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畫家王連城——連環畫講述《國士良醫鍾南山》的故事

2021-01-11 澎湃新聞

不論參與《醫者鍾南山》連環畫作品的創作,還是獨立完成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我是被鍾南山院士的人格魅力所感動,至於作品是否塑造出了他的精神面貌,這個我不敢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過這一番創作,讓我喜歡上了這位老人。我自信,自己畫出了可愛帥氣的鐘院士。」

王連城,1962年生,清水縣人,職業畫家,甘肅省美協會員。2011年開始從事連環畫創作,同年參與編創隴東革命故事連環畫叢書《紅色南梁》中《西北紅軍的搖籃》章節。2013年,創作的80幅展現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成長經歷的連環畫組畫《少年習仲勳》,現永久陳列於兩當兵變紀念館舊址。2017年,反映習仲勳與戰友之間革命友誼的連環畫作品《戰友情深》,獲全國連環畫大賽二等獎,這一獎項也是建國以來,甘肅省美術界在全國連環畫創作領域取得的最好成績。

今年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鍾南山院士獲授共和國勳章。與此同時,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分享了一期根據《醫者鍾南山》縮編的連環畫作品。這期作品是疫情期間由6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用不到一月的時間通過雲端合作完成的,王連城參與了部分作品的創作。近期,他又與人民美術出版社籤約,獨立創作完成「最美奮鬥者」系列連環畫之《國士良醫鍾南山》。

在這背後,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記者採訪了王連城先生。

記者:王老師,首先祝賀您今年又有新的收穫。前段時間您說正在進行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的創作,現在交稿了嗎?

王連城:非常感謝!這次一共創作了82幅作品,現在已經全部完成,按要求我已將畫稿寄到人民美術出版社,他們正在做出版前的準備工作,預計出版就到明年初了。

記者:之前從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看到,年初時您還參與了連環畫《醫者鍾南山》的創作。

王連城:去年10月,我參加人民美術出版社舉辦的第二屆新連環畫創作高級研究班,期間聽說中宣部等部門表彰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在我國各行各業具有重大貢獻的「最美奮鬥者」,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海豚出版社,計劃用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創作這些共和國最閃亮的「星」。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就在那個時候,我從微信上看到一張圖片:一位老人蹙眉閉目,坐在趕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休息,這位老人就是鍾南山院士。

大年初二,我接到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報》責任編輯張書雲女士的電話,她以敏銳的目光看到了在重大疫情中的鐘南山,決定編輯一冊反映鍾南山從醫經歷的連環畫——《醫者鍾南山》,我有幸參與了這次連環畫作品的創作。

記者:當時是幾個人參與創作的?用了多長時間?

王連城:《醫者鍾南山》的創作時間非常緊張,要求在20天內完成60多幅的色彩稿。如果我一個人進行創作,至少需要兩個月時間,張書雲女士便又聯繫了昆明、瀋陽、青島、上海的幾位畫家,最後由我們6個人一起,在20天的時間裡合作完成了作品創作。

記者:創作《醫者鍾南山》時,正是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春節期間,全國人民都在居家防控,你們6位繪畫作者,分別居住在天水、昆明、瀋陽、青島、上海等不同城市,你們當時是怎樣合作完成創作任務的?

王連城:因為是6個人共同創作,鑑於每個人的繪畫風格不相同,而且因為疫情大家無法見面交流,所以從今年大年初五開始,我們就通過電話、微信等相互溝通,首先確立了創作思路、手法和風格,力求風格特點一致,然後每個人再分別獨立完成各自承擔的素描稿,最後再統一著色。

記者:您當時是在一種什麼狀態下創作的呢?

王連城:創作《醫者鍾南山》的那段時間已是疫情爆發期,當看到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作為最早的逆行者,趕往疫情最早爆發、也是最嚴重的武漢時的照片時,讓我淚目,更讓我心裡多了一份崇敬和激勵。在緊張的創作過程中,每看到電視新聞、微信裡人們對鍾院士的崇敬與讚譽,想到我刻畫的正是在國人心中巍如青山的這位老人,巨大的壓力隨之而來。一般有經驗的創作者都知道,當在創作中對主題人物過於崇敬,由於心情激動而出現壓力時,往往會導致創作有失水準。這一過程,創作狀態從平靜進入激情屬於正常,但要從激情返回平靜卻非易事,這種狀態下要想畫好畫,得付出更大的心力。為畫好鍾南山院士,我每天都堅持畫十多個小時,力求形神兼備,表現出他的風採,這也是那段時間我的追求。

記者:疫情期間,總會有些讓人始料不及的事發生。據說後來因為部分作品在郵寄途中丟失,影響到後期的製作與出版,《醫者鍾南山》這冊連環畫最終沒能結集,您覺得遺憾嗎?

王連城:是啊,我記得當時素描稿完成後要寄給雲南的畫家統一著色,由於疫情期間快遞業務受到影響,寄件途中共有六幅畫稿丟失,雖然後來我又把丟失的畫稿重新補畫,並自己著色完成了創作,但遺憾的是這冊連環畫還是未能結集。不過,如果沒有這次的創作經歷,或許也就沒有之後我與人民美術出版社籤約,獨立創作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的機會。

記者:如何想到會再次創作同一題材的作品呢?

王連城:4月份的時候,由於鍾南山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人民美術出版社決定創作一冊全面表現鍾南山人生歷程的長篇連環畫,要求是黑白稿,這也是「最美奮鬥者」系列連環畫中的一冊。在確定繪畫創作者人選時,出版社負責人和專家考慮到我曾創作《戰友情深》並獲過獎,所以就將創作任務交給了我。

記者:為了這次獨立創作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您都做了哪些準備?

王連城:等待腳本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為了做足創作前的準備工作,我從網上搜集了所能得到的各種圖片資料,還購買了兩本不同作者撰寫的《鍾南山傳》,並多遍觀看反映他事跡的電視紀錄片,以求深入了解鍾院士不凡的人生經歷,更好地把握他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背景下的精神面貌。通過仔細閱讀傳記,鍾院士不平凡的一生展現在我眼前。他正直、憨厚、善良、堅韌不拔的形象在我腦海裡一天天鮮活起來。

17年前,鍾南山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就因能堅持真理成為「敢醫敢言」的勇者,如今再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前線,《人民日報》微博這樣評價他:84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滿腔責任為國為民,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

記者:對自己創作的《國士良醫鍾南山》您滿意嗎?

王連城:這次創作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我是被鍾南山院士的人格魅力所感動,至於作品是否塑造出了他的精神面貌,這個我不敢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通過82幅作品的創作,我喜歡上了這位老人。我自信,自己畫出了可愛帥氣的鐘院士。

記者: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能用手中的筆來記錄時代,致敬時代最美逆行者,您有何感想?

王連城: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猶如一場風暴牽動著國人的心,這讓我不由想起2003年初春那場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當時我正在北京,被困在城中整整四個月,那段有家不能回的日子真得很壓抑。不論是在抗擊非典第一線,還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鍾南山對疫情的判斷與決勝的信心,很鼓舞大家,也讓人們從此更加牢牢記住了國士良醫——鍾南山。

時至今日,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利用手中的筆來記錄時代,致敬時代最美逆行者,我深感榮幸。

記者:最後,期待您的連環畫作品《國士良醫鍾南山》早日與讀者見面。

王連城:感謝貴報的關注。

新天水記者 洪波

原標題:《天水畫家王連城——連環畫講述《國士良醫鍾南山》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連城——連環畫講述《國士良醫鍾南山》的故事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洪 波「不論參與《醫者鍾南山》連環畫作品的創作,還是獨立完成連環畫《國士良醫鍾南山》,我是被鍾南山院士的人格魅力所感動,至於作品是否塑造出了他的精神面貌,這個我不敢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過這一番創作,讓我喜歡上了這位老人。我自信,自己畫出了可愛帥氣的鐘院士。」
  • 紀錄片《鍾南山》今晚播出,講述鍾南山「硬核人生」故事
    鍾南山院士更以其精湛的醫術和真實敢言的風範,在抗疫期間受到高度關注。由廣東廣播電視臺對外傳播中心(國際頻道)及廣東廣播電視臺董珂工作室攝製的紀錄片《鍾南山》將於 4 月 8 日 21:30 在廣東衛視播出。該紀錄片真實呈現了鍾南山兩次出徵抗擊疫情的故事,並回顧了他八十多年來的奮鬥歷程,解鎖其 " 硬核人生 "。
  • 連環畫《媽祖》背後的創作故事
    全套共12冊,特邀來自全國各地的連環畫名家聯袂,採用中國傳統的「寫實」和「白描」手法進行創作,描繪了媽祖(林默娘)傳奇的一生,並講述了媽祖文化在我國臺灣地區和世界各地傳播的盛況,彰揚了媽祖在護國庇民、漕運開發、海疆安定、國家統一、和平外交等方面的卓越功績,進一步傳播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該套連環畫自出版發行以來,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認可和社會的高度好評。
  • 遼寧畫家明信片上畫「郵票之父」故事
    設計者李晨延續了他的「集郵周明信片」創作題材,第4次在方寸之上用畫筆講述「郵票之父」羅蘭·希爾的故事。 「集郵周」宣傳活動是2016年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和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設立的,「集郵周紀念郵資明信片」與每年的「集郵周」同期發行。2020年「集郵周」以「中國夢 集郵情」為主題,展示郵票的知識性、鑑賞性、收藏性,傳承集郵文化。
  •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為青少年講述鍾南山、袁隆平等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第二輯書封。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由黨建讀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用時代先鋒鑄造國魂,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顆紐扣——『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第二輯)讀者見面會」日前在上海舉行。
  • 畫家黃雲松:他策劃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
    黃雲松是一位畫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於喜愛繪畫的青少年而言,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在鋼筆畫傳入中國的一百多年裡,黃雲松與錢貴蓀、華三川、顏梅華、董洪元等人,成為其中的翹楚。即使不熟識這個名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走來的人,也一定知道「世界文學名著連環畫」叢書,它是幾代人內心最為永久的記憶之一。
  • 連環畫_中國網
    與德國詩人歌德同時代的德國畫家德卜弗爾是一個將自己創作有故事改編為系列圖畫的人,不過當時不叫「連環畫」,而稱作「長篇圖畫小說」。德卜弗爾的「長篇圖畫小說」比布利特契爾的「黃孩子」早出現30來年。連環畫的創作者們不僅將各種古典小說、歷史、傳說故事等傳統文化介紹給廣大人民群眾;更由於當時從事這項工作的幾乎都是頂尖的一流畫家,所以創造了中國連環畫史上無以倫比的藝術高峰;除了已謝世的一些畫家,凡壽致八九十年代的幾乎都成為了中國畫壇上的領軍人物,足見從事這項工作的畫家的實力非比一般。名家的作品一方面提高了連環畫的藝術水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後來的收藏品市場。
  • 重拾連環畫記憶 說出你的故事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記者 李心雨 李菁 「60後」和「70後」的小人書,「80後」和「90後」的漫畫,「00後」孩子們的繪本……在每個人的童年裡,總有那麼一本「連環畫」讓你廢寢忘食。生動的圖畫加上精彩的故事情節,是不少市民小時候不可或缺的味道。你的記憶中,是否有與連環畫有關的好故事呢?
  • 一圖勝千言:連環畫繪本大展在在廣州南沙區圖書館展出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展示繪畫作品為主,形式包括連環畫、繪本及有完整故事的系列性插畫、漫畫。作品表現方式形態集合多樣,作品可以單獨成畫幅展示,亦可以成冊展示,包括手工書和概念書,同時延展多樣文創產品。涵蓋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多個畫種。作為故事連環畫的延展,把傳統連環畫與藝術繪本、插畫、動漫等領域相結合,展示該藝術形態的活力與包容性,可帶動讀者多樣的讀圖模式。
  • 500餘冊長徵主題連環畫折射重慶抗戰歷史文化
    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 (陳植煒)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慶,近日在「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繪本藝術拓展研討會期間展出500餘冊長徵主題連環畫。記者25日從四川美術學院獲悉,此次研討會除了展出長徵主題連環畫外,還對中國繪本藝術的研究與發展進行了探討。
  • 「學習用典--中國優秀經典故事全國連環畫作品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
    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主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視覺傳達設計學院院長李晨,讀圖時代(北京)圖書有限公司董事長魏龍,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天津美協插圖·裝幀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剛,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美術學院動畫藝術系主任餘春娜,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畫家、詩人李偉,天津連環畫藝委會副秘書長王超,讀圖時代(北京)圖書有限公司總裁劉瑾,北京正能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阿曉君
  • 連環畫重鎮天津 「畫史」曾被忽略
    作家梁曉聲說:「從聽故事、看小人書到讀名著,可以說這是一脈相承的。大雜院裡的民間故事和小人書是我最初的人文故鄉。」天津連環畫收藏家、民間美術研究學者呂明告訴記者,過去只有到六一或者生日時,家長或許能買一本小人書作為禮物,「誰手裡擁有小人書,基本就是孩子中頗受歡迎的角色了。」
  • 《歌頌家國情懷 致敬戰「疫」英雄——連環畫作品展》在國家圖書館...
    主辦方供圖為致敬所有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勇士們,12月3日至17日,《歌頌家國情懷 致敬戰「疫」英雄——連環畫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展覽,展覽中連環畫作品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並重,旨在用藝術的力量致敬每一位最美「逆行勇士」。
  • 「傳承與創新——上海交通大學海派連環畫設計展」開幕
    他表示,傳統文化的堅持和創新需要高校的支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上海故事,需要情懷,更需要創新。連環畫家顧炳鑫創作的《渡江偵察記》原稿連環畫原作和作品海派連環畫大家顧炳鑫之子,顧子易先生以父親的連環畫代表作開篇,給大家繪聲繪色地介紹了海派連環畫大家顧炳鑫先生的成名作以及老先生和福州路之間的故事。
  • 第四屆全國連環畫交流會在招寶山舉行
    27日,第四屆「連藝之鄉•招寶山」全國連環畫交流會開幕式在鎮海區人民大會堂廣場舉行。該活動由浙報集團寧波分社、寧波市美術家協會、鎮海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招寶山街道主辦。  「要蓋好每個印章。」在畫家籤名互動現場,童介眉在為連友的連環畫籤名時,不忘叮囑身邊幫忙蓋章的志願者。鎮海籍著名畫家童介眉,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
  • 舊版連環畫原稿成漫畫收藏迷理財工具
    他認為,原稿除了保留原有的故事內容外,有更多的藝術內涵,收藏價值不亞於名家書畫。   據了解,目前連環畫原稿與書畫價格仍有很大差距,業內人士認為連環畫原稿價格還有不小空間。   「當時這套連環畫稿的成交價格,我敢說已是書畫的價格了。」行家胡義成對這套原稿印象深刻,因為儘管連環畫原稿的價格逐漸回歸,但和書畫價格差距還是極大,能拍出天價的少之又少。   盧延光既是著名書畫家,也是家喻戶曉的連環畫家。他認為,連環畫原稿只是個別拍出高價,一般的市場價格還是較不理想:「其實連環畫原稿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並不比書畫差。」
  • 「津門網」用傳統筆墨畫連環畫講述雲南省西疇縣巖頭村扶貧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部分連環畫作品,這些連環畫是用中國傳統筆墨繪製的,畫裡面所講的是雲南省西疇縣巖頭村脫貧致富的故事,在這些作品當中,我們能夠看得出當地的山山水水,也能夠看得出老百姓的踏實肯幹。正是因為連環畫所具有的這種故事情節性,讓我們從一開始到最後能夠了解到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通過百姓的踏實肯幹,讓小山村改變面貌,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這大概是我們大家所希望看到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裡面去參觀一番看看當地的百姓是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面貌,讓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吧。
  • 開掘空間大 讓中國傳統文化在連環畫上"活"起來
    選入《中國經典民間傳說》(百種)中的《女媧補天》《孔雀東南飛》《牛郎織女》《珍珠姑娘》《天鵝寶蛋》《幼女斬蛇》《取紅燈》《白螺仙子》《黃河的故事》《通州塔》等,大多耳熟能詳。這些連環畫出版於1953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期,有的多次再版,有的則從未再版過,執筆的畫家不乏錢笑呆、趙宏本等國寶級連環畫家。  「這次的整理更為嚴謹、全面。」
  • 天津濱海美術館展出「學習用典」連環畫作品展
    、中國網資訊中心承辦,讀圖時代(北京)圖書有限公司、北京文交聯合投資有限公司、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協辦的「學習用典--中國優秀經典故事全國連環畫作品展」在天津濱海美術館開幕。展覽集中了103個故事、1030幅原作,以中國畫(白描、工筆、寫意)、素描、水彩、油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向世界人民描繪並展示中國經典故事,以最優的視覺呈現弘揚中華文明的思想精粹。該展覽亦是數十年來第一次舉全國之力,匯畫界精英的高水平創作,堪稱全國優秀連環畫創作的視覺盛宴,也在歲末年初為新區居民奉獻一場文化的盛宴。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20日。
  • 小人書,大世界——開封倆大叔舉辦連環畫展
    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傳》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圖,連環畫的形式已大致成型。截止2018年,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的明代萬曆二十年的《孔子聖跡圖》刻本,就是全本大副白描的圖畫,詳細描繪了孔子的一生。」說著,許老師從展櫃中將《孔子聖跡圖》拿了出來,「就是這本,是中國第一本連環畫,我這本《孔子聖跡圖》老版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