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之後將近十年,曹操統一北方,為什麼劉備卻毫無作為

2020-12-19 戰國霸王

劉備在陶謙死後,繼承了陶謙的地盤,成為群雄之一,無奈徐州的地盤還沒弄熱,就被呂布搶去了,劉備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讓劉備做豫州牧,帶人幫劉備報仇,攻下了徐州處死了呂布,衣帶詔事發,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與朱靈一起攻擊袁術。

其後劉備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又奪回了徐州的地盤,聯合北方的袁紹一起對抗曹操,曹操得知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戰敗前去投奔袁紹,關羽也是此時被曹操所擒,這個時候的北方就是曹操和袁紹兩股勢力。

當然袁紹的實力比曹操的強,雙方爆發了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潰袁軍主力,袁紹不久也憂鬱而死,官渡之戰後,劉備看出袁紹已經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前去投奔荊州的劉表,劉表劃了一塊地盤給劉備,就是新野。

這個地方位於曹操和劉表的中間,劉備也過得小心翼翼,只能依附劉表,要是曹操來攻打,還能讓劉表幫忙,劉表曾讓劉備北上打敗夏侯惇。

劉備到新野後,曹操想要滅掉劉備也是不難的,但是劉備有劉表這個幫手,曹操就轉而消滅北方袁氏的殘餘勢力,還有攻打北方的烏桓,在曹操攻打烏桓時,劉備曾跟劉表提出偷襲許都,劉表沒有同意。

這段時間,劉備就在新野等待機會,畢竟單獨打曹操他又打不過,劉表在荊州的根基很深,他也打不過,直到曹操統一了北方,曹操讓夏侯惇、于禁進攻劉備,剛好這時劉表去世,劉表病重時,把荊州託付給劉備,曹操也集合大軍南下攻打荊州。

劉備自知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聯合江東的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的大軍,劉備也迎來了事業的發展期,得到了荊州這個地盤,有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官渡之戰的幾年裡,劉備卻毫無作為度過?
    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那就是官渡之戰的持續時間,以及劉備的所作所為。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五六月間,袁術兵敗,意圖投奔袁紹,劉備終於爭取到率軍離開許昌的機會,前往攔截袁術,六月,袁術病死,劉備屯兵徐州,此時,袁紹正式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意圖拿下許昌,官渡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三分,曹操無法一舉統一的局勢,夷陵之戰更是燒光來看蜀漢的有生力量讓劉備病死白帝城。至於官渡之戰,很多人都認為它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其實不然,官渡之戰卻是讓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變得輕鬆了,但是還沒有到完全奠定基礎那麼輕易。
  •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什麼沒有馬上統一北方?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就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袁紹陣營迅速土崩瓦解,很快就被曹操所殲滅。《三國演義》中所展示的情節也大體如此。然而,在真實歷史上,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也不是
    拋去名著從歷史角度來講,三國時期是曹魏去世之後,曹丕篡漢也就是220年開始的,直至吳國滅亡結束,時間節點為280年。而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曹操既然不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官渡之戰也不是。三國鼎立確實可以作為標誌性歷史行為,但以三國演義來看歷史則不大妥當,名著畢竟是小說,文學色彩和主觀意願難以避免。
  • 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在幹嘛,為何不趁曹操與袁紹交戰搶佔地盤呢
    官渡之戰的前線是在黃河兩岸及其附近地區,原本袁紹與曹操的分界線大概就是黃河,官渡之戰初期,雖然袁紹的大將顏良和文丑都被曹操所殺,但是袁紹仍然在實力上佔據了上風,所以袁紹開始穩打穩紮,步步緊逼,一直逼到了黃河以南的官渡,而曹操則是節節後退,直到退到官渡就不再退了。
  • 官渡之戰後曹操統一北方,雙方實力懸殊,為何曹操能大獲全勝?
    曹操雖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處於四面受敵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如此形勢之下袁紹可謂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袁紹軍乃北方軍隊之精銳,論戰鬥力應強於曹軍的。三、戰爭部署及戰爭過程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曹操則選擇集中兵力據守要塞,官渡地處鴻溝上遊,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為雙方必爭之地。
  • 郭嘉跟隨曹操11年,官渡之戰先打劉備,再攻袁紹,並料定孫策遇刺
    跟隨曹操的11年中,他出謀劃策,忠心事主,仁義明禮,協助曹操多次取得勝利一統北方,但是38歲的他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最痛心的莫過於曹操,無論是出於君臣之情,還是出於統一事業,對曹操來說都是一大損失。曹操的第一謀士郭嘉,是曹魏集團裡一個無人可以替代的重要角色,在智囊團中是處於核心地位的人。
  •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他又相繼消滅袁術、呂布,勢力範圍得以擴大。
  • 官渡之戰:曹操霸業的開始,三國的演變和轉化
    官渡之戰絕對可以看成是三國時期影響力非常巨大的幾場戰爭之一,官渡之戰結束了之後,基本上也就確定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巨無霸的諸侯到底誰勝誰負,中國的北方到底是由袁紹統一還是由曹操統一,而一旦誰能夠統治北方,那麼他基本上可以說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可以和另外的其他兩大勢力進行爭鋒,並且絕對是要強於其他勢力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官渡之戰,三國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曹操從此成為北方勢力龍頭
    背景官渡之戰,其實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赤壁和淝水之戰)。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公元196年(建安元年),當時的曹操已經成功迎接漢獻帝,並遷都許昌。同時,他也利用逢迎天子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三國影響最深遠的不是赤壁,而應該是官渡之戰,也同時是強弱懸殊不下赤壁的一場戰役。了呂布、袁術等人,奪得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的豫州、司隸。不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腹背受敵的:首先北方有袁紹,東南方有孫策,南方有劉表、張繡,甚至東方歸順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的,加上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又易攻難守,形勢完全不利曹操。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還有另外一個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是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基礎。官渡之戰至今為止還不斷的被人所談論和說到做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當時的軍隊人數不及袁紹軍隊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是為何曹操能夠在官渡之戰中獲得成功,大敗袁紹,這裡面並不是因為曹操的軍隊軍事力量強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軍事集團產生的內部矛盾以袁紹個人的問題所導致的。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官渡之戰未發生之前,袁紹地廣人眾,周邊安定,並且據有人口繁榮、桑田富饒的冀州,「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從實力來看強於曹操。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北拒袁紹,南有劉表、張繡,東南盤踞著孫策,暫時依附曹操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在這個背景下,袁紹率軍十萬,欲南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 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曹操忙著平定河北,劉備孫權等人在忙什麼
    公元200年,袁紹大舉南下,官渡之戰爆發。當年11月,袁紹糧道被截,敗回河北。 先是從事韓嵩、別駕劉先勸說劉表,如果曹操一旦平定北方,劉表必然難以阻擋,不如趁早「乘其弊」或者投降,觀望是沒有出路的。 為此,劉表派遣韓嵩去刺探曹操虛實。不想曹操卻利用漢獻帝在手,反而將韓嵩給拿下了。於是,韓嵩又作為曹操的間諜被派往劉表處。劉表為此想殺了韓嵩,卻又顧慮重重,最終沒有下手。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戰場以外的「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搞定決定北方歸屬的關鍵人物
    公元 200 年,手握冀幽并青四州之地的袁紹,與自己的老朋友、佔據兗豫司徐的曹操,展開了爭奪東漢末年北方歸屬的戰略決戰。最終,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取得了北方諸州的控制權。公元 238 年,魏明帝命令司馬懿消滅盤踞幽州遼東的公孫淵,曹魏徹底統一了北方。歷史上的袁曹之爭,並不僅僅局限在戰場上。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2、戰爭雙方都是沿著江水對戰,官渡之戰是雙方隔著黃河,赤壁之戰是雙方隔著長江。 3、都是爭奪地方霸權的戰爭,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整個北方八州控制權的戰爭,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權、劉備爭奪南方控制權的戰爭。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帶十萬人打曹操,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說起三國時期這段歷史,就不得不說曹操和袁紹之間的這場官渡之戰了。這場戰役不僅在三國這段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它也是特別有名的劣勢方以奇招打敗優勢方的一場戰鬥。當時袁紹的兵力是遠遠勝過曹操的,這種情況下袁紹的野心自然也就大了起來。199年六月,袁紹帶著10萬精兵南下,進攻曹操,官渡之戰就此開始。200年,在袁紹的10萬精兵趕到之前,曹操先擊敗了劉備,打擊了袁軍的士氣。之後又進駐官渡,在白馬利用聲東擊西斬殺了袁紹手中一名將領,大敗袁軍。
  • 以「文丑之死」,淺探官渡之戰前後、劉備暗通曹操始末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劉備與袁紹屢有媾和,交兵曹公。今天我從另一種角度,以「文丑之死」為線索,分析探討劉備暗通曹操之可能。介紹一下文章構思始末。劉備與文丑同為袁紹先鋒騎督,二人並擊曹公。最終文丑敗死、劉備逃逸,且醜先至,備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