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重鎮天津 「畫史」曾被忽略

2020-12-16 騰訊網

圖文|單煒煒

天津文史學者高偉曾有這樣的回憶:「舊時天津,住在胡同裡的人家……唯一能算文化娛樂的,就是在晚飯後,一家人圍在燈下看小人書。鬧市及大街上有不少小人書鋪,孩子們花幾分錢就能看上半天。」作家梁曉聲說:「從聽故事、看小人書到讀名著,可以說這是一脈相承的。大雜院裡的民間故事和小人書是我最初的人文故鄉。」天津連環畫收藏家、民間美術研究學者呂明告訴記者,過去只有到六一或者生日時,家長或許能買一本小人書作為禮物,「誰手裡擁有小人書,基本就是孩子中頗受歡迎的角色了。」

小人書即連環畫,天津曾是連環畫「生產重鎮」,從《勞動模範趙佔魁》開始,《聊齋》《創業史》《敵後武工隊》《血濺津門》等都給幾代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劉繼卣、楊逸麟、張鸞等津籍畫家更是赫赫有名。呂明在介紹天津連環畫歷史時如數家珍。他說,1949年後,連環畫不僅僅是給兒童看的「小人書」,「而一度起著宣傳政策、教育群眾和普及文化的作用,連環畫的兩次『興旺高潮』中,天津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貢獻出了巨大力量。而對於天津的這些重要貢獻,之前的研究、評價是被忽略的。」

天津「第一本」究竟是「誰」

呂明不但是收藏者更是研究者,他在收藏中發現,「一說新中國連環畫歷史,就是上海、北京為主,其他城市都一筆帶過。」對於天津連環畫歷史的研究,基本處於空白,一些傲人的成績被忽略,「尤其是1949年後,天津的連環畫曾領先於全國。」中國連環畫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宋朝的木刻和明清的繡像插圖極具代表性。到了清末民初,《申報》出版了新聞連環畫《點石齋畫報》。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是第一部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之後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題材相繼問世,繪畫者陳丹旭成為中國第一位連環畫畫家。其後,葉淺予《王先生》和張樂平《三毛流浪記》的現實主義題材也受到追捧。可以說,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上海是無可爭議的連環畫「領頭羊」,這和當時亞太地區出版中心的地位和資歷息息相關。據統計,上海有100多家連環畫私營出版機構,但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

而在天津,不但當時風靡全國的連環畫都在銷售,而且在1936年,由天津民眾教育館編印了《孔子事跡圖》,這也是有「連環畫」之名後,北方最早的連環畫之一,其後根據天津時事施劍翹刺殺孫傳芳傳奇改編的《血濺居士林》、《大公報》連載的《武訓先生畫傳》都在全國引起轟動。同時,解放區也出產了大量連環畫作品,天津馬達的木刻連環畫《陶端予》、秦徵的《大報仇》和安明陽的《劉胡蘭》都是當時相當有名的代表作品。到了新中國成立,連環畫曾一度成為最好的「掃盲」「宣傳政策」的工具,得到了民眾的普遍歡迎。在這一時期,天津一共有人民藝術出版社、知識書店和民主書店三家連環畫出版社,而且當時的報紙《天津日報》《新津畫報》《天津畫報》等,都登載過相應的新連環畫。之前,很多人認為1949年7月出版的《蔣介石罪惡史》是天津第一部新連環畫,呂明考證並非如此。

天津於1949年1月即解放,天津軍管會文藝處於2月創辦了天津人民藝術出版社。6月,阿英主持天津文藝工作後,天津人民藝術出版社曾出版了蕭肅繪畫的《勞動模範趙佔魁》,「這是通過阿英交由上海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工廠文藝習作叢書』目錄中查詢到的,因為當時叢書的大部分文稿都是天津『輸出』的。」

劉繼卣(1918-1983)

提到「天津第一」,呂明還提及一位影響力巨大的天津畫家劉繼卣。劉繼卣為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劉家」後裔,其父劉奎齡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開派巨匠,動物畫一代宗師,被譽為「全能畫家」,劉繼卣也被譽為「當代畫聖」,「東方的倫勃朗和米開朗琪羅」,尤其在連環畫方面,居於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第一人的地位。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就是工筆重彩的8幅《大鬧天宮》和連環畫《雞毛信》,「一直以來,以北京大眾圖畫出版社的《雞毛信》作為劉繼卣的第一部連環畫作品。」通過走訪老出版人、老畫家以及翻閱大量資料,呂明發現,劉繼卣曾說過自己在1949年冬天就開始了連環畫創作,而他第一部出版的連環畫是1950年6月在知識書店出版的《王貴和李香香》(下圖),當時署名為「可友」。

獨特的選材和大膽的用人

新連環畫題材多樣,其中古典文學依舊很受歡迎。天津美術出版社作為當時中國五大連環畫出版社之一,卻以「獨到」的一部連環畫引起了轟動。「當時各地出版社心照不宣地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大部頭,比如北京出了《水滸傳》《嶽飛傳》,上海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河北省是《西遊記》等。」天津的目光落到了《聊齋》上。

選擇《聊齋》,是因為天津的評書大家陳士和已在津門將評書《聊齋》說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據說1928年,陳老先生在電臺說《珊瑚》,天津衛的老太太們邊聽邊想著自己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守著電匣子哭。1954年前後,天津文化局組織小組由著名曲藝作家何遲為領導,給老先生搶救性錄製資料,整理出了13段半的《聊齋》故事。天津美術出版社以此為腳本,從1955年開始策劃,到當年12月,出版了聊齋系列的第一本連環畫。這套《聊齋故事》連環畫是新成立的天津美術出版社建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大型系列連環畫冊,第一部是葉之浩繪畫的《雲翠仙》,一直到1963年,一共出版了42冊。「因為封面是以藍色為底,所以這一套又被稱為花皮版,到80年代又出了10冊藍皮版。」呂明說,戴仁繪畫的《胭脂》一冊,還獲得1963年的繪畫二等獎。

革命歷史題材「撞車」的現象很嚴重,呂明說,當時僅《白毛女》一書,上海就有17個版本,而天津的《烈火金剛》《敵後武工隊》等連環畫卻獨佔鰲頭,「我認為是當時天津出版社擁有強大的繪畫隊伍和獨到的眼光。」呂明說,1959年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還在《延河》雜誌連載時,就被天津美術出版社一眼相中。天津美術出版社當時「冒天下之大不韙」,用當時環境下被錯劃成分下放到津郊板橋農場勞改的畫家張卓來繪畫。1961年7月出版第一冊。兩年後,在首屆全國連環畫評獎活動中,署名「板喬」的《創業史》榮獲繪畫二等獎,張卓在現場號啕大哭,誰也不知道這位獲獎者是當時津美社擔保到北京領獎,真實身份依舊是一名「勞改犯人」。

呂明曾統計,天美社在1967年前出版連環畫作品高達一千兩百餘種,形成了以《聊齋志異》系列與革命故事兩大內容為核心點的龍頭產品。1963年全國連環畫評獎,天津共有十二部作品獲獎,獲獎數處於全國第三,可以看出天津在新中國連環畫歷史上的地位。

連環畫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老少鹹宜為主,而在天津有一位女畫家,不僅是天津最早的連環畫創作者之一,也是新中國最早的兒童題材作品著名畫家,她就是張鸞。呂明介紹說,張鸞是天津人,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父親張國忱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職,後任天津市財政局長,張鸞和姐姐張米玲都喜歡繪畫,父女曾在1940年天津永安飯店舉辦畫展,頗具影響力。1949年後,張鸞先在上海為三聯書店、兄弟圖書公司畫插圖。上世紀50年代,回到天津定居,出版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危險的戀愛》《紅色保險箱》《小華》《甘蔗田》《人魚公主》(下圖)等連環畫作品,其中,連環畫《寶葫蘆的秘密》是新中國連環畫史上的經典作品。

呂明介紹,1954年8月天津美術出版社成立時,就為低幼年齡設立創作組,後來成立了第二編輯室,專門負責少年兒童圖書出版。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天津少兒出版社,既有《地下少先隊》《巧救王叔叔》等紅孩子系列,也有和上海美影廠合作的《鯉魚跳龍門》等童話神話系列。1979年後,天津新蕾出版了一系列故事叢書,成為兒童連環畫比較知名的作品。開創性的選材囊括了各種題材,「參與繪畫的有國畫家、漫畫家以及工藝美術家,所以也囊括所有的繪畫技巧。」呂明收藏了幾萬冊連環畫,談到天津連環畫曾取得的輝煌,他唏噓不已。

寫「史話」記錄津門連環畫故事

收藏家呂明

關於天津連環畫的故事,實在是不勝枚舉。採訪中,呂明說起當年轟動一時的反特連環畫《一顆銅紐扣》繪畫者楊逸麟,在北京被莫須有地「封殺」後,到天津以不同化名出版了大量優秀作品;漫畫家朋弟客居津門,曾應邀出版了《通過倮倮區》《一貫害人道》兩部連環畫;曾經是全國唯一的天津北站調緯路天津鐵路局下屬的鐵路工人出版社,曾出版了《1468機車包乘組》等多部鐵路題材的連環畫;著名美術家、畫家鄧柯,出版了大量的《西遊記》題材的連環畫,改革開放後的「新編西遊記故事」篇篇腦洞大開讓人驚嘆……天津連環畫的津味也讓人回味無窮,孫犁《風雲初記》、張孟良《血濺津門》、馮驥才《神鞭》等天津作家、津味小說都被改編成了連環畫,「你看劉建平繪畫的《血濺津門》,玉清池過街樓、東北角五和大樓、海河上金鋼橋、六國飯店、天津火車站等天津舊風物、舊風情,在連環畫中更具立體感。」

在改革開放之後,連環畫出現了短暫的復興,「和過去幾乎以繪畫為主相比,之前出現過的電影和戲曲、話劇的影印本和以攝影圖片組成的攝影小說,也成為連環畫的重要補充。」一方面是對於文化作品的渴求,一方面則是懷舊的思潮。最早是在大胡同估衣街那裡出售,後來是胡同裡有「賃書車」,然後是街頭巷尾的租書小攤。用高偉的話來說,最初對社會的認知及對各種是非的啟蒙都源於那些小人書。小人書、連環畫是幾代人難以磨滅的記憶。儘管大量優秀作品重新印刷出版,新作品層出不窮,但也難以抵擋電視新媒體的衝擊,連環畫最終走向沒落,「這幾年,有人在網上翻出當時很多現在看來不倫不類的連環畫作品,諸如《孫悟空大戰阿童木》之類曾引起一時轟動。」呂明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時在「蹭熱點」,但基本都是連環畫的「迴光返照」了。十餘年來,呂明在收藏過程中,接觸到楊大辛、張道梁、張諦、張錫武、於化鯉、王恩盛、趙兵凱等不同時期為天津連環畫做出過貢獻的出版人、創作人及他們的後人、同事,「我一直在整理資料,寫一部《天津連環畫史話》,今年或許能夠出版,希望對於天津在新中國連環畫歷史上的研究有所貢獻。」

呂明的女兒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父女倆的話題常常涉及連環畫、動漫。呂明感慨,日系動漫中,不少是先有「連環畫」作品,後改編成小說、影視作品,中國有著深厚的底蘊,為什麼不能借鑑連環畫的一些優勢,為中國動漫「提提氣」呢?2000年,連環畫收藏已經成為中國十大收藏之一。在呂明看來,連環畫興衰是社會發展的縮影,連環畫收藏已經從書的版本,開始擴展到連環畫原稿、刊載期刊、原作者「原畫重現」等多方面,「但不變的永遠是情結。」

(編輯:傅磊)

相關焦點

  • 天津濱海美術館展出「學習用典」連環畫作品展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濱海新區總工會支持,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委會、魯迅美術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濱海美術館
  • 天津連環畫收藏家賈世濤先生因病逝世 譜寫津門連藏界傳奇
    天津連環畫收藏家賈世濤在「老賈書屋」前。 天津美術網訊 天津連環畫收藏家賈世濤先生因肝癌晚期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13日逝世,享年54歲。 已是深夜,對於白天突然傳來天津著名連環畫收藏家「老賈」去世的噩耗,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所有的連環畫微信群,一天都沒有停止對老賈的哀悼。外地多位連友也在朋友圈裡發出悼文。
  • 「陰丹士林」連環畫(圖)
    陰丹士林商曾說「顧客手中的每一枚銀元都是辛苦所得」,相形之下的廣告立意注重生活實用觀,接地氣,近民生,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親和力博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知與好感,陰丹士林連環畫式廣告便是一例。  《陰丹士林家庭空中歷險記》連環畫廣告為八開畫頁,上分九格,描繪了光頭先生一家的趣事。
  • 連環畫上鵲橋會
    我國的出版界,為弘揚這段古老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觀,承載了世人祈求幸福美滿、愛情永恆的美好心願,曾多次出版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連環畫。 發行最早的牛郎織女傳說連環畫,是新美術出版社在1953年12月發行的《牛郎織女》60開連環畫(見上圖),由金羽編文,李鐵生、水天宏、王曉峰繪畫。
  • 連環畫_中國網
    由此,「黃孩子」幾乎成了連環畫的代稱。其實如果追根溯源,連環畫的發源地應是古埃及——4000餘年前埃及的寺庫和陵墓中,曾出現內容連貫的「系列壁畫」,據說此系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連環畫。此後,法國南部洞穴壁畫,以及匈牙利的地毯,都運用一組組圖畫描繪當時狩獵、戰爭和慶典的場面。
  • 「學習用典--中國優秀經典故事全國連環畫作品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
    天津美術網訊 12月26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濱海新區總工會支持,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委會、魯迅美術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濱海美術館、中國網資訊中心承辦,讀圖時代(北京)圖書有限公司、北京文交聯合投資有限公司、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協辦的「學習用典--中國優秀經典故事全國連環畫作品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
  • 珍貴的記憶,曾經芳華、輝煌的全國各連環畫期刊的過去和今天
    這個時期全國的連環畫期刊對中國連環畫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到的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中國連環畫》封面《中國連環畫》1986 年1 月創刊的《中國連環畫》,從1999年1月起,在新組建的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下,由原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的《連環畫報》和由原中國連環畫出版社主辦的《中國連環畫》
  • 當大美京劇遇上連環畫,看經典藝術如何對話與傳承
    一百〇八苑內主樓,許多連環畫名家都曾在此工作。展覽現場經典連環畫如何保護性開發上海人美社曾被譽為「中國連環畫搖籃」,連環畫至今都佔人美社文化以及營收的半壁江山,這其中八九成是老一輩連環畫家留下的文化資源,它們如何在當下繼續煥發生機
  • 大開本連環畫收藏漸入佳境
    張鯤鵬眾所周知,一般連環畫都是64開和60開本的,而48開、40開、32開、24開、16開等不同開本的連環畫則相對較少,連藏愛好者一般習慣上將 40開以上的都稱為大開本。
  • 第四屆全國連環畫交流會在招寶山舉行
    他的連環畫代表作《邱少雲》激發了億萬讀者的愛國熱情。「我今年80多歲,離開家鄉70多年,從事創作連環畫60多年。」在開幕式上,童介眉動情地說。「感謝家鄉對連環畫交流會的支持與堅持,讓『連藝之鄉』的影響力逐年提升,讓更多人關注連環畫。」
  • 法國連環畫大師莫比烏斯去世
    本報記者王胡報導  以瑰麗的科幻畫面享譽世界的法國連環畫大師莫比烏斯(Moebius)長期患病後,於3月8日在巴黎去世,享年73歲。    莫比烏斯是連環畫界最大膽、最具創新性的大師之一,廣受尊崇。
  • 臨安要把「忠孝仁義」搬上連環畫
    2010年,清涼峰鎮楊溪村建設文化禮堂,想挖掘再現宋代孝子陳鬥龍的典故造一所孝子祠,同時請董連元創作一本連環畫。董連元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用鋼筆畫創作了一百幅圖。後來因為經費的原因,連環畫遲遲未能出版。去年,臨安市委宣傳部的領導看中了老董的作品,買下版權,印了成人版、學生版兩個版本的連環畫,共計3000冊。連環畫清雅古樸的裝幀,精美流暢的畫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 連環畫裡的美麗山城是這樣的 第五屆全國架上連環畫展在渝開幕
    提到連環畫,你的印象中是不是還是「小人書」的概念?現在的連環畫,已經成為了和國畫、油畫、版畫一樣的架上繪畫,觀眾們可以走進美術館欣賞。12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講中國故事——第五屆全國架上連環畫展》,在位於解放碑的重慶市美術館開幕,來自全國各地藝術家創作的100組架上連環畫作品首次在山城集中展出。
  • 永遠的經典連環畫《鐵道遊擊隊》
    《鐵道遊擊隊》小時候有過若干冊,對這套連環畫特別有感情,甚至有有收藏家說鐵道遊擊隊可能是所以連環畫中綜合思想性、藝術性、故事性最佳。這套連環畫歷史上曾經多次重新印刷,最出名的是上美10冊《鐵道遊擊隊》由韓和平和丁斌曾繪製,韓署名在前,應該為主,或者資歷老些。
  • 舊版連環畫原稿成漫畫收藏迷理財工具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中國的連環畫就伴隨著一代代少兒成長,在上世紀70~80年代因為形式的多樣化和更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而迸發出異樣的光彩,如今更因收藏市場的壯大而成為藏品,而其中名家連環畫原稿更是「變身」為藝術品,價值得到回歸。對收藏者來說,連環畫原稿的收藏價值不亞於書畫。   孫先生收藏連環畫原稿多年,全因童年的「連環畫情結」,尤其對廣東名家畫過的連環畫原稿情有獨鍾。
  • 王連城——連環畫講述《國士良醫鍾南山》的故事
    2011年開始從事連環畫創作,同年參與編創隴東革命故事連環畫叢書《紅色南梁》中《西北紅軍的搖籃》章節。2013年,創作的80幅展現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成長經歷的連環畫組畫《少年習仲勳》,現永久陳列於兩當兵變紀念館舊址。2017年,反映習仲勳與戰友之間革命友誼的連環畫作品《戰友情深》,獲全國連環畫大賽二等獎,這一獎項也是建國以來,甘肅省美術界在全國連環畫創作領域取得的最好成績。
  • 連環畫收藏重「十看」 10年價格翻了10倍
    在巨大的連藏市場需求下,很多出版社將以前的舊版連環畫再次重新出版,新版作品不僅受到了藏友們的廣泛關注,還讓很多小朋友開始喜愛連環畫,連環畫又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目前的連藏規模有多大?什麼時期的連環畫市場價值更高?連環畫何時開始走進藏友們的視野?如何選擇藏品?連環畫收藏將走向何處?請看本期新聞調查。
  • 連環畫裡樂趣多
    「今天我想推薦《況鍾》這本連環畫給大家,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十五貫》這個故事,裡面有位清官就是講況鍾其中的一個故事,他被任命為蘇州知府,明初以來,蘇州稅賦天下最重,他在江南巡撫周忱的支持下,體恤百姓,重視教育,整頓社會風氣,改革了經濟制度……他是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
  • 翻翻小學課本 這些圖是臨泉「連環畫夫婦」畫的
    爺爺對他很是疼愛,給他的零花錢,都被他拿去買連環畫看了。「畫連環畫完全是出於興趣,也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學習,每天一遍遍地臨摹。」何保全說,從十一二歲開始,他便學著創作連環畫,給劇團畫布景。「當時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發現我畫得好,13 歲時就把我錄用到文化館工作,專心創作。」「畫連環畫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一個優秀的連環畫家,可能要經歷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堅持、歷練。」
  • 500餘冊長徵主題連環畫折射重慶抗戰歷史文化
    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 (陳植煒)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慶,近日在「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繪本藝術拓展研討會期間展出500餘冊長徵主題連環畫。記者25日從四川美術學院獲悉,此次研討會除了展出長徵主題連環畫外,還對中國繪本藝術的研究與發展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