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曹操通過3個方面展現了自己的統帥能力

2020-12-06 歷史同塵

在東漢末年的動蕩時期,全國分成幾十個割據政權,彼此混戰。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

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

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但是在戰役發生的當時,兩軍對峙或者殺得難解難分陷入困境之際,都很難認識自己身處的環境,這要求主帥在戰場上能夠把握全局,及時看出對方的弱點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戰術。

所以,作為一名軍事指揮者,如果能夠首先跳出迷局,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總覽整場戰爭,一定能夠發現令其使用奇謀的地方。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中,曹操與袁紹相持不下,「自八月初,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曹操於是給荀彧寫了一封信,商議要退守許昌。不過不久,曹操就接到荀彧的回信,他希望曹操堅守下去,斷言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曹操得書大喜,一方面令將士效力死守,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

一封簡短的書信,何以就讓進退維谷的曹操大喜呢?分析這封信的內容則不難發現,荀彧從整體上把握戰場全局,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利弊,並且給曹操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首先,官渡是通往許昌的軍事重地,而曹操面對的情況是「以至弱當至強」,如果後撤,袁紹一定會集結重兵追擊,那麼很快就會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袁紹在得到官渡之後定會長驅直入大舉攻入許昌,後果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既然己經在官渡與袁紹對峙,那就要死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荀彧在信中提到「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可以說這句話一語中的點醒了曹操,提醒了曹操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要想辦法用奇招。於是曹操才會「令將士效力死守」,等待戰機,終於等到了許攸的歸順並且導演了「烏巢劫糧」的壯舉。

由此可見,在真實的戰場形勢中,身為統帥,在意志與信念面臨著雙重考驗的時刻,還能俯瞰全局,沉著冷靜地分析戰場上的突破點,在堅持和忍耐中等待戰機是何等重要。

二、正確把握戰場形勢,出奇兵以制勝

《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整個官渡之戰中,曹操烏巢劫糧這一壯舉無疑是整場戰爭中出奇制勝的神來之筆。

在歷史上一直將官渡之戰列為以少勝多、實力懸殊的典型戰役,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戰前兩家的兵力不難發現,曹操在這場戰爭中並不完全是「以至弱當至強」,而是具有一定的實力的。

首先,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三國演義》中稱袁紹在官渡之戰時「將大軍七十萬」。而袁紹手下的大將,自顏良、文丑被殺之後,除了高覽、張部二人勉強可以戰住許褚、張遼之外,再無大將。至於謀士中,沮授、田豐不受重用,審配、許攸勾心鬥角,更兼袁紹剛度自用、不聽人言。那麼縱使袁紹此時真的有大軍七十萬,也只不過是外強中乾。

再看曹操,擁有豫、充兩州,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軍隊「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但是曹操自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回鄉裡著手建立自己的武裝起,當時就有兵五千,十數年來又不斷募兵,又有黃巾降卒三十餘萬,並先後殲滅了陶謙、張邀、張濟、呂布、袁術等軍事集團。雖然在戰爭中亦有傷亡,但是從未受到太大的打擊,所以不可能是「兵不滿萬」的狀況。至於將領,當時曹操手下有名將如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呂虔、滿寵、于禁、徐晃、夏侯淳、夏侯淵等十數人,更有骨幹謀士如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星、劉曄等。另外曹操能夠兼聽而用之,手下文武更樂於用力。

這樣看來,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的力量與袁紹相比並不會太差,不是沒有一戰的能力。那麼在官渡與袁紹的對峙中,其實曹軍唯一的弱勢之處就是以客攻主、後勤不足,所以只要打破這個最大的不平衡,就可以反被動為主動,掌握戰爭主動權。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烏巢劫糧成功後,袁軍果然軍心不穩,接下來在曹軍的進攻下「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在兩軍對峙,形勢危急之際,曹操能夠在荀彧的提醒下認真分析形勢、從整體上把握戰局,抓住有利的戰機出奇制勝。在這場戰爭中有兩個環節的安排不能忽視:一個是曹操將劫烏巢的時間定在了晚上,這樣就能出其不意,並以敵將蔣奇的名義輕易過了數處關卡,一路毫無折損的到了烏巢;另外一個是曹操能夠集中兵力攻敵要害,如在烏巢劫糧時,有敵軍前來救應,曹軍請求分軍抵抗時,曹操喝道「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結果成功攻下了烏巢,試想如果曹操選擇分軍抵抗的話,很可能在兵力分散的情況下被敵軍殲滅,更何談能夠攻下烏巢。

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全局,看到有利的戰機,並且面對複雜多變的戰場形勢能夠抓住關鍵,迅速制定應敵的策略。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軍事家,相較於孫權、備,的確是有過人之處。

三、準確料敵

當曹操烏巢劫糧時,袁紹在寨中聞烏巢有失,急忙聚眾商議退兵之策,這時郭圖諫獻上圍魏救趙之計:「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可是令袁紹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在出發前就考慮到了袁紹有可能縱兵襲擊自己的後方,於是留下了重兵把守大寨,當高覽、張郃引兵到曹寨時,被埋伏在內的三路大軍圍住掩殺,致使二人大敗。

這種準確的料敵和周密的安排,無疑表現出了一個軍事統帥的雄才大略。

官渡之戰,曹操取勝雖然有僥倖成分,但這僥倖也是曹操他自己爭取來的。是他在戰略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沉著應戰,抓住機會,通過戰術上的努力,擾亂了敵人,給自己帶來的成功機會,這也是曹操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卓越的統帥能力的體現。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01實力懸殊要知道蜀漢和東吳都屬於後方相對穩固,已經能騰出手來北伐的政權,而官渡時候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因為自己的後方都一片狼藉,叛亂不斷,甚至能把曹操老家都抄掉,你能想像蜀漢成都丟了,東吳建鄴武昌丟了那種亂象麼?曹操當時就是這麼亂。所以袁紹急什麼呢?等著就是。
  •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大勢所趨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戰,袁紹率領的軍隊約10萬人和曹操率領的軍隊約2萬人,官渡之戰開始了。 第一次發動戰爭時,袁紹的軍隊以失敗告終,但袁紹的兵力依然佔有很大優勢,因此出現了雙方誰也攻不下、誰也不輸的強迫局面。
  • 曹操的得意之作,來之僥倖的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第一戰,最後以實力弱小的曹操一方,戰勝了實力強大的袁紹一方,成為曹操的得意之作。曹操在與袁紹這場決定各大集團在全國排名榜名次的爭霸賽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並很好地利用了敵人的錯誤,終於戰而勝之。雖然當之無愧,卻也十分僥倖。
  • 官渡之戰前一個細節看出曹操識人和識勢的能力!
    了解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的基礎,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不只成了名義上的漢相,也成了天下間最強大的諸侯。不過在此戰之前,袁紹正穩居在富饒的河北,匈奴、烏桓等部也早已臣服,曹操不但糧草短缺,地勢上也處在一個四戰之地,四面八方隨時可能會受到攻擊。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新三國]官渡之戰觀劇:戰爭精彩 情節人物粗糙
    「官渡之戰」全程詳解《三國》用了較大的篇幅來展現這場重大戰役,與舊版相比簡略了很多圍繞官渡之戰出現的謀略、人事以及一些時局性的變化,把重點放在了軍事場面上。但是實際上的官渡之戰是一場長期的對峙,雙方兩營對壘數月,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而非像《三國》這樣幾乎是一戰定輸贏的。而且把圍繞官渡之戰前前後後的各類事件都隱去了很多,實際上沒有從全局上展現出這場戰役的面貌,只是在場面的血腥激烈程度上有了極大的突破。
  •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是什麼?
    了解郭嘉,或者看過郭嘉傳記的人大概都認為郭嘉對官渡之戰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前給曹操提出的「十勝袁紹論」,更是有預見性地判斷出袁紹必敗的結果。從這個論斷可以表明郭嘉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早年郭嘉就投靠袁紹,發現袁紹能力不足,優柔寡斷,於是離開袁紹,後來投靠了曹操。給曹操來了一場曹魏版的「隆中對」,建議曹操,先滅呂布,再攻袁紹,然後一統北方。郭嘉也因此深得曹操信任,曹操表示 「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官渡之戰曹操能依賴的或許只有兗州,張繡的投降緩解了曹操的壓力
    當時曹操擁有的大本營兗州,豫州,徐州以及青州的一部分,還要就是表面上歸順於曹操的關中各部,看到這裡就知道了,曹操能夠打贏官渡之戰,別說什麼戰略戰術了,就是天命所歸,沒有其他的理由,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能夠真正依賴的或許只有兗州這一州而已,其他各地能夠給予曹操的支持有限。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很多人讀《三國演義》會下意識地將文章內容冠以三國時期的標籤,而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重要的權力爭奪戰,也就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三國時期的戰役。
  •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時間:2020-05-22 17:38   來源:鯨鯨說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歸屬的決定性戰役。
  • 官渡之戰:曹操霸業的開始,三國的演變和轉化
    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看成是三國時期影響力非常巨大的幾場戰爭之一,官渡之戰結束了之後,基本上也就確定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巨無霸的諸侯到底誰勝誰負,中國的北方到底是由袁紹統一還是由曹操統一,而一旦誰能夠統治北方,那麼他基本上可以說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可以和另外的其他兩大勢力進行爭鋒,並且絕對是要強於其他勢力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
  • 揭秘真實的官渡之戰:曹操的兵力竟然不足萬人?
    5、有記載說長安的鐘繇在官渡之戰前送來戰馬2千餘匹,但是《武帝紀》裡卻說曹操只有600騎兵,那麼鍾繇送的戰馬哪裡去了?所以,這是有人想故意把曹操的兵力說少一些,以顯示其作戰能力水平高,以少勝多。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原來袁紹並不是在官渡之戰一敗塗地,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敗給了曹操
    說起曹操和袁紹,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官渡之戰。在此,小編先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袁紹相持官渡,當時曹操人少,糧草也不夠,最終卻贏得了勝利。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是許攸前來投靠曹操,告訴曹操袁紹的『小秘密』,曹操得以奇襲烏巢,贏的戰爭的勝利。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2、戰爭雙方都是沿著江水對戰,官渡之戰是雙方隔著黃河,赤壁之戰是雙方隔著長江。 3、都是爭奪地方霸權的戰爭,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整個北方八州控制權的戰爭,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權、劉備爭奪南方控制權的戰爭。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為何曹操,能以少勝多贏得官渡之戰,卻在兵強馬壯時輸了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們都很熟悉,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果卻是一勝一敗。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實力是不佔優的,但卻獲勝了;而在赤壁之戰時,實力是明顯佔優的,反而大敗而歸。這兩次戰爭,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曹操為什麼要除掉官渡之戰取勝的關鍵人物許攸?
    曹操殺許攸,是因為許攸的品質不好,過於傲慢,犯了曹操的忌。許攸原是袁紹的一個謀士,因貪財得不到滿足,故而渡海投奔曹操,出賣了袁紹的機密,即烏巢屯糧的情況,使曹操火燒烏巢,反敗為勝,擊敗袁紹。在官渡之戰的勝負中,許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