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版《三國演義》分集評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對比漫談

2020-12-19 騰訊網

從黃巾之亂到孫皓出降,一百年間的中華大地,經歷了三個朝代(具體到西蜀和漢中一帶,其實是四個——東漢、蜀漢、曹魏、西晉),但我們在習慣上,仍然將這一段泛稱為「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有三次著名的大型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其中前兩次大戰更為重要和知名,兩者發生之後,都讓當時的政治形勢為之大變。

官渡戰前,袁紹是最強大諸侯,曹操、劉表其次;官渡戰後,曹操逐漸消滅袁氏,一躍成為中原霸主。

赤壁戰前,曹操對劉表、孫權成碾壓之勢,劉備勢力尚未完全成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劉備、孫權、馬超等富有武力威勢的諸侯,形成反曹包圍網,在馬超失敗、劉備入蜀之後,三足鼎立形勢漸趨明朗。

央視《三國演義》以「官渡之戰」作為第二十一集、第二十二集兩集的片名;而又以「赤壁鏖戰」囊括第二部總計二十四集的內容,難免給人一種赤壁之戰規模上遠勝官渡之戰的印象。

實際上電視劇這樣安排,只是因為劇與原著都是以劉備、諸葛亮為主角,劉備在「赤壁」,高於他在「官渡」的參與度;而諸葛亮是在「赤壁」前後嶄露頭角。

僅從戰役規模來看,兩場大戰雖全都並不僅僅局限於「官渡」、「赤壁」一隅,然而建安五年左右的中原,除袁紹和曹操這兩位主角以外,從佔據徐州的劉備,到盤踞汝南的劉闢(《三國志·先主傳》:「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再到策動鄰近州郡反曹的荊州牧劉表,全都被捲入了這場戰役。

相比於由西馬超、南劉備、東南孫權在赤壁戰後三年間組成的反曹陣營;在建安五年,曹操所面對的,是一個更難對付的戰時包圍網。

「央視三國」第二十一集開頭,袁曹兩軍的對陣,可算作是開播以來的最大場面。隨後,兩軍各有交鋒,且一來一往,互相出牌,很有看頭。

難得的是,這些交鋒,大部分並非小說和電視劇作者的腦補杜撰,而是從史書中來。

《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關於此類戰鬥的文字,如《袁紹劉表列傳》,如《董二袁劉傳》,用筆都並不吝嗇。要知道,陳壽還是以行文簡略著稱的。

據《後漢書》,在袁紹和曹操直接對壘的主戰場所發生的一系列戰鬥,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白馬之戰,顏良被斬;袁紹渡河,文丑遭戮;官渡合戰,曹軍不利;袁紹為高櫓、起土山,曹操造霹靂車破解;袁紹掘地道,曹操挖長塹;袁紹運糧車遭襲,曹軍疲睏多叛;許攸投曹操,火焚烏巢;袁紹直攻曹營,不克——勝負遂分。

其中「許攸投曹操,火焚烏巢」是整場戰役的勝負手。央視版《三國演義》兩集「官渡之戰」中的上集就是中止於曹操迎許攸的戲份。

而之前的若干戰鬥,雖不起關鍵作用,但也如劍俠過招,觀感上十分精彩。

相比於「官渡」主戰場,「赤壁」主戰場的過招感就會相對弱一些,後者所留存下來的資料,內容更側重戰前各勢力的覺悟與態度,要旨在一個孫劉聯合抗曹的大決心和大戰略。

隨後在疫病、詐降和烈火中,曹操敗退,形勢逆轉。

有人據此懷疑「赤壁之戰」其實是一場疫病起了極大作用的小規模戰役。這種懷疑有其理由,但不足信服。

史上的「赤壁之戰」也許也有相當多的你來我往,實打實的戰場過招。

只是那個時代,魏晉一直是相對蜀吳兩方更具「正統性」的政權,是最終贏家,因此曹操取勝的官渡之戰,史料留存較多;曹操失敗的赤壁之戰,留傳下來的史料就變得稀缺了。

另外,袁曹之爭,常被賦予儒法之爭、士庶之爭的政治內涵。

在某個年代,曹操戰勝袁紹,便被視作是法家戰勝了儒家,自然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如田餘慶《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一文有「曹袁之爭在思想上是儒法之爭,其焦點是對待世家大族的態度」之類語句,在「跋語」中又有「文章最後落在儒法之爭上,在當時不得不如此」一句。

此類意義,也是赤壁之戰所不具備的。

後者更多是被用來寄託文人的懷古幽思而已。

還容易被祭弔此戰場的人們找錯地方。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兵力上有什麼爭議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曹操挫敗了袁紹的攻勢,在袁曹爭霸中扭轉局勢;"赤壁之戰"奠定劉備崛起的基礎;"夷陵之戰"鞏固了"荊州之戰"之後的局勢以及三國鼎立形勢的版圖。這三次戰役對漢末三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過它們的兵力卻多多少少有些爭議之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很多人讀《三國演義》會下意識地將文章內容冠以三國時期的標籤,而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重要的權力爭奪戰,也就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三國時期的戰役。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爆發於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戰役,當時袁紹在整個北方處於絕對的優勢,而曹操一方則是其眼中釘肉中刺
  • 《三國演義》描寫的赤壁之戰到底忽悠了多少人?
    三國時期的三大重要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可以說魏蜀吳各自的建國之戰。官渡之戰後曹操在北方站穩腳跟,赤壁之戰後劉備死地而後生,夷陵之戰後東吳化險為夷稱雄江東。而這三大戰役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赤壁之戰。
  • 官渡之戰曹操戰將並未損失 赤壁之戰損失4人
    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其中有兩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而這兩場戰役決定了三國的命運。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局勢的一統還是三分。那麼,在這兩場戰役中,曹操都損失了哪些猛將呢?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決定曹操命運的一戰,此戰若贏了,那麼曹操就是整個東漢末年的最強諸侯,財富美女取之不盡。若是輸了,那曹操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戰也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曹操穩操勝券。
  • 為何曹操,能以少勝多贏得官渡之戰,卻在兵強馬壯時輸了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們都很熟悉,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果卻是一勝一敗。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實力是不佔優的,但卻獲勝了;而在赤壁之戰時,實力是明顯佔優的,反而大敗而歸。這兩次戰爭,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官渡之戰未發生之前,袁紹地廣人眾,周邊安定,並且據有人口繁榮、桑田富饒的冀州,「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從實力來看強於曹操。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北拒袁紹,南有劉表、張繡,東南盤踞著孫策,暫時依附曹操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在這個背景下,袁紹率軍十萬,欲南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主動發動的,赤壁之戰比較好理解,難理解的是官渡之戰,不是袁紹先發動的嗎?其實不是,而是曹操,是曹操在公元198年殺死呂布後,就準備攻打支持呂布的張揚,結果張揚被部下楊醜殺死,楊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準備準備製造袁紹,曹操派出史渙、曹仁率軍斬殺眭固,同時吞併了河內郡。
  •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失敗的袁紹和曹操犯了相同的錯誤!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代兩場非常重要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中原,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赤壁之敗和袁紹官渡之敗,會發現很多驚人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當時袁紹民戶百萬,帶甲十萬,整體實力強於曹操。具體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來說,袁紹有步卒10萬,騎兵1萬,而曹操據史書記載是「兵不滿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曹操的兵力肯定少於袁紹。最終曹操頑強的和袁紹對峙超過半年時間,最終通過親率精兵火燒烏巢,導致袁軍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 官渡之戰與以訛傳訛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也間接地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千百年來,人們每每提及以少勝多的戰役,總要提到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此戰曹操以少數兵力打敗袁紹,從而替代袁紹成了北方的霸主,但是在官渡,曹操和袁紹相持數月,曹軍兵少糧缺,曹操幾乎頂不住了,甚至動過撤軍的念頭,是謀土們的鼓勵使他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到底,曹操於是就真的堅持下來了,袁紹此時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要不然他的腦子肯定會更清醒一些。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我們可以替袁紹拿個主意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之戰。至少,在《三國演義》裡非常重要 。《三國演義》本身是不注重戰爭過程的,而是更注重 戰前、戰中的謀略、策略等,各路人馬鬥智鬥力,好看煞人。官渡之戰是什麼?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則不足袁紹病例的一半。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袁紹的辦法是仗著人多,直接決戰。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曹操在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損失了哪些戰將?這四人都下場悽慘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魏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延緩了曹魏統一天下的步伐。可以說這兩場戰爭對曹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兩戰,然而它們一勝一敗。曹操處於劣勢時,反而以弱勝強戰勝袁紹。處於優勢時,卻以強敗弱輸給了孫劉聯盟。這和曹操的用人之策有關,然而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究竟都損失了哪些戰將?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央視首播——距離播出還有兩天
    2020年4月10日,11日晚上八點,河南華之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官渡之戰》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官渡之戰共兩集,每集50分鐘,用影像真實再現了一千多年前曹操與袁紹兩位亂世梟雄之間的精彩博弈。
  • 官渡VS赤壁——誰的含金量更高,誰的歷史地位更重要?
    談三國,品三國,勢必要談所謂的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而官渡和赤壁,則是其中討論度更高的兩場戰爭。官渡之戰,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兩大軍閥——曹操和袁紹的決戰。雙方都是賭上了自身集團命運在官渡鏖戰,最後卻是以實力看起來較弱的曹操勝出;赤壁之戰,則是已經統一北方、拿下荊州的曹操,旨在橫掃心腹之患——劉備,並且順便敲山震虎、摟草打兔子似的襲擊孫權的戰爭。曹操志不在必得,而孫劉則被迫結成同盟,最後還是以實力看起來較弱的孫劉聯盟勝出。
  • 中牟官渡古戰場上螢屏:《官渡之戰》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對於三國的走向甚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一場長達八九個月的戰爭,曹操以2萬疲憊之師贏得了本場戰爭的勝利。把北方地區收入囊中。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一次影響力較大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列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這主要是因為它們造成的影響而不是規模。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