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我們可以替袁紹拿個主意

2020-12-19 仲尼之丘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之戰。至少,在《三國演義》裡非常重要 。《三國演義》本身是不注重戰爭過程的,而是更注重 戰前、戰中的謀略、策略等,各路人馬鬥智鬥力,好看煞人。

官渡之戰是什麼?

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則不足袁紹病例的一半。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袁紹的辦法是仗著人多,直接決戰。

這個過程是,雙方挑釁(袁紹先挑釁)、對峙相持、奇襲。

結果是,袁紹一敗塗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湧現出大量的人才,獻計獻策。以曹操方面來說,全靠三個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1.黎陽相持戰,本想還兵。

荀攸獻計:

「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

曹操依計行事,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官渡相持戰,勝負難分,曹操無糧。

袁紹不聽謀士許攸的話,許攸轉身投奔曹操。許攸獻計:

奇襲烏巢,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戰爭過程中,曹操多次動搖,想要放棄。

荀彧回信給曹操:

「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

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一舉戰勝。

同樣的,袁紹那邊,能人也不少,但袁紹基本不聽。所以袁紹謀士的獻計獻策我們就不說,直接替袁紹拿主意。

曹操塑像

01 替袁紹拿個主意

曹操打呂布時,袁紹完全可以傾其全力直襲許都,則曹操沒了根據地,奉天子以討不庭的戰略完全失去效用。

袁紹死活不肯!

曹操打劉備的時候,袁紹還是完全可以傾其全力直襲許都。

袁紹就是不肯。

呂布已亡,劉備新敗。袁紹睡醒了,啊哈,老子要揍曹操。然後傾其全力,陳兵官渡。這其實也還行,全軍向前,抵抗曹操主力,派輕騎兵直搗許都,曹操一樣很難抵抗。

袁紹還是不肯。

哼,老子這麼多人,還用得著玩兵法?唾沫都把你淹死。

結果,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得滿地找牙。這也就是為什麼田豐料定了袁紹必敗的原因。因為袁紹誰的都不聽,自高自大,不作死不罷休。

兵法本來就是詭道,以取勝為目的。當年漢高祖跟項羽約定,不打了,以鴻溝為界,罷兵分天下吧。漢高祖說,好。

項羽剛轉過身,張良說,揍他。劉邦說,揍。

然後一戰打得項羽再難有起色。

沒人說漢高祖不道義,照樣當皇帝。

如果沒張良,漢高祖能不能勝,說不準。

曹操在官渡的心思,跟漢高祖差不多,其實不敢上。但曹操有荀彧,荀彧非常有戰略眼光,力勸曹操堅持住,揍!

所以,《三國演義》我們看,關鍵的地方總有關鍵的棋子,一個先著爭不到,滿盤皆輸。

所以這就需要人才。

02 人才很重要,袁哥要注意

袁紹也是個多疑的人,曹操更加多疑。但是,曹操有疑惑,曹操的謀士,堂堂正正的站出來,出謀劃策,堅定決心,曹操善加採納。袁紹則不,你們愛說就說,不說逼著你說,說了反正不聽。沮授為他解疑,他拿不定主意,許攸再給他剖析,他更加迷茫。

反正,你說任你說,老子就不聽。

多疑是個好事情,但是能懷疑,還要能信任。不能只有懷疑,沒有信任。

曹操就是例子,荀彧給曹操寫信,曹操看完,半信半疑,拿不定主意。但是他一見審配罪許攸之書,立即明白荀彧所說不虛。許攸投奔曹操,曹操懷疑他使詐,但一聽郭圖誣陷張合的話,立馬打定主意,相信了許攸。

袁紹呢?

前面一堆伏筆,一戰白馬,他猶猶豫豫,顏良被斬,再戰延津,他還是猶猶豫豫,文丑被殺。三戰官渡,乾脆把七十萬大軍全部斷送。

真他娘的豪爽!

用兵之時,糧草最為重要。漢高祖得天下後,論功行賞,說參謀長蕭何的功勞最大。因為他保證了一切實施戰略戰術所需要的兵員糧草等問題。

能供應糧草是自己本事。搞掉別人的糧草,也是本事。所以,《三國演義》寫了無數劫糧、棄糧、燒糧的故事。凡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多數與糧草有關。許攸幹的就是這個事,所以他在官渡之戰中很重要。

用人的方法,在政治中是個難題。當年英布求見漢高祖,漢高祖光著腳丫子在床上盤腿一坐,愛答不理,因為英布這個人秉性傲慢,所以,劉邦要給他點下馬威,否則以後領導不住。許攸見曹操,腳丫子是光著了,但是跑去迎接的,這是為了讓新來者心悅。

方法雖然不用,但是能用人都是相同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什麼性格的人用什麼方法對待。

漢光武帝焚燒密信,是為了安定人心,只不過,他是在大勝之後,安定人心;曹操焚燒書信,也是為了讓眾人安心,只不過,他是在大勝之前安眾心。漢光武是肚量,曹操是權謀。事情雖然相同,但用心不同。

03 用兵講虛實,袁哥要讀兵書哈

比如,袁紹有七十萬大軍,分兵襲擊許昌,力所能及。曹操兵少,分兵襲鄴郡,並取黎陽,那不可能。但這並不是給曹操獻計的荀攸傻,只不過是許攸獻計,準備以實力破曹操,要暗地裡進行;荀攸獻計,則是以虛嚇袁紹,故意讓袁少知道,心中猶疑。

用兵之道,虛虛實實,需要臨陣應變。不能因為曹操的實力不足,便認為荀攸的計策沒用。

袁紹的可憐,很像項羽,只有一個沮授,卻不能用。這兩個人也難得,範增跟著項羽,沮授跟著袁紹,怎麼著也不離開。

主意雖然簡單,但要做到,往往很難!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果不其然,一見曹操,許攸就給他出了個主意——火燒烏巢。烏巢是什麼地方呢?烏巢在官渡以北二十公裡處,是袁紹囤積軍糧輜重的地方。曹操立即採納了這個主意,留下曹洪、荀攸守在官渡,自已親率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馬銜枚縛口,人各帶柴草,星夜走小路直撲烏巢,就在這個時候,袁紹這邊得到曹操攻打烏巢的消息。大將張郃就向袁紹建議,立即派重兵增援烏巢,這烏巢太重要了,丟了就連退路都沒了。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著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一場長達八九個月的戰爭,曹操以2萬疲憊之師贏得了本場戰爭的勝利。把北方地區收入囊中。
  • 官渡之戰失敗,袁紹沒有聽從田豐建議,即使是聽了,袁紹也不會贏
    無論從三界史的角度,還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來看,採納田豐的建議,根本不是官渡之戰能否勝利的關鍵所在。值得肯定的是,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曹操來說影響重大,官渡之戰的勝利,不亞於一名頂級謀士。不能正確實施策略,導致官渡之戰失敗,這直接決定了北方的局勢,曹操以少勝多贏得了北方統一的戰爭,順利地將北方統一。能夠有這樣的結局,非常不易。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袁紹有機會統一北方,但結果是實力弱的曹操贏了。
  • 央視版《三國演義》分集評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對比漫談
    從黃巾之亂到孫皓出降,一百年間的中華大地,經歷了三個朝代(具體到西蜀和漢中一帶,其實是四個——東漢、蜀漢、曹魏、西晉),但我們在習慣上,仍然將這一段泛稱為「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有三次著名的大型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其中前兩次大戰更為重要和知名,兩者發生之後,都讓當時的政治形勢為之大變。
  • 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
  • 官渡之戰雙方智謀PK,袁紹若換成阿鬥曹操可能就輸了
    以下內容以《三國演義》來講解,切莫用正史來向小編開火!在三國世界裡,若要問哪一場戰爭雙方實力最懸殊,答案可能就是曹操PK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時雙方兵力是7比70,曹操才7萬人,但袁紹有70萬大軍,可是結果卻是曹操贏了,袁紹輸了。
  • 《三國演義》中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
    公元199年,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爭奪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過程中,曹操處於不利的地位,不但部隊人數遠少於袁紹,而且更要命的是軍糧奇缺。但最終曹操獲得了勝利。官渡之戰,袁紹失敗有多種原因。1、袁紹和曹操決戰,袁紹兵多,可以分兵偷襲曹操的許都;曹操兵少,不可能分兵襲鄴郡、取黎陽。
  • 官渡之戰發動前袁紹說過一句話 袁家的敗亡早已註定
    最近書生看電視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情的發展很快,就要講到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然都知道「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但其實袁家的敗亡,不是因為這場戰爭,而是袁紹自己的原因,他曾經對自己最信任的謀士沮授說過一句話,袁家的敗亡已經註定了。
  • 《三國演義》中袁紹勢力強大,官渡之戰為何敵不過曹操?一敗再敗
    在三國那樣的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連綿不斷的戰爭,而這些戰爭呢,能夠代表不同勢力的強弱,和那些勢力領導者的強弱,也可以這樣說要展現一方勢力到底厲害不厲害,也是得看在戰場上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在三國的初期,曹操和袁紹的勢力都是非常的大的,一個是因為借著天子的名聲發展的勢力,另一個則是在一方領土發展了多年的勢力,那這雙方交戰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呢
  •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主編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歷史系列第102講)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紹,次要原因在淳于瓊
    從這個角度看,淳于瓊不僅是個窩囊廢,還是個將軍,那為什麼不守烏巢呢?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決戰。戰爭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的主力。 而戰爭的轉折點就是曹操出兵攻打袁紹的物資存放地——烏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紹洩露的重要信息是許攸,但恐怕這重要信息應該比許攸多一個人,所以袁紹集中在烏巢的辯護上。
  •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開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序幕。那麼,袁紹都有那些失誤呢?失誤一:殺田豐。田豐在開戰前,已預測到了出師不利,向袁紹諫言暫不要出戰,首先要保境安民,待時機成熟時再出戰。但此番言論袁紹不但不聽,反而惹惱了袁紹,將田豐下獄。袁紹打敗回來後,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重新重用田豐,反而因自己的面子過不去而殺了田豐,從此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智謀之士。
  • 原來袁紹並不是在官渡之戰一敗塗地,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敗給了曹操
    說起曹操和袁紹,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官渡之戰。在此,小編先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袁紹相持官渡,當時曹操人少,糧草也不夠,最終卻贏得了勝利。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是許攸前來投靠曹操,告訴曹操袁紹的『小秘密』,曹操得以奇襲烏巢,贏的戰爭的勝利。
  • 官渡之戰許攸勸袁紹進攻許都,袁紹不聽,如果聽了會改寫歷史?
    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出動了10萬步兵+1萬騎兵,總共11萬大軍,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軍隊數量一直是個謎,也許曹操只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真正的兵力,千萬不要讓袁紹知道。當雙方沿著黃河南北兩岸在部署數百裡的防禦時,曹操的後方發生了意外,劉備率軍奪取了徐州,曹操的側後方強行甩出了一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