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重現「拱手禮」,傳統禮儀文化的復興融合了時代精神!

2020-12-09 騰訊網

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錢穆

目前全國各地方「兩會」已陸續收官。即將迎來2020年全國「兩會」在北京的召開。

今年的地方「兩會」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成為今年一道獨特的、很接中國傳統文化地氣的風景。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禮儀生活交織著種種敬意與溫情,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世代傳承。這裡的「禮」包含了禮制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現代文明社會的「禮」很多都是從傳統社會中傳承發展而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現代常見的「拱手禮」的文化內涵與形勢特徵:

拱手禮的歷史淵源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無時不在。「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這首兒歌讓我們從小懂得基本的相見之禮。

然而「握手禮」是西方舶來品,中國古代用的是「拱手禮」(作揖)。拱手禮在古代用於一般性的打招呼。即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向對方致意。

拱手禮始於上古,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意為願作對方奴僕,以表自謙。自西周以來,同輩間見面交往已在廣泛使用。《禮記·曲禮上》記載道,「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論語·微子》也記載了子路對孔子行拱手禮,「子路拱而立」。

古人見面行拱手禮

中國古代在秦漢以前延生的禮儀規範動作,大多數是在慧識悊學指導下產生。以觀察人體生命動態和靜態能量場是否符合「得一」的原則而確定。「抱元守一」,是肢體動與靜的普遍要求。

垂手於身體兩側,人體仍然處於左右陰陽獨立的分散狀態。

而左右手陰陽疊合以後,身體能量場則處於較為理想的「合一」場態。

拱手禮的形式與內涵

拱手禮的核心動作是「拱手」。行禮時,雙腿站直,上身直立(一般適於對平輩)或微俯(一般適於對尊長),雙手相互握合於胸前,形成一個拱形,也可一手虛握,另一隻手包住,不高於顎,不低於胸,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用於遙祝時,手可抬高,寧高不低,不能低於胸。

拱手禮示範圖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禮男女有別。中國古人以「左」為敬,因此男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表示真誠、友善與尊重;女子行禮時,右手在外,左手在內。簡單來說,就是「男左女右」「男抱拳女壓手」,約定俗成。如遇喪事,則正好相反。

拱手禮的適用場合

拱手禮毫無疑問是禮儀界的一張「王牌」。重大節日可以用,重要場面少不了;見面可以用,告別也能用;祝賀恭喜可以用,感謝道歉同樣行。「一對一」可以用,「一對多」不失禮;站著可行,坐著同樣行。

除夕夜,新聞聯播主持人拱手致意:「給您拜年了」,億萬觀眾收到新春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拱手禮和抱拳禮不同,使用場合也不同,不要混淆哦。抱拳禮,是習武之人的通用禮儀,大致有兩種,一是「右掌左拳」,有決生死之意;二是「左掌右拳」,表示切磋而已。

抱拳禮

拱手之禮,簡單、方便、實用,更重要的是衛生。行禮時,人與人之間相隔一米半左右,符合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期間流行病學專家要求的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

見面拱手,吃飯分餐。既能避風險、保安全;又能順人情、得事體,何樂而不為?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敬人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

傳統禮儀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從今年地方「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可以看出,傳統禮儀文化具備了普遍應用的條件,充分說明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前進了一大步。在這種情況下,將「禮儀」進行引導和提升,正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良好契機。

圖文視頻綜合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烏蘭圖雅新歌《拱手禮》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健康得體禮儀
    「像拱手禮這種傳統禮儀的傳承,就應從幼兒園的娃娃抓起。」在發布會現場,有家長感慨地說道。  「終於盼到適合小學生的音樂作品了,既可以讓小學生學習拱手禮,弘揚傳統文化,重現禮儀之邦的風採,還可以遠離細菌,一舉數得,我們可以編成舞蹈向小學生推廣普及拱手禮。」一位小學校長聽過《拱手禮》後表示。
  • 周原有禮|拱手禮相迎,復興傳統正當時
    三千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根基,而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更是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和基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讓中國成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三千年後,復興傳統文化為周禮優秀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魂、中華神深刻地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上,影響一代代國人成長為最具有凝聚力和時代精神的中國人。
  • 中國傳統見面禮儀—拱手禮
    禮儀是每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到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說到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最著名的應該就是中國的拱手禮了。在古裝劇中,古人見面常常行拱手禮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現在我們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也常常能看到人們用拱手禮來表達自己的祝福。
  • 中國傳統禮儀:最具中國味道的拱手禮
    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依舊是每一位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在古代中國,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禮儀文化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影響至今,也讓我們有了約束自己言行、提升自身素養的很好的規範,在社會中成為一個言行得體的人。而說到中國的禮儀文化,最著名的便是中國的拱手禮了。拱手禮是人們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
  • 拱手作揖,兩會代表興華夏傳統禮儀,有何可笑?!
    恰逢兩會時期,有地方政府開會,恢復揖禮。小編不禁感慨,華夏禮儀古風,久不見於廟堂矣。此地此舉,望他地他人多多學習。作揖禮和拱手禮自周朝至新中國成立都是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的特點。
  • 疫情期間的兩會與會人員由握手改行「拱手禮」鄭州快速公交站臺,穿...
    就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你會發現一個新現象,今年與會人員見面不再握手,而改行「拱手禮」,這成為今年兩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拱手禮正確的姿勢,您知道嗎?5月14日下午,在鄭州快速公交農業路花園路BRT站臺裡,在兩名身著漢服的美女站務長的帶領和示範下,現場20餘名公交站務長們一起練習行「拱手禮」,大家認真的樣子,引來了乘客們的駐足欣賞。
  • 你知道的社交禮儀都有哪些?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一般而言,現代文明通常指的是經過時間沉澱的,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具體的表現如社交禮儀、文明用語等等。疫情以來,由於新冠病毒的感染性使得日常的社交禮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如握手、擁抱、近距離交談等等行為被倡議禁止,為了你我他的安全,我們應當不握手、不擁抱,相隔不少於1米距離。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而今天王新老師,就從文化和實際操作的角度為大家帶來作揖禮的分享。作揖禮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很多的細節,我們在學習作揖禮的時候一定從整體上進行學習,避免一知半解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笑話。
  • 蘭州女孩穿漢服祭月 復興傳統禮儀推廣漢服文化
    蘭州女孩穿漢服祭月 復興傳統禮儀推廣漢服文化 2015-09-28 10:43:07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秋佳節,在蘭州萬達廣場,一群身穿漢服的美女祭月祈福,復興傳統禮儀
  • 專欄·風土識小|疫期重看「拱手禮」
    一些學者與醫學專家因此呼籲可適當恢復拱手禮,拱手禮又名作揖禮、抱拳禮,起源於上古時代,早在商周時期的一些考古發現中就已經能看到拱手禮的雛形。作揖的最初含意是通過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對於對方的「敬」意,而在拱手禮的演化過程中,又被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的富有情調。
  • 還記得作揖這傳統禮節嗎?
    拱手禮,又稱作揖(zuò yì),是古代漢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 拱手禮的正確手勢,是怎麼做的,有什麼講究
    拱手禮的正確手勢,是怎麼做的,有什麼講究文/@成長新視點拱手禮,在中國古人的社交禮儀中,是一種日常使用人群最為廣泛,不同身份人使用的禮儀,也是揖禮的一種形式,與抱拳禮類似。一、拱手禮的來源。中國古代的禮儀,大多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 周禮」 。《左傳· 文公十八年》記載「 先君周公制周禮」 ,周公所作的禮儀,涵蓋了社會各個方面,非常全面、細緻。周代禮樂文化的主要內容,都保存在《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本書中, 即通常所說的「 三禮「 。
  • 中國傳統拱手禮該重出江湖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拱手禮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是時候重出江湖了。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拱手禮始於上古,有模仿帶手枷奴隸的含義,表示願意作對方的奴僕,後來逐漸發展變成相見的禮節。西周時期,周公制禮,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
  • 【地評線】秦平: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復興精神動力
    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陝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關學思想研究優秀成果發布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國內外關學研究成果,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作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理學重要開創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使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自疫情始,國人啟用拱手禮的契機來臨了?
    華夏的由來已久,並且和禮儀有關:「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的禮儀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拱手禮又稱作揖,也稱揖禮,據有史可載從西周時期,人們見面就開始採用了,《論語· 微子》曾載「子路拱而立」。揖禮根據對象不同,主要分為同輩、師長、帝揖(大揖禮,同祭祀祖先)三種,尊敬程度和拱手的高度有關,同輩至胸,師長至眼前,大揖禮過額頭。
  • 雲對話兩會大家談|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保持社交距離 提倡拱手作揖...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4日訊 決勝2020,聚焦全國兩會。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特殊時期召開的全國兩會,承載著特殊的期待。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於「推進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建議摒棄西方的見面握手禮,推廣使用傳統的拱手作揖禮,引發熱議。在視頻連線時,楊朝明闡述了提出推進「拱手禮」的緣由,並現場演示了「拱手禮」。楊朝明表示,「拱手作揖禮」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
  • 見面不握手,多行拱手禮!這動作成疫情防控新「標配」
    中國的禮儀形成於夏商周時期,興盛於唐宋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體系。禮可以說在傳統社會中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比如,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禮儀不僅相當完備,而且非常講究,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形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拱手禮。
  • 快來多用拱手禮吧!
    最近幾個月,隨著疫情全球擴散,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拿小道士我來說,原來總想不起洗手,但是現在,隔上個把小時沒洗次手就感覺心裡空蕩蕩…在社交禮儀上,同樣如此。疫情雖然可怕,卻無法阻擋我們的樂觀和友好,但現在常用的諸多問候方式如握手、擁抱等等都危險係數較高,為了減少接觸避免傳染,中外小夥伴們紛紛打開腦洞,發明了碰腳、擊肘等諸多新型社交問候禮儀。
  • 「地評線」秦平: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復興精神動力
    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陝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關學思想研究優秀成果發布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國內外關學研究成果,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作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理學重要開創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使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文旅融合是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導語: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遊廳局長會議上就文化和旅遊融合提出了6大路徑「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的6大路徑,為文旅融合提出了發展方向。理念融合的一個重要認識就是要破解文化和旅遊孰輕孰重的問題。長期以來,在兩者關係上,大眾普遍認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然而小編認為這種認識是值得商榷的。文化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表現方式。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形成了與此相對應的建築、禮儀、風俗、習慣、節氣、服飾、音樂、藝術、制度,當這些生產和生活方式經長時間沉澱,便形成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