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秦平: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復興精神動力

2020-12-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群眾新聞網】;

今年是一代儒宗張載誕辰1000周年。張載是陝西眉縣人,所開創的關學學派自宋元明清至今已經延續了九百餘年。其關學要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更是被人們廣為傳頌。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陝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關學思想研究優秀成果發布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國內外關學研究成果,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作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理學重要開創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使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在擔任雲巖縣令期間,他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重視道德教化,更是政績卓然。作為張載開創的關中地區的理學,關學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關學所蘊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優秀精神,對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從南宋至今,無數仁人志士也都把張載的「橫渠四句」作為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來追求,甚至作為中華民族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而應用。關學所蘊含的「關學精神」,也已經成為了民族精神命脈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何依傍餘光裡,願被風流古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絕不能抱殘守缺、復古守舊,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比如,張載創立的關學,就為我們進行人文素質、道德意識的提升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啟示。必須發掘和弘揚張載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從中汲取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今天的中國,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應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激活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地增強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秦平)

相關焦點

  • 【地評線】秦平: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復興精神動力
    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陝西通過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關學思想研究優秀成果發布等系列活動,深入挖掘整理國內外關學研究成果,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上達則樂天,樂天則不怨;下學則治己,治己則不無尤。」作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理學重要開創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使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地評線」秦平:喚醒文化記憶,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
  • 「地評線」天府網評:不斷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知行合一的力量
    <br><br>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陝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用以滋養初心、淬鍊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 【地評線】秦平:「遲到的春節」見證家國的香醇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對家庭的眷戀始終牢牢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基因之中。國慶長假第一天恰值中秋節,就好似大年除夕夜,祖國各地到處都是萬家團圓、闔家歡樂。經歷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搶險,我們終於等到了團圓的這一天。在這個「遲到的春節」,不管是燃燈還是賞月亦或吃月餅,在傳遞對家人思戀之情的同時,也更加凸顯出了團圓的珍貴。 「遲到的春節」見證家國的香醇。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走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上,當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也可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獲得感,更能夠為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弘揚,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12月6日,為更好地探討這一話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場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在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其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和重要組成的千年蘇學,自然也不能被忽視。而海南省是蘇東坡最後的精神家園,在東坡文化中,蘊含並展示著「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展示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三個方面主要內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
  • 「地評線」甲骨文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海南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舉辦了多場講座,收穫了大量的「文化粉絲」。2020年12月6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單一結構世界」只是「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部分。「顯性世界」部分並不是完整的「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所在,「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是其「隱性世界」部分。在「顯性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其主體部分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顯性世界」中所發生事情的動因、動機、動力,也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地評線」多彩時評:傳承「西遷精神」,綻放「青春之花」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老一輩交大人用實際行動譜寫了「西遷精神」。站在新的起點,我們新時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奮勇前行,在傳承「西遷精神」中,努力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他勉勵廣大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60多年前,為了建設大西北,老一輩交大人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 「地評線」天府網評:古老書院要傳承好民族精神的魂
    他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當地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承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br><br>  中國書院肇始於唐朝,興盛於宋代,元、明時期延續,清代遍及全國。中國書院綿延千年,始終承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情懷,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發展、民族精神蘊蓄產生過重大影響。中國書院兼具文化傳播與人格冶煉功能,既有國學底蘊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
  • 【地評線】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原標題:【地評線】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
  • 中國· 新文藝復興,始於「漢服」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儘管只有短短八個字,卻道盡了中國百年復興之路,而當我們的民族自信漸漸恢復時,民間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東方的「文藝復興。」漢服運動我們都知道,西方所謂的「文藝復興」指的是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詩心不老 情懷依舊——從《中國詩詞大會》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我們應以何種姿態面對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上復興之路?    3  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發展    《中國詩詞大會》過後,對於古詩詞能否在民眾中熱起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有效載體,不少人對此寄予期望,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影響了亞洲其他國家,也對非洲和歐洲等地的國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文化是政黨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地評線」鐵人精神是不能忘卻的初心
    他強調,要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肩負起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巖油田之一。大慶油田的發現,不僅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是培育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 弘揚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也都知道,習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6日參觀了曲阜之後有一個重要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也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有的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