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女人,是血虛和貧血的主要人群。貧血是現代醫學的說法,有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血虛是中醫的說法,貧血屬於血虛的範疇,但血虛的人未必貧血,貧血是血虛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了,而很多血虛的人,血液指標並沒有異常,但會出現一些血虛的症狀,比如臉色發黃、脫髮、指甲豎紋、皮膚乾燥、失眠多夢、心慌心悸、月經量少、經期推遲等。
貧血的人不多,但血虛的人很多,吃什麼補血更快呢?
從現代醫學上說,要根據貧血的類型來補充。很多人都認為,貧血就補鐵。缺鐵性貧血確實最常見,但並不是唯一,並不是所有貧血補鐵都能補血。
其次,鐵的吸收需要維生素B2的促進,當維生素B2缺乏時,鐵的吸收、轉運與儲存都受阻。
維生素B12、葉酸缺乏時,會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
血液的成分也不只需要鐵,比如紅細胞中負責運輸氧的血紅蛋白,就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所以,補血≠補鐵,需要補的可能還有很多。
從食物的營養分類來說,紅肉、肝臟、動物血、魚、貝類等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蛋白質、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都比較豐富,所以,從某種角度講,素食者貧血的可能性更大;反過來說,動物性食物補血的效果比較好。
從中醫上說,血虛最根本的原因在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吃的所有食物,都需要經過脾胃的加工運化,才能轉變成身體裡的氣血。
不管氣虛還是血虛,根源大多在脾胃。食物中的營養再豐富,如果脾胃運化不了,這些營養都與我們無關。
如果脾胃功能強大,哪怕是粗茶淡飯,也能給身體提供充足的氣血。
所以,中醫補血,少不了補脾胃。
同時,血補進來,還得藏得住,如果藏不住,補了也白補。肝主藏血,肝是血的「倉庫」,因此,補血還得兼顧肝臟。
比如,中藥中的補血方之祖——四物湯,除了當歸、熟地這些補血的成分,還加了白芍養肝柔肝,就是要保證當歸、熟地補的血,能藏到肝臟裡去。
不管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補血,還是從中醫上補血,脾胃的功能都是基礎。要說吃什麼補血最快,與其關注補血,不如先關注脾胃的健康。脾胃好了,吃什麼補血都快。
◆今日豆漿◆
山藥四神湯:茯苓、蓮子、芡實、薏仁、山藥各15g。白糖少許。
▼做法:茯苓、蓮子、芡實、薏仁、山藥浸泡2小時以上,放入豆漿機或破壁機中,加水至最高水位-最低水位間,選擇「豆漿」鍵。完成後加少許白糖調味即可。
▼也可以用這5種材料燉排骨湯、豬肚湯、雞湯等,好吃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