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北方,雙方實力懸殊,為何曹操能大獲全勝?

2020-12-19 偉哥講歷史

一、戰爭背景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全國各地的州郡官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紛紛自立門戶,劃分勢力範圍,形成了多方割據的情形。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徵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

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兵強馬壯,帳下謀士大將眾多,。曹操雖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處於四面受敵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如此形勢之下袁紹可謂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二、雙方兵力對比

據史書記載,曹軍整個戰局中實際參戰兵力約為3.3萬人,第一階段參戰的的兵力為1.9萬。戰爭中後期曹仁軍5千人、曹洪軍4千人、張繡軍5千人先後加入戰局。袁紹軍幾乎是全軍參加了戰役。除去後軍以及運輸部隊沒有參戰。實際參戰兵力10.5約萬人。袁軍兵力超曹軍3倍。值得一提的是袁紹軍乃北方軍隊之精銳,論戰鬥力應強於曹軍的。

三、戰爭部署及戰爭過程

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曹操則選擇集中兵力據守要塞,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為雙方必爭之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戰爭前期,袁紹借奉衣帶詔討伐曹操之名興兵南下,袁、曹兩家公開宣戰。在曹操部署與袁紹作戰時,參與衣帶詔的劉備也起兵反曹,為避免受敵腹背受敵,曹操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時,在曹、劉交之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沒有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敗顏良。

袁軍雖在白馬之戰失利,但是兵力仍遠勝曹軍,真正決定整場戰爭的勝負的關鍵之戰是曹軍奇襲烏巢,燒了袁軍的糧草。十月,袁紹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夜宿於烏巢。恰在這時,曹操在謀士許攸,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

經此一戰,曹操實力大增,北方已經沒有能夠與曹操抗衡的實力,之後曹操實力不斷壯大並逐步統一了北方。

四、曹操取得勝利的原因

袁紹之所以敗,曹操之所以勝皆在於用人。袁紹空有大志,麾下能人大將要遠多於曹操,可是先有拒絕謀士田豐援劉攻曹之計,後有未採納許攸聲東擊西攻許都贏回天子之計,導致許攸叛袁投曹,獻奇襲烏巢之計。此可謂此戰勝敗之關鍵。反觀曹操確實有實人用人之能,能夠採納反叛之人之計策,這是何等的氣魄。曹操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英雄人物。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失敗的袁紹和曹操犯了相同的錯誤!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代兩場非常重要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中原,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赤壁之敗和袁紹官渡之敗,會發現很多驚人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當時袁紹民戶百萬,帶甲十萬,整體實力強於曹操。具體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來說,袁紹有步卒10萬,騎兵1萬,而曹操據史書記載是「兵不滿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曹操的兵力肯定少於袁紹。最終曹操頑強的和袁紹對峙超過半年時間,最終通過親率精兵火燒烏巢,導致袁軍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 官渡之戰,三國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曹操從此成為北方勢力龍頭
    同時,他也利用逢迎天子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也同時是強弱懸殊不下赤壁的一場戰役。了呂布、袁術等人,奪得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的豫州、司隸。不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腹背受敵的:首先北方有袁紹,東南方有孫策,南方有劉表、張繡,甚至東方歸順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的,加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又易攻難守,形勢完全不利曹操。
  • 官渡之戰後,一代梟雄曹操,靠這四個原因統一北方
    說到三國時魏國國君曹操,可能大家腦海中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奸雄」一詞,再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可這都只是一些片面的認識!歷史上的曹操其實是個能文能武,雄韜偉略的人,可以堪稱一代豪傑。用當時以知人著稱的許劭的話來說,曹操就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 官渡之戰之後將近十年,曹操統一北方,為什麼劉備卻毫無作為
    其後劉備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又奪回了徐州的地盤,聯合北方的袁紹一起對抗曹操,曹操得知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前去投奔袁紹,關羽也是此時被曹操所擒,這個時候的北方就是曹操和袁紹兩股勢力。當然袁紹的實力比曹操的強,雙方爆發了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潰袁軍主力,袁紹不久也憂鬱而死,官渡之戰後,劉備看出袁紹已經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前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劉表劃了一塊地盤給劉備,就是新野。這個地方位於曹操和劉表的中間,劉備也過得小心翼翼,只能依附劉表,要是曹操來攻打,還能讓劉表幫忙,劉表曾讓劉備北上打敗夏侯惇。
  • 歷史上的官渡之戰,怎麼做到以少勝多?曹操如何能大獲全勝?
    導語:公元200年袁紹見劉備帶來的衣帶詔,發出討賊檄文,攻打曹操。雙方在白馬,官渡一帶展開一系列的戰事,最終曹操親率大軍攻破烏巢袁紹的守糧大軍。高覽張頜兩人遂投曹操,袁紹自領八百精騎逃亡,曹操追擊一日一夜至延津,繳獲無數而還。戰後更是屠殺降兵八萬。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文丨看乎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說起三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大家一定都能想起,無論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還是官渡之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役,而這三場戰役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袁紹那麼強大,為何官渡之戰後便消亡了?只因曹操太心狠手辣
    一講到三國,我們總會想起「曹操」這個名字。曹操殺伐果決,其「亂世梟雄」之名為眾人熟知。但其實在曹操起勢之前,北方最強大的其實是總會為人所忽略的袁紹。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東漢末期,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奠定了其統一北方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官渡之戰還並未完全令曹操獲得戰局主動,而是在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袁尚袁譚兩人於北方爭權,大大消耗了袁氏集團的實力,這才讓曹操有機會攻入鄴城,徹底掃平袁氏集團的。
  • 官渡之戰雙方智謀PK,袁紹若換成阿鬥曹操可能就輸了
    在三國世界裡,若要問哪一場戰爭雙方實力最懸殊,答案可能就是曹操PK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時雙方兵力是7比70,曹操才7萬人,但袁紹有70萬大軍,可是結果卻是曹操贏了,袁紹輸了。所以說官渡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場戰爭,後人在評論官渡之戰時都說是曹操智商高,袁紹智商低,這個倒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當時雙方陣營裡的謀士水平是旗鼓相當的,如果把袁紹換成是阿鬥的話,那麼這場戰爭曹操輸定了。
  •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大勢所趨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戰,袁紹率領的軍隊約10萬人和曹操率領的軍隊約2萬人,官渡之戰開始了。 第一次發動戰爭時,袁紹的軍隊以失敗告終,但袁紹的兵力依然佔有很大優勢,因此出現了雙方誰也攻不下、誰也不輸的強迫局面。
  • 後官渡之戰:袁紹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曹操為何仍舊過不了黃河?
    一直以來,我們對官渡之戰的結果都有點誤會。事實上,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曹操來說,僅僅意味著守住了地盤,不用擔心被袁紹吞掉;而對於失敗方袁紹來說,僅僅是退回了河北,暫時失去了滅亡曹操的機會而已。而這種結果,距離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還差的遠。
  • 實力雄厚的袁紹,為何在官渡之戰後,就沒撐多久了?
    在東漢各個軍閥中,袁紹的實力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在經歷了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為什麼卻沒能撐多久呢?雖然一提起官渡之戰,很多人就會說這是一場歷史上又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不過,事實上,官渡之戰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乎其神,同樣曹操在這場戰役中也沒有多麼的用兵如神。
  • 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導讀: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役。它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其中之一,經過這次戰爭之後,曹操集團的實力迅速增強,在歷史上更是影響深遠。官渡之戰的對峙雙方是曹操軍和袁紹軍,它前後總共經過了從公元199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十月,這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對峙,袁紹軍隊約十萬人,而曹操的軍隊只有八千人左右。雙方力量懸殊,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留給後世以深刻的思考。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2、戰爭雙方都是沿著江水對戰,官渡之戰是雙方隔著黃河,赤壁之戰是雙方隔著長江。 3、都是爭奪地方霸權的戰爭,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整個北方八州控制權的戰爭,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權、劉備爭奪南方控制權的戰爭。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摘要]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袁紹在眾多割據政權中堪稱一個巨無霸,一度是東漢末年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和對手。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勁敵公孫瓚,據青、冀、幽、並四州,盡有河北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圖片來源於網絡但是曹操真的以一個官渡之戰而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嗎?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曹操霸業的開始,三國的演變和轉化
    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看成是三國時期影響力非常巨大的幾場戰爭之一,官渡之戰結束了之後,基本上也就確定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巨無霸的諸侯到底誰勝誰負,中國的北方到底是由袁紹統一還是由曹操統一,而一旦誰能夠統治北方,那麼他基本上可以說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可以和另外的其他兩大勢力進行爭鋒,並且絕對是要強於其他勢力
  •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時間:2020-05-22 17:38   來源:鯨鯨說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歸屬的決定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