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文根據個人經歷整理。如有不對之處, 盡請指教,謝謝。
一: AUTOCAD 歷史
本人開始接觸ACAD最早在1991年左右,那是讀大三, 太早了版本已不記得, 作業系統還是DOS系統,學校也只有幾臺機器, 好像是386的, 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的上機課時, 由於要保證計算機專業同學的課時, 我們基本沒怎麼操作,只留下點印象, 好像就是畫了幾根線, 那時還是要輸入命令的, 是非常初級的軟體,再加上畢業設計也不是輔助設計方向, 基本只剩下概念了。
再次碰到這個軟體已經是96年了, 此時版本已經到了經典ACAD10.0版本, 雖然還是DOS系統,但是菜單,滑鼠已經非常好用, ACAD已經成為機械設計必會的工具, 事實上成為入職的基本技能。是當時產品設計的標準軟體,對於2維繪圖來說, ACAD是革命性的產品, 讓工程師丟開丁字尺和鉛筆,大量減少了繁重的細節圖,放大圖的繪畫工作,以及尺寸標註, 大大提高了繪圖效率,極大地減少了計算量,大大降低了出錯的概率,極大地解放了工程師, 基本上只要用上了CAD, 就再也不想用鉛筆了。不僅如此, ACAD還摧毀了一個職業: 描圖員, 減掉了一個辦公室:曬圖室, 讓「藍圖」這個詞語從行業內消失了, 讓鉛筆廠家轉型。 由於ACAD10的強大功能, 基本一統了2維繪圖的江山,
ACAD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還是跟他的設計思想有關, 他是對手工繪圖的電腦化, 所以非常容易上手, 鉛筆繪圖的經驗可以無縫的移植到電腦繪圖上, 加上顏色管理以及圖層管理, 以及塊概念,又極大的方便了圖紙管理, 再加上提供二次開發平臺, 又方便了企業開發相關的模塊程序, 這些先進的思想讓工程師可以把精力放在設計的核心部分, 所以深得工程師喜愛。 ACAD10是一個經典的版本, 氣候推出的12版本, 13版本是最後一個DOS版本 ,進入windows系統後, ACAD14是第一個windows版本, 從此後版本標號根據推出年號命名了,比如ACAD2002... 等等, 其中ACAD2004是一個經典的版本, 其後由於3D軟體的流行, ACAD逐漸退出了主流的設計領域, 在工業製造, 工業設計等領域讓步給proe, ug, solidwork, catias等3d軟體, 目前ACAD主要在建築行業, 以及服裝行業還有一定市場。
二: Autodesk公司的3D軟體
Autodesk公司很早就推出了3D軟體,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3DS(3D STUDIO), 現在叫3D MAX, 我最早接觸到這個軟體是在大約97年左右, 當時主要是在找MASTERCAM的時候見到的, 因為當時3D軟體已經開始在模具加工行業使用了, 其時PROE只是剛聽說,當然有些大公司已經在開始用了, 我當時的公司在臺北總部用PROE設計, 大陸這邊還是ACAD,總之就是這麼個機會順便把它也買了個, 玩了幾個月,因為它是做動畫的, 建立精準模型或者說工業模型很費勁, 它的建模思想一個是基礎模型的布爾運算, 即標準模型(球,環,體,錐,面)的合併,加減等, 另一個是雕塑思想,自由成型, 即相當於拿一塊泥巴隨便捏一樣。 2種模式都沒有考慮工業製造問題,所以玩了幾個月後就放棄了。。。,
從AUTO Desk公司推出的這2款軟體可以看出AutoDesk公司的產品思想, AUTOCAD主打工業市場, 3DS主打藝術市場, 基本覆蓋了全部的設計市場, 應該說策略還是很好的, 現在3DS還是動漫市場,電影特技等行業的老大哥, 功能也越來越強大。 但是在工業方面, 卻錯失了機會,由於ACAD的巨大成功, 導致未能跟上3D的步劃,等到pro/e, UG, ALIAS 等3d軟體殺出來的時候, 由於3d 軟體的革命性進步, 同樣也革了ACAD的命,由於3D的直觀性,實時性,所見即所得的視覺衝擊, 2D圖紙完全沒法與之相比, 由於與工藝,製造,等的相關性, 是無紙化設計成為可能, 同樣使「圖紙」這個詞慢慢退出了專業詞彙領域, 取而代之的電子圖檔,或者模型,或者源文件等。 AUTOdesk公司醒悟過來時, 為時已晚了。。。
三: Autodesk公司的補救措施
Autodesk公司自然不甘ACAD就這樣被邊緣化, 現在看來應該採取了2中措施來進行補救, 一個是加強細分市場, 就是建築行業設計, 由於建築設計形狀比較規範,不需要複雜的曲面來表現,另外建築大部分是平面圖,以ACAD現有的功能完全能夠勝任,動畫表現完全可以建好模型後交由3DS進行渲染, 3DS的強大的渲染能力完全沒問題, 這樣可以形成一個軟體組合, 原本2個軟體就可以無縫銜接。 所以在ACAD2004後面的版本,ACAD加強了建築方向,內置了很多與建築有關的模塊,比如環境表現的各類樹木, 場景, 內部的裝飾部件等,以方便工程師使用,
另一個方法是收購一個3D軟體公司, 直接補上這個短板, 由於ACAD的軟體核心不是3D實現的, 所以沒法改造ACAD, 如果那樣相當於完全開發一款全新軟體, 這樣不現實, 所以購買或者找一個公司合作是可行的辦法,這樣, Rhino 公司就進入了AutoDesk公司的視線。為什麼是犀牛(RHINO)呢?
Rhino(犀牛)軟體當時剛從大名鼎鼎的ALIAS分離出來, 分離的原因據說是 ALIAS的開發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建模思想, 就是採用「非有理B樣條」曲線來進行物體建模, 大部分軟體採用的是「貝塞爾曲線-B樣條曲線」來實現3D模型的, 據說這個"非有理B樣條」能提高曲面質量,提高代碼運行效率,等,反正就是優勢多多,但不被公司認可, 於是這個開發團隊就脫離出來, 開發了這個軟體, 這個時間剛剛好, 差不多就這個時間,AUTODESK公司早上門來, 當時是說收購了, 也有所是合作的, 反正就談妥了, RIHNO進行改造以和ACAD兼容, 保留核心建模思想。所以,用過犀牛和ACAD的人會發現, 2款軟體的命令基本上一樣的, 尤其在早期版本上, 只要熟悉一個, 另一個可以直接用, 比如: line, circle, rect, copy, offset, 等autucad命令和rhino完全一樣, 快捷鍵也一樣。 2款軟體可以互存.DWG 和.DXF。 犀牛也保留了ACAD的標準3D模型, 這就是2款軟體的淵源。
四: 現狀
ACAD大概還是那個樣子, 還是在原基礎上發展, 加強了一些具體應用。 在工程領域, 基本已經邊緣化了, 出了轉轉圖, 沒有太多應用了。但是ACAD作為2D設計的經典軟體, 用來教學是很好的工具, ACAD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畫法幾何,機械製圖的基礎知識,可以說是進入3d設計的一個基礎。 學好了ACAD可以很順利的進入3D設計的層次, 事半功倍。
犀牛卻發展的很好, 看來確如當時所說那樣, 現在的犀牛用戶應該超過ALIAS的的用戶, ALIAS估計只有高端的專業用戶用用, 一般的工業設計包括建築設計都採用犀牛了, 軟體不大,但卻功能強大, 加上不斷的開發插件, 基本能滿足幾乎所有的設計領域, 最新的版本又開始向製造延申,強大的造型能力讓人愛不釋手,而且能兼容幾乎所有軟體格式。 現在也加入了參數化控制, 前途一片光明。
五: 學習建議
ACAD最好在學校就學好。它能代替傳統作圖,又能鞏固基礎知識, 所有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都可以用ACAD來訓練, 然後在畢業前掌握犀牛或者其他一門3D 設計軟體, 這裡推薦PRO/E(CREO).學好ACAD後,再學習犀牛時,非常容易上手, 基本命令是一樣的, 這時候只要掌握它的3D建模命令就好了, 關於坐標系運用很重要, 能熟練的進行坐標系建立或轉換, 基本上就入門了, 這點在ACAD的3D模型裡面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