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汙染案件的舉證責任問題:最高法院最新指導案例之初步分析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正文共計4213字,閱讀建議用時11分鐘。

2020年1月14日,最高法院發布了第24批指導性案例,其中呂金奎等79人訴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海上汙染損害責任糾紛案位列第127號指導案例。該指導案例的發布,無疑會對法院在審理類似的海上環境汙染案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從第127號指導案例所涉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4)津高民四終字第22號裁判文書來看,舉證責任問題是該案的焦點問題之一。眾所周知,環境汙染案件問題,尤其是海洋環境汙染案件,舉證責任的分配可能是案件走勢的一個關鍵點。仔細研讀第127號指導案例相關內容可見,該案和最高院之前有關案例裁判思路似乎有些細微的差別。鑑於此,筆者通過對比最高院類似的案例以及本指導案例,分析如下:

海洋環境汙染案件舉證責任問題概述

在一般的民事侵權訴訟中,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如果原告不能提供充足的證據證明其請求成立,則要承擔敗訴的風險。而鑑於環境汙染侵權的複雜性和實體公正性的考慮,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環境汙染侵權訴訟上都採用舉證倒置原則,我國亦如此。對此,《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第4條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境汙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2010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66條也規定:「因汙染環境發生糾紛,汙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

2015年,最高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對此進一步作出了細化,其中第六條規定: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一)汙染者排放了汙染物;(二)被侵權人的損害;(三)汙染者排放的汙染物或者其次生汙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第七條規定:汙染者舉證證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汙染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一)排放的汙染物沒有造成該損害可能的;(二)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汙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三)該損害於排放汙染物之前已發生的;(四)其他可以認定汙染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的情形。

因此,從最高院《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內容來看,汙染者如證明「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汙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則無需承擔賠償責任。關於如何證明「排放的可造成該損害的汙染物未到達該損害發生地的」這一問題,結合最高院的相關案例,分析如下。

最高法院相關案例分析

(一)潘玉忠、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海上、通海水域汙染損害責任糾紛再審案

該案原告是潘玉忠,其起訴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綏中發電公司,認為該公司排放汙染物導致其養殖扇貝損失,但被法院駁回。潘玉忠提出再審,理由是:中海油天津公司綏中36-1原油處理廠將碼頭違法建在距離岸邊二公里海岸帶內的育苗區,還在1000米以外的養殖區建設了排汙口,排放超標汙染物COD及主要汙染物氨氮、石油類;該原油處理廠還發生漏油事件,根據當時的漏油狀況、面積、海水的流動性以及潮汐的特點,很容易導致原油快速擴散至潘玉忠的育苗區和養殖區,引起扇貝死亡。以上原因均導致潘玉忠養殖的扇貝絕收,足以證明潘玉忠的損失與中海油天津公司、綏中發電公司的排放行為具有關聯性。

中海油天津公司陳述抗辯意見稱:中海油天津公司的廢水排放口與潘玉忠的養殖區距離達到一萬米以上,達標排放的汙染物不可能到達潘玉忠的養殖區。綏中36-1原油處理廠作為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在2010年5-8月間環保設施及工業廢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日常作業合規,沒有發生廢水排放能夠影響距排放口半徑800米以外海域的事件。本案中,潘玉忠尚未完成其養殖區水域曾遭受汙染的舉證責任,故無需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最終,最高法院(2018)最高法民申1137號裁定駁回了潘玉忠的再審申請,理由是:關於潘玉忠申請再審時提出的綏中發電公司灰池改造時的灰和渣排放、二期工程未經環保審批、私建排汙口和擅自改變灰場地理位置,以及中海油天津公司綏中36-1原油處理廠將碼頭及排汙口建設在潘玉忠的育苗區、養殖區等導致潘玉忠養殖扇貝受汙染死亡的理由,潘玉忠均未能舉出相應的證據證明綏中發電公司、中海油天津公司排放的汙染物進入其養殖區範圍、汙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且存在潘玉忠對環保局等行政監管部門頒布的函件、批覆內容錯誤解讀的情形。

(二)楊紹國、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上、通海水域汙染損害責任糾紛再審案

在該案之中,楊紹國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康菲公司、中海油公司共同向楊紹國賠償因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汙染造成的損失,但被法院駁回。楊紹國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稱:二審判決分配舉證責任錯誤。楊紹國已就汙染者投放了汙染物、存在損害的事實、汙染物與損害結果存在關聯進行了充分舉證。而汙染物是否已經到達楊紹國養殖水域應由造成汙染的一方舉證。在楊紹國已經完成舉證的情況下,二審判決錯誤認定楊紹國未另行提供有效證據證明汙染物已到達其養殖區,免除了對方應就「因果關係」承擔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分配錯誤,導致判決結果不公。

最終,最高法院(2019)最高法民申1997號裁定書駁回了其再審申請,理由是:被侵權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就汙染者排放了汙染物、被侵權人的損害、汙染者排放的汙染物或者其次生汙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二審判決認定楊紹國未有效證明汙染物已到達其養殖區並無不當,不存在舉證責任分配錯誤的情形。

(三)呂金奎等79人與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海上汙染損害賠償糾紛二審案

該案也是一起海上汙染損害賠償糾紛,對此天津海事法院一審判決:大連海事大學海事司法鑑定中心出具的《鑑定意見》中,在汙染事實方面,鑑定意見所依據的衛星圖像不能證明呂金國等29人的養殖區域在2010年8月2日上午10時許遭受山船重工公司汙染的事實,鑑定意見與證人趙愛停的證言亦不相吻合。由於呂金國等29人提交的包括證人證言、照片、筆錄以及鑑定意見等現有證據,均不能證明其養殖區在2010年8月2日上午10時許,因山船重工公司原因遭受汙染,並產生扇貝死亡損失的事實,故原審法院對呂金國等29人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二審之中,天津高院(2014)津高民四終字第22號判決書對此予以改判,理由是:索賠人提交的大連海事大學海事司法鑑定中心的《鑑定意見》、大連海事大學教師張永寧出具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秦皇島老龍頭海域汙水汙染事故分析意見報告》、秦皇島市環境保護局出具的《監測報告》以及秦皇島市環境保護局出具的函件等予以證明。而且,《分析報告》能夠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渤海鄉副書記劉愛民、鄉紀委書記張奉賢在《詢問筆錄》中的陳述以及秦皇島市環境保護局出具的函件相互佐證,上述證據可以證實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海域在2010年8月2日發生汙染的事實。

2020年1月14日,最高法院將該案列為第127號指導案例。比較該案一、二審的判決可以看出,一審的重點在於強調索賠人沒有證明其養殖區域遭受了汙染損害。而二審似乎迴避了對這一問題直接作出了評判,而只是強調「山海關老龍頭海域發生汙染」。換句話講,一二審的關鍵分歧如何處理,在該判決書找不到明確的答案。

(四)歸納與總結

從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潘玉忠、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海上、通海水域汙染損害責任糾紛再審案之中,最高院駁回訴請的關鍵理由是:「潘玉忠均未能舉出相應的證據證明綏中發電公司、中海油天津公司排放的汙染物進入其養殖區範圍」。在楊紹國、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上、通海水域汙染損害責任糾紛再審案之中,最高院駁回訴請的關鍵理由也是:「二審判決認定楊紹國未有效證明汙染物已到達其養殖區並無不當」。因此,總體上可以看出,在在127號指導案例之前,最高法院的思路是汙染索賠人要證明的不僅僅是汙染物到了某個海域,更重要的是要證明汙染物到達了其養殖場。

可以理解的是,證明汙染物到了某個海域,通過衛星圖像分析等手段,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如何證明汙染物到了某個海域的具體某個養殖場,這個難度會非常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127號指導案例的發布,意味著可能會大大的減少或者降低索賠人的舉證責任。這對索賠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

但是,換個角度講,從最高院發布127號指導案例的新聞通稿來看,最高法院在該案「裁判要點」歸納之中,僅僅是提及了: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規定,海洋環境汙染中的「汙染物」不限於國家或者地方環境標準明確列舉的物質。汙染者向海水水域排放未納入國家或者地方環境標準的含有鐵物質等成分的汙水,造成漁業生產者養殖物損害的,汙染者應當承擔環境侵權責任。因此,似乎最高法院在發布指導案例的時候,並未觸及該案所涉及的舉證責任問題這一爭議焦點。從法律解釋學的角度講,儘管該案被列為了第127號指導案例,鑑於最高法院就該案的新聞通稿並未涉及這一問題,該案之後關於舉證責任如何分配,可能還會存在一定的討論空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的決定》(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77次會議通過)第三條規定:「刪去第二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換句話講,《最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2)》第4條規定的環境汙染舉證責任倒置這一條被整體刪除了。這一變化的具體含義如何,以及司法實務之中如何運用,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本文作者:

彭先偉

合伙人/律 師

吳亞男

律 師

聲明:

本文由德恆律師事務所律師原創,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得視為德恆律師事務所或其律師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見或建議。如需轉載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內容,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最高法院2020年最新民商事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匯總|民商事...
    指導案例127號:呂金奎等79人訴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海上汙染損害責任糾紛案裁判要點: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規定,海洋環境汙染中的「汙染物」不限於國家或者地方環境標準明確列舉的物質。汙染者向海水水域排放未納入國家或者地方環境標準的含有鐵物質等成分的汙水,造成漁業生產者養殖物損害的,汙染者應當承擔環境侵權責任。
  • 最高法院指導性案例分類梳理——民商類(含2020年新發布案例)
    (2015)京三中民終字第08205號(七)環境侵權責任糾紛1. 指導案例127號:呂金奎等79人訴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海上汙染損害責任糾紛案裁判要點: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規定,海洋環境汙染中的「汙染物」不限於國家或者地方環境標準明確列舉的物質。
  • 淳安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案例記實
    今日,借淳安法院千島湖環境資源法庭揭牌之際,編者將近二年來淳安法院辦結的較具典型意義的案件擇錄編輯如下,希望積極引導社會公眾關注環境資源問題,自覺遵守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共同助力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
  • 最高法將「阿卜杜勒·瓦希德訴東航糾紛案」等案件作為指導案例...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王茜、羅沙)記者23日從最高人民法院獲悉,第十批指導性案例包括婚姻家庭案例1個,智慧財產權案例5個、涉外民商事案例2個。以統一裁判尺度和法律適用標準,保障公正司法,增強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
  • 個人信息洩露引發的侵權案件舉證責任——以龐理鵬訴東航案為例
    (詳細案情見文末: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一批涉網際網路典型案例)一、個人信息洩露引發的侵權糾紛中的舉證難問題從筆者對現行司法判例的梳理來看,個人信息洩露引發的侵權糾紛案中,個人因為無法完成舉證責任而敗訴較為常見。通常,個人在舉證證明「被告洩露了原告個人信息」這一事實上就敗下陣來。
  • 宜春中院召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暨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是另一種汙染。由於環境監測數據作假,企業可以少交排汙費,不交罰款,地方政府的考核結果由不合格變為合格甚至優秀,最後的結果是環境受損、百姓遭殃,環境總量控制制度對環境質量目標的實現失去作用。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環境汙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第一款均規定,對此類行為要從重處罰。
  • 青島2016年至今審結457件環境資源案件 十大典型案例通報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第46個世界環境日,呼籲公眾重視環境保護,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6月1日通報了青島法院近年來環境資源案件審判情況和典型案例。
  • 【全國法院2019年優秀案例分析】珠海中院獲獎案例詳解
    近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全國法院系統2019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結果公布珠海法院共有2篇案例分析獲獎在這裡,小編帶大家來看珠海法院獲得優秀獎的案例李美蓉訴廣州市時代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整理」最高法院25批指導性案例分類裁判要點梳理——民商事類(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禁止的情形,該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目的,亦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的「作為民間借貸合同的擔保」。指導案例115號:瓦萊奧清洗系統公司訴廈門盧卡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等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關鍵詞】民事/發明專利權/功能性特徵/先行判決/行為保全【裁判要點】1.如果專利權利要求的某個技術特徵已經限定或者隱含了特定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相互之間的關係等,即使該技術特徵同時還限定了其所實現的功能或者效果,亦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最高法環資庭成立五年 各級法院審案逾百萬件
    統一裁判標準,五年發布典型案例百餘件  最高法環資庭成立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負責牽頭指導全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而發布典型案例,就是一種很好的指導方式。  王旭光介紹,五年來,最高法從各級法院審理的100餘萬件環境資源案件中,層層篩選,先後發布15批共135個環境資源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濃縮了中國環境資源審判的發展情況。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2019年全國海事審判典型案例(附全文)
    典型案例的發布還將進一步統一裁判尺度,發揮案例指導作用。一是正確處理國內法與國際條約關係,釐清有關國內法與國際條約的調整邊界,明確船舶碰撞事故中非漏油船一方的油汙損害賠償責任及其相關的責任限制與責任限制基金分配規則。
  • 重慶法院​51篇案例分析獲獎!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通報全國法院系統2020年度優秀案例分析評選結果,重慶法院共51篇案例分析獲獎,約佔全國獲獎篇數的10.7%。在獲獎排名上,市高法院位列全國高級法院第九,市一中法院、市五中法院分別位列全國中級法院第二和第七,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位列全國基層法院第三。
  • 最高法:生態環境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 王旭光  (2019年3月2日)  各位專家、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來介紹今天發布的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我們期望通過發布典型案例,為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環境資源案件提供可供遵循的規範和指導,促進裁判標準的統一和審理規則的完善,教育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服務和保障美麗中國建設。  謝謝大家!
  • 執行律師-案例分析如何追加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被執行人
    案例介紹關於一人有限公司的追加,大多數的法院都會直接裁定追加一人公司的股東為被執行人,但是,也有法院駁回追加申請,然後啟動執行異議異議之訴。一、北京市房山區法院的判決。(2019)京0111民初27297號民事判決書。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十起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
    生效刑事判決審理查明的事實,在無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民事案件認定事實的根據。本案審理法院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依法懲治汙染環境罪的同時,對於沙田鎮政府處理環境汙染產生的損失依法予以支持,體現了「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全面反映了汙染環境犯罪成本,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 海洋汙染訴訟 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海洋汙染因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
  • 非法狩獵12隻野鳥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省法院召開環境資源...
    環境汙染侵權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一般具有長期性、潛伏性、持續性的特點,本案中,被侵權人紀子強等三十三戶果農的初步舉證責任已經完成,應由侵權人奧特富隆公司對火災汙染與果木減產沒有因果關係承擔舉證責任。雖然鑑定部門作出涉案果木減產與奧特富隆公司本次火災事故之間不具有因果關係的結論,但綜合本案證據、案情及環境汙染責任舉證規則,法院認為奧特富隆公司未能完成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不存在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從而判令其賠償果農的經濟損失。
  • 海上溢油汙染事故考驗中國環境保護法律
    夏軍2011年7月28日海洋汙染因最近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7月13日綠家園舉辦的記者沙龍上,長期從事海洋汙染索賠訴訟的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艱難歷程。中外對話編輯周維根據錄音進行了整理,並得到了演講者本人的確認。「塔斯曼海」號案這一案例被譽為中國首例海洋主管部門提起的海洋生態損害賠償案件。
  • 辰瑋分享|涉情侶間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分析+四個典型案例
    根據最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五條,借貸雙方沒有約定利息的情況下,對於債權人借期內的利息主張不予支持。第二十九條則規定,借貸雙方對於借期內利率及逾期利率都沒有約定的,可以主張自逾期還款之日起的逾期還款違約責任。
  • 「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典型案例
    二是堅持重大案件上級辦和一把手帶頭辦案,為突破案件奠定了組織基礎。三是堅持運用行政、民事公益訴訟等綜合性手段,彌補單一手段保護力度不夠的問題,切實提升海洋環境保護的質效。  【典型意義】  該案是海洋生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山東省院、煙臺市院高度重視,多次指導招遠市院搜集、固定證據。在對訴前檢察建議跟蹤階段,煙臺市院派員直接深入現場勘驗檢查,指揮無人機航拍取證,為啟動訴訟程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