨之立刻起飛,直到9秒鐘以後,火箭才騰空而起。這9秒儘管看起來短暫,但「長徵五號」作為目前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相比於其它火箭,起飛前的9秒,就要顯得「漫長」些。
  • 長徵八號何時可以垂直回收?還需四年,重複使用三步走中的第一步
    繼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之後,本月22日海南文昌發射場再次釋出一枚新型火箭,12時37分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於201工位點火升空。此次發射是該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在歷經程序轉彎、助推器分離、一二級分離、拋整流罩、星箭分離一系列既定時序動作後,五顆試驗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