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春風來了,大媽的腳步近了。
經過寒冬漫長的蟄伏,她們早就按捺不住,趁著草長鶯飛,磨刀霍霍向著路邊的野菜去了。
沒過多久,野菜的目標地點就在名為「夕陽紅姐妹團」的群裡炸開鍋,更多的大媽們呼朋引伴,拿上祖傳的小鏟和塑膠袋,爭先恐後向傳說中發現了野菜的角落跑去。
如果有熱衷於研究中國大媽的人類科學家,他的好奇心一定會被「挖野菜」這項活動點燃,突然之間的傾巢而出,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一時興起?
2015年4月16日,江蘇省金湖縣淮河入江水道灘涂柳樹灣溼地公園,當地市民正在大量採摘野芹菜、野蘆蒿等野菜
那一刻,曾經的採花姑娘,與如今挖野菜的大媽,在歲月的縫隙裡竟奇妙地重合了。
可是,媽媽們,路邊的野菜,不僅沒你想的那麼健康,還可能有毒。
如果有人統計過中國大媽幹什麼最來勁,挖野菜一定榜上有名。
炕桌上蘸醬吃的婆婆丁是東北人的最愛,香甜可口的槐花飯是陝西人春日的序曲,雲南人愛摘了灰灰菜的嫩葉帶回家涮火鍋,馬蘭頭拌豆乾是清明時節餐桌上的家常菜。
2020年3月7日,在青島市北區宣化路早市,薺菜、蒲公英、苦菜子等野菜堆滿幾個攤位
乍暖還寒時節,人們對野菜的欲望,恐怕比野菜鑽破泥土的欲望還要強。
在石家莊,年過80的老人冒著生命危險,跑到高速路中間的護欄挖野菜,來來往往都是呼嘯而過的車輛。被交警勸阻後,老人還不忘再薅兩把才依依不捨地離去[1]。
高速路附近的野菜天然生長,鮮嫩可口,連跑高速的司機都不忘惦記著它。
在蘭海高速公路上,一輛危化品運輸大貨車停靠在應急車道上,駕駛室裡空無一人。
難不成是出了什麼事故?
民警在附近尋找過後,才發現駕駛員夫婦原來是看到了沿途山坡上的春菜,停了車挖了滿滿一塑膠袋[2]。
為了挖野菜,這一通又是扣分又是罰款,讓人哭笑不得。
雖然不至於這麼離譜,但論挖野菜的熱情,市區裡的大媽也不甘落後。
在東北綏化,挖野菜已經躋身大媽們鍛鍊身體的全新打開方式,挖來自己吃、送親戚、到市場上賣錢,百益而無一害[3]。
這可苦了市園林的工作人員,綠化帶經過這麼一番折騰,落了片光禿禿大地真乾淨,跟美化環境怕是一點邊也沾不上了[3]。
許多外出遊玩的市民在綠化景觀帶,或是公園綠地、綠化林帶裡扎堆挖起野菜
作為一項季節性必備活動,不少大媽還總結出了挖菜經驗。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大媽們只逮著二月蘭的嫩尖掐,可謂是可持續挖菜法——過段時間嫩尖再長出來還能再薅下一波[4]。
在這裡,掐菜得趁早,你爭我搶是常態。
來得晚了,就只能眼饞著別人抱著滿滿一塑膠袋的野菜,在公園廁所裡洗菜,自己就剩扒拉些「漏網之魚」,好不鬱悶[4]。
當然,大媽也不會放過小區帶綠化裡的野菜,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道理,她們要比你早懂幾十年。
北京市民張女士小區裡的蒲公英、椿樹芽都是大媽們的扒拉對象,她們手腳麻利,動作狂野,路邊的蒲公英都是連根兒拔,拿下高高的樹尖上的椿樹芽也不在話下[4]。
這波操作,恐怕要看的這群腎虛體弱的年輕人們目瞪口呆。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禁疑惑,野菜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中國大媽對它魂牽夢繞?
我們這代人可能會理直氣壯地覺得,超市啥菜買不著啊,非得自己去挖。但實際上,這樣的日子到今天也才出現了二三十年。
父母那個年代的人,是正兒八經靠著野菜來補充營養的。
那年頭,蔬菜供不應求是常有的事。
當時,由於遠距離運輸水平的限制,城市的蔬菜主要依賴近郊蔬菜種植的供應[5]。
然而,不少地方近郊農業對蔬菜種植的忽視,使得蔬菜種植面積從1978年的331.1萬公頃減少到1981年的244.8萬公頃,足足少了八十多萬公頃[6]。
即便是大城市,也常常在蔬菜供應上捉襟見肘。
1980年的1到5月,北京市的鮮菜上市量要比1979年同期減少32.5%,人日均供應量不足200克[6]。
不到200克是什麼概念?
現在普通的罐裝八寶粥,一罐也有280克,而這個份量,要比當時北京每個人一整天的蔬菜供應量還要多。
2020年2月16日,上海,市民在楊浦區一菜市場內購買蔬菜等農副產品
當時的上海也沒好到哪裡去,在1980年的1-11月,上海的鮮菜上市量要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7.6%,最緊張的時候,蔬菜的供應量不足需求量的四分之一[6]。
1983年的上海,在一年之間有88天蔬菜供不應求[7]。如今洋氣的上海老太太們,也曾為一口蔬菜把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除了規劃用地的缺陷,難以控制的自然變化也讓靠天吃飯的菜農們發愁。
氣溫不正常、自然災害頻發都會導致蔬菜的大幅度減產[8]。
拿1981年來說,8-10月的長期陰雨導致日照和積溫嚴重不足,這對後三茬的蔬菜來說,打擊甚至是致命的。同正常年份比較,當年的晚夏菜減產80%,早秋菜減產70%,秋菜減產50%,全年減產量達30%以上[8]。
對於當時的境況,我們或許能從文學作品中窺得一二,作家王張應在散文集《一個人的鄉音》裡寫道:
「春荒時青黃不接,許多人家靠挖野菜充飢,我曾好多次跟隨母親一起去山上、河邊挖野菜[9]。」
市場上的蔬菜供應不上,挖野菜,就成了當時人們無奈之下的一條出路。
到今天,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播種面積的擴大,蔬菜成為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產業,2018年全國蔬菜的產值已經達到了2.2萬億人民幣,產量達7億噸[6][10]。
我們已經走出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但挖野菜的習慣卻被人們保留了下來。
2018年2月23日,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一鄉村,大棚種植野菜「馬蘭頭」,價格比肉貴
如今,野菜不再是蔬菜不足的補充,逐漸成為了健康、綠色、無汙染的代名詞。
如果你加過不少中老年朋友,就會發現標榜著「十大抗癌野菜」、「養生野菜 吃出健康」的文章是他們朋友圈的常客。
天然生長的野菜,仿佛自帶健康與綠色的標籤,讓無數中老年人對他趨之若鶩。
那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野菜真的那麼健康嗎?
其實未必。
拿公園裡的野菜來說,作為城市綠化的一部分,打不打農藥說不準,公園起碼還是要為它澆澆水,負負責的。
這裡澆的水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城市綠化用的很有可能是中水[4]。
中水,一般來說是由廚房排水、廁所排水、洗衣排水等廢水經過回收處理過後的產物,雖然經過了過濾、沉澱等處理步驟,但和飲用水的衛生差距,你可以自行想像一下[13]。
當然,這也怪不得誰,城市的規劃者們一開始也想不到,大媽們居然會把它們拿來炒菜。
蔬菜被打點農藥就要嫌東嫌西的大媽們,如果知道了野菜是被這樣的水澆灌出來的,不知道還會不會把它捧上神壇。
2018年8月3日,江蘇連雲港海州區朝陽路,綠化工作人員在噴灑農藥防治美國白蛾
那費點力,去郊外摘的野菜,就純天然無公害了吧?
還真說不準。
比如生長在高速路附近的野菜,就很容易受到汽車尾氣、路邊塵土的汙染,這樣的環境下孕育出來的野菜,很有可能將空氣中的鉛、汞等重金屬物質吸收,輕易採食容易導致重金屬中毒[12]。
用於美化環境的綠化帶都由園林部門定期噴灑過農藥,而且公路邊綠化帶裡的野菜,大多也被汽車尾氣汙染,吃了這樣的野菜難免會危害身體健康
此外,化工汙染也很可能是野菜面臨的窘境。
畢竟郊外不止有野菜,還是化工廠的分布地。
無論是周圍的空氣、水質,還是土壤,都可能受到排放物的汙染,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首當其衝[15]。
相比之下,現代農業的蔬菜種植就讓人安心得多,無論是用水還是土壤都有著嚴苛的國家標準。
蔬菜種植的灌溉用水必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對於水中的汞、鎘、砷等金屬元素都有著具體的控制標準[13]。
同時,在蔬菜無公害種植的標準中,也對土壤的重金屬及硝態氮等含量有著相應的控制標準[14]。
如此說來,野菜可能真沒有超市買到的蔬菜綠色健康。
值得警惕的是,誤摘誤食的野菜甚至有可能讓你送命。
根據衛計委的統計,2015年共有由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報告68起,中毒人數1045人,死亡89人,其中絕大多數死亡發生在家庭,誤採誤食為主要原因[16]。
即便是幾十年的挖菜經驗,放在中毒事件面前,也不值一提。
2016年,長沙的秦阿姨就因為誤採了綠化帶裡的「水芹菜」,食物中毒被送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17]。像這樣的食物中毒可不是說著玩的,為了吃野菜把健康搭進去,得不償失。
由於野菜的種類很多,普通人很容易分不清楚,稀裡糊塗就摘了。
2013年3月6日,西安長安區,不易分辨的薺菜(左)和「辣辣菜」(右)
比如紫花地丁和早開堇菜就容易混淆;薺菜的幼株和蔊菜、獨行菜看起來區別不大;香椿芽和漆樹的芽很相近,而後者是一種有毒的喬木[4]。
同樣都是生長在水邊的水芹菜和石龍芮,前者是讓人慾罷不能的味道,而後者吃了可能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還有金銀花和斷腸草,一不小心就會摘錯導致食物中毒[4]。
同時,很多被中老年人奉為「養生神菜」的野菜,吃不好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比如苜蓿,因為營養豐富且膳食纖維高廣受喜愛,吃法眾多,但生吃苜蓿可能會導致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患者的病情加重[18]。
被稱為「山菜之王」的蕨菜也不能多吃,新鮮蕨菜含有一種叫做「原蕨苷」的物質,長期食用會增加患食道癌、胃癌的風險[19]。
這樣看來,挖野菜還真是一門學問,一不小心就可能坑了全家。
所以,媽,還是乖乖去超市買普通蔬菜吧,這樣最保險。
[1]燕趙晚報.(2019).高速路邊野菜多 大爺大媽啥都不顧了!
[2]貴州都市報.(2017).這野菜太貴了!高速路違停挖野菜 司機被扣6分罰100元.
[3]東北綏化網.(2018).趕不走的挖菜人挖禿綠化帶.
[4]新京報.(2019).挖野菜大軍湧入公園「掐尖兒」.
[5]黃承宗&肖連啟.(1981).解決城市蔬菜供應緊張的出路——學習陳雲同志有關蔬菜問題論述的體會.
[6]楊順江.(2004).中國蔬菜產業發展研究.
[7]周渝祥.(1987).城市蔬菜供需平衡初探.
[8]李相啟. (2014).耕耘集.
[9]王張應.(2015). 一個人的鄉音·散文集.
[10]國際果蔬報導.(2019).2018年中國蔬菜產量達7億噸.
[11]中國汙水處理工程網.(2012).中水回用系統.
[12]桑志成.(2013).安心吃 聚焦舌尖上的飲食安全.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5).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14]徐立功,孟祥軍&韓太利.(2015).綠色蔬菜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叢書 山藥芋頭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15]經濟參考報.(2012).土壤重金屬汙染鎘列榜首 調查數據不清標準缺位.
[16]人民網.(2016).去年1045人吃野菜中毒 原來野菜這樣吃才安全.
[17]瀟湘晨報.(2016).長沙市民誤食有毒野菜送醫 教你分辨「真水芹菜」.
[18]左壯.(2015)一把鹽.
[19]蔡向紅.(2014).本草綱目食材妙用.
你已選中了添加連結的內容
文獻審核 | 雲一燈 微信編輯 | 晨鍋鍋
內容編輯 | 吳 寒 圖片編輯 | 晨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