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筆者14年前來英國時,曾奇怪怎麼聽不到以前BBC電臺那種播音員「字正腔圓」的發音了。牛津大學語言學專家艾倫· 克魯特登教授告訴筆者: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二世50年前的腔調是舊式標準英音,如今,當年的舊式「標準英音」幾乎消失了。現在的標準英音,是在舊式標準英音基礎上糅合了其他方言的特徵,稱為「當代標準英音」。
在BBC出現以前,英國傳統上習慣把王室、貴族以及私立學校等口音稱為「標準英音」,亦稱為「女王口音」或「牛津口音」。「標準英音」一詞於1869年由語言學家埃利斯創造。1924年,語音學家丹尼爾·瓊斯在《英語發音字典》第二版提到此說法,此後成為用於描述社交精英口音的術語,並被學術界廣泛採用。以之為標準,其他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英語因具有地方口音及特定用語而被稱為「方言」,60多年前曾一直被視為下等人的發音。
1922年,BBC第一任總經理賴斯選用「標準英音」作為廣播發音的標準,這就是「BBC口音」的來源。那時英國貴族在上議院的政治權力雖然已被平民下議院近乎奪去,英國開始轉型為平民統治的社會,但王室、貴族與私立學校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仍在,所以賴斯當時的選擇與社會環境相適應。
時過境遷,標準英音早已不是BBC選用播音員和主持人的標準。從上世紀80年代起,BBC屏幕上的口音可謂百花齊放,持標準英音不再是加分之舉,甚至成為入選的障礙。這是過去60年英國社會發生巨大政治變遷的必然結果。今天的英國,貴族地位與影響力已落魄近60年,王室仍在但英國實質是個戴著宮廷帽子的平民國家,只有平民才有資格參與大選成為首相。 人們已很少再使用社會地位一詞,地方口音地位愈發高漲,而昔日標準英音日漸走低。口音歧視的舊觀念在當下英國已落伍過時。過去幾十年,英國社會越發扁平化,甚至幾次想拋棄「階級」一詞,雖然那過於理想化,但其口音平等性與豐富性的存在已是不爭事實。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發表題為《BBC不再聘用持高尚腔調發音者》。文章引用BBC第四電臺57歲的前播音員夏洛特·格林的話說,「BBC已經告別女王口音時代。標準英音(即無口音和方言的英語)正在萎縮。BBC越來越不願僱用像我這樣說話的人。」夏洛特·格林曾被認為是「英國電臺最有魅力的女性聲音」。
《每日電訊報》記者哈利·沃勒普告訴筆者:「幾十年前,『貴族口音』是被模仿的對象,但現在這個趨勢反過來了。你聽已故黛安娜王妃及哈裡王子說話,明顯故意夾雜了東倫敦口音(傳統上認為是『工人階級』口音)。BBC現在招聘的主播大都說當地方言,很少再使用BBC標準口音。著名的新聞主播之一休·愛德華茲說的就是帶威爾斯地方腔的口音。」
英國《衛報》也曾發表文章《口音影響了你的前程嗎?》。文章說:1/5的英國人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改變口音,有4%的英國人希望自己的口音脫離精英感覺,比如前英國財相奧斯本在一次關於社會福利演講中特意使用了東倫敦口音。
也有人對標準英音地位式微表達危機感。幾年前,一些英國最著名的演員曾發出警告,說越來越少的演員能說標準英音的現實,這將損壞英國戲劇的聲譽。《唐頓莊園》劇作者朱利安·范羅士就呼籲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標準英音上,而非地區口音英語。
當代英國口音是百花齊放,英國大多數人對此表示稱讚,認為這體現了語言的豐富性,及不同腔調與語法代表的豐富文化差異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口音歧視已經完全消失,70歲以上人群尤甚,這和他們早年受到的口音歧視教育有關。但對於50歲以下的英國人,許多人已不懂口音歧視為何物。(作者為英國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