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副對聯教你握手、拱手、抱拳和揖禮,不再左手右手傻傻不清楚!

2020-12-25 餘厝

「某班師生十年後再次聚會,見面時相互握手一次,共握手2145次,問原來班級師生__人」

本節課從這道簡單的數學題開始,第一個留言回答出來的同學,老師送你個666!!!

言歸正傳,握手禮是現代常用見面禮儀,來源於英國。因其簡單實用、易於表達情感而流行世界。特奉上握手禮對聯一副,請笑納!——「上聯:長輩領導先出手,超過三秒要放手。下聯:女士伸手我伸手,輕握手指勿亂抖。橫批:右手右手右右手。

握手禮簡潔明了,「容易對付」。若初次見面,對方一出手,就是拱手禮、抱拳禮,甚至是揖禮,天真如你,又能否見招拆招、你來我往?如果你也是左手右手傻傻分不清楚,請務必要往下一探究竟!

首先是拱手禮,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男子右手虛握在後,左手包裹在前。女子則相反,右手在前,左手在後,但不握拳,只壓手。以「男左女右」來記憶,最佳。特別注意,若遇喪事行禮,則正好相反(男女皆反之)。以下為拱手禮對聯一副:「上聯:男抱拳女壓手,男左女右可以有。下聯:吉拜左兇換右,吉兇千萬別錯用。橫批:拱手禮儀傳永久。

其次是抱拳禮,習武之人常用(比如遇到李連杰先生行抱拳禮,雖然可能性不大……),則右手成拳,左手為掌,掌貼拳面。插一笑話,若你有幸上臺比武,見對方左掌右拳,大可長籲口氣,因為左掌右拳僅代表切磋。若見對方右掌左拳,那必是一決生死,轉身溜之大吉,方為上上之策。抱拳禮對聯奉上「上聯:左手肝掌右手膽拳,此乃肝膽相照。下聯:左手心臟右手心包,此為心心相印。橫批:久仰久仰幸會幸會。

最後是漢族禮節鼻祖「揖禮」——雙手四指併攏,左右掌平疊,拇指相扣,雙臂合抱,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反之。揖禮作為古代士人相見的隆重禮儀,不僅衛生省時,而且優美自主。拱手揖禮、抱拳揖禮、叉手揖禮均由此傳統揖禮演化而來。揖禮對聯如下「上聯:指並掌疊拇哥扣,雙臂合抱不慌忙。下聯:衛生省時手不臭,優美自主氣軒昂。橫批:漢禮鼻祖。

本節課到底結束。大家有沒發現,這些禮節均是一脈相承。學好揖禮,便可一通百通。更多傳統文化新說,請關注餘生有禮!現在布置課後作業,下面4張圖,哪幾張圖的手勢不正確歡迎留言搶答!

相關焦點

  • 在西方握手禮安全性被質疑時,我們的拱手作揖禮有必要恢復嗎?
    題/在西方握手禮安全性被質疑時,我們的拱手作揖禮有必要恢復嗎?文/貓兒眼,一隻喜愛文史,愛談論古今的小貓兒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拱手」與「作揖」有區別嗎?其中一種推廣最合適
    先來說說「拱手」,它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行的禮節,在上古時期就已產生,做法是雙手抱拳前舉,與帶手枷的奴隸相近。其原來的含義為表示願做對方的奴僕,以表示一種相當的尊敬。《禮·曲禮上》說:「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拱手,男子尚左,女子尚右。即男子用左手握右手,女子用右手握左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有一次辦喪事,孔子拱手時右手握左手。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那到底該如何與人不失分寸地打招呼?別忘了,咱們還可以「見面拱手」(作揖禮)啊!!!見面不握手,保護自己,健康他人。作揖禮比握手禮歷史更悠久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揖禮」源於周代以前,於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專訪|楊朝明委員:拱手作揖禮可在中小學推行,領導應帶頭
    以前我們順應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禮儀,今後則可以辯證取捨,更好繼承民族傳統禮儀精華。楊朝明認為,作揖禮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和目所能及的距離範圍內都可行禮,可一對一行禮,也可一對多、多對一行禮。不僅效率高,而且一視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彌補握手、擁抱、貼面等禮儀形式的不足。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
  • 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您知道雙手如何抱拳嗎?大有講究!
    「攘」即推,由此「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
  • 抱拳應該哪只手在上 寧波江北專門開了研討會
    關於正確的作揖動作,網上有不少討論  昨天,記者來到了人民路,看到了那副雕刻畫:悠悠小舟邊,一個民國裝束的商人雙手抱拳,似乎正向人告辭,又好像在拜年。走近一看,商人抱拳的雙手用了浮雕,右掌壓左拳,遠遠望去,栩栩如生。
  • 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握手,作揖,還是抱拳?
    但是這種禮節在疫情時期就不太適合了,缺點過於明顯:握手增加了傳染病傳播的風險。接觸就會有傳播的風險,雖然這種風險有多大,沒人說得清,但是預防一下總是好的。因此在後疫情時期,握手這種禮節還是避免的好。這樣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別人的負責。
  • 疫情之下,你還在和人握手?快來多用拱手禮吧!
    疫情雖然可怕,卻無法阻擋我們的樂觀和友好,但現在常用的諸多問候方式如握手、擁抱等等都危險係數較高,為了減少接觸避免傳染,中外小夥伴們紛紛打開腦洞,發明了碰腳、擊肘等諸多新型社交問候禮儀。作為中華文明史中一個關鍵而又富有內涵的禮儀手勢,拱手禮在華夏大地上流傳數千年,也常被泛指為作揖或抱拳禮,是在西方握手禮進入我國前,在相見離別或表達感謝時國人最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作揖時行拱手禮並躬身致意。
  • 抱拳行禮到底是左手抱右手,還是右手抱左手?弄反了,極其不禮貌
    周禮主要體現在《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典籍之中,其中《儀禮》就是規範人們日常生活中禮節禮貌行為的著作。其中就規定了士與士見面要行的禮就是拱手禮,也叫揖禮。古人對這個動作有記載,但是不詳細。根據分析,當時的拱手禮,是兩手合持,就是把雙手伸展,左手在外,右手在內舉到下顎之下的胸前,這就是拱手禮。
  •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大國,你了解古代的「見面禮」嗎
    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我們這個老大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啊,說你們這些狗知識份子如何如何,可酈食其,飢不擇食了,就是沒關係呀你就給劉邦說好了。有一次,劉邦路過高陽,在旅社住下派人去招酈食其,酈食其來到之後先遞上自己的名片可當時就劉邦正坐在床邊兒叉著兩條大毛腿,讓兩個女人給他洗腳,酈食其一看太不雅了,直接不拜,施長揖說你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諸侯滅掉秦國呢?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揖禮與拱手禮,同西方的握手禮一樣,表示友好,從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說,中國揖禮與拱手禮的含義和可用場合更多、更廣:通用的含義,打招呼,善意問候。「拱手禮」和「作揖禮」行禮標準不一樣,分清區別是關鍵「拱手禮」和「作揖禮」都可以用作日常招呼等場合,但是兩者行禮的標準是區別的,具體表現為是「拱手禮」為抱拳,「作揖禮」為捧手,具體的動作標準如下
  • 見面不握手,多行拱手禮!這動作成疫情防控新「標配」
    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小編認為非常之疫,倡導應遵之。那什麼是拱手禮呢?對疫情防控有啥好處?為什麼行拱手禮會起到同樣交際效果呢?
  • 道家知識分享-揖禮和抱拳禮-拜神時別再雙手合十了
    我們華夏民族的真正行禮方式為揖禮。揖禮,讀音Yī Lǐ,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 如果見面不能握手,你會選哪種古代禮儀代替?
    因為疫情的緣故,許多國家地區逐漸恢復了本國的傳統見面禮儀,以代替日常的握手禮,比如起源於印度、佛教徒常用的合十禮,也出現在許多國際場合中。合十禮我們今天熟悉的握手禮,在中國的歷史並不久遠。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倡導引入歐洲握手禮,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適應了這一方式。
  • 拱手禮和抱拳禮有何區別?用錯場合容易鬧笑話,連成龍都錯過
    就舉見面來說,如今人們見面握手是最常見的禮儀。而近幾個月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為安全起見,很多人也不握手了,而改為別的行禮方式了。尤其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年長者,比如40後、50後、60後等,見面不再握手,而是「作揖」,也就是俗稱的「拱手禮」。平常電影、電視劇裡也常見。看似簡單的「拱手禮」,卻內藏玄機,用不好,就會鬧笑話的。
  • 當下推廣「拱手作揖禮」未必應時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