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作揖,兩會代表興華夏傳統禮儀,有何可笑?!

2020-12-09 胡胖侃娛樂

疫情當前,某地人大開會改握手為作揖,引起國民各種討論,稱讚者有之,詆毀者亦有之。其實,不管握手和作揖都是禮節的一種展現,不存在握手一定比作揖文明或進步的論斷。只是近百年來我國為了效法西方,所以學習握手。

這次國際大疫情,中國防疫抗疫行動高效,國民民族自信心爆棚。恰逢兩會時期,有地方政府開會,恢復揖禮。小編不禁感慨,華夏禮儀古風,久不見於廟堂矣。此地此舉,望他地他人多多學習。

作揖禮和拱手禮自周朝至新中國成立都是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拱手為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因為不需要觸碰手部,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的特點。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其實,隨著中國復興,國民自信心逐漸增強,新生代追溯祖宗禮法必成自然。漢服興盛、國學再起、宋明影視高評,這種種跡象無不表示,崇洋媚外的時代即將過去,恢復華夏古禮將成時尚。

最後介紹一下何為拱手作揖。拱手作揖是將自己的雙手握住,向來賓不斷搖晃。其動作,又分兩種,一是將兩手掌互抱,謂之「拱手「;一是將兩手掌平合,謂之「作揖」。拱手;用於迎送賓客,是一般性禮節;作揖,用於敬神,尊長,是更誠厚之禮儀。另外,拱手作揖一般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大家不要做錯哦!

相關焦點

  • 雲對話兩會大家談|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保持社交距離 提倡拱手作揖...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4日訊 決勝2020,聚焦全國兩會。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特殊時期召開的全國兩會,承載著特殊的期待。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於「推進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建議摒棄西方的見面握手禮,推廣使用傳統的拱手作揖禮,引發熱議。在視頻連線時,楊朝明闡述了提出推進「拱手禮」的緣由,並現場演示了「拱手禮」。楊朝明表示,「拱手作揖禮」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梅長蘇行作揖禮近日,浙江衢州兩會期間,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拱手禮—抱拳在行拱手吉禮時(男士),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左手在上包住或者蓋住右手,兩手合抱於胸前,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代表扣頭),並微笑著說出問候,必要的時候可加入微笑、點頭。
  • 「拱手」與「作揖」有區別嗎?其中一種推廣最合適
    拱手、作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它早已跨出國門,融進世界很多國家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並成為他們生活禮節的重要形式。那麼,「拱手」與「作揖」的區別是怎樣的?我這樣是因姐姐有喪事的緣故啊。」(《孔·檀弓上》)因此,行拱手禮也是有講究的,不能鬧出笑話。拱手之禮一般多用於對師長表示敬意,所以唐末五代譚峭《化書》云:「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乎黼黻也。」又《舊唐書·柳公綽傳》:「仲郢以禮法自持,私居未嘗不拱手,內齋未嘗不束帶。」
  • 還記得作揖這傳統禮節嗎?
    拱手禮,又稱作揖(zuò yì),是古代漢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 專訪|楊朝明委員:拱手作揖禮可在中小學推行,領導應帶頭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浙江衢州市兩會的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的做法,引發公眾對如何行見面禮儀的廣泛討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別忘了,咱們還可以「見面拱手」(作揖禮)啊!!!見面不握手,保護自己,健康他人。作揖禮比握手禮歷史更悠久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揖禮」源於周代以前,於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古禮存留至今,除了「鞠躬」,恐怕只剩「作揖」了,只是今天會的人不多。諸子百家先賢們的畫像,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無一不是行著拱手禮。
  • 「兩會」重現「拱手禮」,傳統禮儀文化的復興融合了時代精神!
    今年的地方「兩會」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兩會」代表見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禮」,成為今年一道獨特的、很接中國傳統文化地氣的風景。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徵戰有禮等等。
  • 你知道的社交禮儀都有哪些?拱手禮是中國特色的問候禮儀
    喜愛武俠小說的小夥伴們對拱手禮必然是不陌生的,俠義世界裡,高手見面往往第一個動作就是拱手作揖,流傳到了現代可能大家最常見的拱手禮就是過年時節討紅包的專用動作了。雙手抱拳,說一句「恭喜恭喜,紅包拿來」,簡直是討紅包必備姿勢。
  • 作揖+視頻,今年地方兩會開得有新意
    (觀察者網訊)拱手作揖、視頻會議……現代科技與傳統並存,這就是疫情之下地方「兩會」逐漸提上日程後帶來的新風向。21日,浙江衢州日報旗下「掌上衢州」公布的幾幅會場畫面引起了網友關注。視頻及圖片中,與會者們戴著口罩,提起雙臂,沒有握手,而是認真地作了個揖。
  • 中國傳統見面禮儀—拱手禮
    禮儀是每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到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拱手禮的歷史拱手禮又稱為作揖、抱拳禮,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論語·微子》中曾記載「子路拱而立」。這裡的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中國的禮儀大多數都源自於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
  • 作揖代替握手,疫情下的兩會如何開?
    就在兩個月前(2020年2月17日),全國政協主席會議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分別研究了有關兩會推遲的事項。 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很多代表們還奮鬥在疫情防控一線,既為確保能夠集中精力做好疫情防控,也為民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因此有必要適當推遲。
  • 各個朝代的古人是如何打招呼的,有什麼注意的禮儀?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不單單是體現在我們的詩詞歌賦和製造建造上,也在我們平時的禮儀之中得到體現,並且很多的禮儀也得到了傳承,古代的禮儀之術非常多,今天就帶大家先了解下,古代文人見面打招呼時的禮儀。秦朝:秦朝時期兩人初見,晚輩要向長輩行大禮,大禮指的是叩拜之禮,再次見面者行小禮,即緊走兩步,拱手,作揖,頭要下底,腰要下彎,見面說的第一句話,大多以足下,或者是夫子,不才為主,當然君臣之間的禮儀更為不同,這裡只講平輩之間的文人之間見面招呼禮儀。
  • 烏蘭圖雅新歌《拱手禮》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倡導健康得體禮儀
    「像拱手禮這種傳統禮儀的傳承,就應從幼兒園的娃娃抓起。」在發布會現場,有家長感慨地說道。  「終於盼到適合小學生的音樂作品了,既可以讓小學生學習拱手禮,弘揚傳統文化,重現禮儀之邦的風採,還可以遠離細菌,一舉數得,我們可以編成舞蹈向小學生推廣普及拱手禮。」一位小學校長聽過《拱手禮》後表示。
  • 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歸,您知道雙手如何抱拳嗎?大有講究!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禮儀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曾是維繫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規範,也是中華文化中色彩最為濃厚、影響最為深遠的重要內容。禮制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了幾百萬年。到現在,變成了人們之間的握手。這個故事雖然有很大演繹的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
  • 作揖禮的形式是形式主義嗎?
    近日,浙江衢州一中學初三年級的教室裡,老師正在教學生行作揖禮的手勢,這是學校複課後新開設的一門教學內容。學校推廣這一門教學內容,有兩個目的:其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其二、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
  • 2019豬年春節傳統拜年習俗禮儀禁忌有哪些 常見的拜年方式介紹
    有五種常見的拜年方法:從儀式上看,拜年「拜法」較常見的通常有幾種: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
  • 疫情期間不能握手,「禮節」作揖進入「兩會」!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擾,工作和學習也受到了極大的困擾,而在4月20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兩會」現場,由於不能握手,就把握手的禮儀改為了作揖,而實際上在整個衢州市,都在推行這種禮節互相問候的方式。
  • 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握手,作揖,還是抱拳?
    02使用作揖禮節的優缺點分析作揖是中國傳統的禮節,又叫拱手。03抱拳禮節的優缺點分析抱拳禮,漢族傳統禮儀(多見於習武之人)中一種相見禮,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
  • 周原有禮|拱手禮相迎,復興傳統正當時
    三千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根基,而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更是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和基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讓中國成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三千年後,復興傳統文化為周禮優秀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魂、中華神深刻地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上,影響一代代國人成長為最具有凝聚力和時代精神的中國人。
  • 中國的作揖文化,讓我們了解一下今年兩會會有的見面禮吧
    相傳周武王死後,周公旦輔佐成王期間,制定了一系列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禮樂制度,而作揖便是周公和周朝的禮官們所制定的相見禮了,由於周王朝的統一,自此作揖便開始在九州大地上傳播開來。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