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女的變遷:早期基督教中女性地位的演變

2021-01-16 澎湃新聞

D·L·卡迪莫 在《婦女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曾認為,無論是東西方的宗教文化傳統都將女性視為是男性的「隸屬者」。為了確定女性作為「隸屬者」的依附性身份,傳統社會系統採取了諸多步驟,剝奪了許多女性的宗教權利,從而降低她們的宗教地位。比如說,印度教的婦女不讀《吠陀經》,也不能系聖線;佛教的比丘尼們,「即令在擺脫家庭的監護之後,仍然要侍候哪怕是最年輕的和尚。」(註:卡迪莫語)在猶太教的宗教習俗中,女性的宗教地位也是很低的。這種性別上的歧視,既有宗教經籍上的依據,也有出於對女性生理期的鄙視。按《創世記》的描述,夏娃的受造是來自於亞當,而被逐出伊甸園也是由於夏娃禁不起誘惑,被後來的基督教神學家們斥之為原罪的禍首。在《聖經·舊約》中,女性的生理期與產褥期被視為是「不潔淨」,《利未記》中記載:「女人行經,必汙穢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潔淨到晚上。女人在汙穢之中,凡她所躺的物件都為不潔淨,所坐的物件也都不潔淨。凡摸她床的,必不潔淨到晚上,並要洗衣服,用水洗澡。在女人的床上,或在她坐的物上,若有別的物件,人一摸了,必不潔淨到晚上。」同樣,女性的產褥期也是「不潔淨」的,猶太教規定女人如果生了男孩,必須家居33天,生了女孩則必須家居66天。生理期與產褥期的女人都不能進入猶太會堂參加宗教活動。由於這種生理上的特殊性,女人被視為是「不潔淨的人」,自然也不能擔任宗教祭司或是成為拉比(註:猶太教的法學學者)。

《婦女與世界宗教》

根據福音書中的描繪,耶穌是一個頗為反猶太教傳統的宗教領袖形象。福音書中記載了不少耶穌用神跡為婦女治病的故事,在他畢生的傳教生涯中,不乏虔誠追隨他的女性信徒,當他受難時,陪伴他的也是隨他傳教的女性,甚至在他死後復活時先見的信徒也是女性(例如《馬可福音》中記載耶穌復活後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由於耶穌對於女性的這種關愛與接納,曾吸引了大量的女性信徒加入教會,女性對早期教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們的宗教地位也曾一度很高。有學者甚至說,耶穌是第一個「突破古希臘羅馬世界男性中心」之人,因為在他的身上和他的故事中,對女性的傳統敵意與性別歧視似乎都已消除。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認為耶穌就是一位有著女權意識的宗教領袖,他的女性觀也是出於為其宗教目的而服務的立場,只能說對於當時充滿性別歧視的猶太習俗而言,耶穌的女性觀與宗教觀念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除了耶穌給予女性相對平等的宗教權利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基督教的女性守貞行為也是促使女性信徒的宗教地位提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基督教的貞女,英文稱之為consecrated virgin,指的是為了基督教的信仰奉持獨身主義的女性。她們與修女的最主要的區別——即貞女是屬於在家的信徒群體,她們只需發貞潔願即可(註:修女出家需要發聖三願)。在基督教中,女性守貞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使徒時代,當時已有基督教的貞女決定為了天國立誓守貞。從使徒時代、歐洲中世紀、近代以至於現當代,都不乏立誓獻身於基督而終身守貞的女性,十七世紀時,多明我會進入中國福建地區傳教時,最早的一批中國基督教貞女也在福建福安地區出現了。

基督教的獨身主義觀念與女性守貞行為的興起,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首先是與猶太教的禁欲主義觀念有關,《聖經·新約》之中,耶穌也表達了一些獨身主義的觀念,他曾經提到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其次,在羅馬的傳統文化中,也普遍認為貞女有著預言的能力,例如照看羅馬帝國社稷之火的維斯塔貞女,在羅馬古典宗教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宗教地位。基督教脫胎於傳統的猶太教,又強烈地受到羅馬古典宗教的影響,它秉承了猶太教與羅馬宗教的這些傳統文化,在基督教創立之後,貞女及女先知也同樣受到了尊重,並在早期的傳教活動過程中十分活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使徒行傳》中曾提到傳福音的腓利,他是凱撒利亞的七個執事之一,「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基督徒們對她們的事跡深信不疑,直到公元四世紀,這四位貞女先知在小亞細亞的墓地依然受到人們的瞻仰,為後人所紀念。除了貞女先知之外,早期的基督教教會中還有貞女使徒,現被收錄在《偽經》中的《使徒保羅和特克拉行傳》中記載了關於以哥念的特克拉的事跡,她是一個陪伴保羅從事傳教活動的貞女,早期教會將她視作為傳道與守貞的典範。使徒時代的貞女先知和貞女使徒,在早期基督教教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在貞女先知活躍的早期基督教時期,曾收錄了大量的女先知的預言記錄,在公元六世紀時形成了8卷《女先知預言集》,但這些預言後來亡佚了。

早期基督教中的諾斯替派特別強調女性可以通過守貞行為成為與男性平等的人。諾斯替派是早期基督教的一個重要派別,公元二世紀上半葉時曾十分活躍,柏拉圖哲學和波斯的瑣羅亞斯特教的二元論是諾斯替派的思想根源。諾斯替派認為要擺脫物質世界的罪惡必須對靈魂進行救贖,人的肉體、婚姻和性都是罪惡的,正是肉體的罪惡導致了智慧的墮落。在諾斯替派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女性教徒過起了守貞的生活,貞女在諾斯替派基督教中享有著尊貴、崇高的地位——她們被視為是和男性沒有區別的人,她們通過禁慾的宗教生活在精神上成為了男性,可以說預言、講道和管理宗教團體等等,在教會中享有與男性同等的地位。並且,為了區別於那些世俗的已婚女性,貞女們在儀態裝扮和行為舉止上都類似於男性——她們穿男裝、剪男式發,並拒絕戴女性面紗。有學者指出,正是由於對婚姻生活與生育的放棄,使得這些貞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獲得自立,並能夠在宗教團體中獲取權威性的地位。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諾斯替派貞女通過守貞的宗教行為,也是謀求男女平等的一種方式。

以保羅為首的基督教正統派則反對諾斯替派貞女的行為。《聖經·新約》中收錄了保羅寫給各地教會的書信,其中有不少關於他對於婚姻和獨身的見解、女性觀以及女性的宗教權利等內容。保羅雖然也繼承了耶穌關於男女靈魂救贖平等的思想,但在宗教行為與宗教權利上,他提出了諸多限制女性理論及相關的神學依據。比如,諾斯替派貞女剪男式發並且不戴面紗,自認為是與和男人地位相同的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則指出參加女性禱告必須蒙頭,而女人的長頭髮「乃是她的榮耀,因為這長頭髮是給她作蓋頭的。」他在《提摩太前書》中寫道:「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哥林多前書》中又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準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她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自大公教會興起之後,女性在教會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在宗教權利方面,女性不能擔任聖職、不能講道、不能施洗,甚至不能摸聖器和發聖餐。在女性獨身的問題上,禁欲主義思想開始大肆興起,但性質也開始轉變了。

關於婚姻和獨身主義觀念的方面,保羅的一些見解以及他的女性觀,為後來的基督教禁欲主義者所利用並進一步地進行發揮。公元三世紀之後,基督教禁欲主義思潮興起。受保羅思想影響的早期教父的禁欲主義觀念不同於諾斯替派的思想——女性被男性視作是罪惡的根源,女性的禁慾苦修則是為了靈魂救贖的需要,此時的禁欲主義思潮帶有貶低女性和性別歧視的消極意義。早期教父的代表人物諸如德爾圖良、哲羅姆、奧利金、安布羅斯及奧古斯丁等,他們在宣揚禁欲主義思想的同時,還痛斥女性是「原罪」的始作俑者。女性既然充滿罪孽,惟有通過守貞的行為獲得靈魂上的救贖,比如,奧古斯丁就在他的《論神聖的童貞》中對《馬太福音》第13章播種的比喻進行了自己的闡釋,《馬太福音》中耶穌曾說:「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奧古斯丁認為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童貞的生活是一百倍的果子,寡居生活六十倍,婚姻生活三十倍。」奧古斯丁則將女性分成了三個等級:貞女、寡婦和已婚婦女,並且認為已婚婦女比不上寡婦,寡婦又比不上貞女。童貞女是女性最完美的狀態,因為她終身了保持了貞潔,而童真女的楷模就是聖母瑪利亞。

早期教父們的這種男尊女卑和禁欲主義思想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女性基督徒,一些女性基督徒開始從獨身走向了禁慾隱修,她們克制著自己對財產、食物和婚姻生活的欲望,過著清貧寡慾的生活。在公元三世紀時,只要徵求自己父親的同意,女性基督徒就可以在教會會眾面前立誓終身獨居,守貞的女性被稱為「基督的新娘」,她們擺脫了世俗的婚姻桎梏,將基督視為惟一伴侶,立誓終身完全的奉獻,成為基督教視野中的理想女性。公元三世紀禁欲主義思潮影響下的貞女與使徒時代、諾斯替派的貞女還有所不同——她們重在禁慾苦修,有的貞女甚至是在罕無人跡的地方獨自隱修。例如,貞女佩勒加住在橄欖山的小房子裡獨自禁慾隱修,當人們發現這裡住著一個女子時,佩勒加已經死去了。著名的埃及貞女聖徒瑪利亞在約旦沙漠裡長年過著與世隔絕的隱修生活。守貞的女基督徒也開始由散居的生活狀態走向了逐漸為教會認可的階段。她們最初是各自住在家裡,與家人一起參與教會的生活,發展到後來,守貞女可以在主教面前宣發誓言並接受祝聖。而貞女的祝聖儀式也是依據婚禮而來,她們需要佩戴黑色的面紗,由主教為她們披上黑色的長袍,中世紀時,貞女接受祝聖還需要領受一枚戒指和一頂頭冠,——這些都是貞女與基督的婚姻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貞女通常情況都是隱居在家,如非必須外出,一般不輕易離家。她們遵循傳統的祈禱時間,在早上九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獨自一人或一小組人誦念經文,她們還必須在夜間唱聖詠。在耶路撒冷,獨修士(守貞的男性基督徒)與貞女們在規定的時間會與神職人員一起進行祈禱。飲食的方面,貞女的主要食物為麵包和蔬菜,她們每天只準許在下午三時以後進食一次,進食的前後都必須念指定的經文,除了健康方面的需要,貞女們長年守齋。在慈善工作方面,教會鼓勵貞女根據她們的實際情況從事慈善活動,比如探訪病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獨修士與貞女同住的情況,為的是提供靈修方面的服務以及生活中的保護,但不免遭人非議,教會為了保守已祝聖貞女的德行,便訂立法令以保證她們對於基督獻身的忠貞,教會承認貞女的修道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具有相當大的貢獻。(註:初期貞女的靈修生活見於張瑞雲著《當代女性獨身教友》)

貞女在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中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從中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在教會中的演變。公元三世紀之前的基督教貞女,她們大多數在教會之中承擔各種工作,曾一度出現了很多的女先知和女執事等,她們積極參與公共的宗教活動。後來被基督教正統派視作異端的諾斯替派貞女,以禁慾、反婚反育作為爭取女性宗教權利的方式,在諾斯替派基督教中享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公元三世紀後,隨著女性地位在基督教教會中的降低,女性基督徒的宗教權利開始受到限制。基督教的女性宗教地位的下滑,與保羅對女性的貶低不無關係。大公教會興起之後,教會神職人員開始男性化,一些法典的相關條文與一些宗教會議的決議更進一步限制了女性的宗教權利和地位。從公元三世紀開始出現的基督教貞女,她們並不參與公共的宗教活動,主要是通過禁慾和苦修等方式,來達到一種內心的宗教體驗,並期望從這種禁慾苦修中得到靈魂的救贖。所以,公元三世紀之後興起的禁欲主義思想與使徒時期及諾斯替派的禁欲主義主張,在意義和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區別,而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待女性的態度和其女性觀上。正如學者劉小楓曾提出,基督教的起源其實有著母性文化基因,只是後期被男性神學和教會清除了,我們在追溯早期基督教的貞女與女性觀的變遷上,確實能看到這樣的女性主義神學景觀。

相關焦點

  • 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與早期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
    在婚姻市場上出現了女方佔據絕對主動的市場地位,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彩禮錢讓很多剛出社會的男士望而卻步。沒有嫁不出去的女生。也因為有很多女生待價而沽,甚至過於高估自己,繼而好吃懶做,好高騖遠,反正追的人還是很多。當選擇權在女性一方的時候,就進入了女性市場。不少人士高呼,這似乎又進入了早期的母系社會中。
  • 雪棠紀:為什麼清初文人在紀念貞女殉節活動中投入巨大熱情?
    然而,在貞女的形象中,不論選擇哪種方式的儒家學者都找到了自身情感的表達。以自殺來實現道德責任的貞女,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最有力的象徵對象。貞女的象徵意義在明末清初這一階段深切的為儒家精英所利用,貞女的行為也得到了儒家學者熱情的膜拜與禮讚。儒家學者大力的宣揚和美化貞女,為以後貞女現象的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清朝初期,貞女殉節行為造成了一個又一個轟動的社會新聞。
  • 古羅馬藝術的遺風 | 早期基督教藝術
    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它享有特殊地位,這位歸信基督的信徒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羅馬帝國的新都。君士坦丁一定沒有料到,遷都不過百年,羅馬就一分為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部帝國和以羅馬城為中心的西部帝國。雖然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中心是地中海東部沿海城市,但數量最大的存世藝術品在羅馬。這些作品包括地下墓窟的繪畫裝飾,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葬。
  • 歷史上女性地位變遷回望 |兼論國際勞動婦女節的來源
    編者按:回顧古今中外婦女地位變遷,歷史在不斷告訴我們,婦女地位高低取決於她們同生產資料的關係和其參與生產勞動的程度。值此國際勞動婦女節之際,我們整理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澄清一些關於「女權」的偏頗言論,幫助大家了解婦女地位變遷的歷史和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 早期的基督教是特權人士的專利,還是普通人的運動,能說明什麼?
    我寫過幾篇文章都在說明基督教早期的發展並非是普通民眾的專利,而是把它指向了特權階層,那麼,這能說明什麼?這並不是在提升所謂的基督教的地位,恰恰相反,我想澄清一個事實。在最初的時候,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展開了一場範圍廣泛,針對性極強的迫害運動,手段是殘忍而又血腥的,很多基督教著名的神學家都在這場災難中被釘在十字架上,或者投入監牢。
  • 說說中國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過程
    引言女性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享有的威望和擁有與控制家庭或社會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權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地位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一是婦女相對受到男子的尊敬,即原始社會早期的婦女地位;二是男子至高無上,女子無權,即傳統社會的婦女地位;三是男女平等,即現在和未來社會婦女的地位。
  • 塞薩洛尼基(帖撒羅尼迦)的早期基督教和拜佔庭古蹟—希臘文明
    塞薩洛尼基(中文聖經中的城市譯名:帖撒羅尼迦。——編者中國大山注)是希臘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及希臘的第二大城市,位於馬其頓大區東北部塞薩洛尼基州,是塞薩洛尼基州的首府。塞薩洛尼基曾是古代馬其頓王國的都城。
  • 俄國早期民族演變:在戰爭中逐漸走向融合
    俄國早期民族演變:在戰爭中逐漸走向融合儘管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的比較晚,但是構成俄羅斯國家的主體民族卻出現的比較早,俄羅斯主體民族屬於東斯拉夫人,它脫胎於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隨著阿瓦爾人的入侵,導致斯拉夫人分化成不同的三支,分別接受了天主教文明和東正教文明,以及囊括伊斯蘭文明的多元混合文明
  • 西方藝術史 「唯一的神」:早期基督教藝術與拜佔庭藝術(上)
    所以,我們馬上要講到的早期基督教藝術和拜佔庭藝術,並不是指西羅馬和東羅馬的藝術,而都是指在東西決裂之前的歐洲基督教藝術,只不過拜佔庭藝術特指基督教在東部與君士坦丁堡皇廷相關的藝術形式。但我們在後面的藝術作品中依然會看到它們的源頭都在羅馬,甚至希臘。
  • 早期基督教與猶太教割裂之謎,這幾點猜測都不符合實情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說過,在公元50年至70年期間,基督教曾在定居在羅馬帝國重要城市的猶太人當中反響非常好,有相當一部分猶太人為了緩和與當地的緊張關係,甚至願意歸信基督教。這導致在早期基督教的成員中,猶太人的比例相當高,而且這並非是我的推測,而是由歷史學家反覆考證,得到公認的事實。由此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憤怒書寫,暗含男性對女性的無端畏懼|文化客廳No.38
    因而楊靖認為,神話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宗教,只不過和後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不同,神話是人類對多神的信仰。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來到《荷馬史詩》誕生的年代。希臘在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中,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形態,就是希臘城邦制。
  • 女王戰士、紅顏禍水,與被忽略的大多數:早期英格蘭女性面面觀
    在英國資深作家埃德·韋斯特的《黑暗年代: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公元5-10世紀早期英格蘭》一書中,對早期英格蘭歷史上(即1066年威廉大帝實現諾曼徵服前),包括布狄卡、西科斯寶、艾德博等上層女性的傳奇人生,以及普通女性的生存狀況等,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與介紹。
  • 關注文化遺產:拉文納早期基督教名勝 ( / 15)
    關注文化遺產:拉文納早期基督教名勝 ( / 15)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0-04 新華社記者杜涓涓攝位於亞得裡亞海岸上的義大利城市拉文納在歷史上曾經是西羅馬帝國、東哥特王國和拜佔庭義大利的都城,城中擁有獨特的早期基督教馬賽克鑲嵌壁畫及建築。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拉文納早期基督教名勝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歷史:佩加蒙古城,它在基督教的早期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佩加蒙古城,它在基督教的早期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公元前400年的幾個消息來源中提到,佩加蒙市在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德國考古學家調查過。佩加蒙 - 19世紀德國繪畫的重建。佩加蒙(Pergamum)是位於土耳其伊茲密爾以北約100公裡的Mysia古城。
  • 從歷史長河看 耶穌基督給女性地位帶來了怎樣的巨變
    在《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中提到,不但女人不能在公開場合發出聲音,就是參加崇拜時她們也需得與男性分開。優勢她們被「關在廂房或走廊裡,她們絕不可高聲說話」。在《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中還提到,耶穌公開反對當時歧視婦女的文化,對婦女採取接納的態度,這對早期的教會有著重大影響。早期基督徒效仿耶穌,給與婦女自由和尊重,對女嬰與男嬰一樣珍愛,使得女性在基督教世界迅速成長壯大。
  • 從原始崇拜到宗教信仰的文化傳承與演變
    我國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在河南省澠池縣,屬於新石器時期,距今七千年多年),既有母女合葬的母系性質的墓穴,也有大量的男女合葬的配偶性質的墓穴,說明了仰韶文化正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時期。但在雜婚、群婚的數十萬年過程中,並沒有「亞當夏娃式」的婚姻及愛情,卻產生了對女性的「生殖崇拜」,這說明女性的社會地位遠遠高於男性。所謂「夏娃是由亞當的肋骨造出的」宗教傳說只能是父權社會的意識。
  • 公元的傳記,早期基督教主教和殉道者的歷史
    波利卡普,又名聖波利卡普,是士麥那的基督教主教。他是使徒的神父,意思是他是基督最初門徒之一的學生;他被早期基督教會的其他重要人物所熟知,包括年輕時認識他在東方天主教會的同事。他在世的作品包括一封寫給腓立比人的信,信中他引用了使徒保羅的話,其中一些話出現在新約和經外書中。波利卡普的信被學者用來確定保羅可能是這些書的作者。
  • 聖谷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
    聖谷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是典型的世外桃源。在峽谷的底部流淌著發源於聖松山腳的卡迪沙河,在峽谷的著名的雪松林之上聳立的是黎巴嫩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聖谷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
  • 【中東研究】阿拉伯女性地位百年回顧(3)
    然而布爾吉巴對《古蘭經》中有關一夫多妻經文的闡釋,就連該國女權主義者也感到意外,有人甚至驚呼女性地位「整整一個世紀的滯後,居然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趕上來了!」布爾吉巴認為,夫妻平等,恰恰是尊重《古蘭經》經文的解放精神。除此之外,和女性地位攸關的閃光點還有:締結婚姻,須經夫妻雙方同意;女性最低法定婚齡在1965年提高到17歲;女性可以提出離婚;公立學校禁止佩服頭巾。
  • 淺談基督教世界的...
    基督教是當前信徒最多,分布最廣的世界性宗教,而且對西方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於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也與它的發展演變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 基督教最初發源於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帝國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在此後逐漸傳播到地跨亞歐非三洲的整個帝國範圍,並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