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巾之亂到孫皓出降,一百年間的中華大地,經歷了三個朝代(具體到西蜀和漢中一帶,其實是四個——東漢、蜀漢、曹魏、西晉),但我們在習慣上,仍然將這一段泛稱為「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有三次著名的大型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其中前兩次大戰更為重要和知名,兩者發生之後,都讓當時的政治形勢為之大變。
官渡戰前,袁紹是最強大諸侯,曹操、劉表其次;官渡戰後,曹操逐漸消滅袁氏,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赤壁戰前,曹操對劉表、孫權成碾壓之勢,劉備勢力尚未完全成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劉備、孫權、馬超等富有武力威勢的諸侯,形成反曹包圍網,在馬超失敗、劉備入蜀之後,三足鼎立形勢漸趨明朗。
央視《三國演義》以「官渡之戰」作為第二十一集、第二十二集兩集的片名;而又以「赤壁鏖戰」囊括第二部總計二十四集的內容,難免給人一種赤壁之戰規模上遠勝官渡之戰的印象。
實際上電視劇這樣安排,只是因為劇與原著都是以劉備、諸葛亮為主角,劉備在「赤壁」,高於他在「官渡」的參與度;而諸葛亮是在「赤壁」前後嶄露頭角。
僅從戰役規模來看,兩場大戰雖全都並不僅僅局限於「官渡」、「赤壁」一隅,然而建安五年左右的中原,除袁紹和曹操這兩位主角以外,從佔據徐州的劉備,到盤踞汝南的劉闢(《三國志·先主傳》:「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再到策動鄰近州郡反曹的荊州牧劉表,全都被捲入了這場戰役。
相比於由西馬超、南劉備、東南孫權在赤壁戰後三年間組成的反曹陣營;在建安五年,曹操所面對的,是一個更難對付的戰時包圍網。
「央視三國」第二十一集開頭,袁曹兩軍的對陣,可算作是開播以來的最大場面。隨後,兩軍各有交鋒,且一來一往,互相出牌,很有看頭。
難得的是,這些交鋒,大部分並非小說和電視劇作者的腦補杜撰,而是從史書中來。
《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關於此類戰鬥的文字,如《袁紹劉表列傳》,如《董二袁劉傳》,用筆都並不吝嗇。要知道,陳壽還是以行文簡略著稱的。
據《後漢書》,在袁紹和曹操直接對壘的主戰場所發生的一系列戰鬥,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白馬之戰,顏良被斬;袁紹渡河,文丑遭戮;官渡合戰,曹軍不利;袁紹為高櫓、起土山,曹操造霹靂車破解;袁紹掘地道,曹操挖長塹;袁紹運糧車遭襲,曹軍疲睏多叛;許攸投曹操,火焚烏巢;袁紹直攻曹營,不克——勝負遂分。
其中「許攸投曹操,火焚烏巢」是整場戰役的勝負手。央視版《三國演義》兩集「官渡之戰」中的上集就是中止於曹操迎許攸的戲份。
而之前的若干戰鬥,雖不起關鍵作用,但也如劍俠過招,觀感上十分精彩。
相比於「官渡」主戰場,「赤壁」主戰場的過招感就會相對弱一些,後者所留存下來的資料,內容更側重戰前各勢力的覺悟與態度,要旨在一個孫劉聯合抗曹的大決心和大戰略。
隨後在疫病、詐降和烈火中,曹操敗退,形勢逆轉。
有人據此懷疑「赤壁之戰」其實是一場疫病起了極大作用的小規模戰役。這種懷疑有其理由,但不足信服。
史上的「赤壁之戰」也許也有相當多的你來我往,實打實的戰場過招。
只是那個時代,魏晉一直是相對蜀吳兩方更具「正統性」的政權,是最終贏家,因此曹操取勝的官渡之戰,史料留存較多;曹操失敗的赤壁之戰,留傳下來的史料就變得稀缺了。
另外,袁曹之爭,常被賦予儒法之爭、士庶之爭的政治內涵。
在某個年代,曹操戰勝袁紹,便被視作是法家戰勝了儒家,自然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如田餘慶《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一文有「曹袁之爭在思想上是儒法之爭,其焦點是對待世家大族的態度」之類語句,在「跋語」中又有「文章最後落在儒法之爭上,在當時不得不如此」一句。
此類意義,也是赤壁之戰所不具備的。
後者更多是被用來寄託文人的懷古幽思而已。
還容易被祭弔此戰場的人們找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