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袁紹聽從田豐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能拖垮曹操嗎?

2020-12-19 談古論金說歷史

三國時期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大亂世,在這段亂世之中,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時至今日,人們對三國的起始時間,仍然存在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是赤壁之戰後,也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時期就開始了。不過對於三國開始的時間,一直存在爭議。

根據三國演義來看,從東漢末年開始,就已經是屬於三國時期了。只不過這時候的三國還沒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董卓之亂時,出現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事情,最終的董卓被呂布殺死。董卓死後,天下仍然沒有太平,一直處於亂世之中。

東漢末年時期,出現了三大戰役,其中的官渡之戰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如何去看,三大戰役都是影響力非凡的。曹操一統北方之前,袁紹是相當強大的勢力,其次北方還有一個擁有很大勢力的諸侯,他就是公孫瓚。無論哪一個,都不可小覷。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就是現如今的河南中牟東北,也正是在這裡,曹操與袁紹開始了對決。最終的袁紹失敗,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戰鬥,曹操獲勝。官渡之戰的意義對於曹操來說,絕非小可,它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

現如今的人們聽到袁紹,大部分人都認為他是庸主。不過袁紹真的是這樣嗎?歷史上的袁紹出身名門,他是「汝南袁氏」的後代。最初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被選為盟主,由此可見袁紹絕不是庸才。袁紹身邊有很多謀士,田豐就是其中之一。

東漢末年,袁紹誅殺了宦官,在整個東漢時期,宦官都是非常危險的存在,他們這些人一直是危險著東漢皇室。袁紹誅殺宦官之後,董卓之亂就出現了。天下開始大亂,這時候的東漢已經是名存實亡了。話說回來,官渡之戰中,袁紹失敗。

那麼假如當時的袁紹聽從田豐的建議,袁紹有沒有可能勝利呢?或者說有沒有可能拖垮曹操呢?田豐是袁紹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田豐自幼天姿聰慧,東漢末年時期,田豐痛恨宦官當道、賢臣被害,於是棄官歸家。後來先是追隨了韓馥,後來追隨了袁紹。正是在袁紹這裡,田豐發揮了作用,不過最終的田豐被袁紹所殺。

在袁紹身邊,有很多謀士,可是能力最強的還屬田豐。為什麼這麼說呢?田豐曾經給了袁紹兩條有用的建議,只不過沒有被袁紹採納。第一就是劉備背叛曹操佔領徐州時,這時候的曹操親徵徐州。這時候的田豐告訴袁紹:」我們應該進攻曹操的駐地許昌,沒有了駐地的曹操,肯定會失敗。「可是袁紹選擇了拒絕。

第二個建議就是不要與曹操進行決戰,而是養精蓄銳,聯合曹操的敵人共同消滅曹操。面對這樣的建議,袁紹沒有採納。官渡之戰發生後,很顯然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失敗的時候袁紹吐血身亡。官渡之戰的大部分時間袁紹一直處於上風。

不過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戰局。這個人就是許攸,當時的許攸選擇了叛變。根據田豐的建議來看,袁紹是有機會打敗曹操的。假如按照田豐的建議進行規劃,那麼袁紹是有機會打敗曹操的,在第一條建議的時候,袁紹作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國,進攻許昌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這樣一來曹操的後方就亂了陣腳。

田豐的第二個重要建議應該是最好的也最穩的打贏曹操的辦法。在養精蓄銳的情況下,曹操肯定是佔不到優勢的。袁紹當時在北方已經統一,實力大增,完全可以按照田豐的建議,不斷的騷擾曹魏,由此曹魏的國力下降,最終袁紹一觸即發,贏得戰爭。

袁紹失敗的原因出現在許攸上,其次就是袁紹的三個兒子一直在相互爭奪權力,這讓曹操的謀士郭嘉看到了機會。袁紹死後,郭嘉利用袁紹兒子不和來進行攻擊。錯就錯在袁紹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假如聽從了,即使是得不到勝利,也不會讓曹操獲勝。

相關焦點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官渡之戰失敗,袁紹沒有聽從田豐建議,即使是聽了,袁紹也不會贏
    最大的變數是許攸從袁紹營轉移到曹操手中,許攸火燒烏巢的計劃成為官渡戰役的轉折點。戰前,袁紹的重要戰略家田豐建議不要與曹操作戰,而是採取不進攻的戰術,以達到最終拖垮曹操的戰略目的。 但袁紹沒有很好地採納和實施田豐的建議。 讓我們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
  • 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力勸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最後卻被殺害
    袁紹集團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股諸侯勢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如果袁紹能夠識得大體,冷靜用兵的話,說不定袁紹集團會在北方打敗曹操,佔據整個北方,進而南下進攻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這樣天下三分裡面就不是曹操了,而是袁紹,可惜因為在官渡之戰當中,曹操打敗了袁紹,並且一直壓的袁紹抬不起頭,喘不過氣,根本沒有時間繼續整合自己的殘餘勢力對曹操的進攻發動有效的反擊,所以經過整整七年的時間
  • 三國中,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而是養精蓄銳?
    如果袁紹聽取田豐的建議,堅守北方拖垮曹操,那麼袁紹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袁紹有三點不如曹操。第一是袁紹手下的人才質量不如曹操,第二是袁紹本人的能力不如曹操,第三是袁紹的合法性不如曹操。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如果袁紹接受田豐三年疲敵的建議,選擇伺機而動,能打敗曹操嗎?
    官渡之戰,雙方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發雙方戰爭,這就是官渡之戰,從某種意義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首先發動的,因為曹操在消滅呂布的同時,首先打擊了支持呂布的河內郡太守張揚,將其勢力擴大到黃河以北的河內郡,這使袁紹感到威脅,於是官渡之戰爆發了。
  • 官渡之戰袁紹不聽臣下建議錯失良機,曹操虛心納諫最終獲勝
    但是曹操是個非常堅強的人,在經歷這麼多失敗之後,仍然能重新振奮起來,不被失敗打垮,一次又一次的重新集結力量,再一次登上戰場。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曹操打過的一次漂亮的戰役。這次戰役確定了曹操在北方地區的絕對優勢地位,這就是官渡之戰。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但袁紹手下一個叫郭圖的謀士不同意,他說我們現在應該打官渡,官渡一吃緊,曹操就會回馬相救,烏巢之圍不就解了嗎?袁紹一心楔在官渡,郭圖的主意自然正中他下懷,於是分輕兵去救援烏巢,派重兵去攻打官渡。張郃繼續勸說,官渡是曹操的大本營,我們如果能拿下,早就拿下了,還需要等到現在嗎?還是多派人馬救烏巢吧,袁紹不再理會。可以看出袁紹這個人不能夠正確的做出決定,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 官渡之戰袁紹打後勤戰將曹操逼入困境,但一則時效性消息改變戰局
    從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開始,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戰前一年,曹操先後和張繡,袁術,呂布,眭固交戰,曹操集團沒有一個足夠長的休養時間,這一點是比不了袁紹的。很多人都知道沮授在官渡之戰的建議之一,也就是緩戰法,利用袁紹集團雄厚的家底,拖垮曹操,但是袁紹沒有聽從,這也是《三國志》中的記載,說起來也有意思,在《三國志》有關官渡之戰的記載中,袁紹是各種不聽,曹操是各種聽,搞得袁紹像一個傻子似的。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許攸勸袁紹進攻許都,袁紹不聽,如果聽了會改寫歷史?
    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出動了10萬步兵+1萬騎兵,總共11萬大軍,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軍隊數量一直是個謎,也許曹操只是想隱瞞自己的真實?真正的兵力,千萬不要讓袁紹知道。當雙方沿著黃河南北兩岸在部署數百裡的防禦時,曹操的後方發生了意外,劉備率軍奪取了徐州,曹操的側後方強行甩出了一個威脅。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主動發動的,赤壁之戰比較好理解,難理解的是官渡之戰,不是袁紹先發動的嗎?其實不是,而是曹操,是曹操在公元198年殺死呂布後,就準備攻打支持呂布的張揚,結果張揚被部下楊醜殺死,楊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準備準備製造袁紹,曹操派出史渙、曹仁率軍斬殺眭固,同時吞併了河內郡。
  •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並非是敗於曹操,而是被內部矛盾打垮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代的重要戰役。它的交戰雙方是袁紹和曹操,誰勝了誰就能夠一統中原之地,進而為爭奪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袁紹當時實力強大,被許多人看好。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以弱勝強,把袁紹打得狼狽逃竄,最後一路平推到了冀州,徹底消滅了袁紹。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 官渡之戰,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還是慘敗於曹操?
    簡單來看好像袁紹是一個人生贏家,但是在官渡之戰大敗以後的兩年便病死了,在袁紹死後兒子們自相殘殺也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當時的官渡之戰,任誰看都不認為輸的人會是袁紹。袁紹擁有精兵十萬,而曹操卻只有一萬左右的兵力,那麼擁有10:1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會輸呢?
  • 官渡之戰,上天給了袁紹六次獲勝機會,卻被一次機會的曹操打敗
    建安五年,當時中原大地的兩大霸主曹操和袁紹相持於官渡,進行了一場決定中原歸屬的戰鬥,這場戰鬥歷史上叫做「官渡之戰」。彼時的袁紹擁有幽、並、青、冀佔據河北之地,對於曹操可謂碾壓的態勢,可是這場戰鬥的結局卻以袁紹失敗而告終。
  •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開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序幕。開戰前,袁紹擁有很大的政治軍事優勢,基本佔領 北方,幅員遼闊,人才濟濟,擁軍70多萬,有一批能徵慣戰的將領和著名謀臣,而曹操地處中原地帶,多年 戰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更兼出外打仗,軍隊後勤供應不足,糧草短缺,戰勝袁紹並沒有十分的把握。
  • 曹操的得意之作,來之僥倖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第一戰,最後以實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戰勝了實力強大的袁紹一方,成為曹操的得意之作。曹操在與袁紹這場決定各大集團在全國排名榜名次的爭霸賽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並很好地利用了敵人的錯誤,終於戰而勝之。雖然當之無愧,卻也十分僥倖。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