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背景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全國各地的州郡官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紛紛自立門戶,劃分勢力範圍,形成了多方割據的情形。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徵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
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兵強馬壯,帳下謀士大將眾多,。曹操雖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處於四面受敵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如此形勢之下袁紹可謂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二、雙方兵力對比
據史書記載,曹軍整個戰局中實際參戰兵力約為3.3萬人,第一階段參戰的的兵力為1.9萬。戰爭中後期曹仁軍5千人、曹洪軍4千人、張繡軍5千人先後加入戰局。袁紹軍幾乎是全軍參加了戰役。除去後軍以及運輸部隊沒有參戰。實際參戰兵力10.5約萬人。袁軍兵力超曹軍3倍。值得一提的是袁紹軍乃北方軍隊之精銳,論戰鬥力應強於曹軍的。
三、戰爭部署及戰爭過程
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曹操則選擇集中兵力據守要塞,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為雙方必爭之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戰爭前期,袁紹借奉衣帶詔討伐曹操之名興兵南下,袁、曹兩家公開宣戰。在曹操部署與袁紹作戰時,參與衣帶詔的劉備也起兵反曹,為避免受敵腹背受敵,曹操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時,在曹、劉交之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沒有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敗顏良。
袁軍雖在白馬之戰失利,但是兵力仍遠勝曹軍,真正決定整場戰爭的勝負的關鍵之戰是曹軍奇襲烏巢,燒了袁軍的糧草。十月,袁紹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夜宿於烏巢。恰在這時,曹操在謀士許攸,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
經此一戰,曹操實力大增,北方已經沒有能夠與曹操抗衡的實力,之後曹操實力不斷壯大並逐步統一了北方。
四、曹操取得勝利的原因
袁紹之所以敗,曹操之所以勝皆在於用人。袁紹空有大志,麾下能人大將要遠多於曹操,可是先有拒絕謀士田豐援劉攻曹之計,後有未採納許攸聲東擊西攻許都贏回天子之計,導致許攸叛袁投曹,獻奇襲烏巢之計。此可謂此戰勝敗之關鍵。反觀曹操確實有實人用人之能,能夠採納反叛之人之計策,這是何等的氣魄。曹操確實可以稱得上是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