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期的官渡之戰是奠定格局的一戰,曹操在此戰中擊敗了強大的袁紹,為後續統一北方打下堅實基礎,我們都熟知的是,最終曹操是靠著奇襲烏巢,焚毀了袁軍的糧草,以此擊敗了強勢的袁紹。
其實就官渡之戰的過程來看,除去雙方的戰略布局之外,實際上雙方在官渡打的就是一場圍繞著後勤的戰爭,而且袁紹並不是一個庸主,可以說他這場以後勤為核心的戰爭,他指揮的很好,已經取得相對的優勢了,只是曹操一次奇襲行動,令局勢瞬間逆轉而已。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日子可是不如袁紹好,袁紹主要的敵人只有一個 ,也就是公孫瓚,在官渡之前2年,袁紹就滅了公孫瓚,而曹操可是「閒不住」啊。
從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開始,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戰前一年,曹操先後和張繡,袁術,呂布,眭固交戰,曹操集團沒有一個足夠長的休養時間,這一點是比不了袁紹的。
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已經擁有了四州之地,數十萬軍隊,實力強於曹操,同時袁紹外部環境也優於曹操,曹操集團可謂是四戰之地,要對付的不僅僅是袁紹這一個強敵。
那麼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袁紹誰更缺糧的,記載中是只有曹操,不過歷史記載中,也有談及袁紹的。
《後漢書.袁紹傳》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
《晉書.食貨志》魏武之初,九州雲擾,攻城掠地,保此懷民,軍旅之資,權時調給。於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袁術戰士取給蠃蒲。
一個是在袁紹攻滅公孫瓚後不久,準備集結兵力攻取許都,滅曹操,當時沮授建議裡提到,「倉庫無積」,也就是糧草不足,但這是在剛剛和公孫瓚大戰之後,距離官渡之戰有一段時間。
而且沮授當時這麼說,其實主要目的是勸阻袁紹集結大軍和曹操打決戰,在建議裡也提了循序漸進的南下,可見他在當時並不是反戰的,所以「倉庫無積」的說辭,不排除是他刻意嚴重的說辭。
至於《晉書》裡的記載,說袁紹軍將士都吃桑椹紅棗,這個是很正常的,歷史裡記載過,「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所以說袁軍將士以桑椹紅棗為食也不奇怪。
最主要的是,這段記載是有一個前提的,也就是「魏武之初」,曹操起兵陳留的時候,是在中平六年(189年),魏武之初,也就是190年左右那段時間,那時袁紹也還很弱小啊,所轄軍隊缺乏糧草供給也是正常的,不能因此來考慮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軍的實力。
就官渡戰爭過程來看,在戰敗前,袁紹軍也未出現過因為後勤補給問題而導致了戰局不利。
建安五年八月,當袁紹率主力抵達官渡主戰場後,建立營寨,曹操和列營和袁紹對峙,此時袁紹採取的就是大後勤,打持久戰的戰法,意圖拖垮曹操。
很多人都知道沮授在官渡之戰的建議之一,也就是緩戰法,利用袁紹集團雄厚的家底,拖垮曹操,但是袁紹沒有聽從,這也是《三國志》中的記載,說起來也有意思,在《三國志》有關官渡之戰的記載中,袁紹是各種不聽,曹操是各種聽,搞得袁紹像一個傻子似的。
可是仔細看歷史記載的話,你就會發現袁紹就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啊,口頭上不聽從沮授的建議,但是身體很誠實啊,果斷採取了緩戰的做法。
《三國志.袁紹傳》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袁紹在營中建造樓櫓,命將士登樓櫓射殺曹營的士族,雙方僵持連個多月,從八月一直到十月,這不就是緩戰嗎?緩戰不代表不戰吧?在不給曹操鑽空子機會的前提下,兩軍對峙保持一定的進攻也是必然。除此之外,袁紹也派人挖過地道,基本上就是對付公孫瓚那一套路數,但沒有成功。
要知道當時許攸曾經建議,分兵攻取曹操大後方許都,畢竟曹軍主力都在官渡前線,後方必然空虛,但是袁紹的態度很堅決,不接受此建議,如果說他是一個急於求戰的,這個好建議他會不接受嗎?
其實在官渡正面戰場上,袁紹的算盤很明顯,那就是拼後勤,打消耗戰,保持雙方對峙的態勢,曹操不是也沒辦法了嗎?袁紹就有這個底氣,那就是在自己崩潰之前,曹操肯定先崩了。
《三國志.趙儼傳》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局勢也是向著袁紹計劃的方向發展的,本來曹操軍距離大後方許都並不遠,按理說後勤補給會比袁紹容易,可是即便如此,曹軍還是陷入缺糧困境了,同時曹操地盤上出現了大量投奔袁紹的郡縣,這更加削弱了曹操的實力。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期已經準備撤軍了,是荀彧勸阻了曹操撤軍的意圖,荀彧說「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也就是劉邦項羽在滎陽、成皋對峙的時候,誰先撤軍誰就處於敗勢一樣。
的確,對於曹操來說,只要他一退,且不說可能一退軍心就散了,被袁紹一舉擊潰,就是各方對曹操虎視眈眈的勢力,他們在曹操和袁紹對峙時期能夠保持相對中立,但是一旦曹操表現出敗勢,他們會即刻對曹操發動進攻,那樣的話各方勢力就會將曹操集團直接撕碎。
這也就是袁紹的算盤,在官渡戰場上,保持對峙的局勢,利用自己在後勤方面的優勢拖垮曹操,當曹操不得不因為後勤補給問題撤軍時,就是他取勝之時,所以他並未採納許攸突襲許昌的建議,而是說要先行擒住曹操,袁紹打後勤戰的想法很明顯。
同時在官渡之戰時期,雙方也爆發了激烈的後勤襲擾戰。
《三國志.曹仁傳》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雞洛山,大破之。
《三國志.任峻傳》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
歷史記載中有多處表明,當時袁紹有派軍襲擾曹軍糧草的行動,這給予了曹操後勤補給一定的影響,畢竟袁紹打的就是後勤戰,自然是不會放過襲擾對手糧道這麼常規的戰法。
當然曹操也不能閒著,來而不往非禮也,曹軍也襲擾了袁紹的糧道,但總的來說,雙方這麼拼消耗的話,還是袁紹能挺得住。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裡。
同時袁紹為了保護糧道,令淳于瓊率萬餘兵力北上,護衛後勤補給部隊,這裡指的值得注意的是,曹軍的襲擾的確對袁紹軍造成了影響,所以這一次袁軍的後勤補給部隊,顯然是不再分散的。
也就是之前可能是,分成多支隊伍,多批次向前線運糧,可是為了保護糧道,袁紹是讓糧隊集結在一起,之後派重兵護送,這樣可以擊退曹軍小股襲擾部隊,曹操應對袁紹襲擾自己的糧道就是用的類似辦法。
戰事發展到這裡,可以說袁紹做的很好,只要繼續維持局面,曹操撤軍兵敗的時候就不遠了,但一個突發事件改變了這一切,袁紹集團重要謀臣許攸投靠了曹操。
許攸在鄴城家裡有人犯法,被審配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 二話不說直奔曹營,而他因為對袁紹軍布置很清楚,這讓曹操得到了一個極其珍貴的時效性消息,也就是袁紹的糧草輜重在烏巢。
因為淳于瓊是率軍護送後勤部隊的,夜宿在袁紹大營以北的40裡的烏巢,烏巢不是淳于瓊的最終目的地,只是其行軍途中路過的一個點,也就是說,淳于瓊的行軍路線應該是早已定好的,而許攸因為身份問題,得知了這個消息,並告訴了曹操。
袁紹在後勤部隊有重兵護衛的情況下,沒有想到會被曹操偷襲,而且曹操率軍奇襲烏巢的路上,遇上了多支袁紹軍,所以說袁紹對自己的後方足夠放心,但還是差了一步,曹操率領的輕騎部隊作戰勇猛,而淳于瓊指揮失當,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未能堅守營寨,主動出擊結果被擊敗,烏巢失守,袁紹大軍的糧草被曹操燒毀,付之一炬,加上張郃、高覽率進攻曹軍大營的重兵集團投降,袁紹因此大敗。
所以說袁紹的失敗,是在局勢大好的情況下突發的逆轉,本來袁紹以後勤戰為核心,已經將要擊敗曹操了,可戰場上就是這樣,任何一個條件都可能改變局勢,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
這也是後來曹操入主鄴城,許攸一直強調沒有自己,曹操進不了鄴城的原因,許攸是狂妄,但他說的也沒錯,如果沒有他,曹操可能就在官渡之戰中戰敗了,而袁紹用心經營許久,一朝失利,滿盤皆輸,只能說天命在曹氏,而不在袁氏。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趙儼傳》《三國志.曹仁傳》《晉書.食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