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2020-12-19 夜讀史書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官渡之戰」以袁紹兵敗告終,自此曹操和袁紹的實力對比由北強南弱轉變為南強北弱。然而要在此時說袁紹陣營已經徹底沒戲那還為時尚早。

曹操無疑是非常精通軍事謀略的人,所以在「官渡之戰」取得大勝後,他立即下令展開追擊,並趁勢佔領了冀州部分郡縣。不過,曹操對河北展開的軍事行動至此也就告一段落了。為什麼不繼續追擊呢?顯然是憑當時的實力還無法做到。

另一方面,袁紹在返回河北並穩住陣腳後,很快就將那些被曹操所吞併的郡縣一一收復回去了。由此可見,袁紹雖然遭遇了「官渡之戰」的慘敗,但也沒到完全無法自保的地步。

曹操無法迅速統一北方,所以就將下一步的戰略重心放在對南方的徵服上。這對袁紹來說顯然是天大的利好,畢竟他雄踞河北四州,只要假以時日,再度復興強大也並非什麼難事。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公元202年5月,袁紹病逝,此時離「官渡之戰」結束還不到兩年時間。

袁紹去世後,他的第三子袁尚被眾人擁立為繼承人,但身為長子的袁譚對此極為不滿。結果在曹操大軍再度壓境的情況下,袁氏兄弟自己先鬧起了矛盾。

公元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於是派人向曹操求援,這無疑是引狼入室之舉。曹操在得到這個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後自然不可能拒絕,於是曹軍再次進軍河北。

袁氏陣營中經過幾番內耗後,實力已大不如前,而袁譚(公元205年復叛曹操被殺)投靠曹操這邊又使袁氏陣營雪上加霜。即便如此,曹操還是花了兩年時間才掃清了袁氏家族在河北的勢力。

袁尚被打敗後與他的二哥袁熙帶著殘部投奔烏丸,曹操怕袁氏家族在河北深耕多年,如果不斬盡殺絕的話恐有捲土重來的風險,於是率領大軍遠徵烏丸,並最終將其平定。袁熙、袁尚在窮途末路之際逃往遼東投奔公孫康,結果卻被公孫康所殺。

從公元199年曹袁交兵到公元207年袁熙、袁尚被殺,曹操統一北方前後共計花了八年時間,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麼輕而易舉。所以「官渡之戰」後,袁紹陣營其實還有很強的實力,如果不是袁紹早死以及他的幾個兒子不斷內耗,曹操能否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還真的是個未知數。

「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袁紹陣營真正的敗落並非「官渡之戰」,而是兄弟之爭,禍起蕭牆。

有許多人覺得歷史就像故事,閒來無事看看可以,但沒什麼真實用途,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歷史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每一段歷史事件不僅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也能讓我們了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的興衰成敗。歷史雖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許多類似的情況卻往往還會在大家身邊不斷重現。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為鑑」其實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受益無窮。

當然,很多人想好好學習歷史,但卻苦於看不懂晦澀難懂的古文,這個問題現在終於得到了解決。今天我們向各位推薦的這套《三國志》採用了原文和白話文對照,全注全譯的內容呈現方式,每個普通讀者都可以通過此書輕鬆讀懂三國這段極為精彩的歷史。

這套《三國志》經過全國百名大學教授進行重新整理,在保證內容完整權威的基礎上,又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原文比對通讀,力爭從內容到版本上都做到精準無誤。此外,本書紙張質量上乘,包裝精美,是非常值得珍藏的國學精品。

《三國志》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以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職場、經商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啟發。超越身邊的人還是被身邊的人超越,也許就取決於大家對待業餘時間的態度。本書全套六本,原價680元,現在活動價格98元,點下面的橫條參團購買還可以領25元紅包抵扣券,到手價只要73元包郵。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之後將近十年,曹操統一北方,為什麼劉備卻毫無作為
    其後劉備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又奪回了徐州的地盤,聯合北方的袁紹一起對抗曹操,曹操得知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前去投奔袁紹,關羽也是此時被曹操所擒,這個時候的北方就是曹操和袁紹兩股勢力。當然袁紹的實力比曹操的強,雙方爆發了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潰袁軍主力,袁紹不久也憂鬱而死,官渡之戰後,劉備看出袁紹已經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前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劉表劃了一塊地盤給劉備,就是新野。這個地方位於曹操和劉表的中間,劉備也過得小心翼翼,只能依附劉表,要是曹操來攻打,還能讓劉表幫忙,劉表曾讓劉備北上打敗夏侯惇。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三分,曹操無法一舉統一的局勢,夷陵之戰更是燒光來看蜀漢的有生力量讓劉備病死白帝城。至於官渡之戰,很多人都認為它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其實不然,官渡之戰卻是讓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變得輕鬆了,但是還沒有到完全奠定基礎那麼輕易。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並且官渡之戰也沒有書上說的那樣曹操對官渡之戰勝券在握,而是僥倖勝利!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摘要]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袁紹在眾多割據政權中堪稱一個巨無霸,一度是東漢末年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和對手。人們一提到官渡之戰,往往就會想到曹操用兵如神,以少勝多,決定性的戰勝袁紹,然後乘勝追擊,將袁紹徹底消滅,快速統一了北方,實際上,掀開真實歷史的大幕,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北方,雙方實力懸殊,為何曹操能大獲全勝?
    除去後軍以及運輸部隊沒有參戰。實際參戰兵力10.5約萬人。袁軍兵力超曹軍3倍。值得一提的是袁紹軍乃北方軍隊之精銳,論戰鬥力應強於曹軍的。三、戰爭部署及戰爭過程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曹操則選擇集中兵力據守要塞,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
  • 官渡之戰:曹操霸業的開始,三國的演變和轉化
    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看成是三國時期影響力非常巨大的幾場戰爭之一,官渡之戰結束了之後,基本上也就確定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巨無霸的諸侯到底誰勝誰負,中國的北方到底是由袁紹統一還是由曹操統一,而一旦誰能夠統治北方,那麼他基本上可以說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可以和另外的其他兩大勢力進行爭鋒,並且絕對是要強於其他勢力
  • 官渡之戰,三國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曹操從此成為北方勢力龍頭
    背景官渡之戰,其實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赤壁和淝水之戰)。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公元196年(建安元年),當時的曹操已經成功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同時,他也利用逢迎天子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也同時是強弱懸殊不下赤壁的一場戰役。了呂布、袁術等人,奪得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的豫州、司隸。不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腹背受敵的:首先北方有袁紹,東南方有孫策,南方有劉表、張繡,甚至東方歸順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的,加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又易攻難守,形勢完全不利曹操。
  • 官渡之戰後,一代梟雄曹操,靠這四個原因統一北方
    說到三國時魏國國君曹操,可能大家腦海中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奸雄」一詞,再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可這都只是一些片面的認識!歷史上的曹操其實是個能文能武,雄韜偉略的人,可以堪稱一代豪傑。用當時以知人著稱的許劭的話來說,曹操就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曹操的豪賭!解讀《徵戰三國》官渡之戰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也是大型國戰策略手遊《徵戰三國》的重要角色。這位「奸雄」足智多謀又殘忍惡毒,曾經憑著一腔熱血刺殺董卓,後來靠著兵法謀略一統北方,他的人生裡有太多傳奇色彩,太多精彩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曹操是怎麼打贏他人生中最總要的一戰——官渡之戰!
  • 「官渡之戰」以後,許褚為什麼殺死許攸
    曹操以不足2萬的兵力對戰袁紹10餘萬的兵力,最後曹操卻反敗為勝,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官渡之戰之所以會勝利,這裡面有幾個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們分別是荀彧,許攸,劉曄,是這三個人幫曹操扭轉了局面,我們現在重點要說的是這三個人中的其中一個,許攸。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要知道河內郡在黃河以北,曹操的傳統勢力在黃河以南,曹操第一次把勢力伸到了黃河以北,導致盤踞在黃河以北袁紹勢力的不滿,所以袁紹在統一河北四州後,立即就發動了針對曹操的戰爭,但若論官渡之戰引發的原因,那還是曹操挑起來的,是他先進攻並佔據了黃河以北的河內郡。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在歷史上戰爭爆發的時候一般都處於動蕩的時期,戰爭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端,但是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古代戰爭能促進統一。官渡之戰發生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東漢末年的時期,那時各地有很多的割據勢力,天下不統一。這些割據勢力互相爭權奪利,進行著長期的戰爭,所以那時候中國各地的局勢十分動蕩。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曹操的許多大臣都覺得袁紹之軍過於強大,無法匹敵。曹操卻以為袁紹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根據敵我實力差異,選擇集中兵力,扼守要隘,後發制人。官渡之戰歷時一年有餘,最終曹軍大勝,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攻克十萬袁軍,殲滅和坑殺袁軍八萬人。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
  •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大勢所趨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戰,袁紹率領的軍隊約10萬人和曹操率領的軍隊約2萬人,官渡之戰開始了。 第一次發動戰爭時,袁紹的軍隊以失敗告終,但袁紹的兵力依然佔有很大優勢,因此出現了雙方誰也攻不下、誰也不輸的強迫局面。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很多人讀《三國演義》會下意識地將文章內容冠以三國時期的標籤,而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最重要的權力爭奪戰,也就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三國時期的戰役。
  • 為何曹操,能以少勝多贏得官渡之戰,卻在兵強馬壯時輸了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們都很熟悉,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果卻是一勝一敗。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實力是不佔優的,但卻獲勝了;而在赤壁之戰時,實力是明顯佔優的,反而大敗而歸。這兩次戰爭,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曹操為什麼能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原來是這些原因
    曹操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將才,鬼才,奸雄,(或者還有其他說法),而曹操確實配。在東漢末期的軍閥戰爭中,曹操是勝利者。他擊敗了袁紹,元蜀、陳公、張煒、陶謙、魯布這些分裂勢力,雖然這些力量的力量比曹操強大得多。但是,曹操可以贏得勝利,而最具代表性的戰爭就是官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