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省直管縣級市,河南省商丘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河南省最東部,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素有「豫東門戶」之稱。因城屢遭水擊不破而得名,取意「永固之城」。
這裡的芒碭山,古稱碭山,又稱「仙女峰」,位於豫、皖、蘇、魯四省結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形成於燕山中晚期,因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聞名於世,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亦埋葬於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講學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觀;中國最大的漢墓群漢梁王墓群星羅棋布,傳承千年的芒碭山古廟會每年在此上演,是豫東集山水、人文、民俗為一體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朱敬則:
朱敬則,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唐朝大臣、史學家。他好學,重節義,愛助人。唐高宗時,任右補厥。
武則天稱制,廣開密告之門,羅織誣陷,誅殺大臣。敬則進諫,武后採納他的建議,並提升他為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不久,檢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恆國公張易之的陷害被判處死刑,朝內的大臣都因懼怕張的權勢而不敢挺身諫阻,唯有朱敬則向武則天勸阻說:「元忠對朝廷忠心耿耿,對他所加的罪名沒有事實,如果殺了他,會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則天從諫,魏元忠才得赦免。
朱仁軌:
朱仁軌,字德容,唐代永城人,是朱敬則的哥哥。終生未仕,隱居養親,死後人私諡孝友先生。
朱仁軌以「讓」教育子弟,言簡意賅,可視為座右銘。讓,可避免和減少人與人間的矛盾;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在讓的同時,你會收穫更多遠遠超過「讓」的東西。
王三善:
王三善,字彭伯,歸德府永城(今河南省永城)人。明朝名將、政治家、軍事家。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授荊州推官,為官公正廉明,曾平反楚宗等人冤案。後任吏部文選,他因才用人,不阿權貴。泰昌改元(1620年秋),升任太常少卿。
天啟元年(1621年)十月升任右僉都御史。時貴州土司安邦彥、奢崇明起兵反明,黔省連續奏章告急。王三善奉命平叛,擒獲奢崇明、蔡金貴、張向極等,安邦彥、奢社輝等逃匿。此時,王三善認為叛亂已定,打算設土司治理地方,因朝內有改郡縣的議論,致使一些少數民族及土司恐懼,都傾向安邦彥。王三善盤桓大後方40餘日,無兵來援,於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東撤,遭叛軍跟蹤截擊,損失慘重,原向明軍詐降的陳其愚,藉機把王三善撞墜馬,王三善自刎未死,被俘後大罵不止,遂被殺害,享年60歲。
丁魁楚:
丁魁楚,字中翹,號光三,歸德府永城(河南省永城馬牧鄉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明朝覆滅後,丁魁楚與瞿式耜、呂大器等擁立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清兵南下後,丁魁楚以三百餘艘載黃金二十萬兩、白金二百四十餘萬兩入岑溪,投降清將李成棟,許以兩廣總督的職位。
丁魁楚為南明永曆帝首輔大臣,在明末清初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正史雜史中有諸多記載。
丁啟睿:
丁啟睿,字性如,號聖臨,河南永城(今永城市馬牧鄉丁老家)人,明末大臣。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中進士,官至陝西三邊總督,並督師諸軍鎮壓李自成起義,因鎮壓不力而被罷官。朱由崧在其伯父丁魁楚等人的擁立建立南明,丁啟睿官拜兵部尚書、督河南勸農剿寇諸務,南明福王政權被清軍攻滅後投降清朝,1647年(順治四年)因所謂「京師王道士案」被殺。
宋獻策:
宋獻策,又名宋康年,明末永城人。曾為卜者,後為李自成謀士、軍師,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曾編造讖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謀略,設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為開國大軍師。後隨起義軍撤武昌附近,與劉宗敏同為清軍所俘,劉宗敏遇害,宋獻策不知所終。
練國事:
練國事,字君豫,永城人,練子寧八世孫,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在任期間平定了神一魁、紅軍友等叛亂,崇禎十七年(1644年)任戶部左侍郎,不久改任兵部左侍郎,加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二月因病去職,三月卒,終年 64歲。
任增:
任增,字蔚嶺,一字損之,號寓圃,河南永城人。乾隆十九年進士,曾先後任南和、宛平、棗強、禹城、惠民等縣知縣。但世人卻稱他為「任棗強」,因為他在棗強的政績最為突出。
蘇天福:
蘇天福,清朝捻軍起義首領,一作添福,河南省永城市裴橋鄉蘇平樓人。蘇天福曾做過販羊、賣油生意,開過粉坊,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打到河南,他結捻聚義,佔據永城。1863年雉河集失守,他與張樂行同清軍僧格林沁部決戰,失敗後,被殺害於亳州義門集附近的周家營,死後,被太平天國贈溢「忠烈」。
趙浩然:
趙浩然,河南省永城市順和鄉趙莊埠人,武童生。清鹹豐四年(1854年)三月聚眾起義,為捻軍黑旗旗主。鹹豐六年,所部發展至萬餘人,轉戰於商、亳、永、夏之間,屢創清軍,迭獲勝利。清將說他「桀驁兇狠為土匪之最」。
孫殿英:
孫殿英,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南永城人,自稱是明孫承宗的後代。
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國民黨,任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聞名。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反蔣,失敗後為張學良收編。抗戰爆發後,歷任冀察遊擊總司令、新五軍軍長,1943年在河南對日作戰時被俘,旋投汪偽任「豫北剿共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結束後又追隨蔣介石反共,打內戰。1947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病逝於戰犯收留所。
魯雨亭:
魯雨亭,原名鴻逵,字羽亭,因夢大鵬覆體,自改為魯鵬,字翼亭,又夢大鵬一翅被傷,改字為雨亭,以備將來羽翼國家、雨露人民,乳名「獻」。1899年出生於河南省永城縣山城集(今永城市芒山鎮),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河南省最著名的烈士之一。
1920年魯雨亭畢業於河南開封宏威士官學校,曾先後擔任河南陸軍和建國豫軍掌旗官、軍法官、軍法處長、武安縣縣長、國民黨四十一軍駐南京辦事處處長、軍長代表、永城縣長等職,1939年8月創建新四軍遊擊支隊第一總隊並擔任總隊長,開闢了夏永碭抗日根據地。1940年4月1日在芒碭山李黑樓陣地魯雨亭帶領部隊與日寇展開殊死的血戰,終因寡不敵眾英勇殉國,時年41歲。
盛稅堂:
盛稅堂,原名瑞堂,1903年出生於永城縣東北大盛營村。他自幼從父習醫,聰明好學。1920年,父親病故。盛稅堂繼承父業。在與群眾的接觸中,看到社會的黑暗,對窮人的苦難深感不平。1926年初,他由蕭亞珍、蘇卓福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盛稅堂從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在革命戰爭的艱苦年代,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鬥志,無論在任何險惡的形勢下都能堅定不移的為黨工作。他以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以及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行動,被譽為永城共產黨員的「一面永不倒的紅旗」。
黃德興:
黃德興,河南永城人。東北陸軍講武堂畢業。陸軍第51軍114師師長,。曾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四三年十月與敵激戰時中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張皇后:
誠孝昭皇后張氏,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指揮使張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張氏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明宣宗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氏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信用閣臣「三楊」及禮部尚書胡濙、英國公張輔等五大臣輔政,使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被稱為「女中人傑」。
當然,永城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永城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