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你還在和人握手?快來多用拱手禮吧!

2020-12-09 道教文摘

最近幾個月,隨著疫情全球擴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拿小道士我來說,原來總想不起洗手,但是現在,隔上個把小時沒洗次手就感覺心裡空蕩蕩…

在社交禮儀上,同樣如此。

疫情雖然可怕,卻無法阻擋我們的樂觀和友好,但現在常用的諸多問候方式如握手、擁抱等等都危險係數較高,為了減少接觸避免傳染,中外小夥伴們紛紛打開腦洞,發明了碰腳、擊肘等諸多新型社交問候禮儀。

隔空擊掌但沒戴口罩,差評

碰腳

碰拳

新型打招呼方式應運而生的同時,咱們中華老祖宗發明的拱手禮也越來越被人熟知和使用。

作為中華文明史中一個關鍵而又富有內涵的禮儀手勢,拱手禮在華夏大地上流傳數千年,也常被泛指為作揖或抱拳禮,是在西方握手禮進入我國前,在相見離別或表達感謝時國人最常用的一種禮節。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作揖時行拱手禮並躬身致意。

拱手禮有著悠久的歷史,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周代禮樂文化的主要內容都保存在《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部經典中, 即通常所說的「 三禮「 。其中《儀禮》一書對當時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禮儀細則記載的十分詳細,其中規定士與士之間的交際禮儀的這一部分叫做相見禮,而拱手作揖禮就是相見禮之一。

拱手禮的手勢都有著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例如左手抱右手,就是取義古代以左為尊的傳統習慣,如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經》三十一章所述「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同時,道教也賦予拱手禮新的內涵,稱為掐「子午訣」。

子午訣手勢取義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以陽抱陰,以生制殺。具體做法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方式寓意為「抱元守一」,可用於日常行禮,也可以用於修習靜功打坐時。

走進道教,學習學習老祖宗傳下來的拱手禮,可以說,就是在探尋和觸碰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痕跡。

而且,行拱手禮時彼此保持一定距離,文雅、莊重、大方,既避免男女差異以及關係比較疏離者之間不必要的尷尬,同時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間,用拱手禮代替握手,是一種非藥物的幹預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離,減少了病毒傳播可能。

細節決定成敗,拱手禮這個文明小細節對當下防控成效頗有幫助。無論是排隊相距一米,還是見面行拱手禮,只有當我們用文明細節方方面面築牢疫情防線時,才一定能實現這場疫情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見面不握手,不妨多行拱手禮。

相關焦點

  • 見面不握手,多行拱手禮!這動作成疫情防控新「標配」
    倡導行拱手禮「咱不握手了,拱拱手就行了。」最近,您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見面不握手,使用拱手禮,成為不少市民防疫新「標配」。最近,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恢復正常,但為了更好地抗疫,人們不斷呼籲、倡導「距離產生美」,熟人、同事相見,不再以握手表示友好了,而是不約而同行拱手禮。
  • 疫情期間的兩會與會人員由握手改行「拱手禮」鄭州快速公交站臺,穿...
    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你會發現一個新現象,今年與會人員見面不再握手,而改行「拱手禮」,這成為今年兩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拱手禮正確的姿勢,您知道嗎?5月14日下午,在鄭州快速公交農業路花園路BRT站臺裡,在兩名身著漢服的美女站務長的帶領和示範下,現場20餘名公交站務長們一起練習行「拱手禮」,大家認真的樣子,引來了乘客們的駐足欣賞。
  • 自疫情始,國人啟用拱手禮的契機來臨了?
    華夏的由來已久,並且和禮儀有關:「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的禮儀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拱手禮又稱作揖,也稱揖禮,據有史可載從西周時期,人們見面就開始採用了,《論語· 微子》曾載「子路拱而立」。揖禮根據對象不同,主要分為同輩、師長、帝揖(大揖禮,同祭祀祖先)三種,尊敬程度和拱手的高度有關,同輩至胸,師長至眼前,大揖禮過額頭。
  • 你知道的社交禮儀都有哪些?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一般而言,現代文明通常指的是經過時間沉澱的,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具體的表現如社交禮儀、文明用語等等。疫情以來,由於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使得日常的社交禮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握手、擁抱、近距離交談等等行為被倡議禁止,為了你我他的安全,我們應當不握手、不擁抱,相隔不少於1米距離。
  • 專欄·風土識小|疫期重看「拱手禮」
    握手已成為現代通行的禮儀,然而,疫情防控期間,出於社交距離的需要,握手是要暫時告別的。晚清人們在過節時行拱手禮 仲富蘭收藏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控制,許多有識之士都在呼籲、或者身體力行,在人際交往中實行傳統拱手禮的方式。此情此景,讓我好生感慨,新冠病毒主要傳播方式為呼吸道和接觸傳播,戴口罩、勤洗手,免除人際交流中的「握手禮」,改行我國流傳千年的拱手禮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際交流在所難免,平日裡握個手也是人之常情,可眼下,還是避免握手為好。
  • 「兩會」重現「拱手禮」,傳統禮儀文化的復興融合了時代精神!
    今年的地方「兩會」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成為今年一道獨特的、很接中國傳統文化地氣的風景。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 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握手,作揖,還是抱拳?
    我國的疫情逐漸遠去,但是世界範圍內的疫情正處於肆虐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依然要防範疫情的傳播和死灰復燃。戴口罩、保持一定的距離、勤洗手消毒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直以來習慣了的一些社交禮節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例如通用的握手,正式場合的擁抱等。
  • 中國傳統拱手禮該重出江湖了!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查爾斯王子等政要開始用印度合十禮,伊朗民眾見面時用「碰腳」打招呼,網上還有隔空握手法、碰肘禮等各種花式致意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拱手禮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是時候重出江湖了。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
  • 疫情之下,打招呼還在握手?2020最新問候奇招了解一下!
    因為疫情,小E都好久沒見到身邊可愛的小夥伴們啦今天一上班忍不住衝過去想給大家一個大大的擁抱!沒!想!到!小夥伴們「嫌棄地」倒退了幾步,然後說:「特殊時期,收回你髒髒的小手手....」其實啊,握手這件事最近不止在國內遭到「嫌棄」,越來越多外國人也開始注意到打招呼的衛生問題啦!
  • 合十禮比握手禮更適合人際交往,它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前行
    歐巴馬在天皇面前深深鞠躬以示尊敬而握手禮,它平等、友善、簡便。幾乎適用所有正式場合,業已被世界各國和各個民族的人所接受。這次的新冠疫情,握手禮遭遇尷尬,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一下它。實際上,看似簡便的握手禮,背後還是有不少講究的。比如,誰先伸手,就有很大的講究。具備基本禮儀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常情況下,級別低的必須等級別高的先伸手,比如你村村長,見到省長,跑上去先伸手,這是不符合禮儀的。晚輩長輩,要長輩先伸手。尤其男性女性之間,要等女性先伸手,並不是所有女性都願意和陌生男性握手的。
  • 中國傳統見面禮儀—拱手禮
    而說到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最著名的應該就是中國的拱手禮了。在古裝劇中,古人見面常常行拱手禮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現在我們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也常常能看到人們用拱手禮來表達自己的祝福。3.身形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古之拱手禮還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
  • 烏蘭圖雅新歌《拱手禮》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健康得體禮儀
    「右拳握如日,左掌彎如月,懷抱天下一拱手,春風撲面起……」隨著歡快動感的京韻大鼓和三弦鑲嵌的時尚旋律在和煦春風裡傳揚。近日,由曲波作詞、丁紀作曲,烏蘭圖雅演唱的新歌《拱手禮》在京溫暖發布。
  • 拱手禮的正確手勢,是怎麼做的,有什麼講究
    拱手禮的正確手勢,是怎麼做的,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拱手禮,在中國古人的社交禮儀中,是一種日常使用人群最為廣泛,不同身份人使用的禮儀,也是揖禮的一種形式,與抱拳禮類似。拱手禮,是古人相見禮的一種形式,為古代用於一般性的見面打招呼,重大節日和不同場合有作揖禮、跪拜禮、抱拳禮等。拱手禮,即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晃動行禮,可對單人行禮,也可對多人行禮。二、拱手禮的姿勢。拱手禮的核心動作,是「拱手」。
  • 見面不握手還可行四種禮儀——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禮儀學會會長...
    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禮儀學會會長李榮建是我國著名禮儀學專家,李榮建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仍有必要,見面時可用四種禮儀替代握手禮。(圖為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禮儀學會會長李榮建)四種禮儀可替代握手禮李榮建編纂過《社交禮儀》《現代禮儀》《外國習俗與禮儀》等多部教材,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省禮儀學會曾發布由李榮建和弟子總結整理的八大公民基本禮儀,其中最後一條提出,「最好不見面,相見相距過一米;
  • 四副對聯教你握手、拱手、抱拳和揖禮,不再左手右手傻傻不清楚!
    「某班師生十年後再次聚會,見面時相互握手一次,共握手2145次,問原來班級師生__人」本節課從這道簡單的數學題開始,第一個留言回答出來的同學,老師送你個666!!!特奉上握手禮對聯一副,請笑納!——「上聯:長輩領導先出手,超過三秒要放手。下聯:女士伸手我伸手,輕握手指勿亂抖。橫批:右手右手右右手。」握手禮簡潔明了,「容易對付」。若初次見面,對方一出手,就是拱手禮、抱拳禮,甚至是揖禮,天真如你,又能否見招拆招、你來我往?如果你也是左手右手傻傻分不清楚,請務必要往下一探究竟!
  • 疫情之下|什麼樣的見面禮節最安全?|帶你盤點世界各地的風俗禮節
    2.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禮節之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架中搖動幾下。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古人以左為敬,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春節後復工,難免遇到要和別人打招呼的情況,特殊時期,熟人、同事打招呼成了一種風險極高的事情。只微笑點頭?顯得生分。稱兄道弟勾肩搭背?那可是近距離接觸,容易造成飛沫傳染。握手以示友好?你身上揣著免洗洗手液了嗎?沒有?那還是算了。
  • 西媒介紹武磊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歷史超3000年!配圖用的是央視...
    北京時間5月14日,西班牙《阿斯報》介紹了中國球員武磊可能會使用的新進球慶祝動作——拱手禮,等到西甲重啟後,希望能夠早日看到武球王的這一新動作!在上周的周記裡,武磊曾寫道:「或許我倒是可以藉此機會教他們(西班牙人隊友)中國人的拱手作揖,這可比互相擊掌打招呼安全多了。」
  • 拱手禮和抱拳禮有何區別?用錯場合容易鬧笑話,連成龍都錯過
    就舉見面來說,如今人們見面握手是最常見的禮儀。而近幾個月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為安全起見,很多人也不握手了,而改為別的行禮方式了。尤其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年長者,比如40後、50後、60後等,見面不再握手,而是「作揖」,也就是俗稱的「拱手禮」。平常電影、電視劇裡也常見。看似簡單的「拱手禮」,卻內藏玄機,用不好,就會鬧笑話的。
  • 在西方握手禮安全性被質疑時,我們的拱手作揖禮有必要恢復嗎?
    然而,後期受到西方文明傳入中國的影響,早期的拱手禮逐漸被握手禮所取代,受到一些影響,現在又有許多人開始提倡拱手為禮。(萬福禮)03西方握手禮的興起導致拱手禮逐漸消失由於古代行拱手禮有許多講究,而且身體和手都不能隨意亂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