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故事臺灣》的故事:歷史教育與書寫的反思

2020-12-20 百家號

《故事臺灣》的第一回,在《西發裡亞條約》讓荷蘭、瑞士等國家興起(獨立)的段落後,將視野轉離歐洲,回到東亞。這一系列的補充,也隨著這一段後畫下休止。

這系列的補充故事,除了補充《故事》未能述及的部分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希望能透過這系列的補充,讓我們一同思考,歷史書寫的各種面相。

從前言的視角、第一回的取捨、第二回的解讀,到第三回的目的式書寫,這系列的故事,都希望能與大家一同反思歷史書寫的侷限。在這最後的結語,則想與大家一起討論,歷史學的內容。

這本《歷史的觀念》,是許多歷史系學者與學生都讀過的書,在這本書裡,作者認為,歷史學並不是簡單地將過去發生的事件,重新剪貼於讀者面前,而是必須去思考,過去的事件,如何成為它們所呈現的樣貌。

「過去」並不是「歷史」,而「歷史」也不是「歷史書寫」。

逝者已矣,歷史永遠無法完美無缺地,為現代人重建、再現過去。歷史學家所能做的,僅是透過過去遺留於現在世界的遺蹟,嘗試摸索出過去的樣貌。歷史,因此永遠都存在著一絲屬於史家對過往的想像。

這份想像,讓史家有機會從零散的過往殘留中,拼湊出過往的圖像。然而,有時候,這份想像,也可能讓史家所拼湊的圖像,只是一廂情願地扭曲過去。

這是另一本歷史學者與學生都熟悉的書,作者強調,十九世紀以來,英國史家對英國歷史,自《大憲章》以來,便不斷邁向自由與民主的論述,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除了過去與歷史的差別外,各種形式的歷史書寫,都難免必須在呈現論述的同時,遺落一些與論述主旨關係較淡的歷史。

《故事》為了講述十七世紀尼德蘭與東亞的關係,遺落了十七世紀以前尼德蘭的歷史,正如同這系列的補充裡,為了講述宗教改革與尼德蘭和瑞士的關聯,而遺落「再洗禮派」(anabaptism)的重要影響一般。

目前的歐洲史研究認為,「再洗禮派」是改革派中,主張較為激進的一群人,其基本主張為,目前的基督信仰,並非真正的信仰上帝,唯有透過重新洗禮,才有機會信奉真正的上帝。他們的主張,等同否定了既有的基督信仰文化,也因此,在日爾曼、法蘭德斯、法蘭西與瑞士等地區,再洗禮教徒廣受迫害。圖中的女子,是尼德蘭地區弗萊省(Friesland)的再洗禮派信徒,安妮韓德裡克(Anneken Hendriks)。她於1571年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受處火刑。

過去與歷史的分野,以及歷史與歷史書寫間的隔閡,是歷史學的本質,也是歷史學家必然會面臨的困難。每當我們在閱讀一段歷史書寫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這段歷史書寫,體現了史家對歷史的何種關懷?在這些書寫裡,史家遺落了哪些歷史,為什麼遺落那些歷史?史家的書寫的歷史,又反映了史家對過去的何種想像?

此外,由於歷史永遠無法再現一個真正的過往,歷史的侷限,也成為歷史學的特色。歷史學者除了書寫自己的歷史研究外,也不斷地閱讀、反思、批判、考證其他學者的書寫。

歷史學因此是門必須仰賴史家不斷自我辯證、批判書寫,以及挖掘證據的知識。而歷史教育,則是培養這些能力的訓練過程。

歷史之術(The art of history, Ars Historica),是人文學的重要知識領域,強調修習者要批判性地閱讀歷史,例如解讀歷史書寫的意義、書寫背後的意涵、以及驗證書寫論述是否有誤。

《故事臺灣》的出現,與反思臺灣的歷史教育有所關聯。作者群書寫這幾段歷史的目的,是希望能為臺灣人提供屬於臺灣的歷史,並希望藉由這幾段歷史,敲開臺灣人對臺灣歷史的興趣。

在這篇結語的最後,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目的。

在現代國家體系裡,基礎教育中的歷史課程,往往是傳遞關於這個國家如何出現、如何擁有現有的版圖、以及如何擁有現代這般樣貌的知識。例如,美國如何從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歷經殖民與革命,逐漸成為今日的美國。

這樣的書寫,往往以現代國家的版圖為基礎,書寫這個地理區塊上的歷史。然而,人類文明在廿一世紀所存在的國家樣貌,在過去的時空裡,很多時候並不存在。更有甚者,現代國家所佔有的地理空間,在過去的時空裡,未必與臨近地區如此涇渭分明。

換句話說,現代國家版圖區塊上的歷史,並不總是等於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甚至不總是只是這個區塊的歷史。例如,尼德蘭地區在十六世紀的歷史,並不等於現代荷蘭形成的歷史,也不只是今日荷蘭版圖的歷史,而是更廣大的法蘭德斯地區的歷史。

以現代國家為基準回顧歷史的書寫,常將歷史呈現出一道線性的,或收束的軌跡。無論歷史如何複雜,終將回歸到現代國家形成的歷史上。

而後,在這樣的歷史書寫裡,扭曲了這塊地域的歷史,也在扭曲的過程中,遺落了不少這塊地域的歷史。

如果,歷史學的精神,真如這篇結語所說,體現在史家批判性地解讀歷史書寫,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精神,來檢視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書寫?

或許,我們可用一個問題結束這系列的補充。問題不是「我們要什麼樣的基礎歷史教育?」,而是「我們可以把基礎教育中的歷史,轉化成歷史教育嗎?」

相關焦點

  • 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值得反思的
    不僅寫字速度可以加快,而且還可以書寫的更加美觀,真正的做到想與傾注筆端的同步發展。本是計劃著堅持5點晨起,可還是多睡了1小時,6點才起,不過比昨日起的略早些的,所以還是非常有進步的。閱讀歷史有名皇帝的功過是非以及大小事件,發現無論放到哪裡,基本的人性都是相同一致的,到底是誰聰明?到底是是誰愚笨?生活肯定是會有波瀾的,一帆風順只能說明早就掛了。
  • 陽春三月,所有的故事都被書寫歷史,努力吧2020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年,全世界所發生的事情都將構建為一個整體,也紛紛化整為零,就像是包裹在書籍大全系列下的每一部,被書寫、被裝訂、被瀏覽、被看見、被傳播、然後被銘記。你還記得有關於歷史的小故事都有哪些嗎?你還記得自己最為想要穿越過去的朝代是什麼時候嗎?
  • 2017臺灣年輕人在大陸:以拼搏書寫精彩築夢故事
    原標題:以拼搏書寫精彩築夢故事 一批批臺灣青年,在最黃金的年華,來到大陸打拼,或求學,遨遊知識的浩瀚海洋;或就業,找到揮灑才華的舞臺;或創業,力爭闖出事業新天地……2017年,在大陸生機盎然的大地上,處處活躍著這些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寫下了一個個精彩的築夢故事。
  • 《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
    一個一百年前從大陸避禍逃到臺灣定居的農民家族,從晚清到日據時代,再到光復後國民黨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來的真實故事,將給熟知海峽兩岸國共鬥爭史,卻不了解對岸社會演變和民間生活史的大陸讀者,帶來鮮活的全景式畫面:  「弘農堂」三合院裡祖先從大陸挑過海峽的「唐山石」,象徵了家族的血緣根基;日語流利的三叔公「二戰」後期被調往上海法院做通譯,包裹著臺灣被出賣和扭曲的歷史
  • 90後書寫的彩色歷史
    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拿起攝像機和筆,去拍攝和記錄家人、家族和家鄉的故事。他們試圖從看似完備的歷史教育中走出來,書寫、記錄、分享自己身邊普通人的歷史,以及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歷史觀。他們試圖從看似完備的歷史教育中走出來,書寫、記錄、分享自己身邊普通人的歷史,以及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歷史觀。一項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計劃啟動後,1個多月就收到幾百名同學從全國各地發來的報名視頻。這些年輕人想要記錄的故事包括:戰爭、運動、社會、宗教、民族、建築、愛情……在這些作品裡,年輕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詮釋另一種「家國春秋」。兩年前,陳和豐的爺爺陳誠志去世。
  • 惠州記者書寫惠州古城故事 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
    日前,「享一盞香茗·悅湖山有靈」——《湖山有靈》新書發布會在惠州西湖愛樹觀湖書院舉行,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記者侯縣軍攜新書《湖山有靈》與廣大讀者見面,並分享創作背後故事和心得體會。惠州文史學者、高校教師、文創公司負責人等30名來賓和一批讀者應邀而來。
  • 這裡是文理代表團與臺灣的故事……
    文理代表團在臺灣為期八天七夜的臺灣交流學習已經圓滿落幕。在過去的八天時間裡文理代表團和臺灣發生了什麼故事呢?6月25日,文理代表團來到了桃米休閒農業品推展協會和日月潭。田老師激動地向大家介紹和講述臺灣少數民族的故事。曾經在北京辦展覽的時候,賈慶林主席說過一句話:「缺少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談不上完整的中華文化」。這使他十分的感動。正是因為田老師克服種種困難,去拍紋面人的照片,才有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些稀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也不能因為歷史犯下的錯誤而永遠帶著仇恨。
  • 書寫新時代的英雄故事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眾多胸懷天下、志在經世濟民的英雄人物不斷湧現,他們身上彰顯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氣韻。煌煌中華,歷史上的英雄豪傑不可勝計,他們仿佛曆史天空中璀璨閃爍的星辰,照亮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令無數後來人慨然喟嘆。  回望歷史,中華民族的英雄們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以自己的堅守、奉獻、犧牲成就了驚天泣地的壯舉,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豐碑。
  • 圓山故事集 印刻近代臺灣歷史縮影
    ,更承載著近代臺灣發展歷程的豐富故事,在60歲生日之前,《圓山故事》專書編撰完成發表,歷史影像與文物同時展出,為臺灣近代留下珍貴的印記。吳敦義致詞時形容:「圓山故事多,不比小城故事少」,前「監察院長」錢復以他長期擔任外交公職的經歷,簡要地提了幾段在圓山飯店發生的外交小故事,令人聽得津津有味。誠然,這座舉世無雙的飯店所經歷、印刻的,不只是一家飯店,而是鮮活的近代臺灣歷史的縮影。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我想,臺灣這個島嶼上如果有這種瘋狂的夢想,大概也就是一種流浪的、沒有那麼確定的目的和功利,去探索自己想做的那個部分。這些非職業的演員,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有『本省人』或『外省人』,他們說著島嶼的故事,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但他們充滿生命力,認真地說著,試圖讓觀眾了解。」
  • 臺灣佛教的啟示:僧伽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筆者在臺灣訪學期間,通過對臺灣幾大宗教團體負責人、相關工作人員的走訪和與學界專家座談,對於臺灣僧伽教育發展的情況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了解,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反思。 一、 臺灣僧伽教育的模式 目前臺灣僧伽教育仍以佛學院的影響最為廣泛,但不同的僧團對於此方式做出了相應的改進和補充,還有些僧團依然保持著相對傳統的教育方式。
  • 馬來西亞華語文學: 用中文書寫時代和家園變遷
    「馬華文學一方面繼承了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特色,樹立起『文藝的鐵塔』,成為與大陸、香港、臺灣文學齊頭並進的華語文學。」朱崇科說,馬華文學與華語語系文學的其他分支共同豐富了中華文化。  馬華文學的成長離不開本土華文教育。「雖然有諸多不利因素,近60年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一直堅持華文教育的獨立性。」金進說,完整的華文教育系統保住了馬來西亞華人的中華文化之根。
  • 故事裡的書院滄桑史
    書院,作為古代一種獨具風格的教育機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賢人志士,成為中華教育思想寶庫的珍貴財富。出於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近年來在「錢學」研究中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龐驚濤,以杭州為背景,以人物為主線,串連起從北宋中期到民國初年近千年來杭州書院的滄桑歷史,寫就這本《青山流水讀書聲》。
  • 《科雷馬故事》
    (俄)瓦爾拉姆·沙拉莫夫黃柱宇、唐伯訥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科雷馬故事科雷馬群島在極遙遠的北極圈內,天寒地凍,沙拉莫夫在那裡度過了十幾年,餘生則用所有的時間寫下這些故事。與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相比,《科雷馬故事》呈現的方式不是紀實作品,而是小說,以小說來書寫苦難,似乎隔了些距離,但卻有著更深遠的隱喻性,這些隱喻終究帶我們去洞察與反思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 《格林童話》的修改,折射出德國的反思教育
    小到對民間童話故事、個人思想行為的批判,大到對二戰歷史、政府政策的反思,德國人一直沒有停下自省的腳步,並且把這種反思滲透到教育之中。德國的小孩們自出生時起就在接受這種思想的塑造。反思是一種教育理念在德國公民的反思教育中,學生是最重要的群體之一。
  • 《夏目友人帳》七辻屋的歷史都這麼久了,露神的故事值得我們反思
    也許在那麼不經意間總會錯過許多故事與情節,但他們的故事依舊存在。《夏目友人帳》這部動漫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是一部比較出名的治癒系動漫,他的經歷與故事總能帶給我們許多驚喜與歡樂。在重溫《夏目友人帳》的同時,胖叔突然注意到了這樣一件事情,雖然不是很新奇。但他的存在已經非常長久了,那就是七辻屋的饅頭。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白銀市文聯:凝心聚力書寫白銀高質量發展故事
    市文聯:凝心聚力書寫白銀高質量發展故事每日甘肅網12月16日訊 據白銀日報報導 近日,市文聯組織召開文聯繫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會,圍繞「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志磊說,今後文聯繫統將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使命,團結引導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感受時代精神,在豐厚的實踐土壤中挖掘創作素材,用藝術手法更好地記錄白銀人民的創新創造、書寫白銀高質量發展故事、描繪白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激勵全市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為白銀高質量發展提供價值引導力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2019年華師思政「故事會」講述教育強國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郝日虹 黨波濤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雷宇)9月9日、10日,華中師範大學連續舉辦兩場「華師故事」展映會。8組師生校友登臺講述動人故事,以德育引領教育,用致敬表達崇敬。兩年後爺爺去世時,家裡只有一臺14英寸電視機和一臺單門冰箱,幾乎沒有值錢的東西,卻留下了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教授,從1954年畢業留校任教時起,在30多年裡給父親寫下了200餘封家書,這個「寄父家書」的故事,將他的愛國情懷和對教書育人的熱愛,都一筆一畫寫進了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