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打後勤戰將曹操逼入困境,但一則時效性消息改變戰局

2020-12-19 歷史塵封

東漢末期的官渡之戰是奠定格局的一戰,曹操在此戰中擊敗了強大的袁紹,為後續統一北方打下堅實基礎,我們都熟知的是,最終曹操是靠著奇襲烏巢,焚毀了袁軍的糧草,以此擊敗了強勢的袁紹。

其實就官渡之戰的過程來看,除去雙方的戰略布局之外,實際上雙方在官渡打的就是一場圍繞著後勤的戰爭,而且袁紹並不是一個庸主,可以說他這場以後勤為核心的戰爭,他指揮的很好,已經取得相對的優勢了,只是曹操一次奇襲行動,令局勢瞬間逆轉而已。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日子可是不如袁紹好,袁紹主要的敵人只有一個 ,也就是公孫瓚,在官渡之前2年,袁紹就滅了公孫瓚,而曹操可是「閒不住」啊。

從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開始,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戰前一年,曹操先後和張繡,袁術,呂布,眭固交戰,曹操集團沒有一個足夠長的休養時間,這一點是比不了袁紹的。

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已經擁有了四州之地,數十萬軍隊,實力強於曹操,同時袁紹外部環境也優於曹操,曹操集團可謂是四戰之地,要對付的不僅僅是袁紹這一個強敵。

那麼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袁紹誰更缺糧的,記載中是只有曹操,不過歷史記載中,也有談及袁紹的。

《後漢書.袁紹傳》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

《晉書.食貨志》魏武之初,九州雲擾,攻城掠地,保此懷民,軍旅之資,權時調給。於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袁術戰士取給蠃蒲。

一個是在袁紹攻滅公孫瓚後不久,準備集結兵力攻取許都,滅曹操,當時沮授建議裡提到,「倉庫無積」,也就是糧草不足,但這是在剛剛和公孫瓚大戰之後,距離官渡之戰有一段時間。

而且沮授當時這麼說,其實主要目的是勸阻袁紹集結大軍和曹操打決戰,在建議裡也提了循序漸進的南下,可見他在當時並不是反戰的,所以「倉庫無積」的說辭,不排除是他刻意嚴重的說辭。

至於《晉書》裡的記載,說袁紹軍將士都吃桑椹紅棗,這個是很正常的,歷史裡記載過,「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所以說袁軍將士以桑椹紅棗為食也不奇怪。

最主要的是,這段記載是有一個前提的,也就是「魏武之初」,曹操起兵陳留的時候,是在中平六年(189年),魏武之初,也就是190年左右那段時間,那時袁紹也還很弱小啊,所轄軍隊缺乏糧草供給也是正常的,不能因此來考慮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軍的實力。

就官渡戰爭過程來看,在戰敗前,袁紹軍也未出現過因為後勤補給問題而導致了戰局不利。

建安五年八月,當袁紹率主力抵達官渡主戰場後,建立營寨,曹操和列營和袁紹對峙,此時袁紹採取的就是大後勤,打持久戰的戰法,意圖拖垮曹操。

很多人都知道沮授在官渡之戰的建議之一,也就是緩戰法,利用袁紹集團雄厚的家底,拖垮曹操,但是袁紹沒有聽從,這也是《三國志》中的記載,說起來也有意思,在《三國志》有關官渡之戰的記載中,袁紹是各種不聽,曹操是各種聽,搞得袁紹像一個傻子似的。

可是仔細看歷史記載的話,你就會發現袁紹就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啊,口頭上不聽從沮授的建議,但是身體很誠實啊,果斷採取了緩戰的做法。

《三國志.袁紹傳》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袁紹在營中建造樓櫓,命將士登樓櫓射殺曹營的士族,雙方僵持連個多月,從八月一直到十月,這不就是緩戰嗎?緩戰不代表不戰吧?在不給曹操鑽空子機會的前提下,兩軍對峙保持一定的進攻也是必然。除此之外,袁紹也派人挖過地道,基本上就是對付公孫瓚那一套路數,但沒有成功。

要知道當時許攸曾經建議,分兵攻取曹操大後方許都,畢竟曹軍主力都在官渡前線,後方必然空虛,但是袁紹的態度很堅決,不接受此建議,如果說他是一個急於求戰的,這個好建議他會不接受嗎?

其實在官渡正面戰場上,袁紹的算盤很明顯,那就是拼後勤,打消耗戰,保持雙方對峙的態勢,曹操不是也沒辦法了嗎?袁紹就有這個底氣,那就是在自己崩潰之前,曹操肯定先崩了。

《三國志.趙儼傳》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局勢也是向著袁紹計劃的方向發展的,本來曹操軍距離大後方許都並不遠,按理說後勤補給會比袁紹容易,可是即便如此,曹軍還是陷入缺糧困境了,同時曹操地盤上出現了大量投奔袁紹的郡縣,這更加削弱了曹操的實力。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期已經準備撤軍了,是荀彧勸阻了曹操撤軍的意圖,荀彧說「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也就是劉邦項羽在滎陽、成皋對峙的時候,誰先撤軍誰就處於敗勢一樣。

的確,對於曹操來說,只要他一退,且不說可能一退軍心就散了,被袁紹一舉擊潰,就是各方對曹操虎視眈眈的勢力,他們在曹操和袁紹對峙時期能夠保持相對中立,但是一旦曹操表現出敗勢,他們會即刻對曹操發動進攻,那樣的話各方勢力就會將曹操集團直接撕碎。

這也就是袁紹的算盤,在官渡戰場上,保持對峙的局勢,利用自己在後勤方面的優勢拖垮曹操,當曹操不得不因為後勤補給問題撤軍時,就是他取勝之時,所以他並未採納許攸突襲許昌的建議,而是說要先行擒住曹操,袁紹打後勤戰的想法很明顯。

同時在官渡之戰時期,雙方也爆發了激烈的後勤襲擾戰。

《三國志.曹仁傳》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雞洛山,大破之。

《三國志.任峻傳》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

歷史記載中有多處表明,當時袁紹有派軍襲擾曹軍糧草的行動,這給予了曹操後勤補給一定的影響,畢竟袁紹打的就是後勤戰,自然是不會放過襲擾對手糧道這麼常規的戰法。

當然曹操也不能閒著,來而不往非禮也,曹軍也襲擾了袁紹的糧道,但總的來說,雙方這麼拼消耗的話,還是袁紹能挺得住。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裡。

同時袁紹為了保護糧道,令淳于瓊率萬餘兵力北上,護衛後勤補給部隊,這裡指的值得注意的是,曹軍的襲擾的確對袁紹軍造成了影響,所以這一次袁軍的後勤補給部隊,顯然是不再分散的。

也就是之前可能是,分成多支隊伍,多批次向前線運糧,可是為了保護糧道,袁紹是讓糧隊集結在一起,之後派重兵護送,這樣可以擊退曹軍小股襲擾部隊,曹操應對袁紹襲擾自己的糧道就是用的類似辦法。

戰事發展到這裡,可以說袁紹做的很好,只要繼續維持局面,曹操撤軍兵敗的時候就不遠了,但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這一切,袁紹集團重要謀臣許攸投靠了曹操。

許攸在鄴城家裡有人犯法,被審配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 二話不說直奔曹營,而他因為對袁紹軍布置很清楚,這讓曹操得到了一個極其珍貴的時效性消息,也就是袁紹的糧草輜重在烏巢。

因為淳于瓊是率軍護送後勤部隊的,夜宿在袁紹大營以北的40裡的烏巢,烏巢不是淳于瓊的最終目的地,只是其行軍途中路過的一個點,也就是說,淳于瓊的行軍路線應該是早已定好的,而許攸因為身份問題,得知了這個消息,並告訴了曹操。

袁紹在後勤部隊有重兵護衛的情況下,沒有想到會被曹操偷襲,而且曹操率軍奇襲烏巢的路上,遇上了多支袁紹軍,所以說袁紹對自己的後方足夠放心,但還是差了一步,曹操率領的輕騎部隊作戰勇猛,而淳于瓊指揮失當,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未能堅守營寨,主動出擊結果被擊敗,烏巢失守,袁紹大軍的糧草被曹操燒毀,付之一炬,加上張郃、高覽率進攻曹軍大營的重兵集團投降,袁紹因此大敗。

所以說袁紹的失敗,是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突發的逆轉,本來袁紹以後勤戰為核心,已經將要擊敗曹操了,可戰場上就是這樣,任何一個條件都可能改變局勢,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

這也是後來曹操入主鄴城,許攸一直強調沒有自己,曹操進不了鄴城的原因,許攸是狂妄,但他說的也沒錯,如果沒有他,曹操可能就在官渡之戰中戰敗了,而袁紹用心經營許久,一朝失利,滿盤皆輸,只能說天命在曹氏,而不在袁氏。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趙儼傳》《三國志.曹仁傳》《晉書.食貨志》

相關焦點

  • 許由的投降,改變了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局面
    久攻不下,袁紹改變戰術,與曹操打起了消耗戰。這對於曹操來說,當然是非常危險的。很快,由於戰事已經持續了近一年,曹操的物資儲備不足,曹操有些想要撤退,但在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等人的勸阻下,還是堅持住了,繼續等待機會。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的得意之作,來之僥倖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第一戰,最後以實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戰勝了實力強大的袁紹一方,成為曹操的得意之作。曹操在與袁紹這場決定各大集團在全國排名榜名次的爭霸賽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並很好地利用了敵人的錯誤,終於戰而勝之。雖然當之無愧,卻也十分僥倖。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曹操戰將並未損失 赤壁之戰損失4人
    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其中有兩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而這兩場戰役決定了三國的命運。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局勢的一統還是三分。那麼,在這兩場戰役中,曹操都損失了哪些猛將呢?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決定曹操命運的一戰,此戰若贏了,那麼曹操就是整個東漢末年的最強諸侯,財富美女取之不盡。若是輸了,那曹操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戰也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曹操穩操勝券。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開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序幕。開戰前,袁紹擁有很大的政治軍事優勢,基本佔領 北方,幅員遼闊,人才濟濟,擁軍70多萬,有一批能徵慣戰的將領和著名謀臣,而曹操地處中原地帶,多年 戰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更兼出外打仗,軍隊後勤供應不足,糧草短缺,戰勝袁紹並沒有十分的把握。
  • 官渡之戰,上天給了袁紹六次獲勝機會,卻被一次機會的曹操打敗
    建安五年,當時中原大地的兩大霸主曹操和袁紹相持於官渡,進行了一場決定中原歸屬的戰鬥,這場戰鬥歷史上叫做「官渡之戰」。彼時的袁紹擁有幽、並、青、冀佔據河北之地,對於曹操可謂碾壓的態勢,可是這場戰鬥的結局卻以袁紹失敗而告終。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01實力懸殊其次,不犯錯誤當然沒法打,但是不管三國志還是後漢書對於袁紹此戰的一些錯誤都是意見高度一致的,對袁的缺陷也基本一樣,官渡的失敗很難說是一個偶然。試問,如果去打淳于瓊的五千人,打不動淳于瓊的一萬人,該當如何?
  • 郭嘉跟隨曹操11年,官渡之戰先打劉備,再攻袁紹,並料定孫策遇刺
    我們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後兩部分。生前,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後剎滅呂布、袁紹及其餘部的戰鬥中。郭嘉死後,曹操除在西北面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戰後,更留下了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
  • 曹操火燒烏巢,扭轉官渡戰局,烏巢究竟在哪裡
    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經過數月的激戰之後進入對峙階段。袁紹集團雖然幾經失利,但依然兵精糧足,一直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曹操集團雖然接連取得了局部勝利,但仍舊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後勤補給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困難。
  • 曹操在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損失了哪些戰將?這四人都下場悽慘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魏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延緩了曹魏統一天下的步伐。可以說這兩場戰爭對曹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兩戰,然而它們一勝一敗。曹操處於劣勢時,反而以弱勝強戰勝袁紹。處於優勢時,卻以強敗弱輸給了孫劉聯盟。這和曹操的用人之策有關,然而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究竟都損失了哪些戰將?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主編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歷史系列第102講)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
  • 假如袁紹聽從田豐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能拖垮曹操嗎?
    東漢末年時期,出現了三大戰役,其中的官渡之戰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如何去看,三大戰役都是影響力非凡的。曹操一統北方之前,袁紹是相當強大的勢力,其次北方還有一個擁有很大勢力的諸侯,他就是公孫瓚。無論哪一個,都不可小覷。
  • 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此戰曹操以少數兵力打敗袁紹,從而替代袁紹成了北方的霸主,但是在官渡,曹操和袁紹相持數月,曹軍兵少糧缺,曹操幾乎頂不住了,甚至動過撤軍的念頭,是謀土們的鼓勵使他決定背水一戰,堅持到底,曹操於是就真的堅持下來了,袁紹此時肯定不會想到自己會失敗,要不然他的腦子肯定會更清醒一些。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一場長達八九個月的戰爭,曹操以2萬疲憊之師贏得了本場戰爭的勝利。把北方地區收入囊中。
  • 曹操的豪賭!解讀《徵戰三國》官渡之戰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也是大型國戰策略手遊《徵戰三國》的重要角色。這位「奸雄」足智多謀又殘忍惡毒,曾經憑著一腔熱血刺殺董卓,後來靠著兵法謀略一統北方,他的人生裡有太多傳奇色彩,太多精彩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曹操是怎麼打贏他人生中最總要的一戰——官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