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曹操忙著平定河北,劉備孫權等人在忙什麼

2020-12-19 騰訊網

公元200年,袁紹大舉南下,官渡之戰爆發。當年11月,袁紹糧道被截,敗回河北。

這場戰役被冠以重要的歷史地位,但事實上,作為勝利的一方,即使次年再次在倉亭打敗袁軍,曹操也並不能進軍河北一步,而袁紹也很快就穩住了陣腳,河北穩如泰山。

直到202年,承受不了失敗的袁紹病死,袁紹諸子相爭,勝利的天平才真正向著曹操一方傾斜。

即使如此,202年-208年正月,曹操還是五次遠徵河北,多次出兵在半年以上,才將幽并青冀四州大體平定。

不僅如此,202年-207年間,曹操地盤上,先後有205年的趙犢/霍奴叛亂、武安尹楷叛亂、東海管承叛亂等等。可以說,曹操這幾年是忙得不亦樂乎。

但曹操並不是常年領大軍在外,每次出兵都有數月的間隙,而且曹操極力避免久攻不下的情況,戰役超過5個月一般曹操就撤兵了,可見曹操也知道後方危險,在極力防備著什麼。

但即使如此,第三次攻佔鄴城之戰、遠徵烏桓之戰還是持續了近一年之久。而這是曹操一生最危險的時候之一,一旦後方遇襲,後方不堪設想。

而環顧當時的天下,群雄虎視,特別後來的三國創建者劉備、孫權,以及荊州的劉表距離中原最近。

那麼,在曹操多次遠徵河北的這6年時間裡,南方的劉表、劉備、孫權等人在忙什麼,為何沒有趁曹操後方空虛,攻佔曹操的中原大本營呢?

劉表的猜忌

190年,劉表單騎入荊州。在理順了當地士族的關係之後,劉表娶蔡氏,以大族蒯越、蒯良為謀主,以蔡瑁為將,很快就控制了荊襄八郡。196年,又收南陽張繡為北部屏障抵抗曹操,自己在荊州養精蓄銳。

所以,相對來說,劉表是最有實力和機會,在曹操北徵之時偷襲曹操後方的。

但是劉表似乎的確沒有這個想法。梟雄張繡南來投靠,劉表以其鎮南陽;張繡投降後,劉備又從袁紹處南來,劉表又以其鎮新野。

從他這一舉動,幾乎可以判斷他無心圖謀曹操,因而將他們安置在遠離荊州本土的北部小城。劉表的目的,他們既不能成勢威脅劉表自己,又能在荊州以北,成為抵禦曹操的屏障。

事實也的確如此,官渡之戰時,袁紹請劉表相助,劉表表面答應,卻按兵不動,坐觀成敗。因此,曹操在遠徵鄴城之戰時,就曾說劉表是「自守之賊,宜為後圖」。

並且,在第三次鄴城之戰前,公元203年8月,曹操虛晃一槍,象徵性的攻打了一次劉表,軍隊到達西平,而這一槍就把劉表給唬住了,整個鄴城之戰劉表都無所動作。

當然了,劉表雖然沒有野心,但他手下卻不缺戰略大才。先是從事韓嵩、別駕劉先勸說劉表,如果曹操一旦平定北方,劉表必然難以阻擋,不如趁早「乘其弊」或者投降,觀望是沒有出路的。

為此,劉表派遣韓嵩去刺探曹操虛實。不想曹操卻利用漢獻帝在手,反而將韓嵩給拿下了。於是,韓嵩又作為曹操的間諜被派往劉表處。劉表為此想殺了韓嵩,卻又顧慮重重,最終沒有下手。

大約自此開始,劉表意識到,自己沒有梟雄之資,連荊州都鎮不住,又怎麼能圖人家曹操?所以,後來曹操遠徵烏桓之時,不管劉備怎麼勸,劉表也安坐荊州,不聽劉備。

有心無力的劉備

如果說劉表是無心圖謀的話,那麼劉備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和曹操水火不容了。

徐州敗後,劉備不得已投靠曹操,卻參加了漢獻帝的衣帶詔事件,後來事發,其餘諸人都已伏誅,唯有劉備重新佔據了徐州脫離了曹操的掌控。

所以,從200年-208年,劉備事實上也在不斷的給曹操找麻煩。

官渡之戰前,曹操冒著巨大的危險親徵劉備,劉備雖有數萬人之中,但很快就被曹操擊敗,關羽投降曹操,劉備逃往袁紹處;

官渡之戰相持,劉備眼看袁紹敗局已定,便脫離袁紹前往汝南招兵買馬。官渡之戰後,曹操再次南徵劉備,劉備這時僅有數千烏合之眾,自知不能敵,便提前聯絡劉表作為落腳點;

劉備來到劉表處,劉表給劉備增添了兵力,讓他駐守新野。還沒等劉備再找曹操的麻煩,夏侯惇的追兵就到了,劉備在博望坡設伏,打敗夏侯惇和于禁,但自身實力實在太過弱小,無力追趕。

雖然劉表待劉備很是殷勤,但對常懷野心的劉備卻並不信任。因此,當劉備屢次勸說劉表北徵曹操,劉表都置之不理,劉備也只能徒嘆奈何。

整個赤壁之戰前,劉備都處於自身難保的境地,大約一直都只有數千人的部隊,難以對曹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雖然說,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來了戰略大師諸葛亮,但此時曹操已經快要平定河北,馬上就要兵向荊州了。

所以,這8年間,劉備一直都想有所作為,但前期處處碰壁、被曹操多次打敗,後期又實力所限、且不得劉表信任,只能是有心無力了。

孫權在忙什麼?

劉表沒野心,劉備沒實力,那麼,既有野心,又有實力的孫權呢?

答案是,沒時間。

孫權的哥哥孫策倒是想偷襲許昌,把漢獻帝搶過來,但就在官渡之戰的當年,公元200年5月,孫策遇刺身亡,年僅18歲的孫權嗣位江東。

此時,孫策其實只在表面上徵服了江東六郡,當地勢力並未完全服從(未有君臣之固),偏遠的山越等更是沒有影響到(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孫權年輕,貿然上位,更是危機四伏。

這就是為什麼,孫策死後,孫權還在那哭呢,張昭趕緊勸他,別哭了,再哭你們家的基業都沒了,孫權趕緊擦乾眼淚檢閱軍隊。

但是孫權的威脅還是一個接一個的來了。

首先,江東的北部屏障廬江太守李術,公然表示不服從孫權;其次,孫氏內部,孫權的堂兄、交州刺史、廬陵太守孫輔暗中聯絡曹操;孫靜之子、中郎將孫暠率兵進逼會稽。

所以,200年-202年的孫權,是忙的不亦樂乎的。不過好歹,孫權的能力不錯,運氣也不差。李術很快兵敗被殺;孫輔的信被孫權截獲,進而幽禁;孫暠則被富春縣長虞翻勸退。

但這說明,整個江東內部是不穩定的,不僅是地方勢力,更有孫氏內部不服孫權。因此,孫權一方面延攬人才為己所用,穩定江東局勢;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對山越的徵服工作。

等到江東稍稍穩定,公元203年,孫權便率領江東大軍徵討荊州的江夏太守黃祖。

至於為何是黃祖而不是曹操,或許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曹操強大而黃祖弱小,可以先拿黃祖試試水,而與曹操硬拼卻勝算不大;其次,荊州方面殺了孫權的父親孫堅,為父報仇的名義可以團結孫氏內部提高自己的威信。

但首次徵討卻無疾而終,原因是山越又開始騷亂。

於是,孫權退兵,分別以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呂蒙等人平定鄱陽、樂安、海昏、劇縣等地的山越騷亂;

205年,孫權又以賀齊徵討上饒的山越騷亂,分置建平縣。208年,孫權又令賀齊討黟、歙縣兩地的山越,分置新都郡。

可見,203年-208年這幾年,孫權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山越勢力,穩固江東內部,並沒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對外擴張上面。

等到內部平定,207年、208年,孫權又先後兩次徵伐黃祖,終於攻克江夏,殺死黃祖,為父報仇。

而此時,曹操已平定河北。就在當年,曹操開玄武池訓練水軍,不久之後,曹操就把兵峰轉向了荊州。

所以,這8年時間,孫權看似沒有作為,實際上是在收拾江東爛攤子,沒有時間和精力針對曹操。

切看看孫權這幾年忙成什麼樣子了:先是平定孫策之死造成的一系列變故,後又平定盤踞江東的山越勢力,看似討伐黃祖最沒作用,但對於年輕的孫權來說,這卻是穩固自己在江東和孫氏內部威望的必要之舉。

子彧說

綜合來說,我們可以這麼說,曹操平定河北的8年間,劉表是坐擁荊州,被曹操利用西平之徵、韓嵩之叛給威懾住了不敢有所動作。

而劉備和孫權,則是趁著曹操平定河北,鍍金的鍍金,穩定內部的穩定內部,否則208年他們有沒有時間湊出實力打敗曹操都未可知。所以,他們倆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初期,劉備勢力也曾聲援袁紹,期望從曹操方分的一杯羹,但曹操親自率兵奇襲劉備,沛縣迅速被佔領,攻下邳關羽被迫投降。此時的劉備大軍雖然潰散,但曹操兩線作戰能力明顯有漏洞,袁紹的謀士田豐建議從身後奇襲曹操將獲得大勝,只可惜袁紹目光短淺,竟然以自己的兒子病重為理由拒絕出兵,讓官渡之戰中最佳戰機流失。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要知道河內郡在黃河以北,曹操的傳統勢力在黃河以南,曹操第一次把勢力伸到了黃河以北,導致盤踞在黃河以北袁紹勢力的不滿,所以袁紹在統一河北四州後,立即就發動了針對曹操的戰爭,但若論官渡之戰引發的原因,那還是曹操挑起來的,是他先進攻並佔據了黃河以北的河內郡。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官渡之戰的影響若要分析此戰的影響,當先知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曹操和袁紹分別壯大起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袁紹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佔有河北之地。
  •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兵力上有什麼爭議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曹操挫敗了袁紹的攻勢,在袁曹爭霸中扭轉局勢;"赤壁之戰"奠定劉備崛起的基礎;"夷陵之戰"鞏固了"荊州之戰"之後的局勢以及三國鼎立形勢的版圖。這三次戰役對漢末三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過它們的兵力卻多多少少有些爭議之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失敗的袁紹和曹操犯了相同的錯誤!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代兩場非常重要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中原,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赤壁之敗和袁紹官渡之敗,會發現很多驚人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當時袁紹民戶百萬,帶甲十萬,整體實力強於曹操。具體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來說,袁紹有步卒10萬,騎兵1萬,而曹操據史書記載是「兵不滿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曹操的兵力肯定少於袁紹。最終曹操頑強的和袁紹對峙超過半年時間,最終通過親率精兵火燒烏巢,導致袁軍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 看正史而生疑: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但是我們細看後漢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赤壁戰與和,其實是精緻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一次碰撞,此戰中只見私心,不見大義,孫權和劉備打敗了曹操,也是幫了曹操。赤壁之戰中,誰是正義的一方?
  • 赤壁之戰曹操雄師百萬,為何打不過區區五萬之眾的孫權劉備?
    在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中,三國的三場戰役最為著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今天,我們就來剖析,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周瑜在孫權面前分析了曹操軍隊渙散,他的嫡系部隊不多、大多不習水戰,而諸葛亮更是幫孫權分析了曹操軍隊太多,戰場容易亂起來等等缺陷。曹操的打法很有問題。不過我們放後面說,先講曹操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能打。第一,孫權、劉備都不是泛泛之輩,曹操在個人方面不能碾壓二人。
  • 赤壁之戰後,曹操都在幹些什麼?印象中曹操似乎只打了個漢中之戰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是很忙的。 公元209年,曹操主要是在搞內政,穩定內部。三月進軍到譙縣,造船訓練,水軍。七月去合肥住了段時間,安撫官兵,在揚州設置郡縣長官,開墾芍陂屯田。 公元210年,春天,曹操頒布《求賢令》。冬天,建銅雀臺。這是要挑戰極限啊。
  • 官渡之戰發生前,有一個人讓曹操極為擔憂,打袁紹之前就要收拾他
    在官渡之戰打響之前,曹操跟袁紹都不太平,北邊的袁紹一直跟公孫瓚打來打去,而曹操則是跟徐州的陶謙、呂布、劉備等人以及淮南的袁術等各方勢力糾纏。不過最後的結局是,袁紹剷除了公孫瓚的勢力,袁紹佔領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成為天下最有實力的諸侯。反觀曹操卻是處於四戰之地,關中地區被馬騰、韓遂等軍閥割據。
  • 央視版《三國演義》分集評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對比漫談
    從黃巾之亂到孫皓出降,一百年間的中華大地,經歷了三個朝代(具體到西蜀和漢中一帶,其實是四個——東漢、蜀漢、曹魏、西晉),但我們在習慣上,仍然將這一段泛稱為「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有三次著名的大型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其中前兩次大戰更為重要和知名,兩者發生之後,都讓當時的政治形勢為之大變。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文丨看乎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說起三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大家一定都能想起,無論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還是官渡之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役,而這三場戰役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就拿曹操來說,雖然遭到了赤壁之戰的慘敗,但是在赤壁慘敗之後,他的整體實力仍然高於劉備與孫權,曹操仍然有強大的實力在隨後擊敗馬超,一個赤壁之戰並沒有導致曹操的滅亡,與赤壁之戰相類似的是,官渡之戰對於袁紹集團來說也不是致命的。人們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袁紹和曹操這樣實力雄厚者來說,打一次敗戰,不足以致命,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看看。官渡之戰曹操贏得並不輕鬆。
  • 劉備和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實力究竟如何?孫劉聯盟到底為何會破裂?
    前言在這漫漫黃沙吹過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三場十分著名的戰役,這三場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今天小編和並不是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的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似乎並不似其他兩場戰役那般出名,但是這場戰役的精彩程度絕不亞於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接下來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夷陵之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爆發於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戰役,當時袁紹在整個北方處於絕對的優勢,而曹操一方則是其眼中釘肉中刺
  • 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沒有大將犧牲,這背後有什麼原因
    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兩場大戰是不得不說的,一場就是官渡之戰,曹操以少贏了袁紹,平定了北方,成為東漢末年最大的諸侯;一場就是赤壁之戰,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本以為可以一舉平定江東,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遭受劉備和周瑜的聯軍,曹軍將士水土不服,大敗而歸,直接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良機。
  • 盤點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曹操憑什麼笑到最後
    從漢末到魏國統一天下大概經過了百年時間,其中大小戰役無數,有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跟戰役都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一直流傳到我們後世的一些人物或者戰爭都是比較出名,今天就來了解了解三國爭霸中最為出名也是最大規模最為經典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 官渡之戰之後將近十年,曹操統一北方,為什麼劉備卻毫無作為
    其後劉備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又奪回了徐州的地盤,聯合北方的袁紹一起對抗曹操,曹操得知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前去投奔袁紹,關羽也是此時被曹操所擒,這個時候的北方就是曹操和袁紹兩股勢力。當然袁紹的實力比曹操的強,雙方爆發了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潰袁軍主力,袁紹不久也憂鬱而死,官渡之戰後,劉備看出袁紹已經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前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劉表劃了一塊地盤給劉備,就是新野。這個地方位於曹操和劉表的中間,劉備也過得小心翼翼,只能依附劉表,要是曹操來攻打,還能讓劉表幫忙,劉表曾讓劉備北上打敗夏侯惇。
  • 歷史上真實的赤壁之戰,曹操、孫權和劉備都各有多少兵力參戰?
    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走向的一次戰爭,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曹操的兵力有過分析,但是這是諸葛亮故意激孫權的。諸葛亮見孫權的時候,孫權直截了當的問諸葛亮曹操有多少兵力。諸葛亮就對孫權說:「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
  • 曹操在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損失了哪些戰將?這四人都下場悽慘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魏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延緩了曹魏統一天下的步伐。可以說這兩場戰爭對曹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兩戰,然而它們一勝一敗。曹操處於劣勢時,反而以弱勝強戰勝袁紹。處於優勢時,卻以強敗弱輸給了孫劉聯盟。這和曹操的用人之策有關,然而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究竟都損失了哪些戰將?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 為何曹操和劉備經常親自帶兵,而孫權卻很少,2場戰役揭曉答案
    劉備在死前已經當了皇帝,曹操在死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在當時,他們雖然貴為一方之主,當他們的治下卻並不太平。劉備從放下草鞋拿起寶劍開始,就一直沒有消停過,他奮鬥的原因,說得高大上一點叫「匡扶漢室」,說得樸實無華一點,就叫趁亂打劫,謀取個人發展。在亂世中謀發展,和做生意很像,要麼你越做越大,要麼你做著做著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