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雄師百萬,為何打不過區區五萬之眾的孫權劉備?

2020-12-19 辵矱山人品茗讀史

在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中,三國的三場戰役最為著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今天,我們就來剖析,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

由於這段歷史大家都很熟悉,我也就不搬歷史文獻了,我就只從兵法的角度看一看曹操犯了哪些錯誤,而孫劉聯軍又佔了哪些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聲明,我只談真實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書籍

鐵索連環、借東風、苦肉計、反間計、詐降計都不存在。

曹操大軍出徵前,就有人預言過,非要打這場仗,肯定打輸。

這人是誰呢?正是曹操的謀士荀彧、程昱等一大批人。

荀彧

他們勸曹操不要打,可曹操不聽。我們知道,前秦的苻堅不聽王猛遺言,讓他不打東晉,他非要打,結果慘敗。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曹操勞師遠徵,正如周瑜所言,根本不堪一擊。周瑜在孫權面前分析了曹操軍隊渙散,他的嫡系部隊不多、大多不習水戰,而諸葛亮更是幫孫權分析了曹操軍隊太多,戰場容易亂起來等等缺陷。

曹操的打法很有問題。不過我們放後面說,先講曹操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能打。

第一,孫權、劉備都不是泛泛之輩,曹操在個人方面不能碾壓二人。

第二,東吳方面面臨亡國,全國上下對北方人看不起,因此,東吳不可能不盡全力保衛國家。

第三,曹操水師尚未練就,此時出兵軍隊就是一團散沙。

第四,曹操荊州剛打下,沒有進行有效統轄和治理,不能作為補給處,曹操勞師遠徵,軍隊眾多,補給困難。

第五,曹操的兵力雖然多,但是人心未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孫權在東吳深得民心,劉備也在荊州深得民心。

第六,荊州沒有全部拿下,對東吳不構成包圍,西涼馬超又和自己有殺父之仇,很可能偷襲背後,曹操此時打赤壁之戰太冒險。

第七:當時的造船技術,渡江作戰很難取勝。

至於曹操的打法問題,就是依靠人海戰術,而在古代,人海戰術根本沒用,只有將士一心、將領用兵得當、打法巧妙或者士兵素質高才能獲勝。典型的像郢之戰,孫武和伍子胥以3萬兵力大破楚軍20萬,陰晉之戰,吳起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一個靠的是策略,一個靠的是治軍。

曹操使用人海戰術,根本不可能取勝,因為,在士氣不高、對方士氣高漲的情況下,還不使用計策,而是仗著軍隊勢大,這根本不是辦法。

赤壁之戰示意圖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歷史還沒有發展到實現一統天下的時候,東吳政權剛剛興起,並沒有到衰落時,而劉備也處於創業期,這種情況下,天下一統的趨勢並不強烈,鼎足之勢的趨勢越來越強烈,三分天下是當時的歷史趨勢,不可阻擋,再加上曹操用兵心切,而東吳方面不論治軍還是治國,不論謀略還是計策,都處理得當,如此之形勢,就算沒有在冬天颳了一場莫名其妙的東風,就算周瑜不用火攻計,曹操大軍連過冬都困難,周瑜只需要堅守住,拖延時間打消耗戰,曹操的後勤補給一定會失利。

相關焦點

  • 看正史而生疑: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因為是地方勢力,所以大家的身份都很尷尬,赤壁之戰前,魯肅是臨時任命的贊軍校尉,赤壁之戰後,周瑜才當上偏將軍。所謂「大都督」,不過是自嗨的稱號,這個稱號不是正式職務,說不好聽一點,就是暫時管軍的臨時工。張昭心存漢室,當然不願意與丞相曹操帶領的朝廷軍隊對抗,所謂諸將之言,應該是代表了江東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曹公豺虎也,然託(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在當時的絕大多數人眼裡,曹操代表的是大漢天子劉協,打曹操就是打皇帝,就是造反。
  • 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失慘重?根本沒有,第二年曹操就繼續徵戰孫權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故事之一。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的統帥部隊逼迫荊州劉琮投降,然後虎豹騎每天攻擊劉備300裡,迫使劉備棄妻而逃。如果趙雲長坂坡沒有表現出強大的武力,那就沒有劉禪了。之後,諸葛亮用三寸長的舌頭說服孫權聯合劉備與曹操作戰。
  •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曹操忙著平定河北,劉備孫權等人在忙什麼
    而環顧當時的天下,群雄虎視,特別後來的三國創建者劉備、孫權,以及荊州的劉表距離中原最近。 那麼,在曹操多次遠徵河北的這6年時間裡,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等人在忙什麼,為何沒有趁曹操後方空虛,攻佔曹操的中原大本營呢?
  • 為何曹操和劉備經常親自帶兵,而孫權卻很少,2場戰役揭曉答案
    劉備在死前已經當了皇帝,曹操在死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在當時,他們雖然貴為一方之主,當他們的治下卻並不太平。劉備從放下草鞋拿起寶劍開始,就一直沒有消停過,他奮鬥的原因,說得高大上一點叫「匡扶漢室」,說得樸實無華一點,就叫趁亂打劫,謀取個人發展。在亂世中謀發展,和做生意很像,要麼你越做越大,要麼你做著做著就沒了。
  • 一會兒幫著劉備,一會兒幫著曹操,孫權如何在蜀魏之間左右逢源
    可是孫權在蜀魏之間如此搖擺,卻也讓有些朋友懷疑孫權的人品。不過,筆者更覺得,孫權能夠在混亂的三國時期,保存東吳的實力,這本就很了不起了。畢竟孫權不是像劉備、曹操(字孟德)一樣的開基立業之主,他是繼承父兄基業,是個守成之主。那麼,一會兒幫著劉備,一會兒幫著曹操,孫權如何在蜀魏之間左右逢源?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 赤壁之戰,劉備動員的兵力為何只有兩千?
    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兵力到底是2萬左右,還是2千左右?關於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兵力多少?很多人都對諸葛亮出使江東時,所說的一番話比較熟悉,諸葛亮對孫權言道: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故而,很多人都認定劉備一方有兩萬餘的兵力。劉表在世之時,荊襄的實力與江東的實力在伯仲之間。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2、戰爭雙方都是沿著江水對戰,官渡之戰是雙方隔著黃河,赤壁之戰是雙方隔著長江。 3、都是爭奪地方霸權的戰爭,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整個北方八州控制權的戰爭,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權、劉備爭奪南方控制權的戰爭。
  •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兵力上有什麼爭議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曹操挫敗了袁紹的攻勢,在袁曹爭霸中扭轉局勢;"赤壁之戰"奠定劉備崛起的基礎;"夷陵之戰"鞏固了"荊州之戰"之後的局勢以及三國鼎立形勢的版圖。這三次戰役對漢末三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過它們的兵力卻多多少少有些爭議之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孫權最後沒有屈服於曹操的威脅,而是選擇與劉備聯盟抗曹,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不過,孫權不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與曹操決一死戰的,在赤壁開打前,他是有所猶豫的。那麼,他到底在猶豫什麼?
  • 赤壁之戰,曹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為何最終仍然遭遇慘敗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赤壁之戰」描寫的極為精彩,受此影響,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其餘兩戰為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一戰。那麼,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的過程到底如何,曹操又為何會慘遭失敗呢?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俗話說得好,得此一人可比百萬雄師!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在舉手投足間滅掉一個勢力或者摧毀一個政權對這些頂級謀士來說的確不成問題。
  •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失敗的袁紹和曹操犯了相同的錯誤!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代兩場非常重要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中原,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赤壁之敗和袁紹官渡之敗,會發現很多驚人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當時袁紹民戶百萬,帶甲十萬,整體實力強於曹操。具體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來說,袁紹有步卒10萬,騎兵1萬,而曹操據史書記載是「兵不滿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曹操的兵力肯定少於袁紹。最終曹操頑強的和袁紹對峙超過半年時間,最終通過親率精兵火燒烏巢,導致袁軍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 赤壁之戰的曹操,當時號稱的八十萬軍隊,真有這麼多人嗎?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雙方兵力懸殊不大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如此算來,東徵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 對於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而對於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兩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正史中真實的赤壁之戰,主角可不是劉備
    赤壁之戰——周公瑾才是主角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曹操、孫權和劉備都各有多少兵力參戰?
    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走向的一次戰爭,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曹操的兵力有過分析,但是這是諸葛亮故意激孫權的。諸葛亮見孫權的時候,孫權直截了當的問諸葛亮曹操有多少兵力。諸葛亮就對孫權說:「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赤壁之戰後,曹操都在幹些什麼?印象中曹操似乎只打了個漢中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是很忙的。 公元209年,曹操主要是在搞內政,穩定內部。三月進軍到譙縣,造船訓練,水軍。七月去合肥住了段時間,安撫官兵,在揚州設置郡縣長官,開墾芍陂屯田。 公元210年,春天,曹操頒布《求賢令》。冬天,建銅雀臺。這是要挑戰極限啊。
  • 赤壁之戰,曹操失了哪些將領?說出來很難堪,是曹操心裡永遠的傷
    東漢末年分三國,劉關張在三分天下的情勢中進行權力的角逐,多次發生戰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戰,這次戰爭也是曹操生平最屈辱的一次戰爭。曹操帶領他的精銳部隊,在平定了北方之後,揮師南下,兼併了荊州的投降的士兵大約20餘萬,準備將劉備一舉攻下。然後再將孫權給剿滅,從而統一天下。
  •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都死了哪些大將?具體有多大損失?
    說到三國,很多人會想到赤壁之戰。這一戰,既是三國時期重大戰役,也是曹操生平打得最恥辱的一戰。當年曹操準備拿下劉備,剿滅孫權,然後安享晚年。可惜的是,他陷入到了這樣的想法中不能自拔,被現實給教訓了一番。要知道,如果將一個人逼急了,這個人是什麼事情都會幹出來的。
  • 為何曹操會在赤壁之戰失敗?其實有這三個原因
    在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戰役,在此之後更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此戰中,孫劉聯盟以火攻大破了曹操的軍隊,後來曹操一路人馬逃向北方,孫劉軍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那麼為何曹操會在赤壁之戰失敗?難道僅僅是因為火攻的原因嗎?那麼兩國聯軍為何不直接殺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