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許攸勸袁紹進攻許都,袁紹不聽,如果聽了會改寫歷史?

2020-12-19 醉影在心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2060字,閱讀約5分鐘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控制了北方四州,實際上曹操也控制了中原四州,袁紹本想拉攏劉表和張繡一起攻打曹操,但張繡在賈詡的建議下投靠了曹操,而劉表只是坐而論道的客人,沒有起到牽制曹操的作用。

曹操

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出動了10萬步兵+1萬騎兵,總共11萬大軍,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軍隊數量一直是個謎,也許曹操只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真正的兵力,千萬不要讓袁紹知道。當雙方沿著黃河南北兩岸在部署數百裡的防禦時,曹操的後方發生了意外,劉備率軍奪取了徐州,曹操的側後方強行甩出了一個威脅

曹操派人攻打劉備,但是劉備卻大敗,最後曹操決定親自出兵攻打劉備,此時曹操的進兵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威脅,因為袁傑的大軍在黃河以北集中,如果曹操到徐州來打劉備,那麼袁紹突然南下攻打許都怎麼辦?

其實,還真有人給袁紹出主意,這個人就是田豐,據說是趁曹操攻打劉備這會,率領大軍攻打曹操的後方,也就是許都,因為有漢獻帝和名義上的朝廷,可惜袁紹拒絕了,原因就是史書上說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不能出戰。

袁紹

首先要確定袁紹是否能夠偷襲曹操的後方,曹操率領劉備主力東徵徐州,徐州離許都有八百裡路,實在是有點遠,一時之間曹真的救不了許都,但是你能想到的問題,曹真會想到嗎?自從曹操東徵劉備後,他便布置了許都的防務。

再說了,袁紹大軍的先頭部隊都集中在溧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浚河縣,距離徐庶將近五百裡,袁紹大軍想要偷襲徐庶,先要渡過黃河,然後突破曹操設置的三道防線,再從水路通過,才能開進徐庶的防區,徐庶是曹操最重要的城市,守勢那是肯定的,袁紹軍真要打的話,是絕對不可能偷襲的,因為袁軍無法潛到許都城下,只能表面上進攻,一道防線一道防線的進攻。

袁紹與曹操

既然如此,袁紹又能有多少把握能夠攻下許都?曹操打仗的時候至少要比袁紹好得多,個人認為這不僅是袁紹的機會,反而是曹操設下的陷阱,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開出的軍隊不過萬餘人,到了曹州之地,也不過萬餘人,更何況曹操還收了三十萬青州兵呢?說不定袁紹一攻過來,就有很多曹操在把守,再說了,袁紹孤軍深入,後勤跟得上嗎?不怕曹軍切斷補給線嗎?

所以袁紹事實上拒絕了田豐的建議應該是合情合理的,進攻許都的機會並不是那麼容易。

其實除了田豐之外,還有一個人也建議袁紹攻打徐庶,就是在雙方經過幾次大戰之後,可能是雙方在官渡對峙的那會,許攸建議袁紹分兵突襲徐庶,先拿下徐氏,把皇帝搶過來,再對付曹操,但是隆布裡並不是不同意,你為什麼不聽袁紹的呢?如果聽了許的建議,會不會改寫歷史?

曹操官渡之戰部署圖

從官渡(河南中牟縣)到許都只有200裡路,輕騎兵兩三天就能趕到許都城下,按道理這個建議是可行的,但真的成功了嗎?

別的先說,先說說許攸這個人,許攸是典型的投機分子,為什麼這麼說呢?許攸早在漢靈帝在位的184年,也就是黃巾起義爆發的那一年,冀州刺史王,就想利用漢靈帝北遊之機,廢除了漢靈帝再立合肥侯為帝,還讓曹操參加,這可能是東漢王朝中最早的一次內部叛亂了,其他的事情暫且不論,就算許攸能成功,那也不是第二個董卓了?皇帝是他的許攸能做什麼?這不只是猜測嗎?

徐佑

許攸的叛亂最終失敗了,他也逃走了,後來跟著袁紹,現在提出這個建議,仔細分析,袁紹當時跟曹操是在官渡對峙,袁紹整個集團的實力跟曹操是在消耗戰中強大起來的,這是袁紹的正確決策,袁紹敢分嗎?不敢,前車之鑑是如何殺掉顏良和文丑,是不分勝負的,曹阿瞞打仗如神,不是袁紹能比的,袁紹本來就比曹阿瞞實力強,要強大實力消耗曹阿瞞,曹阿瞞遲早會滅亡的。

官渡之戰

如果袁紹派出步軍,行軍速度會很慢,或者在佔領的地區,如果被曹軍發現,那將是一場災難,如果袁紹和曹軍一樣的戰鬥能力,那或許還能用各種招數突襲許都,而且還一定能取得勝利,況且曹阿瞞和重兵都沒有出現,曹阿瞞的30萬清兵部署在哪裡?再加上曹操帶著呂布軍、劉備的軍隊、張繡軍,再加上自己的軍隊,怎麼算也有一萬多人,這些軍隊的部署在哪裡?這是一個謎,我相信,不到萬不得已,曹操是不會用出來的。

所以,如果袁紹聽從許攸的建議,官渡之戰應該會提前結束,或者曹操大獲全勝,但袁紹可能不會敗得那麼慘,畢竟相比糧食被全部燒光,部分軍隊戰死並不會影響大局,袁紹雖然有11萬大軍,但最終的結局是曹操大獲全勝這個結果不會改變,袁紹註定要失敗。

這裡是《醉影在心》,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失敗,袁紹沒有聽從田豐建議,即使是聽了,袁紹也不會贏
    最大的變數是許攸從袁紹營轉移到曹操手中,許攸火燒烏巢的計劃成為官渡戰役的轉折點。戰前,袁紹的重要戰略家田豐建議不要與曹操作戰,而是採取不進攻的戰術,以達到最終拖垮曹操的戰略目的。 但袁紹沒有很好地採納和實施田豐的建議。 讓我們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想必大家對於三國時期發生的各種事情都有所耳聞。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
  •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著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此戰曹操以少數兵力打敗袁紹,從而替代袁紹成了北方的霸主,但是在官渡,曹操和袁紹相持數月,曹軍兵少糧缺,曹操幾乎頂不住了,甚至動過撤軍的念頭,是謀土們的鼓勵使他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到底,曹操於是就真的堅持下來了,袁紹此時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要不然他的腦子肯定會更清醒一些。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人馬戰敗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在曹操一統北方的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應該是官渡之戰,它為曹操日後徵討打牢了根基。曹操和袁家兄弟本是故交,雙方也都相互了解甚多。曹操是個很有野心的軍事家,對袁家兄弟的一舉一動更是備加關注。以弱勝強勝袁紹,彰顯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 官渡之戰袁紹打後勤戰將曹操逼入困境,但一則時效性消息改變戰局
    一個是在袁紹攻滅公孫瓚後不久,準備集結兵力攻取許都,滅曹操,當時沮授建議裡提到,「倉庫無積」,也就是糧草不足,但這是在剛剛和公孫瓚大戰之後,距離官渡之戰有一段時間。很多人都知道沮授在官渡之戰的建議之一,也就是緩戰法,利用袁紹集團雄厚的家底,拖垮曹操,但是袁紹沒有聽從,這也是《三國志》中的記載,說起來也有意思,在《三國志》有關官渡之戰的記載中,袁紹是各種不聽,曹操是各種聽,搞得袁紹像一個傻子似的。
  • 如果袁紹聽了策士進言,獲得官渡之戰勝利,最終能否統一天下?
    這個很可能是袁家策劃了很多年的,算是黨錮之爭的反擊。漢靈帝其實很厲害一個人,依靠宦官反世家和外戚,通過阻止大家族人士做官,基本已經把袁家這種給按死了。於是士族暗度陳倉,通過放任甚至資助黃巾之亂,重新把水攪渾,最後終於嚇倒了皇帝,憑藉鎮壓黃巾,拿到了地方自主武裝的權力。袁紹如果聽了策士進言,獲得官渡之戰勝利,最終能否統一天下?
  •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開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序幕。那麼,袁紹都有那些失誤呢?失誤一:殺田豐。田豐在開戰前,已預測到了出師不利,向袁紹諫言暫不要出戰,首先要保境安民,待時機成熟時再出戰。但此番言論袁紹不但不聽,反而惹惱了袁紹,將田豐下獄。袁紹打敗回來後,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重新重用田豐,反而因自己的面子過不去而殺了田豐,從此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智謀之士。
  • 官渡之戰並未改變袁曹實力對比,若袁紹不死,能否東山再起?
    官渡之戰,使曹操取得對袁紹的戰略優勢,開始逐步統一北方,被稱為漢末奠定三國鼎立的三大戰役之一。然而,官渡之戰並未根本改變袁強曹弱的實力差距,如果袁紹晚死幾年,能否有翻盤機會呢?三大勢力統歸袁紹,但袁紹沒有採取有效制衡措施,導致內鬥嚴重,嚴重影響目標統一和執行。官渡之戰使這種內部矛盾集中爆發,包括沮授勸諫袁紹不聽,結果兵權被郭圖等人奪取;審配藉機收押許攸違法的家屬,導致許攸投降曹操;郭圖誣陷張郃、高覽,致使二人陣前投降曹操;逢紀又說田豐壞話,導致田豐被殺。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我們可以替袁紹拿個主意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的一個重要的轉折之戰。至少,在《三國演義》裡非常重要 。《三國演義》本身是不注重戰爭過程的,而是更注重 戰前、戰中的謀略、策略等,各路人馬鬥智鬥力,好看煞人。官渡之戰是什麼?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袁紹兵多將廣,曹操則不足袁紹病例的一半。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袁紹的辦法是仗著人多,直接決戰。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打入漁樵話裡聽。「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一次影響力較大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列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這主要是因為它們造成的影響而不是規模。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
  • 追究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其實他與曹操相差的不只是一點點
    追究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其實他與曹操相差的不只是一點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戰役,那麼在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幾大戰役都有哪些呢?在東漢末年,可以說是群雄割據,許多地方的諸侯都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他們開始招兵買馬,集結軍隊,就是想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面能夠成就一些東西,那麼,在東漢末年有幾個比較,著名的戰役,其中官渡之戰要算是最著名的戰役了,而且官渡之戰,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弱勝強的戰役,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
    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堅守北方拖垮曹操,那麼袁紹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有三點不如曹操。第一是袁紹手下的人才質量不如曹操,第二是袁紹本人的能力不如曹操,第三是袁紹的合法性不如曹操。
  • 為什麼佔盡優勢的袁紹,會輸了官渡之戰?因為他沒用兩個人的計謀
    官渡之戰前,曹操心中並沒有什麼底氣。當時袁紹擊敗公孫瓚,聲勢達到頂峰,還吸引了劉備前來投靠。要知道劉備在其他方面或許不怎麼樣,但他看人的眼光是極好的。當時連劉備都看好袁紹,可見那時的曹操並不佔什麼優勢。在當時的情況下,袁紹確實佔盡優勢。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官渡之戰袁紹到底敗在了哪?曹操勝在了哪?
    官渡之戰前,曹操兵發徐州攻劉備,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舉軍而襲其後」),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策略,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加以拒絕。等曹操回師,奇襲許都的時機已失,袁紹卻開始興師動眾討伐曹操了。田豐通過分析雙方兵力部署優劣,認為曹軍糧食不足,建議用持久戰跟曹操拼消耗,袁紹又不予採納,還把田豐關了起來。我讀到這兒的時候,總感覺袁紹不是個正常人,用現在的時髦詞兒來形容,屬「自願精神病」。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曾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個評價太客氣了。諸葛所謂的「人謀」,當指戰略、智慧而言。
  • 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力勸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最後卻被殺害
    政治鬥爭一直都是殘酷且血腥,並且政治鬥爭不同於其他鬥爭,比如說在戰場之上,只要能夠打敗敵人,那麼就是正確的,而政治鬥爭首先要權衡整個權力內部各個勢力之間的利益,還得摸清楚主公的各種心思,以及主公的打算,如果在這些分叉點一旦一個不小心,那麼,就會把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