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動蕩時期,全國分成幾十個割據政權,彼此混戰。這其中,官渡之戰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戰役之一,它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官渡之戰直接改變了袁曹兩家軍事實力的對比,使曹操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勢力,助長了曹操的氣焰。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勝利,與他的非凡的統帥能力分不開,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看出:
一、從整體上把握戰局,分析利弊。
當我們今天在研究前代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出某一次戰役中,戰敗或者戰勝的主要原因來。但是在戰役發生的當時,兩軍對峙或者殺得難解難分陷入困境之際,都很難認識自己身處的環境,這要求主帥在戰場上能夠把握全局,及時看出對方的弱點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戰術。
所以,作為一名軍事指揮者,如果能夠首先跳出迷局,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總覽整場戰爭,一定能夠發現令其使用奇謀的地方。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中,曹操與袁紹相持不下,「自八月初,至九月終,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曹操於是給荀彧寫了一封信,商議要退守許昌。不過不久,曹操就接到荀彧的回信,他希望曹操堅守下去,斷言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曹操得書大喜,一方面令將士效力死守,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
一封簡短的書信,何以就讓進退維谷的曹操大喜呢?分析這封信的內容則不難發現,荀彧從整體上把握戰場全局,分析了這場戰爭的利弊,並且給曹操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首先,官渡是通往許昌的軍事重地,而曹操面對的情況是「以至弱當至強」,如果後撤,袁紹一定會集結重兵追擊,那麼很快就會造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袁紹在得到官渡之後定會長驅直入大舉攻入許昌,後果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既然己經在官渡與袁紹對峙,那就要死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荀彧在信中提到「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可以說這句話一語中的點醒了曹操,提醒了曹操在曠日持久的對峙中要想辦法用奇招。於是曹操才會「令將士效力死守」,等待戰機,終於等到了許攸的歸順並且導演了「烏巢劫糧」的壯舉。
由此可見,在真實的戰場形勢中,身為統帥,在意志與信念面臨著雙重考驗的時刻,還能俯瞰全局,沉著冷靜地分析戰場上的突破點,在堅持和忍耐中等待戰機是何等重要。
二、正確把握戰場形勢,出奇兵以制勝
《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整個官渡之戰中,曹操烏巢劫糧這一壯舉無疑是整場戰爭中出奇制勝的神來之筆。
在歷史上一直將官渡之戰列為以少勝多、實力懸殊的典型戰役,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戰前兩家的兵力不難發現,曹操在這場戰爭中並不完全是「以至弱當至強」,而是具有一定的實力的。
首先,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三國演義》中稱袁紹在官渡之戰時「將大軍七十萬」。而袁紹手下的大將,自顏良、文丑被殺之後,除了高覽、張部二人勉強可以戰住許褚、張遼之外,再無大將。至於謀士中,沮授、田豐不受重用,審配、許攸勾心鬥角,更兼袁紹剛度自用、不聽人言。那麼縱使袁紹此時真的有大軍七十萬,也只不過是外強中乾。
再看曹操,擁有豫、充兩州,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軍隊「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但是曹操自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回鄉裡著手建立自己的武裝起,當時就有兵五千,十數年來又不斷募兵,又有黃巾降卒三十餘萬,並先後殲滅了陶謙、張邀、張濟、呂布、袁術等軍事集團。雖然在戰爭中亦有傷亡,但是從未受到太大的打擊,所以不可能是「兵不滿萬」的狀況。至於將領,當時曹操手下有名將如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呂虔、滿寵、于禁、徐晃、夏侯淳、夏侯淵等十數人,更有骨幹謀士如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星、劉曄等。另外曹操能夠兼聽而用之,手下文武更樂於用力。
這樣看來,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的力量與袁紹相比並不會太差,不是沒有一戰的能力。那麼在官渡與袁紹的對峙中,其實曹軍唯一的弱勢之處就是以客攻主、後勤不足,所以只要打破這個最大的不平衡,就可以反被動為主動,掌握戰爭主動權。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烏巢劫糧成功後,袁軍果然軍心不穩,接下來在曹軍的進攻下「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在兩軍對峙,形勢危急之際,曹操能夠在荀彧的提醒下認真分析形勢、從整體上把握戰局,抓住有利的戰機出奇制勝。在這場戰爭中有兩個環節的安排不能忽視:一個是曹操將劫烏巢的時間定在了晚上,這樣就能出其不意,並以敵將蔣奇的名義輕易過了數處關卡,一路毫無折損的到了烏巢;另外一個是曹操能夠集中兵力攻敵要害,如在烏巢劫糧時,有敵軍前來救應,曹軍請求分軍抵抗時,曹操喝道「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結果成功攻下了烏巢,試想如果曹操選擇分軍抵抗的話,很可能在兵力分散的情況下被敵軍殲滅,更何談能夠攻下烏巢。
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全局,看到有利的戰機,並且面對複雜多變的戰場形勢能夠抓住關鍵,迅速制定應敵的策略。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軍事家,相較於孫權、備,的確是有過人之處。
三、準確料敵
當曹操烏巢劫糧時,袁紹在寨中聞烏巢有失,急忙聚眾商議退兵之策,這時郭圖諫獻上圍魏救趙之計:「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可是令袁紹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在出發前就考慮到了袁紹有可能縱兵襲擊自己的後方,於是留下了重兵把守大寨,當高覽、張郃引兵到曹寨時,被埋伏在內的三路大軍圍住掩殺,致使二人大敗。
這種準確的料敵和周密的安排,無疑表現出了一個軍事統帥的雄才大略。
官渡之戰,曹操取勝雖然有僥倖成分,但這僥倖也是曹操他自己爭取來的。是他在戰略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沉著應戰,抓住機會,通過戰術上的努力,擾亂了敵人,給自己帶來的成功機會,這也是曹操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卓越的統帥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