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下內蒙古自治區的地圖
再來看一下黑龍江省的地圖
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內蒙古的地界上面竟然還有一塊黑龍江的飛地,這塊飛地的名字就叫加格達奇,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先回顧一下兩個省爭奪管理權的原因,看個下黑龍江省的地圖,我們常說黑龍江像一隻天鵝,大興安嶺地區就是天鵝的頭部,但實際上完整的大興安嶺地區應該是包括在內蒙古境內的松嶺區和今天講的加格達奇,加上這兩個地區才是完整的大興安嶺。
而且最有意思的一點是大興安嶺地區最大的城市竟然就在加格達奇,政府機關也駐在這裡,加上松嶺區,大興安嶺40%的人口都住在內蒙古的土地上。所以想要讓黑龍江省讓出這一塊地方也很難,從法律上來說加格達奇是屬於鄂倫春旗,加格達奇這個名字就是鄂倫春語,從清朝到明國,加格達奇所在的呼倫貝爾都屬於黑龍江,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49年剛解放的時候,鄂倫春族只有3000人,這裡幾乎是無人區。1958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各派出一批林業局職工,進駐加格達奇。1960年成立加格達奇林業局和加格達奇鎮。
1967年7月在加格達奇鎮成立了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接受林業部和內蒙古自治區雙重領導,1967年8月,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成立,級別相當於省轄市,地方行政工作是受黑龍江省領導,
1967年10月,呼倫貝爾盟把加格達奇鎮的黨政機關,交給會戰指揮部,按《加格達奇區志》記載,這是加格達奇脫離內蒙古的起點,距離建國只有15年,之後55年加格達奇都歸屬黑龍江,雖然內蒙古方面不承認這一點。
時間來到1969年,因為中蘇關係緊張,國家擔心內蒙古自治區太長,太靠近邊境發生戰爭沒法管理,所以把內蒙古自治區範圍縮小,東西兩側的邊區都交給臨近的省,加格達奇所在的呼倫貝爾盟按照就近原則,大部分劃入了黑龍江,小部分劃入了吉林。加格達奇也由鎮改區,成為了大興安嶺地區的中心。
1979年,中央要求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但同時明確,由於林業生產需要,名義上歸屬鄂倫春旗的加格達奇地區和松嶺地區,繼續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管理,為了反映真實的土地所有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0年初,國務院明確從當年開始,黑龍江每年向內蒙古鄂倫春旗撥款700萬元,五年不變,但是這個折中方案兩個省區都不滿意,內蒙古自治區的主席孔飛覺得這是一個租界政策,黑龍江覺得自己在加格達奇和松嶺區投資了很多年,基礎設施改造得非常好,應該直接劃入黑龍江省。
1985年3月,之前決定每年700萬租金的文件到期了,國務院再次發文件,結論是「宜維持現狀暫不變動,以免引起新的問題「,第二年黑龍江省下發通知,要求從1986年1月起,按縣級政府給加格達奇發各種文件,加格達奇的幹部要參加省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會議,加強了對加格達奇的管理。
但是行政區劃的管理權在民政部,所以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只能是黑戶口,有地址,沒有行政區劃代碼,民政部只承認大興安嶺有兩縣一市,中國規定區歸於地級市和直轄市,加格達奇和松嶺區不屬於任何一個地級市,只能把人口掛在呼瑪縣,這種行情一直持續到今天。
寫作不易,感謝點讚、收藏、分享,如果有什麼想要表達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